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当期荐读 2021年第4期 | 红色文化传承视域下的红色文献服务平台建设实践与思考

刘倩倩 夏翠娟 等 信息资源管理学报 2024-01-09

图源 | https://red.library.sh.cn/index



摘 要

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带来的红利,在红色文化传承视域下,探索数字人文方法和技术建设红色文献服务平台,实现多资源类型的红色文献整合、多源异构红色文化数据的融合,将传统的基于文献的服务转型为知识服务是本研究的目的。通过调研并比较国内多个红色文献项目,依托馆藏红色文献资源,应用关联数据技术、GIS技术、可视化技术完成了红色文献服务平台一期项目的实践。针对红色文献领域建设多种类型、异构资源服务平台提出框架性的路径和方法,助力同行在红色文化传承视域下的合作共建与资源共享,以及红色文化的发扬。

[关键词]

红色文化 红色文献 资源整合 知识服务 数字人文



1  引言


红色文献是我党在革命和建设历程中形成的宝贵资源和精神财富,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源头,蕴涵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是进行红色教育的鲜活教材和载体。近年来,红色文献的保护和研究引起了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红色文献的保护和传承也有了新的途径和平台,许多文化记忆机构(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纪念馆)和文旅文保机构都根据自身的馆藏或人才优势,对相关红色文献资源进行整理、数字化,并开发了一系列专题库和综合性门户网站。然而,由于红色文献数量庞杂、收藏分散,各收藏机构的研究和开发缺乏横向合作机制,无法有效做到对红色文献的信息共享与资源共建,难以最大程度地发掘红色文献的价值,且存在重复建设的情况和“信息孤岛”现象。

上海是红色文化的发源地之一,有着大量的红色文化纪念地、景点、遗址和红色文献资源遗存。为充分挖掘上海的历史文化资源,进一步弘扬红色文化、海派文化,上海图书馆(下文简称“上图”)以2018年1月上海市人大第十五届一次会议议案中“迎接2021年中共建党100周年”为契机,在全市层面建立“上海革命历史文献资源库”。此后,依托其面向历史人文研究的“数据基础设施”建设[1]的成果与馆藏特色红色文献资源,于2019年开始建设面向知识服务的革命(红色)文献服务平台(下文简称“上图红色文献平台”)(http://red.library.sh.cn)。平台应用了关联数据技术、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GIS)技术、可视化技术,实现了以红色文化为主题的多资源类型整合、多源异构数据融合、跨平台统一检索和发现、数据可视化、开放数据等面向数字人文的知识服务和数据服务,形成一套可复用、可扩展的内容组织框架和技术实施框架。本文围绕红色文献服务平台的开发实践,提出框架性的路径和方法,以期为“图档博”机构建设平台提供一定的参考借鉴,并希望与同行在红色文献领域开展合作共建、资源共享,共同为红色文献的保存和红色文化的传承助力,为研究者提供专业的知识服务,为大众提供精准的文化服务。



2  概念界定及文献调研


2.1  红色文献的涵义与特点


红色文献通常有狭义和广义两种理解,涉及革命文献、革命历史文献等多个含义相近的概念。狭义的红色文献一般是指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起至1949年10月新中国建立前,由中国共产党机构或各根据地出版、发行、制作的各种文献资料[2]。而广义上则认为所有跟中国共产党有关的文献都应涵盖,包括1949年以后至今的相关文献[3]。也有人认为1949年前的革命文献都属于红色文献,比如马克思早期的著作、很多共产党人参与的新文化运动相关的文献等,也流淌着红色血脉[3]。实际上早期红色文献被称为革命文献,因其真实地记录了共产党人的奋斗历程以及最终取得革命胜利的史实,是历史的产物,也被称为革命历史文献。从文献保护的角度,我们认为可以将红色文献的时间起点定得宽泛些,所以本文所指的红色文献,也等同于革命历史文献。

前文化部部长蔡武对革命历史文献有一个较为权威的定义,即革命历史文献是指上起辛亥革命、下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这段历史时期产生的各种革命、进步文献,其内容包括辛亥革命时期、“五四”运动时期出版的各种进步书刊,以及“五四”运动后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进行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一革命历程中形成的图书、期刊、报纸、手稿、文件、图片、海报、传单、宣传标语、票据等各种文献资料[4]。作为一种特殊的历史文献,红色文献的特点可以归纳如下:

(1)类型多样。除常见的图书、期刊、报纸等文献类型外,又有照片、传单、书信、地图、手稿、剧目单等类型,甚至还有请柬、席位册、证件等档案资料。

(2)收藏分散。这些文献资料产生于艰苦的革命战争年代,党创建的革命根据地遍布全国各地,保存下来的文献资料往往也散布在全国各地各机构中。

(3)文本的稀缺和断档。受革命战争时期的历史环境局限,印刷条件极其简陋,经过多年战争洗礼后留存下来的纸质红色文献十分稀有,有些甚至已消失和断档[5]。而一些实物资料如图章、旗帜、碑帖、器具,甚至旧址、纪念地等革命历史遗迹,或流传下来的红色标语、歌谣故事等,也可作为中国革命史传承传播的载体,帮助读者全方位了解革命历史全貌。


2.2  文献调研


近年来,中央与各级政府对红色文化的宣传教育倍加重视,各地各级机构积极开展红色文化资源建设和红色文化专题库建设。2017年,窦鹏等[6]调研了全国文化共享工程省级分中心和省级公共图书馆的自建红色文化资源项目,包括上图的抗战图片库在内的共47个项目,研究发现,红色文献的资源库建设以省级图书馆为主力。实际上,近年来一些高校、科研院所、市县级图书馆及很多红色革命纪念馆也依据馆藏开发上线了特色主题的红色文献平台,例如,延安大学2016年启动延安时期红色文献数字研究平台的建设,并于2018年底建成了“延安时期中共中央机关报全文数据库”[7-8];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开发并于2020年推出“中国历史文献总库·红色文献数据库”一期[9];嘉兴市图书馆建成了南湖文献数据库[10];赣州市图书馆建成长征文献数据库[11]等;爱如生等商业机构也推出了“红色历史文献库”[12]

在内容上,这些资源库的建设通常都是依据自己的特色红色文献馆藏,建立特定主题的资源库;资源类型受限于馆藏内容,多样化类型资源的整合不够,且多数缺乏总体规划,有些甚至对自己的资源“家底不清”。在技术应用上,多采用传统的关系型数据库技术建设平台,网页前端技术也比较陈旧,导致有些资源库检索响应较慢、导航不清晰、甚至缺乏维护无法打开网站链接。在资源的利用上,访问量整体偏少,排除一些内容敏感不便开放的因素,免费开放资源库的用户访问率也不高,相应红色文献的利用率大打折扣。此外,一些项目关注到共建共享的重要性,但实际工作中跨机构的共建共享远远不够,机构大多各自为战,存在建设内容不全或重复建设的情况。

这些问题引发了普遍关注和思考,红色文献是中国历史留给我们的共同财富,红色文献的保护和利用是文献工作者应共同思考的问题,一些“有识之士”开始尝试采用新的模式、数字人文技术和方法、平台化的思维来共建和开发红色文献平台。2016年底,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图书馆、国家档案局牵头共建抗日战争与近代中日关系文献数据平台,平台与多机构开展合作,将不同种类的红色文献汇聚在一起,提供免费开放和下载服务,至今仍在持续增加资源[13]

这些平台的实践经验为上图红色文献平台的建设提供了经验借鉴,作为文化传承和精神传播的图书馆,理应从较高的站位整体规划和思考,依托馆藏特色红色文献资源,借助上图长期研究的数字人文技术,联合各界力量共建红色文献资源库。首先,上图红色文献平台建设采用基于知识本体的方法、复用BIBFRAME2.0词表实现书目数据和人、地、时、事、物的知识组织,将类型多样的红色文献资源和语义知识图谱融合,不仅具有兼容并包的融合性,还具有与时俱进的扩展性,可根据资源类型的增加和数据的丰富进行动态扩充;其次,应用关联数据为主的技术框架进行平台建设,复用性强,支持并促进机构间红色文献的共建共享,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再次,平台采用GIS技术、数据可视化技术支持红色文献资源的交互式利用和红色文化的知识服务,将PC端和移动端服务结合,以红色旅游促进文献资源的推广和活用,尽力将藏于故纸堆中的红色文献嵌入适当的场景展现给读者,提升图书馆及红色资源的利用率,推动红色文化的传承。



3  上图的红色文献收藏与平台建设思路


3.1  上图馆藏的红色文献


上图是国内少数几个设立有“红色文献专藏”的公共图书馆之一,除8500余种15000多册(件)图书外,还有大量报刊、老照片、音视频文献。由于身处中国共产党诞生地和红色文化重镇的上海,红色文献资源的收集和建设具有一定的地域优势,收藏了很多弥足珍贵的革命文献,尤其是共产党成立早期一些稀有文献,包括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第一个全文中译本第一版和第二版、第一个中国共产党出版机构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共产党底计划》、中华国货出品社出版的《上海罢市救亡史》等;馆藏文献类型丰富多样,除了图书、期刊、报纸等常见的文献类型外,还有照片、传单、书信、地图、手稿、剧目单等类型,以及红色主题的漫画、版画、明信片、请柬、席位册、证件等档案资料;上图馆藏的红色文献时间跨度也很长,从辛亥革命前后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的宣传物,到五四时期的传单,再到中央苏区的出版物,延安抗日军政大学教材,上海解放前夕的布告,都能在馆藏红色文献中找到;此外,涵盖的地域范围很广,不仅有上海、广州、武汉、延安、北京等革命中心地区的出版物,还有东北、山东、苏北、淮北、晋察冀、晋绥、浙东(四明山)革命根据地的出版物。

上图非常重视对馆藏特色资源的整理、开发和利用。近年来,利用数字人文的方法和相关技术,逐步对特色馆藏资源库进行重建,将原有基于文献的数字图书馆平台进行改造,致力于从文献服务向知识服务转型,已建成一系列相互关联的知识服务平台并取得了较好的服务效果,如中国家谱知识服务平台、中文古籍联合目录及循证平台、人名规范库等[14]。红色文献作为上图馆藏的一种特色资源,也需通过综合考虑和仔细规划,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进行保护和开发利用,通过数字化技术赋予其生动活力,深入挖掘其中的历史价值和精神财富。


3.2  红色文献知识服务平台的目标与建设思路


上图红色文献知识服务平台的建设目标是建成可容纳多机构各类红色资源的存储整合管理系统和跨平台、多种展示方式的资源展示服务平台,为普通大众和研究者等不同用户在互联网上提供文献服务和知识服务,并作为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融入上图历史人文大数据平台。

借助数字人文项目建设的丰富经验,在对红色文献的资源现状、平台建设现状和服务目标需求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结合馆藏资源优势,上图确定了红色文献平台的建设思路:

(1)基于本体方法的知识组织是上图红色文献知识服务平台最重要的特色。针对红色文献类型的多样性,在知识本体的设计上,做到设计灵活,复用了BIBFRAME2.0的核心类和主要框架,实现“作品-版本-单件”的分层管理,不拘泥于纸质文献,对各种资源类型兼容并包。同时深入到红色文献相关的人物、地点、事件、建筑、活动等相关实体,融入上海图书馆数据基础设施建设中的一体化本体框架,将源于红色文献中的实体数据并入基础知识库统一管理,成为红色文献资源的知识链接中心节点[15]

(2)考虑红色文献的收藏分散性,选择一个可复用、可扩展的技术框架进行顶层设计和规划。支持不同机构之间合作、各种资源库的互联互通,不仅可以容纳上图的馆藏红色文献,还应方便地容纳其他机构的馆藏红色文献;不仅可以整理现存的文献资源,还能不断地增加各种红色活动、研究新增的数据,最终可形成红色文献联合目录。

(3)在满足用户的服务需求方面,不仅支持面向社会公众和研究人员的查询、检索、聚类、分析、统计等文献服务,还支持各种主题分析、时空分析、社会网络分析、互动交流、专题库自动生成的知识服务。同时,支持PC、手机、平板电脑等多终端、跨平台的统一检索和展示服务等。既能满足社会大众尤其是青少年学习革命历史、传承红色基因的需求,又能为专业研究人员提供丰富的史料素材和研究工具。

(4)从上图馆藏资源出发,借助种类多样、地域时间跨度较广的珍贵文献,设计并建成原型系统,建立整个平台的技术框架和内容框架。在此基础上通过机构合作、开展活动等方式,逐步增加内容和功能,如与多机构合作展示分散在各地的红色馆藏资源,增加展览、研究等特定主题的活动功能,扩充音视频(文献党课上课的视频、游览红色景点的视频)、研究数据等更多的资源等,最终建设成为不断生长更新的可容纳各种文献类型的上图馆藏红色文献知识库及相关基础知识库,为普通大众和研究者提供一站式的文献服务和专题服务。

(5)平台在已有的数字人文平台框架下建设,成为上图数字人文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不仅建成一个红色文献主题的文献库,还将其与各种知识库关联,充分利用已有的数字人文项目建设的成果,为用户提供知识服务。



4  上图红色文献知识服务平台建设实践


上图2019年开始启动红色文献知识服务平台的建设。通过一年的规划和开发,完成了原型系统的建设,并成功上线运营和提供服务。该平台作为上图数字人文项目的一个子项目,建设方法和流程与其他数字人文平台基本一致[16]。首先对项目进行需求分析,充分了解用户应用场景,确定项目开发思路和目标;其次是对已有数据进行知识重组(包括数据剖析、数据建模、清洗丰富及格式转换等);最后在数据的基础上完成系统原型的设计开发与测评。


4.1  红色文献知识服务平台的内容组织和数据融合


在整个平台开发流程中,对红色文献的数据加工是关键和较为耗时的工作。数字人文强调对文献或资源基于内容的分析和知识的组织,挖掘知识之间的关联,通过URI来命名数据实体,在数据底层建立逻辑关联,并通过HTTP协议揭示并获取这些数据。在对红色文献的数据进行观察和评估后,设计创建上图红色文献的业务本体和RDF模型,并按照该数据模型进行重新组织、清洗和转换,将数据的各属性值规范化,基于本体设计的映射要求进行数据转换,输出RDF格式的数据。

上图红色文献的数据利用了基于BIBFRAME的书目本体[17]和上海记忆本体模型[18]进行知识重组。


图1上图红色文献知识服务平台架构图


目前平台架构见图1,主要基于以下内容整合构建:

(1)馆藏红色文献

在平台开发前,上图历史文献中心资深的研究整理团队已将馆藏的8500多种、15000余册红色文献全部完成了标准化的书目数据的初步编制,即以Marc格式的元数据存在数据库中,文献全文扫描工作也在持续开展。我们可以在已有的数据基础上开展下一步工作。

传统的Marc格式的标引和著录描述针对红色文献本身,主要描述红色文献的外部特征。按照数字人文的要求,需要对原始Marc格式的元数据进行剖析,根据上图红色文献的本体,从已有的Marc数据中提取所有本体中定义的类和属性,对加工过程中发现的错误和问题数据进行清理和修正,对缺失数据进行补充,最后转换为RDF格式。同时,将其中提取的人名、地点等规范数据,导入上图各个基础数据库中,对数据进行开放共享。

针对红色文献对应的全文图片,上图采用了国际图像互操作框架(International Image Interoperability Framework, IIIF),将扫描后的TIFF格式图片转换为IIIF格式进行发布。

(2)红色旅游景点

项目从文物局公布的上海市不可移动文物名单中,选取了377个红色景点,将其作为红色旅游纪念地的数据,根据上图红色文献的本体,对每个景点的的概况、地点、相关人物、景点大事、相关图片等进行了数据采集和补充,将其发布为RDF格式;并以景点相关人物为主键,将红色文献与景点数据建立动态关联。

(3)《中共组织史资料》前四卷(1921—1949年内容)

中共党史出版社2000年出版的《中共组织史资料》是全国八万多党组织调查研究人员和党史专家共同的智慧结晶,是目前最完整的中国共产党组织史资料,真实客观地还原了党组织史的构建。本项目根据革命历史文献的界定,选取了前四卷——即1921至1949年间的资料,对其中涉及的机构和人的数据进行重新整理和格式转换,同时也作为规范数据增补进基础数据库中。


4.2 红色文献知识服务平台的设计与实施


上图红色文献的系统开发也与上图其他数字人文项目类似,采用Open Link Software公司的开源版Virtuoso图数据库存储加工好的RDF数据[16],并在此基础上利用多种数据可视化方法(包括地图展示、按照时间线图形化展示等)进行数据多维度展示。经过一年的努力与实践,项目开发了两个各自独立又相互关联的平台——革命(红色)文献知识服务平台、“红色旅游”专题微站。文献知识服务平台(如图2)侧重馆藏红色文献和红色文化知识的传递,是一个PC端的服务平台;“红色旅游”专题微站(如图3)则旨在通过旅游来推动红色文献的活用,支持用户通过移动端来访问。这两个平台将红色教育、文献检索、阅读与知识服务、红色旅游的功能结合在一起,试图以兼容并包的内容、多途径的服务方式满足不同用户群体多样化的服务需求。


图2 红色文献服务平台


图3 红色旅游微站


4.3 红色文献知识服务平台的亮点与效果


上图红色文献知识服务平台的设计有如下特点:

(1)立足馆藏,利用多种方式展现不同形式的文献资源

红色文献知识服务平台上目前展示的资源包括书目、全文、党的机构和重要人物任职信息。用户可以浏览上图馆藏的8500多种革命书目,用读者证或在线注册用户登录后,可以查看6113种IIIF全文(其余正在扫描和深加工中),IIIF技术支持用户对全文图片进行高清展示和无极缩放,在图片上个性化标注和记笔记,还支持对同一文献的不同版本或不同文献的页面内容在同一屏上进行并列对比研究。

对《中共组织史资料》的相关内容,通过机构和人名两条线索,把中国共产党1921—1949年间的机构变更进行了交互式的图形化展示,还将这个时期人物的所有任职信息按照时间线进行展示,极大地方便了读者的查询和研究。

(2)多种方式的知识关联与检索

红色文献知识服务平台支持对收录红色文献进行多种功能的检索服务,包括简单检索、高级检索和地图检索功能。其中,简单检索和高级检索是基于关键词的元数据元素字段检索,地图检索通过调用历史地理知识库(上图数字人文基础知识库之一)的资源,根据红色文献的出版地名,将馆藏红色文献基于地图进行可视化展示。

在检索结果页面,系统支持人、地、时、机构等不同维度的分面浏览,即初步检索后,可以按照出版年、出版地、出版社等对检索结果进行进一步筛选(二次检索)。

(3)以红色旅游和阅读推广传承文化活用文献

配合馆藏书目资源,平台专门推出的“红色旅游”微站,以选取的上海377个红色景点为基础,从建筑、人物、历史、风景等全方位展示收录红色景点的历史变迁和文化风貌,并配合线下阅读推广活动推出四条经典的红色旅游路线,通过景点、建筑的信息与红色文献平台等进行关联、整合,将红色文献和红色文化的学习融入到实际场景中,以加深读者的印象,推动文献的活用。一方面,用户在游览景点的同时又可以浏览红色文化知识;另一方面,通过旅游或活动将馆藏的书籍进行推广活用。

用户可通过手机访问微站,系统根据当前位置、日期等,智能生成推荐景点,提供个性化服务。用户可以根据推荐的四条经典旅游路线实地走读,也可以根据当前位置和计划游玩的时间,方便地自定心仪的旅游线路或对系统智能规划的线路进行景点的自主调整,同时系统还提供地图导航功能。此外,在界面、流程设计和终端适应性上也考虑到用户的体验,网页采用响应式设计,支持手机、大屏、PC、PAD等多终端设备。

(4)多平台数据互通

由于在数据整理时提取了人名、地名、机构等实体的数据,建设了“人、地、时、事”等基础知识库,系统还支持通过这些实体与馆内其他服务平台进行数据交互,用户可以从不同维度来探索图书馆的所有资源。如点击红色文献中的某位作者,会跳转到上图的人名规范库中该作者的页面。人名规范库中的每个人作为一个实体,不仅有对人更为详细的介绍,还有相关的上图馆藏资源,用户可以进一步探索这个作者所有的手稿、档案、著作、照片、音视频资料,这就把书目通过人与馆所其他资源平台上的资料连接起来了。

(5)数据开放

红色文献服务平台同时也是上海图书馆面向历史人文的数据基础设施的一部分,支持数据的开放关联和开放获取。以关联开放数据(Linked Open Data, LOD)的形式在互联网上公开发布红色文献书目数据、规范数据以及红色旅游景点数据,提供开放数据应用开发接口(Application Programming Interface, API)以方便第三方开发人员调用、按需获取数据并整合到自己的应用中去,从而使得红色文化能在更大范围内更具创意地传承传播。截至目前,已经支持了上海图书馆主办的两届开放数据竞赛,获得2019年开放数据应用开发竞赛一等奖的作品“丹红印记”就大量地调用了该平台中红色文化相关的数据。

(6)用户互动

平台通过接口与上图的用户管理平台相连,可以方便地与用户互动,如登录用户可以在全文上进行标注或者记笔记,可以收藏喜欢的书目,还可以通过反馈功能提各种建议,可以达到较好的沟通效果。

平台将馆藏红色文献资源和整理研究成果开放在网络上,探索出可扩展、可复用的技术方案,实现了各种知识关联、资源库互联互通,并尝试用多种方式为不同用户提供差别化服务,特别是文旅结合服务方面,支持大众利用微站走读“红色地标”,将红色文献和红色文化的学习有机融入,具有较好的示范作用。平台自2019年推出以来,受到业内同行的广泛关注和一致好评,2019年底,平台在第十六届数字图书馆前沿问题高级研讨班(ADLS2019)优秀海报评奖中获得三等奖,在上海市图书馆学会学术年会“特色库建设”案例评选中荣获二等奖。多家机构表示出合作意向,希望共享馆藏资源和共同开展红色文旅融合服务。



5  问题与对策


由于开发时间较短,在数据的收集整理、数据可视化与用户的体验提升、机构合作洽谈等方面还需更多的时间和努力,因此,相较于平台建设的长期和整体目标,平台目前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和问题:

(1)资源类型未能全覆盖。目前平台上的内容多为书目数据、规范数据、文献扫描影像、景点照片和地理位置信息等,而上图馆藏的大量报刊和音视频资源尚未整合和收录。红色文献庞杂多样,现有馆藏中的一些历史图片、档案资料等,也属红色文献的范畴,将在今后逐步整理并整合到平台上;另外,需要更大量级的资源数量,才能更好地支持用户发现更多的知识。

(2)服务方式尚不能满足用户的多元需求。近年来针对普通用户的红色文献阅读推广越来越受到欢迎,图书馆及相关机构在组织活动时通常需要根据主题进行相应资源的集中整理,目前平台对这类活动的支持力度还不够;另外针对专业用户的研究活动,在数据可视化呈现、统计分析工具等方面的支持也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3)尚未达成与更多机构的合作共建。目前收录的主要是本馆红色文献数据,我们希望能带动更多的图书馆和相关行业在红色文献领域共建共享,优势互补,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共建红色文献联合目录,提升红色文献的曝光率和价值,切实为用户做好服务。

针对以上问题,上图仍在对红色文献知识服务平台进行持续地建设与完善:

第一,持续对平台数据进行扩充和增补。上图已将红色旅游的景点数据增补至1000多个,并在基础数据平台上进行了发布;计划整合更多种类的资源,如上图原有的抗战图片库、辛亥革命100年主题库、红色歌曲的音视频等,把不同资源类型的红色文献都集中到这个平台上,打造一个丰富的数字资源展示与服务平台。

第二,听取用户需求,不断完善功能,并提供多样化的服务形式。目前的红色旅游仅是初步的尝试,阅读推广的方式很多,如一些讲座和党课、特色主题网上展览等活动等,也可以在平台数据的基础上进行多方位的服务。

第三,与更多机构开展合作共建。红色文献服务平台推出后,多家机构表现出在红色文献方面的合作意愿。目前,我们正在开展与韬奋纪念馆、嘉兴市图书馆的南湖文献等平台的合作,其他机构如上海宋庆龄研究会、孙中山纪念馆、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等也有望推进合作。



6  结语


上图红色文献知识服务平台建设实践的有益经验是,图书馆应审视作为基础设施的角色和定位,结合自身的资源优势,从较高的站位思考提供服务的方式,如不仅提供文献本身,还应给用户提供多样化的知识服务;通过红色旅游促进红色文化的传播,以用户喜闻乐见的形式提供服务;促进业内的合作共享,共同建设红色资源基础设施,为用户提供无差别的便利服务。

上图近年来通过对已有元数据进行知识重组和丰富、对全文内容进行知识提取和分析,建成了一系列相互关联的知识服务平台,其中红色文献知识服务平台也是成果之一。同时,它们都成为上图正在开发的历史人文大数据平台的一部分,可为用户提供综合性、一站式的知识服务。我们欢迎更多的机构参与到共建共享中来,共同为基础资源的建设和服务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刘倩倩, 硕士, 馆员, 研究方向为数字人文; 

夏翠娟 (通讯作者), 硕士, 研究员, 研究方向为元数据、本体、知识组织、关联数据、数字人文、文化记忆, Email:xtykc@yeah.net; 

朱武信, 本科, 工程师, 研究方向为数字人文。


*原文载于《信息资源管理学报》2021年第4期,欢迎个人转发,公众号转载请联系后台。


* 引用格式

刘倩倩, 夏翠娟, 朱武信. 红色文化传承视域下的红色文献服务平台建设实践与思考[J]. 信息资源管理学报, 2021, 11(4): 17-24, 32.



往期 · 推荐

当期目录 | 2021年第4期

当期荐读 2021年第4期·特约稿 | 健康服务转型中图书馆联盟的作用——以NNLM实践为基础的研究

往期荐读 2021年第3期·特约稿 | 国内语料库研究综述

往期荐读 2021年第3期 | 性别视角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负责人的成果产出与影响研究

往期荐读 2021年第3期 | 云环境中学术数据安全事件的风险致因及其检视——以事故致因理论为视角



制版编辑 | 王阿凤

审核 | 于阿媛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信息资源管理学报

微信号

xxzyglxb



分享、在看与点赞

只要你点,我们就是朋友:)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