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综述 || 跨学科视域下的文明互鉴之路
跨学科视域下的文明互鉴之路
国际比较文学论坛 分论坛之二
2023年4月8日下午,国际比较文学论坛分论坛二在上海师范大学文苑楼举行。本分论坛主题为“跨学科视域下的文明互鉴之路”,由上海师范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科点吴佩烔副教授召集与主持,与北京外国语大学韩振华教授联席点评,分为上下半场报告。
01 上半场
上半场第一位发言人是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韩振华,发言题目为《勇于建构?——对朱利安中西“时间”观念对照研究的反思与辨明》。韩老师从“古典视域”与“当代视域”出发,分别建构了中国与欧洲的“间距”,辨明了“恒常与永恒”“过渡与松解”“良机与适逢”“默化与事件”“虐待与先行”“生活与生命”等几组中西文化中的概念,最后反思朱利安的《论“时间”》一书中表现出的对于中西“时间”观的比照,认为朱利安从“时”之视角对“逍遥”(au gré)、“游”的重释,对庄子“身体”观的解读,乃至对“虚待”的再建构,都别具新意,予人启发。
第二位发言人是温州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刘毅青,发言题目为《从“修身”到“工夫”》。刘老师的发言主要探讨西方哲学是否与中国哲学同样存在“工夫论”,认为“工夫论”同样存在于古希腊哲学传统中,被翻译为“禁欲主义”的asceticism一词即为“工夫论”的一个方面。刘老师还认为,中国哲学中的“工夫论”能够为我们提供一个反思当下学术话语的重要思想资源,让我们重新认识当代哲学。
第三位发言人是北京体育大学副教授赵娟,发言题目为《“东物西藏”与“空间重组”——“中国艺术”在柏林的历史建构与流转》。赵老师的发言聚焦德语世界的中国艺术研究,探讨欧洲艺术史学者和博物馆工作者围绕中国物品的收藏与陈列、德语世界的中国艺术研究的学科化与制度化,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德语世界艺术史和汉学界知识分子的全球影响,并以“洪堡空间”为切入点讨论了世界文化空间中的“中国艺术”。
第四位发言人是北京外国语大学博士生蒲杉杉,发言题目为《“空与满”:西方与中国艺术中的空间概念——以 Horror vacui 与“空虚”概念对比为例》。蒲老师考察了西方艺术中的“Horror vacui ”(空白恐惧)概念,讨论了“空虚”之于西方艺术家的负面含义:世界秩序的不完整、贫困以及对未知的恐惧等。接下来蒲老师对比了东方艺术中“空虚”的广泛存在,象征一种平静、平和的措施,让观者沉思,以及可能性的充分性。
第五位发言人是兰州大学博士生郭芷彤,发言题目为《从大西域到闽海:西域幻术的文化寻踪》。郭老师将考察的起点定于大西域文化圈,以大西域文化为整体观照的视域,首先探讨了敦煌地区的祈福活动“赛祆”与驱傩文中的常见术语“儿郎伟”一词之间的内在联系,接下来考据了“赛祆”传入关中地区后演变而成的“七圣刀”与“血社火”仪式中的神圣意义,最后讨论了福建宁化的民俗活动“古游傩”与“血社火”的同源性。郭老师的发言厘清了大西域文化圈至汉文化圈的最南端的影响链,对于祆教东渐的研究具有积极意义。
02 下半场
下半场的第一位发言人是同济大学教授王晓平,发言题目为《文明互鉴与文化折扣:以〈了不起的盖茨比〉中西方不同评价和接受效果为例》。王老师的研究成果立足于读者反应批评,讨论了“文本诠释”与“文化调适”的概念,认为国内学界面对来自他国文化中的文本时,应当避免价值观念的投射,并提出了“文化折扣”“文化贴现”的概念:因文化差异,一件文化产品不被其他地区受众认可或理解导致其价值降低。
第二位发言人是山东科技大学副教授王秀花,发言题目为《格里塔·加德儿童环保文学观探析》。王老师首先为我们介绍了格丽塔·加德的重要著述及其儿童环保文学观的形成过程,接下来论述了加德儿童环保文学观的具体内容:鼓励读者采取适当行动、文学叙事应当与生态正义观念相结合,以及强调人与自然应相互倾听。最后,王老师指出加德儿童环保文学观在当今的重大意义,认为其对生态教育学以及生态女性主义批评提供了新的理论视界。
第三位发言人是复旦大学博士后汤超骏,发言题目为《19世纪中国诗学传统的西传——汉法词典〈汉文总书〉对〈佩文韵府〉的继承》。汤老师重点介绍了意大利传教士加略利其人及其所著汉法词典《汉文总书》,并从词条内容以及词条编排体例两个方面佐证了《汉文总书》对《佩文韵府》的继承。同时汤老师也考据到,无论是从宏观还是微观结构来说,《汉文总书》都在传承《佩文韵府》的基础上有自己的创新,但并不被主流汉学界认为是合格的双语词典底本。
第四位发言人是湘潭大学讲师袁娜,发言题目为《马、骑士和女人:国际象棋与福克纳小说〈马弃兵〉的叙事隐性进程》。袁老师认为在《马弃兵》“以马弑父”的谋杀未遂案的显性情节之下还隐藏着一条并进的隐性进程,也就是作者与人物从请战到反战的心灵成长史。袁老师还关注到了小说中隐含的国际象棋叙事结构,认为小说标题“马弃兵”还存在另外一个层面的意义,即国际象棋中的古老开局“王翼弃兵”的旧式风范被逐渐摒弃的遗憾。
第五位发言人是浙江大学的博士生应舒悦,发言题目为《费希特哲学中的浪漫主义及其民族国家转向》。应老师对费希特晚年哲学从个体走向国家、从浪漫主义走向民族主义的转向以及转向背后的原因和契机进行了思考,认为他的民族国家理论对19世纪以来的民主主义思潮产生了重要影响,因此遭到来自现代自由主义和民族主义的批评。但费希特是一个典型的“世界主义者”,并全力构建了一种全世界通用的知识学体系。
第六位发言人是同济大学的博士生刘珊,发言题目为《浮士德与〈西方的没落〉——试论歌德对斯宾格勒历史哲学的影响》。在方法论的角度上,刘老师从世界历史的形态学和文化有机论的角度讨论了斯宾格勒对歌德哲学的继承;在精神层面上,刘老师重点分析了斯宾格勒在《西方的没落》中对西方文化的理解是如何受到歌德的“浮士德文化”的影响,而“浮士德心灵”又是如何影响了斯宾格勒对西方历史命运的论断。
最后,韩振华老师与吴佩烔老师对与会学者们的发言进行了精彩的点评,老师们与旁听同学们都感到收获满满。
2023 SHNU
责编:黄俊豪 校对:张君怡
编审:石晓玲 主编:纪建勋
中文投稿邮箱:chinaicl@163.com
英文投稿邮箱:icl2018@163.com
版权所有 | 欢迎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