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他是两弹一星元勋中唯一的“烈士”,携带绝密文件遭遇坠机这一举动让人泪目

小德 德先生 2019-10-09

人工智能进入2.0时代,你还在原地等待?

点击图片立即上车!

1968年的12月5日,周恩来正在中南海怀仁堂会见外宾,这时,一位秘书慌忙走了进来,对总理耳语,说是首都机场的一架飞机着陆时失事,其中有xxx。周总理听到了这个名字,当场痛哭失声。


他所乘坐的飞机不幸坠毁。人们在机身残骸中找到了他和警卫员紧紧抱在一起的遗体,中间夹着完好无损的绝密文件。在生命的最后瞬间,他用这种方式保护了对国家有重要价值的科技资料。


他叫郭永怀,横跨了核弹、导弹、人造卫星三个领域,是迄今为止唯一以烈士身份,被追授“两弹一星”奖章的科学家。当年,他和钱学森一样,是美国不想轻易放走的尖端科技人才。

护照由日本签发,他毅然放弃宝贵的出国机会

1909 年 4 月 4 日,郭永怀出生在一个家境殷实的普通农家。到五六岁时,郭永怀时常缠着大人问天问地,见了陌生人也问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弄得人们不知如何作答。略通文墨的郭文吉知道读书的重要,1919年春,便把儿子送进本村小学读书。郭永怀天资聪颖,学习成绩优异,连年跳级。


17 岁那年,郭永怀便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青岛大学附中,成为四乡八疃第一个公费中学生。


1929年夏,郭永怀考取了天津南开大学预科理工班。那时,在南开大学的校园内经常活跃着他那瘦削高挑的身影。在校档案馆两本发黄的档案里,至今还保留着郭永怀珍贵的历史资料。


两年后,郭永怀预科班毕业后转入本科学习,由于在数学方面的专长和对光学的爱好,他选择了物理学专业。


当时的南开大学物理系是由著名光学家、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博士饶毓泰教授任系主任。饶毓泰从欧洲回国后,被北京大学挖去,郭永怀决心追随他所仰慕的饶先生继续深造,于是在南开物理系学习两年后,他便考入了北京大学物理系。


饶毓泰对这位来自南开的学生极为赏识,1935年 7 月便把完成本科学业的郭永怀留了下来,做他的助教和研究生。在此时期,他先后得到过顾静薇、饶毓泰、周培源等教授的指导,不仅具备了扎实的数学物理基础,而且也确立了“科学救国”的思想。


1938年郭永怀辗转到了昆明西南联合大学。目睹日军野蛮侵略,郭永怀更加坚定了科学救国信念,他认为要挽救民族危亡,首先要发展军事科学技术,发展航空事业。于是,他在西南联合大学期间,毅然放弃光学,学习航空工程。航空工程与力学研究密切相关,他为此开始了空气动力学的研究。这期间他在周培源教授的指导下学习流体力学,研究流体力学中一个有名的难题—“湍流理论”。


同年夏天,中英庚子赔款基金会留学委员会举行了第七届留学生招生考试。在3000多名参考者中,力学专业只招一名。而考试结果是,郭永怀与钱伟长、林家翘一起以5门课超过350分的相同分数同时被录取。


1939年12月,郭永怀和钱伟长、林家翘三人一起从上海登船出发赴加拿大留学。谁知上船后他们发现自己的护照上竟是日本签证,上面赫然写着:“允许在横滨停船三日,上岸游览”。他们认为在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时,宁可不留学,也不能接受侵略者的签证。于是他们不惜牺牲这一难得的留学机会,当即带着行李下了船。


直到 1940 年,他们才又有机会赴加拿大学习。1941 年 5 月,郭永怀转入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继续攻读博士学位,在航空大师冯·卡门教授的指导下研究空气动力学这一极具挑战性的前沿课题。当郭永怀大胆向著名力学导师冯卡门提出要对“跨声速流体的不连续性”进行研究时,卡门导师非常高兴,很钦佩这位中国学者的胆略和勇气。郭永怀于1945年出色完成了有关“跨声速流动不连续解”的论文,获得博士学位后,被留在该校实验室做研究员。


1946年10月创建美国康奈尔大学航空工程研究生院时的五员大将

此后不久,郭永怀和钱学森首次提出了“上临界马赫数概论”,并得到实验证实。由于郭永怀、钱学森等成功地解决了跨声速飞行中的空气力学理论问题,19471014,人类才首次突破声障,实现了超声速飞行。名声大振的郭永怀便一发而不可收,最终成为了康奈尔大学航空研究院的三个著名攻关课题主持人之一。


50年代,火箭技术已成为十分活跃的研究课题,发射地球卫星,运载工具是关键。要克服地球引力,运载火箭必须达到第一宇宙速度,因此,在空气力学的理论基础上,高超声速问题成了首要突破口。于是,郭永怀及时地开展探究。他的研究成果大多具有开拓性,受到了国际学术界的普遍重视与认可。

放弃了美国优厚待遇,义无反顾踏上归途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的消息传到了大洋彼岸,郭永怀激动万分,他恨不得立马就飞回祖国母亲的怀抱。


早在新中国诞生前夕,郭永怀便在康奈尔大学参加了中国留学生的进步组织——留美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那时大家谈论得最多的,当属中国的前途和命运。当然,其中还有一个非常秘密的话题,那就是通过什么途径,在什么样的时机,把他们所学到的科学知识贡献给自己的祖国。


然而郭永怀在学术上的突出成就,已经引起了美国当局的高度警觉。美国政府专门发布了禁令,制造障碍,令一大批像郭永怀这样的优秀科学家无法回到自己的祖国。


1955年8月,朝鲜停战协定签订,日内瓦中美大使级会谈开始。不久,美国政府取消了禁止中国学者出境的禁令。禁令一取消,郭永怀就坐不住了,整天和夫人李佩盘算着回国的事。


那时美国的许多朋友包括已经加入美籍的华人朋友都劝他,康奈尔大学教授的职位已经很不错了,孩子将来在美国也可以受到更好的教育,为什么总是挂记着那个贫穷的家园呢?


郭永怀与夫人李佩

当时凭着优秀的研究成果和业务能力,郭永怀想到美国任何一家科研单位都是没有问题的。然而他在回答“为什么要到美国来”这一问题时,却十分明白地说: “到美国来,是为了将来回去报效祖国。”


他在后来发表的《我为什么回到祖国—— — 写给还留在美国的同学和朋友们》一文中说:“在这样一个千载难逢的时代,我自以为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都有责任回到祖国,和人民一道,共同建设我们美丽的河山。”


为了避免遇到美国当局节外生枝制造的麻烦,他在和学生们聚会的篝火旁,掏出十几年来写成的没有公开发表过的书稿,一叠一叠地丢进火里,烧成灰。


1956年,威廉姆·西尔斯(W.R.Sears)和康奈尔大学同事们送别郭永怀的野餐会照片,在这次野餐会上,一向恬静沉默的郭永怀做出了一个惊人的举动,他高喊着,把自己尚未发表的论文手稿全部一页一页扔进了炭火堆


在场的学生看到这一幕都惊呆了。夫人李佩教授当时也感到烧掉这些非常可惜,她劝阻说:“何必烧掉?留下回国还有用。”郭永怀说:“省得他们再找麻烦,反正这些东西都装在了我的脑子里了,属于自己的知识,美方无法扣下。”


 郭永怀与李佩在家里接待友人

事实证明了郭永怀的机智和远见。在他们搭乘的克里夫兰总统号轮船即将启航回国时,突然上来几个穿着深蓝色制服的彪形大汉。这些美国移民局和联邦调查局的特务闯入核科学家张文裕、王承书夫妇的舱房里搜查了所有的行李,使开船的时间推迟了近两个小时。


在焦急的等待中,郭永怀和李佩在甲板上暗暗为张文裕夫妇担心,生怕把他们一家扣下,直到看见特务们离开时才松了一口气。同时,李佩也为郭永怀烧掉了书稿暗自庆幸,因为人的头脑是无法搜查的。这件事让李佩更加钦佩郭永怀的远见了。


1956年9月30日,郭永怀携妻女冲破重重阻挠终于回到了阔别17载的祖国。


八年时间,造就两弹元勋

在北京,郭永怀见到了先期回国的钱学森,他兴奋得流下热泪。钱学森推荐他担任了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副所长。


回国不久,周恩来总理便在中南海接见了郭永怀。他问郭永怀有什么要求?郭永怀只是焦急地说了一句话:“我想尽快投入工作。”言出必行。到任后的郭永怀全力以赴地投入到了高超空气动力学、爆炸力学、电磁流体力学、飞行力学和固体力学的研究和指导工作之中,经常是早出晚归,埋头书案,星期天和节假日也不休息。


在我国“两弹”发展的关键时刻,钱学森再一次推荐了郭永怀。对郭永怀来说,这意味着将要接触机密,将要默默无闻地为祖国去献身。这位在美国坚持拒绝接触机密的科学家,在祖国的召唤下,毫不犹豫地投身到了研制原子弹的秘密工程之中。


郭永怀在指导学生

1960年5月,郭永怀被调到九院担任副院长,负责力学和工程方面的领导工作。在原子弹的研制过程中,郭永怀对一些关键问题的解决,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如对原子弹引爆方式问题,炸药爆轰波的理论计算问题等等。


为了进行大型爆轰试验,为原子弹的爆炸试验作准备,1963年,已年过半百的郭永怀,与九院试验人员一起转人西北核武器试验基地。该基地位于海拔多米的高原地区,气候变化无常,最低温度零下40多度。郭永怀和年轻的科研人员一起,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使原子弹的研制工作进行得很顺利。在艰苦的条件下,郭永怀带领科研小组解决了许多重要的动力难题,与王淦昌、彭桓武成为中国核武器研究最初的“三大支柱。


在对核装置引爆方式的采用上,郭永怀提出了“争取高的,准备低的,以先进的内爆法为主攻研究方向”。为确立核武器装置的结构设计,他提出了“两路并进,最后择优”的办法,为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确定最佳方案,对一些关键问题的解决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郭永怀在试验场

1964年10月16日下午3时,是中国人民和世界所有爱好和平的人们永远不会忘记的日子——在西北高原浩瀚的沙漠上,一声巨响,中国的第一颗原子爆炸成功!当磨菇状怒云扶摇升腾之时,郭永怀和他的战友们无不欢呼雀跃!


从1964年首次核试验到1968年底的8次核试验,在四年多的时间里,郭永怀每天都要工作十几个小时,有时是通宵达旦,吃饭也是大家席地而坐边吃边研究。


在郭永怀致力于我国核武器发展的八年多时间里,从原子弹到氢弹装置再到核航弹、导弹核武器,郭永怀究竟倾注了多少心血和汗水,又有谁能说得清楚。然而,郭永怀在谈及这些时,经常挂在嘴上的是这样的话:“作为新中国的一个普通科技工作者,我只是希望自己的祖国能早一天强大起来,永远不再受人欺辱。”


航班失事,他用身体保护绝密科技资料

郭永怀回国12年,贡献之大,令人惊叹。为了保护像他这样的科学家的安全,周恩来总理还特别叮嘱不让乘飞机。但为了抢时间,郭永怀经常强行登机。当时国内航线大都是中、小型客机,乘飞机远不如坐火车软席舒适。许多人劝他不要乘飞机,他却说“我是搞航空的,搞航空的人都不坐飞机,那让谁来坐。


1968年10月3日,郭永怀又一次从北京回到试验基地,为我国第一颗导弹热核武器的发射进行试验前的准备工作。可谁也没有想到,这竟是他最后一次来到倾注了4年心血的试验基地。


12月4日,在研制基地整整呆了两个多月的郭永怀在试验中发现了一个重要线索。为此,他急于赶回北京,于是他让人抓紧时间联系飞机。就在郭永怀从研制基地赶到兰州,在兰州换乘飞机的间隙里,他还认真地听取了课题组人员的情况汇报。当夜幕降临的时候,郭永怀拖着疲惫的身体登上了飞往北京的飞机。


12月5日凌晨,飞机在首都机场上空徐徐下降,在离地面400多米的时候,飞机突然失去平衡,偏离了降落的跑道,歪歪斜斜地向1公里以外的玉米地一头扎了下去。


只听“轰”的一声巨响,飞机前舱碎裂,紧接着,火焰冲天而起……机场的人员都被眼前的一幕惊呆了,当人们从这突如其来的变故中清醒过来的时候,急忙向出事现场飞奔过去。


当来接郭永怀的人从一片残骸中辨认出郭永怀的遗体时,看到他往常穿的那件夹克已经烧焦了大半,他和警卫员牟方东紧紧地拥抱在一起。当人们费力地将他俩分开时,才发现郭永怀的那只装有绝密资料的公文包安然无损地夹在了他们胸前。


郭永怀被授予烈士称号

人们可以想象到,在飞机遇险,机上所用人面临生命即将结束的最后瞬间,郭永怀想到的是用身体来保护对国家有重要价值的绝密科技资料!


见此情景,前来接应的士兵当场跪地痛哭,在场的人无悲痛难抑,失声而泣。钱学森更是伤感不已地叹息:“一个全世界知名的优秀力学专家离开了人世。”此时郭永怀刚满59岁。


在郭永怀牺牲的第22天,我国第一颗热核导弹试验获得成功。一颗腾空而起的巨大蘑菇云在荒漠中向世界发出隆隆巨响,仿佛在祭奠他的在天之灵。


在他牺牲不到两年,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1968年12月2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务部授予郭永怀烈士称号。1999年,他被追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是唯一以烈士身份被追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的科学家。



2018年

德先生已经陪您走过n多日夜


2019年

我们希望通过自己的成长

给您带来最好的体验

▼▼▼▼▼

新的一年

您对德先生有什么意见与建议

欢迎通过扫描下方二维码填写

我们将从参与者中抽取3位

送上精美奖品




推荐阅读


 点击购买《中国人工智能2.0发展战略研究》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