优秀工作案例 | 张治军:把科研写在祖国大地 ,将初心融入服务社会
“当好引路人,一起向未来”系列 ②
张治军教授简介
张治军,1958年出生,河南济源人,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模范教师、河南省特聘教授、河南省优秀专家、中原学者、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开封市政协第八届常委、河南省政协第八届委员,河南省第十、十一、十二届人大常委会委员,河南省第十三届人大代表、优秀无党派代表人士、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发明二等奖领军人物。1982年7月毕业于河南大学化学系并留校任教。1996年获中科院博士学位。曾任河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院长、河南省纳米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省部共建特种润滑与功能材料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兼任中国化学学会理事,河南省化学学会副理事长等职。主持完成国家“973”“863”计划等国家级项目8项,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二等奖3项,发表SCI论文300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76件,其中32件专利获得技术转化,取得科技成果转化费用6000余万元;孵化和技术服务企业14家。
张治军获2019年国家科学技术发明二等奖
张治军教授几十年如一日,秉承河南大学“板凳甘坐十年冷,文章不做半句空”的治学理念,以教书育人、培养和建设优秀教学科研集体为己任,以面向国家需求实现纳米材料产业化为奋斗目标,发扬“愚公移山、敢为人先”精神,自强不息、艰苦奋斗,敢想敢干、坚忍不拔,齐心协力、团结奋斗,为河南大学的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成果转化做出了突出贡献。
孜孜不倦育人才
张治军在中试基地
张治军教授长期工作在教学第一线,始终把教书育人作为主责主业。他在教学工作中对学生严慈相济,爱生如子,方法灵活,幽默风趣,深受广大师生的爱戴和赞誉。特别是对专业基础薄弱的学生,他从文献调研、培养方案、实验方案入手,通过详尽、专心的准备,和学生深入沟通交流、悉心细致指导,循循善诱施教,基本概念差就一个一个讲,实验动手能力差就手把手教,经过精心的教育和培养,让一个个学术青涩的学生达到培养目标,顺利毕业。如专科毕业的同等学力硕士生薛孟军,其科研成果在国际顶级期刊Advanced Materials发表;同等学力硕士生王伟,硕士毕业时发表SCI论文3篇;博士生赵彦保的科研成果在美国化学会杂志(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JACS)发表等。
为适应科研成果转化对人才需求的多样化,张治军教授带领团队还探索出了一套多层次人才的培养和聘用制度,为成果转化提供了人才保障。纳米材料研发平台的人才结构实行双聘制:对于具有博士学位并主要从事实验室应用基础研究的人员,依托河南大学招聘;行业专业技术领军人才由河南大学作为兼职教授引进,专职服务于纳米材料的工程技术开发;中试实验所需专业技术人员及工人由隶属于河南大学的“河南河大纳米材料工程研究中心有限公司”招聘,对于工作优秀的技术骨干可采用河南大学人事代理方式聘用。河南大学聘任的技术专家可根据技术开发需求由公司阶段性聘任;公司技术人员也可由河南大学阶段性聘任协助完成实验室技术开发。灵活的人才聘用机制,增强了对国内外优秀研究人员和技术人员的吸引力,为建设产学研一体化的集成技术创新团队提供了制度保障。
在实践中张治军和他的团队摸索出了“研发机构实行高校/企业‘双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利用高校的研究平台和企业的专用设备、资源及市场,对研究人员、研究生及工程技术人员进行“知识--技术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加快实现了“知识型人才技术化、技术型人才专家化”的人才培养目标,为技术受让企业既转让科研技术,又培养技术管理和生产骨干,“扶上马送一程”,更好地促进了企业成果转化。从教以来张治军教授为国家培养了一批德才兼备的高层次教学科研骨干人才,累计培养硕士研究生90余人,博士研究生28人,因育人工作成绩突出,先后被评为“全国模范教师”和“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
呕心沥血建平台
张治军讲解“实验室成果产业化”的重要性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只有将实验室的科学研究成果转化成可工业化应用的工程技术,科学技术才能真正变成生产力,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搭建适合工程技术研究的平台。
1999年10月27日,在党鸿辛院士的指导下,时任化学化工学院院长的张治军教授带领团队组建了河南大学第一个河南省教育厅“高等学校润滑与功能材料重点学科开放实验室”。2001年被河南省科技厅批准组建“河南省特种功能材料重点实验室”,实现了河南大学省级实验室零的突破。2003年3月获批组建“河南省纳米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实现了河南大学在省级工程中心建设上零的突破。
中试实验基地是纳米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核心,是基础研究和工程化技术之间搭建的桥梁,是避免实验室成果与产业化之间断链的重要保障。在张治军教授的积极倡导和科学谋划下,河南大学联合济源市政府在济源市建设了河南省纳米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试实验基地。十九个春夏秋冬,张治军教授带领他的团队,没有节假日,顶严寒冒酷暑,呕心沥血,逐步建成了占地50亩,国内先进的纳米材料小试实验、中试实验、工程验证集成创新实验平台,形成了完善的“从基础研究到技术开发到产业化”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打通了纳米材料从科学研究向工程技术转化的“最后1公里”。为了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速度和成功率,张治军教授团队还开展了新产品的应用技术开发、市场价格定位和技术服务等市场探索业务,可为技术受让企业提供成套的技术工艺包和初步市场,最大程度降低了技术转移失败的风险。
张治军教授团队于2017年牵头组建了“河南省纳米材料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省内20余家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参加。同时,该联盟与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等国内9家单位共同发起组建了全国“纳米科技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促进了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之间资源的高效对接。其中,河南大学的纳米材料中试实验平台,不仅成为推动研究机构科研成果向企业转化的重要桥梁,也起到了将纳米材料产业向河南省集聚的作用,从而推动我省成为纳米材料规模化制备与应用工程技术开发的高地。
为了加速原始创新性的纳米材料专利技术产业化,以及扶持新建企业快速形成规模,张治军教授团队积极推动河南大学与济源市政府签订协议,合作共建千亿级“河南大学济源纳米材料产业园”,充分发挥河南大学纳米材料工程研究中心的产业化带动作用,从而推动纳米材料产业集群化发展。
由于张治军教授团队卓有成效的努力,工程中心于2015年建成了“纳米杂化材料应用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并被河南省政府认定为“河南省重大新型研发机构”,2016年组建了河南省产业技术创新服务平台,2017年遴选为首批河南省重大新型研发机构,2018年获批河南省纳米杂化材料专业化众创空间。2020年伊始,张治军教授领军的纳米材料产业化创新工作室被评选为河南省教科文卫体系统“示范性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目前,在张治军教授带领下已累计获批国家级科研平台1个、部级科研平台2个,省级科研平台9个。实现了“实验室技术工程化,工程化技术产业化”的良性发展,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赞誉。
防疫抗疫担责任
捐赠500kg消毒酒精
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张治军教授主动担起非常之责。2020年春节期间,面对新冠病毒的突然肆虐传播,负责值班的张教授一面布置基地防疫工作,一面果断通过有关防疫部门将在开封休假的单位高管李小红教授、牛利永博士调回济源,共同担负起领导防疫抗役的工作。通过传达疫情信息,普及防疫知识,制定防疫措施,解决职工实际困难,安抚身处疫情重灾区员工,调动这个拥有50多个职工、20名研究生的河南大学驻外机构有效快速地响应新冠突发重大疫情事件。
随着疫情的不断蔓延,人员流动管控不断收紧,防疫物资变得越发紧缺。张治军教授一方面积极组织紧缺的防疫物资口罩和测温计等,同时组织单位主要骨干开启纯水设备,将中试基地库存的95%食品级乙醇配制成75%的消毒酒精,亲自联系并带领大家将三批共计1500公斤酒精送往林业局、虎岭高新区和五龙口镇,并将部分消杀酒精和自购的方便食品送给检查站点的同志。
张治军教授倡议中试基地人员通过济源市红十字会向防疫抗疫部门捐款,他率先个人捐款3000元。3天之内中试基地30余人包括在读的博士硕士研究生,向济源市红十字会捐款10250元。同时还向山口村防疫工作个人捐款1000元。
二十多年来,张治军教授带领他的团队,以教书育人、培养和建设优秀教学科研集体为己任,以面向国家需求实现纳米材料产业化为奋斗目标,秉承“愚公移山、敢为人先”精神,把自己的青春年华献给了教学工作,献给了实验室建设,献给了他钟爱的科研事业。
如今,花甲之年的张治军教授仍然奔忙在科研一线,精力充沛,斗志昂扬,带领科研团队,为满足国家的重大技术需求,为科学技术转化成生产力,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立足岗位,继续奋斗!
作品简介
本作品在2022年河南大学“当好引路人,一起向未来”师德主题活动中荣获优秀工作案例一等奖。
作者简介
马静毅,男,1986年12月生,河南洛阳人,中共党员,2014年进入河南大学工作,现任纳米材料工程研究中心办公室主任。先后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首批先进个人、河南大学管理优秀奖等荣誉称号。
牛利永,男,1985年06月生,博士,副教授。2016年在香港理工大学获得博士学位,2016年8月至今在河南大学工作。主要从事纳米杂化材料规模化制备及应用研究,先后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1项,河南省重点研发计划等省级项目4项,在Adv. Mater.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27篇,申请专利8件(授权5件)。获“济源市高层次人才”、“济源最美科技工作者”荣誉称号。指导学生团队参加国家、省、校级创新创业大赛,获全国一二三等奖4项。
征文启事
习近平曾多次强调:“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为迎接建校110周年,促进师德师风建设,营造和谐向上的尊师重教浓厚氛围,全面推进我校“双一流”建设和河南省高等教育“双航母”提质进位,现启动“学生眼中好老师”师德教育主题征文和年度好老师评选活动。
活动步骤:
第一阶段:主题征文活动。以季度为单元,征投“学生眼中好老师”主题文章,由党委教师工作部评选优秀征文并进行刊登。第二阶段:年度好老师评选活动。以年度为单元,根据征文所反映的我校教师的典型事迹,评选出若干名年度“四有”好老师,在教师节或校庆日等进行隆重表彰。
报送办法:
作者将征文电子版提交至党委教师工作部邮箱(hdsdsf@henu.edu.cn)文件名为“姓名+所属学院+征文”。
精彩回顾
姜春辉 学生眼中好老师|谢瑞阶:教书育人传正道,百年巨将立品学
滕亚秋 获奖作品展播 | 滕亚秋:《程民生:学海中踔厉奋发的引航者》
包羽鸣 姚文菲 学生眼中好老师 | 沈贺:使命在心,妙口生花
扫一扫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