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45岁当选最年轻女院士,48岁折桂“女性诺贝尔奖”,她的经历证明:女性也能做顶尖的科研

小德 德先生 2019-10-08

人工智能进入2.0时代,你还在原地等待?

点击图片立即上车!

她是教育部化学领域第一位女性长江特聘教授,她是第一位国家基金委化学部女性创新群体带头人,她是首位获得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IUPAC)化学化工杰出女性奖的华人科学家……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谢毅,这位在固体化学领域一直“高速运转”的女科学家,在2013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再一次刷新了她给人们带来的惊喜。


2015年,谢毅在法国巴黎荣获有“女性诺贝尔奖”之称的第十七届欧莱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杰出女科学家成就奖”,不仅续写了中国科学女性从国内走向国际舞台的美丽传奇,也成为“为投身于科学的女性”计划长期以来支持和鼓励科学女性从事科研事业的完美见证。


谢毅获得第十七届“世界杰出女科学家成就奖”


“随波逐流”成为教授

如今在固体化学领域斩获颇丰的谢毅,确认自己真正对科研产生兴趣,是在大四。在大学的前三年,谢毅并不确定是否喜欢化学。


高中时,她最喜欢物理,还得过全校竞赛的第一名,但高考时意外失利,化学却考得特别好,被录取到厦门大学化学系,由此开始了她化学事业的起航。


大四的一堂课上,一位教授向谢毅和同学们展示出原子不同排列构造出的美妙的固体晶体结构。这是谢毅第一次意识到化学的魅力。这些美妙的晶体结构激发了她极大的兴趣,从此决定一生投身科研工作。


1988年,谢毅大学毕业。在统一分配工作的年代,她并没有机会直接走上科研之路,而是被分配到合肥的一家化工厂当助理工程师。


刚刚大学毕业的她正好赶上了工厂的一件大事——新成立的分厂上马新产品,要筹备3个分析化验室。从化验室的整体设计、仪器购置,到原料和最终产品的质检标准制定,以及对37位分析技工的培训,这些很有挑战性的工作都落在21岁的谢毅身上。


谢毅并没有把在工厂的4年当做是一种时间的浪费,反而日复一日的生产和质检让她想重返校园,继续自己的科研梦。


1992年,她考入中国科技大学,成为钱逸泰院士的门下弟子,开始进入无机纳米材料的化学合成领域。


谢毅的导师——钱逸泰院士


硕士读了一年多,导师询问她对于未来的打算,她说自己还没有想过,而她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严谨认真的态度正是研究人员的必备素质。导师建议她:继续读博。


从此,她顺其自然地走上了科研之路。“一切都是顺其自然,事先没有规划。我不喜欢刻意为之的生活状态,很多事情并不是你可以去做就会成功的。”在谢毅看来,今天的自己正是“随波逐流”的结果。

 

谢毅在攻读博士期间曾建立和发展了溶剂热合成制备非氧化物纳米材料的方法,研究成果发表在《科学》等国际重要期刊上,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和中科院自然科学一等奖。迄今在无机合成领域,溶剂热合仍然是重要的固体合成方法。

 

1996年5月,她获博士学位并留校任教;1997年9月赴美国纽约州立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1998年7月,她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同年11月,31岁的她破格提升为教授;次年4月,被聘为博士生导师,2000年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成为化学领域第一位女性长江特聘教授。2013年,谢毅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人生总有“转型”

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后,谢毅成立了自己的小课题组,并着手开拓独立的研究方向。她敏锐地洞察到,当时学界对无机材料结构的探索往往很难建立在清晰的原子分子层次上。


谢毅带领自己的课题组另辟蹊径,注重从固体化学的基本原理出发,以物质的内容再特征结构为导向来控制它们的声张,同时建立和发展了系列结合特征晶体结构和特征模版导向的二元协同策略来构成三位组装结构。


这次转型之后,谢毅和她的小组遭遇了研究上的瓶颈。


从2007年到2008年,她的课题组没有发表一篇有分量的论文。学生们都有些泄气,而这位女掌舵人却没有乱了针脚,她一方面分析原因,另一方面幽默地给自己和学生们减压:“别人运气吃好肉,咱们就啃骨头。”鼓励研究生们耐住寂寞,把难啃的“硬骨头”拿下。


2008年下半年,谢毅带领着她的团队开始了第二次转型,这次她把目光投向了固体化学中更重要、难度更大的电、声调控方面。她利用纳米固体化学原理寻找新型能源材料,发现系列二维超薄半导体这类新型材料能够最大限度地提升光电、热电转换效率的潜力。


这是谢毅科研生涯中极具挑战性的一次重大转型。心态上,顺其自然,淡定平和;科研上,有兴趣、有想法、有目标;思想上,充满责任感——这就是谢毅做科研最基本的“哲学”。于是,她率领自己的研究小组向这个高难度的全新方向发起了冲击。


不负众望,谢毅课题组提出了利用无机固体中丰富的相变行为和半导体二维超薄结构这两种新思路来实现电声运输的同时优化,获得了高转化率的新热电材料,这大大区别于国际上通常采用纳米化降低热导的方法来提高热电效率。



相关工作在《美国化学杂志》上连续发表了5篇论文,被誉为“化学化工领域风向标”的美国《化学与工程新闻》做了长篇专题评述,国际同行又评价她们提出的体系和方法是“有潜力的今后寻找热电材料的方向”。


凭借这些工作,谢毅小组成为目前国际上在该领域持续活跃的几个主要研究小组之一,她也因此荣膺“世界杰出女科学家成就奖”。


荣誉和称号只是科研的“副产品”

年轻的中科院女院士,教育部化学领域第一位女性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首位获得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化学化工杰出女性奖的华人科学家,发展中国家科学院化学奖得主……在谢毅的心中,这些荣誉和称号只是从事科研过程中收获的“副产品”。


“没有一个奖项是我自己主动提出申请的。荣誉对我来说,是鞭策和鼓励,更是新的起点。”面对荣誉与成绩,谢毅超乎寻常的淡然。


面对工作中的这些辉煌业绩,她认为全在平常一点一滴的积累。同时,她还认为“积累”不仅对工作重要,对一个人的发展更为重要。在科研队伍中,男性占了大半“江山”。在谢毅看来,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就在于,很多女性放弃了坚持不懈的积累。


做科研,在她看来,需要一份洒脱,一份韧劲,一份开阔的胸怀,特别是不顺利的时候,要耐得住寂寞。



她所提及的开阔胸怀,不仅仅是对待挫折的态度,更是一种开放合作的姿态。曾经有一次,谢毅在设计实验时想尝试一个新的材料体系,联想到曾听过别的系一个年轻副教授在一次基金汇报中提过类似的知识。她便在学院主页上查到了这位老师的电话号码,直接打过去向他请教,两人就在电话中把这个材料体系讨论清楚了。


她在工作中常常会遇到一些困难,比如做一种材料或者结构怎么也做不出来。她不骄不躁,自有见解:“在科学实验中,90%以上的时间都是在失败中度过的。如果遇到实验失败就沮丧,那我们只好天天沮丧。


每当这个时候,她就静下心来,去应对一个个困难,去解决一个个问题,她在克服困难中积累经验,获得提高,并把解决掉一个一个的问题看作是乐趣。这大概就是谢毅保持快乐的年轻心态的秘诀。


“培养新人”第一位

到谢毅在科研上取得众多成绩,很难想象她是一个把教学工作摆在第一位的人。


近年来,国内存在着这样一种趋势:科学研究成为评价一所大学、一个学院,甚至一位教师的最重要指标之一。在这种背景下,很多教授忙于争取研究经费和从事科研实验,分散了对课堂教学的关注。


而在谢毅看来,教学与科研始终相长,从来都不互相冲突。她认为,纯教学和纯科研对老师和学生而言都不是好事,把二者结合起来则会对双方都有裨益。在这种理念下,尽管科研任务繁重,她一直坚守在教学第一线,十几年来一直给本科生和研究生讲授《固体化学》。在课堂上,她特别主动把国际上最新的研究进展介绍给学生。


最让她高兴的事,不是科研取得多大成绩,不是自己获得某个奖项,而是看到一个个学生在她的培养下成熟起来。一个学生,由导师引入门,从不会到会、从幼稚到成熟,到成为独立的科技工作者,成为对科学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就会觉得这也是自己对社会的贡献。


前,谢毅已经培养了30多名博士生,其中近半数在国内高校晋升为教授,多人获得“基金委优青”、“青年千人计划学者”、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等称号。


生活中的谢毅,是一个很喜欢“简单、休闲、原味”的人。她有着广泛的兴趣爱好,逛街、自驾游、打理院子、上网看保健知识等等。用她的话说:“年轻女士喜欢的东西我都喜欢,从这个角度讲,我更是一个普通的青年女性,而不像是个女科学家。我觉得自己离我心目中的科学家的样子还差得远,以后努力吧。



2018年

德先生已经陪您走过n多日夜


2019年

我们希望通过自己的成长

给您带来最好的体验

▼▼▼▼▼

新的一年

您对德先生有什么意见与建议

欢迎通过扫描下方二维码填写

我们将从参与者中抽取3位

送上精美奖品




推荐阅读


 点击购买《中国人工智能2.0发展战略研究》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