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帐号已被封,内容无法查看 此帐号的内容被自由微信解封
文章于 2021年7月4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微信屏蔽
其他

痛打越寇、列装全军的这门大炮,为啥六年之后就功成身退?

帧察 帧察点 2021-06-28

【上期内容:81194前传:面对美国航母与“雄猫”,他们最大的帮手是座小岛 


头条提到了152加研制与我军正规化建设早期加农炮兵师编制的事儿,那就照例发一篇关联的旧文~



作为人民解放军的重要兵种之一,说到曾在我军大量装备却无缘阅兵场的装备,炮兵部队的装备自然也少不了位列其中。今儿咱们要说的,就是一款广泛列装的122mm火炮,它不仅曾与130mm加农炮、152mm加榴炮这两款仍在我军服役的大炮并肩战斗、荣立赫赫战功,还在这两款炮的诞生与改进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然而它不仅其名不显,更是从未参加过历次大阅兵。


▲虽然PL96和PLC09这几款122mm榴弹炮确实也没上过,但咱们的故事嘛,也要讲个先来后到


在朝鲜战场上与“联合国军”的殊死搏杀中锤炼出的人民炮兵部队,在1955年2月的现代化整编后,编为11个榴弹炮师和3个加农炮兵师,以及3个反坦克炮兵师和6个高射炮兵师。作为这里头射程最远的炮兵部队,加农炮兵师当时的装备还比较落后,除了老旧的日式加农炮之类,从苏军接收的少量A-19型122mm加农炮已经算是其中最为先进的装备了。


我军的A-19主要是从苏军驻旅顺基地接收,服役后起初装备于昙花一现的第1机械化师

而在苏联,A-19这种二战老炮早已被战后研制的M-46型130mm加农炮和D-74型122mm加农炮取代。由于不缺重型牵引车的苏军,更青睐虽然更重、但射程和威力也更强大的M-46,使得D-74量产后更多被作为军援和出口的主力。我国于1958年同时引进了M-46、D-74以及M-47型152mm加农炮的技术,准备仿制。


▲有足够发达的工业基础,只要炮的性能够好,咋地都能给它拽动


随着三款加农炮的仿制工作陆续展开,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于1962年6月颁发了《加农炮兵师编制表》,里头光加农炮就包括一个152mm加农炮团和两个130mm加农炮团(同期颁布的《榴弹炮兵师编制表》则规定,下辖两个122mm榴弹炮团、一个152mm榴弹炮团和一个132mm“喀秋莎”火箭炮团)。


▲1959年国庆10周年阅兵,展示了初见成效的苏式正规化建设成果,但这种“表面繁荣”背后,还需要足够强大的配套体系才能够支撑起来


按照规定,三个加农炮兵师都应按此编制表进行整编。但仿制M-47的152mm加农炮,虽然是三款仿苏火炮中威力最大的,但射程也反而是其中最短的(20千米),全重自然也是最大的。这不仅使其不久后就停产,国内之后在152加农炮上费的20多年心血,也基本都用在减重和增程上了,至于其最终成果83/86(外贸)式152mm加农炮的故事,以后再说。


▲因为M-47存在的种种不足,苏联也仅仅生产了100多门就不再装备


而行军重量达8.45吨的59式130mm加农炮,对我军来说同样是个沉重的负担,只有少量从苏联引进的ATS履带式牵引车及国产的60式等能够拖动。这些车不仅维护、驾驶均比卡车复杂,不适合长距离机动,而且最大牵引速度只有35km/h,而且这个速度还需要在公路上才能达到——伴随而来的路面损伤,对于初生的共和国也是个麻烦事。


▲这种场面,在当年那也是“头等主力”的待遇


好不容易拖到阵地上,一个9人的炮班也推不动这个庞然大物,通常需要集中四个炮班齐心协力,才能一一把四门炮推入阵地,这无疑是极其不利于实战的。所以这时候5.6吨重的60式122mm加农炮就显得“亲民”多了,虽然23.9千米的射程比59式130加短了3.4千米,但胜在机动性出色,射击精度也毫不逊于后者。


▲好歹一个炮班就推得动,不说快打快撤,起码在战术上的余地更大。另外D-74下架有支撑底盘、左右大架安置有架尾轮,放置架尾轮,以座盘为中心推动,大架就可实现360度环射,配合更低的火线设计,有利于反坦克作战


相比原版D-74,60式在仿制时还改进了瞄准具、瞄准速度更快,便于夜战使用——这点在1979年的实战中得到了证明;改进了复进机、降低在低温环境下的漏液概率;炮闩闩体和炮尾导槽也有改进,抽抛药筒更加可靠。最终在通过国产新炮钢材料,解决了进口镍铬钢供应中断问题之后,60式于1962年投入批量生产。


▲当年的59式坦克,也是在解决了进口钢材断绝问题后,才在60年代开始投产的


尽管为了解决新型加农炮的牵引车问题,国内在60年代陆续进口了4吨级的GBC、10吨级的GCH等法制牵引车,以及5吨级苏制乌拉尔375牵引车和罗马尼亚“喀尔巴阡”牵引车,但这些牵引车的零备件供应都不理想,例如“喀尔巴阡”就因行驶故障多,有过“快活八天”、“坑人不浅”等等外号。


所以当时不仅三个加农炮兵师在装备59式130加的同时,仍然列装了大批60式122加;牵引车辆的质量比炮兵师更差的各军属炮兵团加农炮营,更是长期以来把122加作为射程最远的拳头装备使用。不过换装工作还没开始多久,大三线建设的开展,使得122加的批量装备再生波折。


▲一门早期生产的60式122加


1965年,根据毛主席关于加强三线建设的指示,在第五机械工业部(后来的兵器工业部)的领导下,由齐齐哈尔和平机械厂(127厂)和太原晋西机械厂(247厂)共同参与组建重庆双溪机械厂(147厂,后改为107厂)。工厂利用河流自然冲积的山谷谷地、以及西南地区的喀斯特地形,因地制宜的在巨大的山体溶洞中建设厂房。


而147厂的定位,正是60式122加的总装厂。尽管由于厂子是新建的,火炮的各部件又来自全国各地,这使得147厂正经大批投产已经是1967-68年的事儿了,此时部队换装122加的速度才得以加快,但到了1970年前后,继先行换装的加农炮兵师(每师2个122加农炮团)之后,全军大部分榴弹炮兵师均通过换装或新组建的方式,拥有了一个装备60式122加的加农炮团(团下辖三个炮营,营下辖三个炮连,每连4门炮,全团共36门)。


▲和大多数大三线建设的成果一样,双溪机械厂在大山深处原有的厂房,如今已经被废弃多年,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人民陆军远程炮兵的脊梁,就是在这里锻造出来的


在这些榴弹炮兵师,60式122加通常用于替换(仿)苏式122mm榴弹炮,例如炮兵第14师第9团就是在1969年用60式122加替换了54式122榴。在北有苏修虎视眈眈,南有美帝入侵越南的气氛中,1970年,飞速扩充的人民解放军陆军已有34个炮兵师,包括15个地面炮兵师(称预备炮兵,与队属炮兵相对应),15个高射炮兵师和4个反坦克炮兵师。


▲由于此时130加还没有广泛装备,所以在炮兵师中,122加往往是射程最远的武器,如何发掘其性能潜力颇受部队重视


在网上关于这一时期我军炮兵建设的讨论当中,还曾经提及各预备炮兵师和军属炮兵团利用130加和122加等远程火炮打坦克的战法。这其实是在“反坦克大会战”的成果还没装备部队之前,炮兵部队的一种无奈之举。


▲可见作为一款传统穿甲弹,60式122加的穿甲弹性能算不上多出色,也就凑合打打二代车,105mm坦克炮在正常交战距离上即可打穿的180毫米/30°靶板,122加必须等到“拼刺刀”距离再开火


所以说,60式122加打坦克的主要方式并非直瞄射击,而是利用各种观测手段,以间接射击的方式打击坦克的顶部薄弱部位。例如1969年秋天,我军某122加农炮营就在三北地区开阔平坦地形上,验证了远距离打击敌坦克集群的效果。虽然在假想战场上,面对诸军兵种合成的苏军时,牵引炮兵群想生存已经不易了,但多练一手终归是有备无患,总比万一遇到这种机会时发现自己本领不精要强。


不过60式122加还真有一个正经用来反坦克的“亲戚”,那就是1963年10月开始研制的WZ111重型坦克的122mm炮。这门在很多资料中被称为Y174的坦克炮,从型号和口径上就让人怀疑其与D-74及其国产型60式的关系。虽然由于WZ111坦克的炮塔及火力系统没有真正造出来,但仍有一些蛛丝马迹可寻。


▲黑色粗线为估测的炮身长度


根据上面这张《坦克装甲车辆》杂志当年刊登的图片上标注的WZ111尺寸,再按照坦克炮塔里的一般布局估计,炮尾的位置大致在炮塔几何外形中央,与舱盖前缘投影基本齐平;这样可以大概估测出,这门坦克炮从制退器根部到炮尾的长度大约是5.7米,这与D-74/60式122加的身管长度一致。


▲T-10M坦克使用的2A17(也被称作M62-T2)坦克炮,身管长度和D-74也相同


估计除了跟2A17一样加了个抽烟装置之外,Y174应该还进一步改进了反后座装置,以减少后座长度,更适合在坦克上使用。另外由于使用沉重的122mm分装弹,为了降低坦克手的工作负担,根据官方资料,WZ111还研制有配套的链式输弹机。估计其结构和T-10M坦克的类似:


▲这使得在T-10M上,122炮的射速达到了5发/分


虽然随着国产坦克发展思路的转变,122加上坦克最终成了只能在游戏里实现的梦想,但122加的“技术扶贫”并未停止。正是在这段时间,127厂开始设想利用60式122加更为轻便的炮架,为59式130加农炮“减肥”。产品于1970年研制成功,重量减轻到6.3吨,命名为59-1式130mm加农炮;而由于苏制D-20式152mm加榴炮本来就是和D-74通用炮架的“姊妹炮”,所以在60式的炮架上催生出66式152mm加榴炮也顺理成章。这样一来,在70年代中期,一些炮兵师曾短暂呈现出122加、130加和152加榴“身管火炮三巨头”并肩而立的盛况。


▲这两个在其炮架上“长出”的、更加强大的后辈,使得60式122加的“备胎”使命终于到了头


由于1977年加农炮兵师被整编为加农榴弹炮师,师里的三个加农炮团改为两个,再加上59-1式130加产量的逐步提升,作为59-1的“全面弱化版”,60式122加的让位已有苗头。但在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中,60式122加的参战数量仍为59系列的一倍之多,在部分方向的炮群中,它更是唯一射程超过20千米的远程火炮,以其机动灵活的部署、精准强大的威力,为战争的胜利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除了130加之外,越军当时也装备了一些122加。关于60式122加在1979年的战场使用,可以参考时任炮1师52团“集体一等功团”3营8连连长,战斗英雄徐礼成老前辈的这篇珍贵回忆


等到1981年华北大演习,虽然60式122加仍然是参演装备之一,但在紧随其后的阅兵中,位于66式152加榴炮之后受阅的都是59-1式130加农炮——这很好理解,既然59-1式和60式长得大差不差,阅性能更好的那种就行了。同理,1984年国庆35周年首都阅兵上,也就没有60式122加的份儿。


而在两山前线的战斗中,换上了59-1式130加和66式152加榴(还有投入前线试用的83式152加)等新一代装备、“好马配好鞍”的中国炮兵,也用精彩的技战术表现,彻底粉碎了“地区小霸”妄图依托几发苏制火箭增程弹就想压制中国炮兵的迷梦,60式122加确实可以安心退居二线了。


▲在俺看来,在图片上区分59-1式和60式这俩极其相似的火炮最准的办法是,59-1的夏用驻锄不用时挂在大架两侧(上,注意两根向上支出的“棍”),60式则折在大架尾部下方(下),所以看大架两侧是否有东西,就能区分了


等到一年后的百万大裁军中,随着各炮兵师(旅)的调整重组,射程最远的130加和威力最大的152榴被作为身管火炮的火力基干保留,60式122加开始大量退役封存。如果不是因为83式152mm加农炮没有批量装备,155mm牵引式加榴炮也没有进入我军装备体系,加之90年代初期炮兵部队编制又经历一波调整等等原因,60式122加的退役进度只会更快。


▲有些朋友认为122榴射程不足,不该继续“霸占”旅炮位置,还惋惜于122加就此退役,其实大可不必。弹道低平射击死角大,曲射能力不足的122加,在打击灵活性上是不如122榴的

可以确定的是,早在2003年各集团军炮兵师全部改为炮兵旅之前,60式122加就彻底退出了我军作战部队,只有一些试验基地还曾保留过少量60式122加,其用途是模拟外军当时仍在装备的同类122mm加农炮,以验证我军新型装备的防护性能。而随着这类火炮在我国周边地区的逐渐退役,60式122加也彻底走进了人民解放军炮兵装备的历史。


▲或许,周边的122mm加农炮,只剩下它们了......


欢迎使用(支付宝)赞赏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