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双向链接,一段简史

Hemi 凤凰社18楼 2022-09-04
一个链接,轻轻一点,就能跳转到一个网页。

互联网时代,这是再简单、再自然不过的操作了。每一个链接都仿佛一个箭头,指向一个固定的目的地,这就是我们所熟悉的“单向链接”


/ 单向链接

近来笔记软件中有一个大火的概念正好与之相对应:在前往链接目的地之后,你还能通过一个链接返回你的出发地,即“双向链接”。也就是说,在双向链接中,你不仅知道“我要到哪里去”,而且知道“我从哪里来”,链接和被链接的对象相互知晓,网络位置之间能够产生“双向对话”。


/ 双向链接

虽然近几年双向链接的风很大,但它其实并不是什么新鲜事。回溯双向链接的历史,早在计算机刚刚出现的时候,关于双向链接的构想就已经产生了。



双向链接,一段简史

双向链接的想法最早可以追溯到1945年,“信息时代的教父”范内瓦·布什(Vannevar Bush)对 Memex(麦克斯储存器)的构想。在《诚如所思》(As We May Think)中所说,他希望能够构建一种“关联索引”系统使诸多项目都能够即时自动地连接在一起,形成一条线索。从 Memex 的名字就能看出,范内瓦希望能够通过这样一种系统让信息链接、知识共享以扩大人类的理解范围,“延伸记忆”。

"associative indexing... whereby any item may be caused at will to select immediately and automatically another... [so that] numerous items have been thus joined together to form a trail."


/ Memex(麦克斯储存器),其名称来自 memory extender 两个单词词首的组合,即“记忆的延伸”

但在范内瓦提出这个构想时,数字计算机不过才出现5年,还是使用起来极为不便的大型计算机,且大多用于军事领域。

这个概念由此进入了冬眠,直到几十年后,一位导演兼社会学家出现了。“超文本之父”泰德·尼尔森(Ted Nelson)从范内瓦的文章中汲取灵感,在1965年创造了hypertext(超文本)一词来描述他对庞大的互联信息网络的愿景,并将其应用在自己的项目中。这个项目有一个非常具有文学意味的名字——Xanadu,“世外桃源”


/ Xanadu 项目设计模型图

Xanadu 项目是一个超文本系统,设想每一个语句、块和页面都将是一个巨大的双向链接网络的一部分。你可以像现在的网络链接一样追溯到它的来源,你也可以看到谁曾经应用、混合和扩展了原始链接信息。

泰德·尼尔森的“世外桃源”最终没有实现。“互联网之父”蒂姆·博纳斯·李(Tim Berner's Lee)在 Topology 中讨论了关于超文本网络链接应该使用单向链接还是双向链接的问题,提出双向链接在网络上自由流动将存在复杂的设计细节,包括可见性过滤、审核和权限设置,等等。



没那么新鲜,也没那么简单


但是,换句话说,避开互联网上的审核和权限等问题,双向链接就仿佛走上了快速通道,有了发展的余地。蒂姆·博纳斯·李在 Topology 中也表示,反向链接的自动添加十分有利于增强数据库中的信息内容。

你想到了什么?
没错,就是个人知识管理系统



在安迪·马图沙克(Andy Matuschak)的个人网页,你可以通过点击链接浏览到新的笔记,而点击之前的笔记界面仍然可见。每当安迪将一篇笔记 B 链接到网站上的另一篇笔记 A 时,它就会作为相关笔记(“Links to this Note”)在笔记的 A 的页面底部弹出。

/ 安迪·马图沙克(Andy Matuschak)的个人网页

作为一个软件工程师,安迪设计出了用双向链接构建个人笔记系统的理想状态。但对于其他人来说,则需要借助笔记工具来实现用双向链接管理笔记。


/ Roamresearch.com

形式上,双向链接可看作是标签(tag)加链接的升级版,用户输入 [[]] 即生成所谓的双向链接。与传统的单向链接相比,重要的变化有两点:

1.链接记录了上下文(context)信息,即创建链接的位置周围的信息,可用于快速提示反向链接的节点的内容;
2.链接指向的节点可通过反向链接(backlink)跳转和浏览所有关联该节点的节点,例如:当笔记 B 通过 [[X]] 链接了笔记 A ,笔记 A 就可根据 X 的反向链接得知笔记 B 的存在。

本质上双向链接是实现 Zettelkasten(卡片盒)记录法的一种手段,但无论是双链、单链、标签,还是目录、文件夹/笔记本、搜索,都需要用户主动创建并经常使用。那么在个人知识管理中,双向链接到底是否是必要的呢?



“溪流”还是“花园”?


让我们再回到 1998 年,马克·伯恩斯坦(Mark Bernstein)在 Hypertext Gardens 中第一次提到了“数字花园”(Ddigital Gardens)的概念。马克的文章更多地关注用户体验流程和内容组织,直到2005年麦克·考菲尔德(Mike Caufield)在《花园和溪流:科技田园》(The Garden and the Stream: A Technopastoral)中提出,数字花园是一种完全不同的思考围绕信息的在线行为的方式,是一种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可探索的空间中积累个人知识的方式。

…building out a network of often conflicting information into a web that can generate insights, iterating it, allowing that to grow into something bigger than a single event, a single narrative, or single meaning.

花园和溪流代表了两种不同的信息触达方法。“溪流”是序列化的单轨时间线。“花园”则是一个拓扑空间,在紧密相连的景观中呈现信息,并随着时间的推移缓慢增长,你能够在其中进行探索,摆脱时间限制,进入上下文知识空间。


/ 单轨时间线与拓扑空间

数字花园概念的发展与个人知识管理工具和概念的发展相辅相成,双向链接在其中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 具有双向链接的笔记应用程序实现了互联内容的新方法,便于构建庞大的知识图谱;
  • 建立第二大脑的概念普及了积极管理个人知识的想法;
  • 公开学习鼓励以笔记和总结的形式不断创造学习成果;
……

对于所有热爱个人知识管理的人来说,双向链接正有效用于创造这样一个介于混乱的信息流与公开作品之间的数字花园空间:

通过深度链接注释建造一个可探索的空间,自由浏览内容;
让这个空间随着时间推移缓慢增长,而不是创造一份你“完成”后再也不会碰的工作。






REFERENCES:

Maggie Appleton, A Short History of Bi-Directional Links, 2021

Tim Berner's Lee, Topology, 1999

Nelson Ted, A File Structure for the Complex the Changing and the Indeterminate, 1965

Andy Matuschak, https://notes.andymatuschak.org/About_these_notes

roamresearch.com

Mark Bernstein, Hypertext Gardens: Delightful Vistas, 1998

Maggie Appleton, A Brief History of Digital Gardens, 2021

Mike Caufield, The Garden and the Stream: A Technopastora, 2015




封面 / unsplash.com

设计 / 吱吱大侠


 关注“凤凰社18楼”,每周看点新鲜的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