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经济社会重回正轨,中国城市消费复苏。今年上半年,24座万亿GDP城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全面上涨,其中,上海以23.5%的同比增幅领跑。
不过,低基数效应下的消费回暖仍有难题待解——居民消费意愿仍然偏弱。据北京市统计局,今年二季度,全市消费者信心指数相比2019-2021年同期正处于低点。
如何提振居民消费意愿,将是影响中国经济强劲反弹的关键力量。
-01-
上海社零总额领跑
宏观语境中的消费复苏,映射于24座万亿GDP城市会呈现何种图景?
反映零售市场规模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是观测消费的主要指标之一。搜狐城市梳理了24座万亿GDP城市今年上半年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其中,天津未公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具体数值,仅披露了增速情况。
2023年1-6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5千亿及以上规模的共有上海、重庆、北京、广州、深圳五城,此外,成都距离5千亿规模也只差临门一脚。
上海,中国大陆消费最强劲的城市。今年上半年,上海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377.6亿元,相比排名其后的重庆,高出近2千亿元(约为无锡全市的消费体量),稳坐榜首宝座。
此外,受去年同期疫情导致的低基数影响,今年上半年,上海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强劲反弹,以23.5%的同比增幅领跑一众万亿城市。
总体而言,2023年上半年,24座万亿GDP城市均呈现消费回暖迹象,上海、深圳、南通、苏州、无锡5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幅达10%及以上;同期,佛山、东莞、泉州、北京4城商品消费增长动能较弱,同比增速不足5%。
2023上半年万亿GDP城市消费情况/搜狐城市制图常住人口规模是影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重要变量之一。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位列第二的重庆,其排名便在一定程度上得益超3200万的常住人口。因而在体现居民人均购买力的指标——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方面,重庆就不再占优。2023上半年,重庆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约为2.30万元,在万亿城市中仅高于郑州、东莞、佛山、西安四地。“人均消费第一城”,并非京沪,而是江苏省会——南京。2023年上半年,南京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约为4.59万元,系唯一一座破4万元的城市。据南京市商务局介绍,号称“中华第一商圈”的新街口商圈,是全国唯一一个拥有4家年营业额超40亿元百货购物中心的商圈,其中,德基广场国际一线品牌进驻率超90%。未来,南京将以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为牵引,持续打造“南京国际消费节”金字招牌,大力发展首店经济。如前文所述,今年上半年,万亿GDP城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全面上涨,一定程度上缘于去年同期的低基数效应——2022上半年,半数以上的万亿城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为负。那么,万亿城市的消费活力是否已经恢复至2021年同期水平?据搜狐城市梳理,24座万亿GDP城市,仅北京与西安2023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低于2021年同期。今年上半年,北京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005.4亿元,但在2021年同期,北京对应的数据为7227.5亿元,两者差额约220余亿元。同样,西安今年上半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353.4亿元,较2021年同期(2522.3亿元)低了近170亿元。虽然整体尚未完全回暖,但今年上半年北京、西安消费市场仍有亮点,即汽车类,尤其是新能源汽车类商品消费。2023年1-6月,北京汽车类商品零售额同比增长20.2%,其中,新能源汽车类商品零售额同比增幅达57.4%。西安新能源汽车也同样热销,今年上半年,新能源汽车商品零售额同比增幅达到82.0%。作为大宗消费的代表,汽车类商品零售额一般可占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0%左右,对整体消费市场起伏颇具影响。以宁波、合肥为例,2023年1-6月,宁波、合肥汽车类商品零售额分别为358.5、290.7亿元,分占同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4.85%和10.66%。而不只是北京、西安,多数万亿城市汽车消费都迎来反弹。例如,上海、杭州、天津、苏州今年上半年汽车类零售额分别同比增长41.5%、17.9%、13.1%以及12.4%。当汽车消费回暖之际,部分城市家电、家具、家装等地产后周期消费却略显疲软。受房地产市场不振影响,今年上半年,合肥市家用电器和音响器材类商品零售额同比下滑5%,家具类同比下跌11.6%,建筑及装潢材料类跌幅为5.9%。同期,宁波家具类、建筑及装潢材料类也双双同比下降1.2%和5.1%。随着低基数效应减退,7月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速放缓至2.5%,环比下降0.6个百分点。对此,国家统计局贸经司统计师付加奇表示,7月份,消费市场总体保持恢复态势。但也要看到,受极端高温及强降雨天气、汽车销售进入传统淡季等因素影响,市场销售增速有所放缓;同时,居民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仍待增强,居住类商品销售恢复缓慢,消费市场恢复基础还需巩固。北京市统计局的一项统计数据,透露了当下的消费者信心。2023年二季度,全市消费者信心指数为114.6,比上季度低0.5点,并且拉长时间线来看,全市消费者信心指数虽较去年同期有所提升,当相比2019-2021年同期则仍处低点。2018年以来北京消费者信心指数走势/搜狐城市制图为了提振消费需求,近期从中央到地方,各类消费刺激政策陆续出台。7月31日,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于恢复和扩大消费的措施》,其中,在稳定大宗消费方面,提出优化汽车购买使用管理,扩大新能源汽车消费,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提升家装家居和电子产品消费。8月4日,河南省发布《持续扩大消费若干政策措施》,宣布对延续购车、智能电子产品、家用电器产品等补贴政策。例如对在省内新购汽车的消费者按照购车价格的5%给予补贴(最高不超过10000元/台),省、市级财政各补贴一半。政策支持逐渐发力以提振市场信心,但正如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罗志恒所言:“短期刺激消费能在一定程度上应急,但是要从根本上解决消费不足的问题,要靠国民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财政支出结构优化、高质量产品和服务供给改善等。”[3]国家统计局贸经司统计师付加奇解读7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数据,国家统计局[4]政策信号务实精准 市场信心修复在路上,上海证券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