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帐号已被封,内容无法查看 此帐号的内容被自由微信解封
文章于 2021年4月14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微信屏蔽
其他

穷则“我全都要”,达则“不忘初心”:中国坦克“第二火力”简史

帧察 帧察点 2021-04-14

【上期内容:只因“新青年”重开造,又呼“女青年”再药丸?


对于我军装备的各型坦克装甲车辆来说,位于车体/炮塔顶部的“德什卡”及其仿制型59式坦克高射机枪可以说是一个非常经典的符号。早在抗美援朝期间参战的苏制IS-2重型坦克和T-34/85中型坦克,在阅兵中就经常以加装“德什卡”的姿态示人。然而在战争期间,志愿军坦克部队的“德什卡”,其实“开口”的机会并不多。


首先,面对强大的“联合国军”空中力量,我军零星使用的这些坦克如果使用“德什卡”贸然开火,未必能打击敌人,反而可能暴露目标而遭致更大损失;而且,1938年就装备苏军的“德什卡”,此时早已暴露出初速低、射程近、瞄准方式落后,火力密度小等缺点,使其作战效能为志愿军参战部队所质疑。


▲1959年国庆阅兵中的IS-2坦克


比如为了保卫入朝作战的各雷达连,志愿军普遍为这些雷达连配属了一到两个每排装备4挺“德什卡”的高射机枪排。但在整场战争期间,除了在1953年4月25日击落一架美军F4U并击毙其飞行员之外,在美军对我雷达连的疯狂空袭中,这些机枪最多只能起到对敌机的驱散作用。


而且就连“德什卡”,那也不是管够的,保障较好的志愿军坦克部队,在这方面都经常需要自力更生。例如志愿军独立坦克1团高炮连,就在装备4门苏制单管37mm高炮的同时,利用阵地上捡到的米格-15残骸中较为完好的23mm航炮和敌机残骸上的美制12.7mm航空机枪及残余弹药,共修复出枪炮各两门,自行改装为简易高射炮。在五个月的战斗期间,先后击落敌机6架,甚至还在1953年夏季反击战中取得了击落F-84喷气式战斗轰炸机的战果(摘自《装甲兵回忆史料318页《八一炮》


▲NR-23航炮(图中靠下两门)虽然也不算是弹道性能多好的东西,但好歹有着比“德什卡”更出色的射速和威力


然而对于幅员辽阔、防空能力又弱小的新中国来说,高射机枪又是一款不能不早点装备,不能不大量装备的武器,所以仿制“德什卡”自然是趁早的事儿——尽管性能显然也没法怎么提高;即使是看上去好解决的火力密度小的问题,由于在苏联,陆地版“德什卡”的双联/多联型号就很不常见,所以国内在仿制“德什卡”时,也并未大量仿制DShKM-2这类双联/多联型号;把范围扩大到全军,也只有人民海军早期装备的苏制123比斯型鱼雷快艇,在艇体中后部装有两挺双联“德什卡”机枪。


而由于我军并未引进该型快艇的制造技术,因此这型双联机枪也并未出现在后来的国产舰艇上,此后我军舰用机枪口径长期统一为14.5mm(为亚丁湾护航任务等临时加装的89式12.7mm重机枪不在此列);但通过对123比斯的长期使用维护经验,倒是使得军械部门对“德什卡”改双联的技术并不陌生。


▲陈列于北京军博的苏制123比斯型鱼雷快艇(击沉“太平”号护卫舰的功勋艇),图为刚刚完成维护后拍摄,双联“德什卡”在阳光下闪着光


进入上世纪60年代,中苏交恶的大环境,使得平坦难守的“三北”地区一下子暴露在对手面前。这不仅意味着我们需要直面苏军的“钢铁洪流”,也意味着我们熟悉的那些相对“短腿”的苏军战术飞机,仍然足以对浅纵深内我军宝贵的反击资产——装甲、炮兵部队等构成严重威胁。因此在各工厂继续开足马力为军、师、团各级大量生产59式57mm高炮、65式双37mm高炮和56式四联14.5mm高射机枪的同时,我军也开始为部分59式坦克试验性换装火力更强的双联12.7mm高射机枪。


▲虽然尚不知具体来龙去脉,但从59式坦克和122工程“三液”(液力传动、液压操纵、液气悬挂)样车都有搭载双联12.7mm机枪的图像传世来看,该枪至少生产了一定数量


虽然枪身重量大致相同,但不同于有着相对充裕的操纵空间和设备的舰艇用枪塔,要操纵这挺比本就不轻的“德什卡”还沉重许多的双联版,坦克乘员需要在完成本职工作之余,打开舱盖露出上半身以人力操纵,这本就不容易了;而由此导致的机枪水平方向和高低方向转动速度的下降,让这款二战前研制的高射机枪面对高速喷气式战机时的效能进一步下降,这远不是依靠增强的火力密度就能弥补的。


▲曾被寄予厚望的122工程“三液”样车,不仅为了弥补“老120滑”远距离上的性能不足,加装了4枚302反坦克导弹(红箭-8的前身);也希望尽可能提升防空能力


由于在上世纪60年代中后期,还没有真正喷气式强击机的苏联空军主要使用米格-17/19作为“代用强击机”,这使得我军在演训中还能用自家的歼-5/歼-6模拟一下战法;但随着位于中苏东部边境附近的共青城厂从1971年开始大量生产苏-17,这种载弹量达3吨、具备战术核打击能力的战斗轰炸机以其更好的低空高速飞行性能,进一步压缩了地面防空武器的射击窗口。


▲1971年年底,首批苏-17就列装了同样驻扎泽姆吉机场,与共青城厂使用同一条跑道的第523战斗轰炸机团;虽然现在我们知道,苏霍伊新机往往首装这类“驻厂部队”,主要目的是便于排故;但对于当年获取到相关情报的我军来说,显然没法这么淡定


所以尽管同年定型的71式20mm高炮,并非是作为车载高射武器设计的——其研制起源可以追溯到1964年对印边境作战后,根据刘伯承元帅的指示而研发轻量化高炮的动议;研制过程中又因为高炮部队援越援老抗美作战而调整指标,在1967年“750会议”后,与主要负责中低空的74式双37mm高炮、主要负责中高空的72式85mm高炮并称高炮部队“新三炮”——但这款使用我国自行研制的20×130mm弹药,初速达1010m/s的小口径高炮,仍然是当时不多有吸引力的选项之一。


实际上,以456厂为主研制的71式20mm高炮,能够“有闲”在洛阳一拖的“704产品”坦克样车上进行搭载测试,反而是因为该炮在定型后,反被部队认为威力不足而不予列装的结果。所以这俩都没有服役的坦克与高炮的这段“缘分”,也注定开不出什么花来。


▲不过“704产品”的高射武器位现在只剩下一个炮架,到底当年架上20炮是个甚么姿态,还需要更多图片证实


只是此时来自北方越来越强大的威胁,仍然使得总后装备部在1971年的“713会议”上下达了“射程威力相当14.5机枪、重量射速相当12.7机枪、初速相当20高炮”的营属高射机枪会战指示,如果这个仍以456厂为“会战组组长”的新项目,搞出来之后还能批产,想必也将成为二代车载高射机枪的一大选项。


作为“713会战”的产物,选用10.5mm这一新口径的新型高射机枪于1972年10月、1973年3月和1974年5月分别在重庆、白城和北京进行大型试验,证明弹的远距离穿甲性能和其他性能均不低于12.7mm弹药。然而会战组在1975年给总后装备部的一份报告中说:“枪弹工作,自1973年靶场试验后就基本停止”,其原因“实质是工厂认为10.5不是方向,怕走20高炮因威力不足而下马的老路。”


▲“713会战”的黯然收场,也算是宣布了从部队到厂所,都不打算对12.7mm及以下级别高射机枪威力的提升使多大劲了,转向以77式12.7mm高射机枪为代表的减重路线


既然这时候已经认清坦克部队要防空还得是靠伴随火力(当时正干的热火朝天的成果是88式双37mm自行高炮/PGZ88),一下子对车载机枪的威力又没啥追求了;等到1985年二代坦克研制到了该安排新一代车装机枪的时候(也计划用于三代坦克),虽然枪架肯定要换,但在枪身候选方案中,此时生产数量已经非常大、但并未停产的“国产德什卡”59式仍然位列其中——说得直白点,大有“只要能转的快点,枪本身是啥都无所谓的意思。


▲对于打击战场上的新兴威胁——速度比固定翼慢了不少、但总能借助“一树之高”的地形掩护突防的武装直升机来说,反应速度的意义就更重要了,不快不行


不然既然是基于“转得快”这个原则,那么都比59式轻得多的77式和W85两型12.7mm机枪自然PK掉了老前辈,进入二轮选型;相比之下,由于W85质心相对77式靠后一些,所以转动惯矩小,当坦克在行驶中处于侧斜等状态时,射手能较容易地转动该机枪,因此部队决定选用W85作为新一代车装机枪枪身,并要求对枪座进行重新设计,以进一步减重,方便操作。


▲随着“坦克两项”比赛中的频繁使用,88式也成为军迷们很熟悉的一款机枪,注意图中高射瞄具护盖已


为此该枪枪座由原较笨重的铸钢件改为钢材焊接件,枪管、枪尾、击发装置等部件也进行了改进。改进后的全枪质量(含枪身枪座及装满60发枪弹的弹链箱)由53.9kg减至39kg,命名为88式12.7mm车装机枪(QJC88)。按理说该枪应当与88式坦克同批定型装备;然而由于按照当时的判断,作为三代坦克服役前的过渡,二代坦克产量不会很多,加上外贸用户也没有对新12.7mm车装机枪提出要求,所以在88A/B坦克上,最终装备的仍然是59式机枪。


▲最终首装88式车载机枪的,反倒是属于炮兵装备序列的89式120mm自行反坦克炮——而且对比之下不难发现,是到量产型才更换的(下图)——和89式122mm自行榴弹炮


而就在二代车装12.7mm机枪热闹竞标的时候,倒有个外贸用户要求坦克加装威力更大的14.5mm高射机枪,根据兵器工业部1986年7月的紧急指示,长期生产仿苏多联装14.5mm高射机枪的296厂立刻投入试制。1987年4月,296厂把第二轮试制样枪送到包头617厂与80-Ⅱ式坦克进行了配装试验,效果自然是优于原来的12.7mm车装机枪;然而由于外贸单子的取消,14.5mm机枪与国产坦克的缘分只能先到这儿了。


▲1986年祝榆生总师主持三代坦克会议时,“一二三工程”模型炮塔上明显是一挺NSVT机枪的模型。关于这挺机枪和中国的缘分,我们之前也说过


等到三代坦克研制时期,对本身效能提升没什么空间的车装高射机枪,祝榆生总师提出的主要要求是研究实现车内遥控射击的可行性,为此还将车装机枪枪架安装位置改为在炮塔上设立单独基座,而非传统的舱盖机枪座;然而由于这套遥控系统并未定型装备,导致早期的99式坦克在使用88式车装机枪时颇为不便,后期通过对基座的改进改善了这一问题。


▲这张三代坦克动态演示车的著名照片上,可见车装机枪上有一个尺寸较大的遥控瞄具


在坦克综合防御领域,祝老总更多跟踪的是新技术。比如他寄予很大希望,曾在1994-1999年的试验中多次成功拦截“40火”和反坦克导弹,却因1999年5月26日的实验失败而功亏一篑,未能随99式坦克的定型而装车的“硬杀伤”主动防御系统;而在炮塔侧面加装两发便携式防空导弹之类的,虽然也体现了三代坦克研制期间探索对空防御新模式的想法,相对来说就平凡不少了。


▲不管咋说,便携弹上车这事儿,在咱们这儿也算是空前绝后了


说到头来,但凡琢磨便携弹上车,一者是对手空中力量极其强大,二者是自己的伴随防空实在差点意思,咱们当时就完美符合这个条件。这时候咱们的大对头又变成了强敌,强敌那空中力量啥水平就不说了,此时88式双37mm高炮停止发展,95式4管25mm自行高炮虽然完成了“一步定型”,但多项成品缺装,装备数量非常稀少,部队都得用63式装甲车乃至卡车架上87式双25mm高炮,“伴随一下......三代坦克样车上“昙花一现”的便携弹,跟当初71式20mm高炮塞坦克上,本质上都是时代里万千无奈的投射


▲同样面对着强大的空中威胁,伴随防空至今一言难尽,所以连全世界最喜欢14.5mm的那帮人,都在先军-915上“机枪换火绳枪(朝方对便携弹的命名)”了


至于在99A主战坦克研制期间上车测试过的02式14.5mm高射机枪,相比当年给外贸用户凑合搞的14.5mm车载机枪,那确实是不知高到哪里去了;然而99A要面对的战场威胁环境,那也远不是当年的外贸用户可比的,要防空靠的是体系的事儿;与其说是指望02式能提供更强的防空火力,还不如说是希望配套威力强大的新型14.5mm弹药的它,能多分担点打击轻防护目标的任务,以节省主炮弹药。


▲从几张当时试验照片来看,身管颀长的14.5mm高射机枪登上99A坦克样车时,不仅机枪座回到了99式坦克服役早期的状态,也并未加装配套的车用高射瞄具,更多是进行匹配测试


尽管在测试中,因采用钛合金等材料而足够轻量化、操纵手感与88式车装机枪接近、威力与国外20mm机炮同级的02式14.5mm机枪,确实表现出了对各类目标全面而出色的打击能力——当年“713会战”的当事人们,一定会感慨万千;然而由于14.5mm机枪及弹药在人民陆军中已经成为仅限边防部队使用的边缘装备,从简化后勤保障的角度出发,装备部队的99A坦克仍然用回了传统的88式车装机枪。


▲即使新一代轻量化12.7mm机枪已经亮相(如图),但在我军主战装备上一用就是30年,大量服役的88式车装机枪,短期来看还不会被取代


而今在15式轻型坦克上,88式车装机枪终于升级成了遥控武器站;尽管其大射角指标更多是为了复杂战场环境下对高处火力点的打击能力,已经不打算和固定翼战机乃至直升机结什么仇了;但随着战场上无人机目标的大量出现,“新形势下的单车防空”,又成了有了先进观瞄设备加成的大口径车载机枪的使命之一——就像这两天的“小网红”6管25mm轮式自行高炮那样。


▲遥控武器站的装车使用,对现有坦克在城市战环境下的生存性和任务弹性都是个提升


欢迎使用(支付宝)赞赏码

因为iOS技术调整,我们暂时无法提供问答入口,特此通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