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全省获奖作品 | 惠冬:《用生命书写历史,立师德化育春风》

党委教师工作部 河南大学好老师 2024-04-02



“当好引路人,一起向未来”主题活动⑥


作品简介


此篇为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师惠冬,对朱绍侯教授耐心教学、潜心学术的所观所思所感。该文章在我省“当好引路人,一起向未来”师德教育主题活动中被评选为优秀案例。






用生命书写历史,立师德化育春风


明伦街,一座古朴的砖红色二层小楼中,96岁的朱绍侯先生正在伏案写作。这位已近期颐之年的长者,在见证了建国以来几乎整个历史学科的发展历程和河南大学历史学科的坎坷起伏之后,鬓发已近全白,眼神却依然沉稳有光,折射出用以学术为生命的学者精神和春风化雨育桃李的师德风范。


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表彰


一、学者事业:“事倍功半终有成”


“天资愚钝凭勤奋,事倍功半终有成。聪明才智荒学业,虚度年华空一生。”这是先生送给学生的话,也是自己一生的座右铭、至今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实践着的人生信条,可谓是一生治学的真实写照。

1954年,朱绍侯先生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是新中国成立后培养的第一代历史学研究生,随后进入河南大学历史系。历史学在许多人眼中是冷门,但在此后的六十余年间,先生笔耕不辍,一共出版学术专著和个人著作集8部,主编的著作、教材13部,发表论文200余篇,许多论著在当代史学界有着重要的学术地位。尤其是以大胆假设、小心取证和史料详实地为学界还原历史真实面貌的《军功爵制试探》《军功爵制考论》《军功爵制研究》“三部曲”,成为军功爵制研究领域的权威。“从秦朝到汉初,军功爵制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军政制度,这种制度是在反对西周带有世袭性质的五等爵制和世卿世禄制的前提下建立起来的,具有历史进步意义。西汉中后期,军功爵制逐渐衰落,因此司马迁的《史记》、班固的《汉书》对其记载很少,后世对此也很少关注。”20世纪50年代以后,随着简牍文献的不断出土,为这一研究创造了有利条件。朱先生据此条分缕析,深入解决了军功爵制研究中的疑难问题,丰富了学界对秦汉社会特性的研究,成为朱先生的成名作。

关于军功爵制的研究,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到2017年《军功爵制研究(增订版)》出版,朱先生坚持了60余年,三部专著字数也从最初的7万字变成了50万字。以如此长的时间钻研一个相对具体的学术问题,恐怕在整个史学界也不多见。朱先生的一段话或许可以说明这一坚持的动力:“研究历史没有什么窍门可找,既要勤奋,又要有时间的累积……你要有10年坐冷板凳的工夫,因为中国的史籍浩如烟海,如果没有足够的知识积累,人再聪明也不可能写出很有价值、很有分量的著作。”朱先生用自已的勤奋,把“冷板凳”作出了大学问。

在60余年的治学与教书生涯中,凭借严谨务实的治学态度和孜孜不倦的求知精神,朱先生为自己树立了一座又一座的学术丰碑。2012年,由朱先生领衔、历经三十多年艰辛的《今注本二十四史·宋书》出版,赢得了学界的高度赞扬。《今注本二十四史》被已故历史学家何兹全先生称为“近代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二十四史编纂工程,其中的《宋书》注本共600余万字,出版时,朱先生已是86岁高龄。以此为机缘,由中华文化促进会、凤凰卫视主办、面向全球华人文化领域年度人物进行表彰的“中华文化人物”评选将2012年度的此殊荣颁予朱先生,以彰显朱先生珍贵的史学贡献和令人敬佩的学术精神。


朱绍侯先生为学生讲学


二、师者风范:“难忘校园多雨露”


“润物无声,谢良师,难忘校园多雨露;凌云有志,勉学子,莫愁前路少人梯。”这是学生写给朱绍侯的谢师词,饱含了对于师恩的感念,也是先生对后辈学子拳拳教诲的真切写照。

先生钻于研,严于教。三尺讲坛之上,日常切磋之际,先生特有的严谨、宽厚、关怀铸成了一座灯塔,指引着一代又一代的学子不断前行。每次上课,先生都会拿着一沓厚厚的讲义登上讲坛,每一页密密麻麻的文字和标注都是细致地手写而成,随手拿来一份,都堪比一篇高水平的学术论文,凝结着先生的睿思和智慧,娓娓传承着史学的魅力。现任郑州大学副校长张倩红回忆起在河南大学的求学和工作生涯,极为感慨地说道:“跟着朱老师在河大做学问的那段时光,是我这辈子都难以忘怀的珍贵记忆。”

朱先生一向主张教学与科研并重,“教学与科研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不搞教学就发现不了问题,就会无的放矢;不搞科研就会对问题的认识浮于表面,人云亦云。”对于学生的创造,“想做就去做,要做就做好”,在他的支持下,一些学生在本科时都多次在国家级杂志上发表文章。在学生、后来成为《孙子兵法》研究名家的龚留柱教授眼中,朱先生“眼神是慈祥的,脸色是和蔼的,腰身是谦恭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心底是平和的,灵魂是宁静的”,跟随朱先生从事学术研究、学习为人处世,是学生们心中永难忘怀的珍贵记忆。

朱先生的大家风范不仅体现在治学上,其人格魅力也使国内史学界众多专家学者为之折服。上世纪 70年代末,教育部组织山东大学、安徽师范大学等十所高校合作编写《中国古代史》教材,筹备初始阶段,众多专家教授汇聚一堂各抒己见,观点意见难以统一,编写工作难以开展。团结来自不同高校的众多专家是件很不容易的事情,而使大家的观点达成一致更是尤为困难。为此,大家推荐朱绍侯担任主编,而朱先生则秉承着谦虚谨慎、尊重他人的理念,多方听取意见,援引先例、动情晓理,逐渐化解了纷争,得到了大家的一致拥护。在大家的齐心协力之下,教材编写成功通过了教育部的正式验收。该教材自1981年出版迄今,已修订改版五次,发行量达一百四十余万册,使用率覆盖了全国60%以上的高校历史院系,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历史学子。


重阳节青年学子看望朱绍侯先生


三、学术养生:“智者长寿不言老”


时光的流逝,并没能消磨朱绍侯先生的学术热情。至今,先生仍将上午九点至十二点、下午三点至六点作为雷打不动的工作时间,坚持读书写作不辍。每年发表三五篇论文、三四年出版一本著作,仍是他的学术常态。近几年,先生在《历史研究》《中国史研究》《历史教学》《史学月刊》《中原文化研究》等报刊上发表了一系列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的论文。尤其是2016年5月31日先生在《人民日报》发表的《历史研究的使命》,阐述了历史研究在新时代背景下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产生了重大影响;2016年10月15日发表的《贾谊民本思想浅析》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这样的高产、高质,令许多年富力强的学者都自叹不如。

如今,学术已成为了朱绍侯教授生命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朱先生不会用电脑,仍用传统的方式翻阅图书、手写文章。有时候,一些图片或简牍文字借助老花镜已经看不清楚,就再加一个放大镜,双镜齐下,坚持读书写作。有朋友跟他开玩笑说:“绍侯啊,你别干了,再干你也赶不上郭沫若。”他却说:“其实我谁也不赶,就是已经形成习惯了,我离不开书,看看书,写写东西,我感觉很充实。”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李振宏将老师的晚年的生活称为“学术养生”,做学问已经融入了生命之中,只要可以从中感受快乐,过得充实,也是养老的一种良方。

2017年9月,朱先生被评为“感动河大人物”,颁奖词中精炼诠释了朱先生的学术人生:“坚守60年,治学一辈子,用生命书写历史。先生有大智,善用智,智者长寿;先生活到老,写到老,永不言老。”

至今,朱先生执教于河南大学已经68年,既是史学界的史学大家,也是河南大学历史学科新世纪的奠基人,亲历、见证着建国以来历史文化学院的几乎所有发展阶段,诠释了以生命书写历史的纯粹与崇高,以治学精神和育人情怀感染着一代代历院师生,成为师德的杰出典范和学院的精神象征,给后辈学子带来无尽的感动和激励。




朱绍侯先生于2022年7月23日15时仙逝,享年96岁。先生千古,音容犹在,懿德长存!




精彩回顾


刘银华:他们,深耕学术成大家

学习二十大 奋进新征程 | 我校新入职教师热议党的二十大精神(二)

学习二十大 奋进新征程 | 我校新入职教师热议党的二十大精神(一)

@全体同学,快来填写调查问卷,给心中好老师“画像”

注意!河南高校教师资格认定工作启动了

关注!河南大学“学生眼中好老师”征文评审工作启动

【师德师风“微”讲堂 】如何做一个好老师?

聚焦!科技人才评价,迎来重大改革

学好二十大 奋进新征程丨我校高层次人才畅谈学习二十大精神感悟

学生眼中好老师 | 王中华:阅尽千帆,一如少年


审      核:张礼刚

责任编辑:赵   炎

校      对:侯玉洁

版面编辑:刘秀珍

扫一扫 关注我们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