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当期荐读 2020年第2期 |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科学应对与思考:图情专家谈新冠疫情

谢新洲 周晓英 等 信息资源管理学报 2022-04-24

摄影:宋枕涛      图片来源:楚天都市报


专 稿


【编者按】疫情当下,关于现代社会治理的讨论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郑永年教授认为, “离开了知识的权力,现代社会的治理就寸步难行。”科学家和专业人士的知识供给,在此次新冠疫情的应对中无疑成为了一股重要的力量。
  在此背景下,《图书情报知识》和《信息资源管理学报》两刊共同联合,策划推出了专稿“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科学应对与思考:图情专家谈新冠疫情”。在此期专稿中,我们非常荣幸地邀请到9位学科领域专家,他们结合此次疫情,从不同角度阐发了自己的观点,包括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情境下的社会风险感知与公共危机预警、应急舆情分析与应急信息综合治理、疫情虚假信息的传播原因及甄别、疫情事件中的大数据应用与治理、对抗疫情的科技信息共享与支持、疫情相关的科研成果发表与传播等问题。我们将其进行了整理,以“姊妹篇”的形式在两个刊物2020年第2期上分别刊发。
  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时期,专家们欣然应允我们的约稿,并很快提交了文稿,让我们深切感受了“与子同袍”的情谊。希望我们的这份努力,能够为抗击疫情提供学科知识的支持,而这也是我们作为武汉本地期刊的殷殷心愿。愿这个英雄的城市,早日重展它大江大河的壮美容貌。(2020年2月23日)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公共危机预警, 应急信息, 信息治理, 信息甄别, 大数据治理, 信息共享



加强信息治理与利用,有效提升疫情防控能力




谢新洲


(北京大学新媒体研究院,北京,100871)

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新媒体与网络传播、媒介经营管理、竞争情报与企业竞争战略。

信息是政府决策的重要依据,是社会资源和医疗救助合理部署的关键指标,也是影响民众心理和行为的重要因素。信息畅通是社会有序运行的重要保障,信息失序必然带来社会混乱。信息治理能力是社会治理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治理体系的现代化离不开信息治理体系的现代化。


2020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肆虐神州充分暴露出我国在信息治理与利用方面的相对滞后。疫情之下,只有建立更加完备的信息治理体系,才能避免社会信息系统混乱,减少信息量的无序暴增,减轻信息恐慌,降低信息风险。

1 信息共享和信息公开亟待加强 

信息是决策的依据,信息不对称容易带来决策失误。突发事件处置过程中,及时有效的信息共享和信息公开是降低决策风险的必要手段。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时期的信息不对称给政府决策、民众防疫以及医疗救助都带来了重大挑战。疫情发展初期,武汉市试图采取“外松内紧”的方式应对,“冷处理”疫情通报和专业医护人员的疫情提醒,结果放任了疫情扩散直至聚集性爆发,错过了疫情黄金防控期,最终导致各大医院诊治工作全面告急,这与信息治理与利用能力不足有很大关系。疫情发生早期,一些武汉市政府领导和专家组成员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疫情可控可治”、“物资储备和市场供应充足”,显示相关官员与专家对疫情防控的真实情况掌握不足。疫情逐渐肆虐,一方面武汉各大医院绕过政府部门呼吁捐资捐物,另一方面各地捐赠援助的物资在红十字会仓库大量囤积。可见,在政府部门之间,地方政府与中央部委之间,以及各职能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信息沟通和信息共享,造成了信息失真、政策失准、治理低效的不良后果。


不仅是政府部门,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信息共享和沟通也至关重要。恐惧来自于无知。民众的恐慌源于不掌握疫情相关信息和知识,对信息的需求加剧。据不完全统计,疫情期间新浪微博流量增长近10倍,与此同时,政府发布的信息量和准确性都受到了质疑,造成了官民之间的信息隔阂。医院忙于救治病患,对接诊能力的发布和评估滞后,患者对病情的发展与可利用的救助途径不知情,加剧了医患之间的不对称。大量求助信息借助自媒体发布,既有确实需要帮助的,也不乏夸大其词博取关注的,政府不能在第一时间厘清病患的轻重缓急,导致医疗资源难以有效配置。

 2  确立并确保官方信息发布渠道的权威性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带给民众最大的伤害,一是病毒的生物威胁,二是权威失信带来的情绪惶恐。在疫情处置过程中,官方渠道及时、持续、科学、准确的发声,才能占据民众心理阵地,有效增强民众疫情防控信心,使虚假信息、恐慌情绪没有立足之地。官方渠道的权威性同时又涉及到政府部门的媒介素养、媒体报道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对信息内容及其影响的科学评估等方方面面。民众相信政府的新闻发布会,但是个别地方领导的媒介素养不足引发次生舆情灾害;民众相信媒体,但一些媒体的报道前后矛盾,民众不得已被一些自媒体、社交媒体信息“裹挟”,结果伴随而来的是大量“营销号”和假新闻。2月9日,武汉市宣称“全市人口排查百分比达99%,目标是明天完成疑似患者检测清零”的通告显得不合常理而遭公众质疑。有的央媒发布“双黄连口服液可抑制新冠状病毒”造成民众误解,结果带来严重后果,引发街头抢购。随后的辟谣报道更是极大地消耗了民众对媒体的信任。疫情进入关键时期,不少专家预测疫情“拐点”、“重点”、“焦点”,甚至急于发布严谨性、科学性欠缺的研究报告,却与事实不符,导致民众失去对官方媒体和专家的权威的信任。失去权威,也就失去社会信任的基础。因此,媒体在信息发布上不应该走在信息抢发的歧路上,而应该坚持专业、真实、科学的信息发布,增加社会公众的信任。

3 地方政府信息资源处理能力亟待提升 

信息治理是一种需要训练和习得的能力,也需要相应的资源进行匹配和对接。现有的治理结构中,信息资源分布与能力发展不均衡。这次疫情救治与防控过程中,地方政府处理信息的压力很大,但是相应的资源和能力不匹配。当前的信息生态中,去媒介化趋势越来越严重,政府信息公开机制和政务新媒体的发展,把政府推向直接面向公众的前台。网络平台的发展,尤其是头部平台垄断了重要的用户入口。网络平台的分布结构不同于传统媒体的布局,并不按照行政区域和级别来设置,通常在整体层面投入更多的资源。疫情爆发以来,互联网公司纷纷以自己的产品和服务积极与政府对接,加入到信息治理体系中,但是这种对接往往集中在国家层面。例如,腾讯与国家卫健委合作开发了“新型肺炎疫情实时查询”平台,百度依据官方授权的数据研发上线了“全国发热门诊地图”。然而疫情以来,地方政府的信息处理压力却与日俱增,一方面疫情救治、防控和相关信息不能有效扩散,另一方面众多留言、谣言和假消息得不到及时反馈和处理。源于地方政府与互联网平台的合作中处于被动地位,得不到平台的大力支持。地方政府主要依靠自主建立的平台发布信息,但其影响力普遍较弱。除了平台资源缺乏,基层政策也缺乏基本的信息发布经验,缺乏信息资源的发现能力和处理能力,这客观上制约了信息治理与利用能力的提升。湖北省的政务一体化平台主要是湖北政务服务网与鄂汇办APP,这些平台虽然也上线了疫情服务专区,但民众关注度和利用率却不高,没能成为疫情信息的发布与获取的主要渠道。

4  社会治理信息化水平有待提高 

信息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目标是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尽管我国公共卫生和医疗体系信息化建设已经开展了十几年,但这次疫情中依旧暴露出许多问题,如部门之间、地域之间数据不共享,数据结构不统一,既不能全面反映情况,也不能科学预测,对于疫情发生后的关键信息,还需要重新人工统计。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2019年7月发布的《云计算发展白皮书(2019)》中显示,我国政务云已经实现了全国31个省级行政区的覆盖,地级行政区覆盖比例达到了75%[1]。此次疫情较为严重的湖北省已经有接近90%的部门和业务系统在云上运行,但湖北省在面临突发疫情时却在信息运行上并不通畅。其原因是,我国目前政务数字化建设的重点在政务审批,公共卫生等信息服务方面不受重视,公共服务信息化建设和管理水平并没有得到全方位提升。尤其是公共卫生领域的相关机构、下属机构,如公共卫生社会服务机构、卫生公益组织、各级医院,包括医疗用品制造企业、药店、供应链相关企业等社会主体,在信息化建设上比较欠缺,供应链的数字化和网络化程度严重不足。武汉市红十字会整理物资靠人力纸质登记,领取物资需要依据单位证明介绍信等原始方式暴露了信息化水平不足带来的物资管理能力严重滞后的问题。这种情形与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在商业领域的充分利用形成了巨大的反差。


总之,推动信息治理体系与信息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是避免疫情防控中信息失序的必经途径。首先,政府日常的信息化建设,以及应急管理体制的设计与实践中,需要把信息治理纳入,完善突发事件中信息发现、信息上报、信息发布、信息共享与信息引导的资源配置和权责规定。其次,无论是信息主体、信息载体、信息传播路径,还是信息处理技术与能力都不应该局限在政府体系内部,而应该开放、有序、安全地与外部资源开展合作与共享,全方位提升信息治理与利用能力,更好服务人们的工作生活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参考文献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下应急信息综合治理的反思




周晓英


(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北京,100872)

博士,教授,研究方向:信息组织与信息构建,健康信息,政府信息,Email:xyz-ruc@qq.com。

1  概念和认识 

应急信息综合治理是应急管理和信息治理两大交叉学科领域相结合的产物。应急管理是一种有组织的政府行为,一般是指政府以及其他公共机构通过建立应对机制,在突发事件的准备、响应和恢复的过程中,分析、规划、组织和决策,采取科学手段和措施,拯救生命、防止伤亡、保护财产和环境的相关管理活动[1-2],信息治理是将信息作为组织资源加以管理,将信息需求、信息标准、最佳实践等整合到一起,对信息加以处理从而实施指导和控制的行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下应急信息的综合治理意味着针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这种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将应急信息作为资源加以管理,从而实施疫情防控的指导和控制行为。


我国经历了两次全国性的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2003年的SARS疫情和2019年的新冠病毒疫情,其中值得反思的东西不少。在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管理过程中,不能忽视的一个核心因素就是信息。对突发事件的了解、对事态发展的跟踪、对事件的有效解决都要依据信息来开展,从信息的角度来反思不仅仅是考察应急管理的重要角度,同时也是我们情报学和信息管理专业人士的职责。

 2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下反思信息治理的必要性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进一步让社会警醒,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不仅对人民的生命财产影响重大,而且对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甚至文化的影响也十分重大,因此此次战役彰显了对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开展多个维度分析和研究的价值,也彰显了对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中对信息采取综合治理措施的必要性。在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管理过程中,我们不能有信息失明、不能有信息失察、不能有信息误判,要让信息成为我们判断事实和做出决策的耳目、尖兵和参谋,而要保证信息的这种有效支撑作用,必须在国家突发事件应对体制中有一个良好的应急信息治理体系起作用。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发生到现在的一系列事态发展,其中应急信息通报、应急信息响应、应急信息发布、应急信息沟通、应急信息处理、应急信息分析、应急信息协同、应急信息决策等应急信息对疫情防控产生的影响以及对社会公众产生影响的事例层出不穷,值得专业的人士开展深刻的反思。

 3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所暴露的我国应急保障能力的短板以及信息维度的分析 

2006年1月国务院发布了《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初步形成了我国应急预案框架体系。但是2019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发生和发展,暴露了我国在应急保障能力方面存在的短板或缺陷,体现在:


预防意识不强:从政府官员、卫生行政部门、疾控专家、医疗人士到普通民众,普遍存在预防意识不够强的问题,在疫情初期的决策制定、卫生防护等多个方面未能高度重视,以至于很多杜绝疫情扩散机会丧失,造成了防控局势控制难度加大的后果;


预警功能缺失:疫情扩散预警功能未能有效建立,即使有了疫情直报系统,上报了疫情发生的状况,但是由于疫情扩散的预警功能缺失,在疫情扩散的前期没有能够做出科学的预测和判断;


协同联动乏力:疫情防控需要国际国内组织机构的对接和关联,需要多个部门和机构的协同联动,需要区域之间的协调配合,各种横向和纵向的沟通、协同、联动需要一个较强的协同联动机制起作用,否则在疫情防控过程中不同人员的分类管理、不同物资的调配指引、各种资源的综合利用等方面难以实现高效有序。


社会参与不足:疫情防控需要全社会参与行动,需要广泛动员和实时管理各种社会力量的社会参与,在很多地区启动了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机制之后,各级政府、卫生行政部门、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卫生监督机构、检验检疫机构等责任制建立起来了,落实了属地责任、部门责任、单位责任和个人责任,疫情管理水平有了明显提升,但是广大的社会力量调动仍显不足,在协助病患、实施救援、捐赠物资分配、人口流动管理等方面,社会力量参与不足。


舆论引导失误:疫情危机下,众说纷纭、谣言四起,在缺乏权威主流媒体舆论引导的情况下,容易引起社会恐慌、人心涣散,从而影响疫情防控的效果。


上述问题是综合性的,必然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加以解决,从信息治理的角度看,我们需要从理论上探索应急信息综合治理的原理、原则和方法,分析应急信息治理主体和治理客体之间的关联和互动关系,分析应急信息治理的需求,指导我们从实践上建立应对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预警情报系统,建立能够支持协同联动、社会参与的智慧应急信息管理系统,建立能够实施舆情监测和主流权威媒体舆论引导的舆情分析和引导系统,从而为我国解决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提供可靠的信息支撑。

4  结语 

综上,我国目前对于应急管理中的应急信息综合治理机制和治理体系的研究尚不充分,迫切需要学者们围绕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结合我国应急管理理论和实践,对应急信息治理相关问题加以深度分析,提出应急治理体系中应急信息治理机制的改善建议,建构适合我国国情的应急信息治理体系。


参考文献







疫情虚假信息的甄别及传播原因探析




李月琳¹ ²  张 秀² ³


(1.南开大学商学院信息资源管理系,天津,300071; 

2.南开大学信息行为科学研究中心,天津,300071; 

3.天津大学仁爱学院,天津,301636)

李月琳,博士,教授,研究方向为信息行为,信息检索,信息系统评估,Email:yuelinli@nankai.edu.cn;

张秀, 博士,讲师,研究方向为信息行为,健康信息素养,Email:myzhangx@126.com。

1  引言 

跨越2019年年末和2020年春天的这场来势汹汹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如同2003年的“非典疫情”一样,牵动着亿万人民的心,深刻地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引起了我国政府和人民的广泛关注,其带来的对国家乃至世界经济发展、卫生和健康管理以及社会治理的影响将不断显现。2020年1月30日,世界卫生组织(WTO)宣布本次疫情已升级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更是推波助澜,引发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针对这场疫情,加之武汉的封城、多地宣布进入一级响应、战时状态、小区封闭管理、政府呼吁民众“宅在家里”就是对抗疫的贡献等前所未见的举措,使得人们对疫情的严重性更是不敢怠慢。然而,对于此次新型冠状病毒的突然来袭,从国际、国家到地方政府,从科学家到老百姓,最初都一无所知,面对突发的疫情,认识存在误区,至今针对这种新型病毒如何治愈,依然处于不断摸索状态。在这样的形势下,很多不实甚至是虚假的信息、故意制造的谣言获得了极大的发挥空间,也让“宅”在家中、大量依靠网络平台(包括各类网站、社交媒体、流媒体等平台)获取疫情信息的用户无所适从,难以判断孰真孰假。一些用户甚至不辨真假,一律转发,一不小心成为疫情虚假信息的散布者、传播者。疫情虚假信息俨然如“病毒”一般,扰乱人心,导致民众恐慌,出现了一些事件,如某些药品的抢购潮,威胁到社会的祥和与稳定。此外,大量疫情虚假信息的存在,严重降低了网络上疫情信息的质量,妨碍了民众的判断力和高质量信息的获取,降低了民众信息需求的满足程度。因此,帮助民众更好地识别疫情虚假信息,提升他们的信息甄别能力,是培养他们自觉抵御虚假信息、即信息“病毒”的重要手段。

2  疫情信息的甄别方法和工具 

面对网络上铺天盖地、真假难辨的疫情信息,政府部门调整了战略,于近期在“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上上线了“新冠肺炎防控辟谣专区”。“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于2018年8月上线,是由中央网信办(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主办、新华网承办的网络辟谣平台,提供多种媒体形式,包括“辟谣APP”、“微信民众号”、“官方微博”、“手机浏览”等,旨在厘清网络上广泛传播的各类虚假信息。针对近期的疫情信息,辟谣专区将它们分为“谣言”、“误区”、“事实”等,帮助用户迅速获取相关事实、避免误区和谣言的误导,这类官方平台无疑提供了极有价值和高效的识别疫情虚假信息的工具。


然而,我们也必须认识到,当前社交媒体、流媒体、各类网站信息铺天盖地,加之某些别有用心的自媒体大V们的推波助澜,造成了谣言与真相齐飞的局面。此种情形下,这样的平台其实是难以涵盖所有的、质量参差不齐的疫情信息的。因而,加强民众的科学和信息素养教育,启发他们的心智,从根本上提高他们的信息质量判断能力,才可能有效避免网络虚假信息的广泛传播,而真相往往被埋没的现状。因此,有必要提供易学、易用、可行的疫情虚假信息的识别标准和方法。只有多管齐下,才能更好地服务于用户本身的防护需求和国家防疫抗疫大局的需要。


已有研究揭示[1],虚假的健康信息通常具备以下特征:(1)缺乏可信度,如“夸张或绝对”的表述、“诱导性文字”、“鼓动性宣传和推广”、“声称独特、机密信息”及“否定性信息”等;(2)缺乏准确性,可分为语用和语义两个方面,前者包括“标点问题”“不当空格”“文字错误”“语法错误”等;语义方面包括“片面的观点或不承认反对的观点”“内容不完整”等;(3)缺乏合理性,如“故意夸大的重要性程度”“无节制的语气和语言”“过分的申明”“文题不符”等;(4)缺乏相关支持,如“缺乏确切来源的数据”“需要却缺少源文档来源”及“假借权威”等。一些帮助社交媒体用户识别伪健康信息的工具,如“伪健康信息特征列表”[1],通过研究表明其实用性、易学性与易用性,尤其在提升青年人和中年人的健康信息甄别能力上,显示了优势[2-3]。这类工具,虽然是针对普通健康信息的甄别而开发的,然而对于疫情信息的甄别,也具有实践价值和指导意义。


此外,为应对突发的疫情,一些个人或机构快速推出各类识别谣言或虚假信息的工具,以帮助广大网民应对“谣言与真相齐飞”的被动局面。如 “如何快速识别疫情新闻中的信息真假”的帖子[4],获广泛转发。其中提到可考察一条信息的不同维度,如:考虑新闻来源;读全(整条信息);查询作者信息;论据(是否充分?);核实日期(重复发布意味旧新闻);是一个玩笑(过于离奇、具有讽刺性);核实自己对此新闻有无偏见;请教专家。此类帖子或文章明确罗列条目,并给出典型事例,虽未经科学研究的检验,但在非常时期也不失为一种帮助用户识别疫情虚假信息的有效工具。值得一提的是,一些图书馆,包括公共图书馆和高校图书馆,发挥了长期提供信息服务和开设文献检索课的优势,纷纷从提升用户信息素养方面提出见解,体现了图情界发挥所长,在关键时刻为社会提供信息服务以贡献社会的重要职能。

3  疫情虚假信息得以广泛传播的原因 

为帮助网络用户提升疫情信息甄别能力,实现自觉抵御信息“病毒”的目的,我们一方面要开发易用、易学、易获取的、实用的工具或平台,并广而告之,使民众在面对令人困惑的疫情信息、需要求助他人或第三方的时候,可以获得有效的帮助。另一方面,有必要分析导致疫情信息误判的原因,帮助用户或广大民众了解自身的特点及其易被误导的原因,也是帮助他们提升信息质量判断能力的重要手段。


通过观察当前网络疫情信息传播的特点,导致疫情虚假信息得以广泛传播并被采信的主要原因既来自社会的宏观层面,同时也受到用户或民众个体层面因素的影响。


首先,宏观层面来看,有如下因素:


(1)疫情“不知”与“知”之间的真空地带引发的疫情认知偏差。如前所述,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政府、学术界等重要部门前期对疫情知之甚少,从“有限人传人”到“人传人”虽然字面上只有二个字的差别,而实际上带来的效果却是天壤之别。从早期发布的各种病毒相关信息来看,相关机构对这种突如其来的病毒及其导致的新型肺炎有些手足无措,政府部门最初将其视为“谣言”,来自一线医生的诊断和认知未引起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带来的后果可想而知。随着疫情的发展,科学家逐步掌握了病毒的一些特征,然而依然有很多无法达成共识的研究结果。虽然我们对这种病毒的认知有所增加,但依然满足不了民众想要急切地了解这种病毒及其带来的疫情的迫切需求。因而,信息真空得以产生,不管出于有意或无意,各路宣称自已掌握准确信息的网络自媒体便成为了疫情信息发布的主要渠道之一。网络的自由带来的负面影响凸显,对新冠病毒的认知真空导致疫情虚假信息的大行其道难以避免。因而,网络用户或广大民众确实需要保持冷静,了解这种由于在对新型冠状病毒的“不知”与“知”之间导致的真空地带催生的大量疫情信息其实只是个人观点或解读,未必代表科学、真实的信息。


(2)早期政府信息发布的迟滞和模糊性带来的政府公信力的欠缺。面对一场疫情,战役初期往往是虚假信息大行其道的时候,这和早期政府部门并未全面掌握病毒疫情有着重要的关系。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政府往往应该成为主导,尤其是像中国这种“大政府”、集中管理的机制下,民众对政府的依赖是不言而喻的。如果早期政府部门出现了一些信息误判,对民众的心理也会造成一种打击,导致对政府发布的疫情信息反而觉得不可信,一些网络自媒体不怀好意的发布一些耸人听闻的虚假疫情通报或信息反而被广为传播和采纳。


(3)谣言的“钩沉性”。经过了无数次灾难和瘟疫的考验,中华民族依然生生不息,屹立不倒,可见这个民族的坚韧与不屈。每次的灾难、瘟疫,都会带来虚假信息的甚嚣尘上。短期内的广为传播,尤其是当前发达的互联网,使得这些虚假信息无远弗届,可传播到社会的各个角落。在“谣言动动嘴,辟谣跑断腿”的残酷现状面前,我们不能不看到,一些虚假信息或谣言经过取证、辟谣,一段时间内沉寂下去。然而,一旦遇到合适的时机,这些虚假信息又会沉渣泛起,为适应新疫情或灾难改头换面,再加上别有用心的人的煽风点火,唯恐天下不乱的心态,这些虚假信息或谣言又被轻易钩沉[5],堂而皇之地登堂入室,招摇过市,危害民众,混淆视听。


其次,微观层面,从用户或民众个体的认知和心理出发,我们也不难看到导致他们采信疫情虚假信息或谣言的主要原因,具体表现在:


(1)恐慌情绪带来的心理需求。从个体层面,一种不知名、从未出现过的病毒突然袭击人类,当前的科学界、医学领域无法提出有效的解决办法,医院无法提供有效的药物来应对这类疾病。这种状况无疑会带来社会的恐慌,况且人传人、飞沫传染、接触传染、病毒烈性大等特征,对每个人来说都会带来强大的心理冲击。人们迫切需要了解有关这种病毒及其带来的肺炎病情、以及治疗手段等方方面面的信息。然而,早期的相关信息非常有限,没有特效药是一种共识,依靠自身的免疫力战胜病毒是不少权威专家的一致看法。随着疫情的发展,一些药物在临床上才显现了一些效果。在这个过程中,民众其实是需要心理慰藉的,一旦一些媒体,尤其是官媒上发布某些药品可抑制病毒,其实只是一些不成熟的研究结果的发布,药物的作用也仅仅限于“抑制”,不少民众似乎就抓住了救命稻草,蜂拥而至,不惜连夜排队,导致某种药品在多地被买断货。可见,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民众的心理之脆弱,他们宁愿相信、甚至放大一些不实信息,不假思索的加以采信,以满足心理的需求。


(2)科学素养偏低带来的“投降心态”。此次疫情波及之广,前所未见。自从疫情战役打响以来,一方面,我们看到各级政府贯彻执行中央的统一部署,上到中心城市,下到小镇、乡村,民众自觉遵守各项规定,做好各项防护,社会依然安定、团结,互帮互助,体现了中华民族亲如一家、团结、向上的精神风貌,也反应了广大民众良好的政治素质。然而,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看到,各种谣言、虚假信息、不实报道之所以甚嚣尘上,究其原因是民众的科学素养偏低、缺乏分析能力所致,比如对气溶胶传播的恐慌、15分钟喝水一次可预防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等的迷信。然而,如果对气溶胶的性质有一定的了解就不至于恐慌;对人体复杂的免疫系统有一些基本了解的话,就不至于迷信喝水也能抗新型冠状病毒。正如郑永年在某次关于疫情的采访时谈到的:“科学并没有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或者说科学仍然处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之外。科技在进步,但人们的行为没有进步,没有进行科学理性的思考,来改善自己的生活。”[6]科学素养的偏低,导致一些用户或民众产生了“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投降心态”,其危害也可见一斑。由此可知,我国民众的科学素养亟待提升,科普之路任重道远。


(3)从众心理使然。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谣言传播利用了人们的从众心理得以大肆传播开来[7]。人们一旦归属于某一群体,常常会盲从于这个群体的观点以获得认同,其原本独立的理性就会被群体的无知疯狂所淹没。而个人一旦成为群体的一员,他的所作所为就不会再承担应有的责任,群体就是责任,法不责众,群体是逃避责任的保护伞。面对突发的公共卫生事件,尤其是事关每一个人的切身利益,加之社交媒体构筑起来的一个个虚拟社区,人们并未意识到来路不明的信息的危害,往往出于对群友和朋友的好心提醒和建议,乐于分享各自认为正确的信息,试图达到互相安慰、互相支持和帮助的建群初心。对于一般民众而言,来自朋友的信息自然更可信,由此导致某些虚假信息在各大社交媒体平台的大量传播和被采信。可见,在缺乏真相(或者人们根本不在乎真相)的新冠疫情防疫和抗疫期间,从众心理在虚假信息的传播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4  结语 

为抗击猖獗的疫情以及由此带来的疫情信息“病毒”,本文介绍了识别疫情虚假信息的官方平台、有助于疫情信息识别的研究成果和一些识别标准、工具,并从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分析了疫情虚假信息得以传播的主要原因。


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带来的网络疫情虚假信息,我们一方面要了解这些疫情虚假信息是如何产生和传播的,另一方面,也要为广大用户提供支持和帮助,尤其要加强民众的教育,唤醒他们的自发性和自觉性以抵御各类疫情虚假信息的散布和传播。要帮助他们学会利用各种工具和平台甄别疫情虚假信息,从而提升他们的信息素养,自觉抵御疫情虚假信息的侵扰。更为重要的是,相对于政治素养,民众的科学素养偏低,急需科普教育。这也提醒广大的科研人员,尤其是从事与人民生命和生活息息相关的科学研究的科学家们,在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的同时,也要积极投入针对普通大众的科学普及教育的工作中,承担科普重任,努力提高人民的科学素养,以便在未来遇到突发公共事件的时候,可以帮助他们用科学知识武装头脑,摆脱虚假信息的操控,科学、理性对待突发事件带来的不确定性,为社会尽快回归正常轨道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抗疫战役中的科技信息共享与支持




张 琳


(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武汉,430072)

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信息计量学与科技评价,Email:linzhang1117@whu.edu.cn。

2020年伊始,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牵动着每个个体、每个家庭的心,各行各业在受到疫情影响和波动的同时,也都在思考能为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役做些什么。在对抗疫情的战役中,科研工作者成为公众最关注的对象之一。不同国家、不同学科的科研工作者从病毒机理、临床诊治、新药研发、公共卫生、公共管理等各个专业领域迅速开展针对性的研究。与此同时,相关的科技信息服务工作也需要发挥及时、客观、全面、准确的有力支撑作用,及时高效地满足疫情攻关研究、疫情防控决策、科学知识传播、公众科普教育等大量科技信息需求,为尽快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役做出贡献。

1  加强科学数据和科学成果的开放共享,助力科技合作攻关 

面对疫情的迅猛发展,全世界的科研人员都在“与时间赛跑”,而在这场争分夺秒的比赛中,更多的科技信息和科技数据开放与共享,已成为科研人员重要的助力器。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发生期间,国内外众多学术期刊、出版商、数据库商、互联网公司推出了(限时)开放免费访问的学术资源,及时发布关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科技资源和科学数据的相关信息,共同为此次重大公共卫生危机的科技攻关和科技信息服务提供重要支撑。2020年1月底,美国微生物学会和英国最大的生物医药研究资助机构惠康基金会(Wellcome Trust)都呼吁“研究人员、学术期刊和基金资助者应确保有关新型冠状病毒的研究结果和数据迅速而公开地分享,以告知公众健康对策并帮助挽救生命”。这些宣言的共同签署人(包括国际著名出版商集团和一些基金机构等)承诺提供有关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所有研究和数据;在出版物的预发布服务器上发布尚未进行同行审阅的文章,或者在审阅平台上公开已进行过同行审阅的文章等。共同签署人同意不仅对当前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而且对于所有未来相似的情况都遵循这些原则,并表示“如果广泛且快速地共享科学数据,将会对公共健康产生重大影响”[1-2]。事实上,这种开放共享已经在国际范围产生了重要的效果,促进了全世界科研人员的合力科技攻关和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病毒在全球范围内的肆虐传播。


从未来更长远的视角来看,科学共同体仍亟需在世界范围内大力推动科学数据的共享与开放机制。从更广义的角度而言,这种开放的趋势不应局限于数据维度,也包括病毒样本、病毒序列信息、不涉及隐私的临床资料、诊疗指南、数据结果的算法代码、标准和思想等多维度。更为重要的是,这种科学的开放共享不应局限于此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重大危机事件,而应在未来更广阔和更长远的范围内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开放与共享,使科学更好地服务于人类社会的发展与福祉。

2  构建高质量的科技信息综合集成平台, 促进数据关联分析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发展速度迅猛,与此同时,来自世界各地的各类型相关科技信息资源也在迅速增长。如何将多源与多元科技信息进行分类汇总,并高效地集成和关联,帮助科研人员和公众快速了解新型冠状病毒的专业知识和热点研究、相关药物的研发进展、疫苗和诊断研究、防疫政策和相关科技政策动态等综合信息,并进一步遴选重点信息以及对不同类型的信息进行关联分析,是科技信息服务工作面临的紧要问题。随着疫情的发展,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中国科学院成都文献情报中心、中国科学院武汉文献情报中心、科睿唯安公司、爱思唯尔公司等国内外机构快速搭建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科技信息综合平台,在不同的平台上汇总和发布有关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科技资源和科学数据的各类型综合信息,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科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科技信息支撑和科技资源服务。


然而,高质量的科技信息综合平台建设需要多机构的信息共享与合作、需要多领域的专业知识和资源投入、需要快捷高效的更新维护和专业的数据关联分析,因此建议国家相关科技部门做好顶层设计与合理组织,一方面避免资源的重复投入和建设,另一方面能更有效地组织跨专业领域、跨部门行业、跨区域与跨国的信息集成与科技合作。此外,公共卫生事件往往是跨学科的社会重大问题,特别是当前的新型冠状病毒传播不仅仅是一个公共卫生事件,同时也是一个重大公共事件。面对解决重大公共事件问题的挑战,仅依靠科学数据和科技信息是不够的,需要结合多领域的数据和信息,如生物信息大数据、医学信息大数据、经济大数据、甚至社会学、管理学和心理学数据等进行多领域大数据的立体关联分析,需要在合理的顶层设计基础上,多领域的科研工作者通力合作方能实现目标。

3  深化科技信息研究,做好科技决策支撑和公众科普工作 

在相关科技信息整合集成的基础上,如何对海量的信息进行深入挖掘,提炼高价值的信息数据,进行深层信息分析与解读,并结合关联化分析、可视化分析等技术方法,形成依据客观事实的结论观点、相关研究建议和科技决策建议,是科技信息和情报工作者的重点和难点。疫情发生以来,国内外相关科技协会和学术期刊已有针对性的倡导和组织不同专题开展研究,例如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开展“关于加强‘抗击疫情’针对性和前瞻性对策研究的倡议”、湖北省科学学与科技管理研究会组织的“抗击疫情科学决策和应急管理”系列研究等,充分突出研究的应急性、针对性和策略性,为相关的科技决策和应急政策贡献智慧。


与此同时,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发展过程中,高质量的科普工作凸显出尤为重要的意义。2020年2月,由网络上的一个泛科普类帐号“回形针”团队制作的科普视频《关于新冠肺炎的一切》在全网刷屏。该视频的数据资料主要来源于学术论文、专业书籍和专利文件等,在10分18秒的时间内,理性详实地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发生和传播,死亡率和传播速度,以及如何降低被感染的可能性等知识,以极高的信息密度,为大量恐惧、焦虑的网友做了一次“硬核科普”。据统计,该视频在全网观看量超过1亿,微博播放量8000万,微信阅读量3000万[3]。而另一个名为“毕导THU”的微信公众号则聚焦于“科学家是否光写论文不抗疫情”的社会热点问题,制作了一个“科学家大战病毒”的科普短视频,从流行病学、病毒学和医学三个领域分门别类、深入浅出地对新型冠状病毒相关的学术论文进行了详细的科普介绍,引导公众的正确认知,引起了非常广泛的社会反响[4]。类似的高质量、高影响、形式新颖的科普工作对于提升公众科学素养、促进科学与社会的互动具有十分显著的意义,但目前在国内还相对较为稀缺,是未来科技信息服务工作需要努力的重要方向之一。


最后,引用法国作家阿尔贝·加缪在《鼠疫》中的一段话,献给在这场战役中辛勤工作的科研人员们:“同鼠疫做斗争,唯一的方式就是诚挚。我不知道诚挚通常指什么。但是就我的情况而言,我知道诚挚就是做好本职工作”。


参考文献







提升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事件中的大数据应用与治理能力




冉从敬¹ ²  何梦婷²  刘先瑞²


(1.武汉大学信息资源研究中心,武汉,430072; 

2.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武汉,430072)

冉从敬,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知识产权、信息咨询、专利分析与服务,Email:rancongjing@163.com;

何梦婷,博士生,研究方向为政府大数据等;

刘先瑞,硕士生,研究方向为数据治理,数据产权,Email:503314925@qq.com。

自2019年12月起,湖北省武汉市逐渐开始出现病毒性肺炎病例,2020年1月12日世界卫生组织正式将造成武汉肺炎疫情的新型冠状病毒命名为“2019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目前新型冠状肺炎疫情的相关数据信息是全社会关注的焦点,也是防控疫情的关键。在2020年1月28日央视《新闻1+1》,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成员李兰娟院士连线白岩松时表示,专家正利用大数据技术梳理感染者的生活轨迹,追踪人群接触史,成功锁定感染源及密切接触人群,为疫情防控提供宝贵信息。随着疫情相关信息的爆炸式增长,政府和各大科研机构可以有效地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以及有效的数据处理和分析手段,将政府数据中有价值的信息从不断增长的海量数据中提取出来,传递给公众,不仅可以引导公众理性抗击疫情,更为政府防治疫情提供决策参考。


国务院颁布的《近期防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工作方案》中指出,各地要充分应用“大数据+网格化”等手段,抓好疫情监测、检测、排查、预警等工作。新时代的疫情防治需要提升现代化治理能力,数据治理是其中重要的一环。疫情大数据治理不只涉及数据获取,包括感染、疑似病患等情况、与防疫相关的床位、物资、人口流动等数据;也涉及数据透明公开机制,提升疫情防控主动性和针对性,并让群众看得懂、听得懂;还涉及到数据分析及决策环节,行政管理部门、数据企业、智库平台等以精准数据为基础,利用各种先进技术及手段对疫情大数据进行全面客观的分析,迅速作出判断和决策。

1  疫情事件中大数据应用与治理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1)大数据意识不足,定位数据、社交数据等疫情数据未得到有效利用


目前疫情数据来源包括了人民日报、央视新闻、头条新闻、环球网、凤凰网疫情数据等媒体平台,也有丁香园·丁香医生疫情地图、百度指数等数据平台,微博、微信等社交软件,搜索和社交平台在预测疾病爆发、疾病预防上有着天然的优势,但对此类平台数据的整合分析并不到位,此外国家和地方的医院卫生机构、公共部门走访采集的相关数据虽根据要求上报汇集,但应用的地理位置分析没有细腻度化,基于移动产生的大数据应用有限。


(2)区域间、部门间大数据共享协同不畅,数据联网联控难以有效实施


区域间大数据协调联网机制较弱。丁香医生、凤凰网、百度“疫情实时大数据报告”等实时统计公开平台可视化呈现了精确到市的疫情分布,很长时间后才下沉到区县社区一级,在关联具体病例的细腻度上不够。部门间大数据协调不畅,政府大数据未得到及时联动,比如初期统一车厢中密切接触患者的乘客信息主要通过微博微信宣传获取,与交通部门数据联动不足;在防护物资分配上,存在数据“打架”,一个说“全面缓解”,一个说“特别紧缺”,部门间数据不协调降低了资源调配效率。


(3) 信息开放渠道受阻,数据开放与公众利用缺乏统一管控机制


如今互联网已成为主要的信息平台,通过搜索引擎、信息流、社交网络、社交媒体、新闻客户端等渠道,人们得以实时获取疫情动态和防疫知识,而在疫情期间,大数据平台统一管制机制不足,没有对各地医疗应急资源数据进行定期普查和更新,应急资源的前期储备和后期支援数据也没有及时更新,对于红十字会等慈善捐助平台工作详情也没有统一数据管控,这不利于防疫医疗物资和人力资源的调配,也不利于进一步的疫情防控。

2  提升疫情事件中大数据应用与治理能力的主要对策 

(1)充分利用空间定位、人口移动等各类大数据,展开疫情预警与预测


互联网企业、地方政府、不同政府部门应整合交通数据、移动数据、民生数据、舆情数据等各类大数据,有效运用数据挖掘和分析技术分析海量数据,提升对疫情的预测预警能力,为一线抗疫工作者和普通用户提供及时有效的支持和服务,为疫情的科学管理和战略规划提供参考。例如,通过手机定位的移动数据可以对一个社区、一个城区、一个城市的细腻度数据采集并进行有效关联,这为个性化的服务提供了需求数据基础。国务院有关部门可以要求各级与疫情相关的重点城市和地区的政府,动员当地手机运营商,提供数据和人力,进行大数据分析,确保对各地人员的流动状况提供准确的数据依据。此外也应精准管理来自病源地的人员,助力政府各部门全面精准滚动排摸,切实找准并切断传染源,遏制疫情扩散蔓延势头,为有效实施网格化防控提供科学支撑。最后,应该加大力度建立基于数据的危机预警模型,建立数据科学家队伍,对疫情的发展作出合理预判,为各级疫情防控指挥机构提供科学权威的决策依据,与疾控中心等部门合作、深入一线,开展数据采集和分析建模,为应对下一场“战争”研究设计庇护人类的“第一道关口”。群众生命的代价,换来的不该只是感伤,而是比病毒传播变异更快的算法,以及能够见所未见、居安知危的危机预警模型。


(2)建立疫情数据联通共享机制,完善数据上报渠道及平台


应建立疫情数据联通共享机制,通过疫情相关的传播感染、物资人员资源、重点人员、重点区域等重要数据汇集,加强部门机构间数据沟通,形成更高效一体化应急数据管理体系,提高数据获取效率,通过多方沟通协调进一步对其准确度和真实性进行考证修订。打通与防疫有关的数据,建立起实时人口、车辆和救灾物资的监测平台;通过各高速出入口和城市出入口的记录准确获取全国所有车辆的实时状况;将社区在线申报系统与公安的人口库结合起来,构建动态人口监测平台;打造救灾物资信息交流平台,优化救灾物资供求、人力物质调配;建立统一的数据上报渠道及平台,使得各部门和地方直接实时填报疫情数据,利用问责制、检察制确保数据的及时性和准确性,提高数据获取效率和时效性,提升应对能力。


(3) 优化权威疫情数据公开渠道,网格化汇集实现疫情管控联防联控


优化权威疫情数据公开渠道,通过科学准确的事实数据来引导舆论发展,提高公众对疫情风险的广泛理解和认知,推动权威疫情数据的公开传播和推广。加强网络疫情数据发布核查机制,净化数据环境,及时更正或剔除不实信息数据的传播,提升对疫情数据甄别核实意识,推动社会群众团结一致应对疫情。鼓励有技术能力的企业和数据工作者积极参与,借助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披露更多有温度的数据,比如丁香医生借助各地公开的疫情数据推出的“肺炎疫情实时动态”和百度地图推出的“武汉迁出目的地地图”。在此基础上应该进一步推广“大数据+网格化”精准滚动排摸模式,加强重点人群和重点区域检疫查验,防止疫情输入;实行网格化、地毯式排摸管理,防止疫情扩散;加强流行病调查及管控信息共享,落实重点人群跨区域协防协查机制,防止疫情输出,通过三条主线搭建从中央到基层疫情防控体系和数据治理体系,形成全国—省(自治区、直辖市)—地级市(县、区)的三级兼容,严格管控工作人员及信息发布方,为群众提供更全面准确的疫情大数据信息。


(4) 提升政府内部疫情信息开放共享与利用效率,建设地方统一数据平台


提高数据利用效率,无缝对接地方与政府数据。中央和地方之间,地方各类各级部门之间都需要强大的数据联动能力,要大力搭建城市级统一数据服务平台。一方面,虽然新浪微博、百度等App开通了疫情上报入口与疫情动态入口,但应用深度不够,且未开放数据接口,市级作为疫情防控的一线指挥部,并不能加工和使用这些数据;另一方面,群众对信息公开程度的要求更加具体,搭建城市级统一数据服务平台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已有省级平台的情况下,市级平台不应被视为重复建设,而应体现市域治理特点,强调地方的综合性、执行性、关联性和细腻度,并合理配置应急状态下的数据权,确保在必要情况下,关键数据能够被安全合法地使用。完善等级响应机制,建立分级使用机制,引入第三方社会力量监督,避免数据滥用。

3  结语 

我国在本次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大数据治理模式方面有所缺失,无论是在大数据获取、大数据公开还是大数据分析、大数据决策方面都存在一定问题。需要提升数据准确性、时效性、流畅性、完整性和权威性,拓宽权威疫情大数据公开渠道,优化疫情数据运用效率,充分利用大数据作出及时的预测与预警,促进地方执行机构与政府垂直部门数据实时联动,搭建地方统一数据服务平台,使大数据在疫情防治中发挥重要作用。


进入21世纪,SARS、MERS、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暴发,说明新发传染病的持续性出现已经成为一种常态。面对这场疫情风暴,各级地方政府迎来前所未有的治理能力的考验。但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如果可以深刻总结经验教训,充分运用大数据技术实现政府决策科学化、社会治理精准化、公共服务高效化,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将是城市治理现代化的一次巨大飞跃。



*原文载于《信息资源管理学报》2020年第2期4-16页,欢迎个人转发,公众号转载请联系后台。


* 引用格式

谢新洲,周晓英,李月琳,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科学应对与思考:图情专家谈新冠疫情[J].信息资 源管理学报,2020,10(2):4-16.

制版编辑 | 王小燕




往期荐读



论文荐读 2020年第3期 | 名家讲坛:学科探路时代——从未知中探索未来

论文荐读 2020年第2期 | 加强信息治理与利用,有效提升疫情防控能力

论文荐读 2020年第2期 |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下应急信息综合治理的反思 

论文荐读 2020年第2期 | 疫情虚假信息的甄别及传播原因探析

论文荐读 2020年第2期 | 抗疫战役中的科技信息共享与支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