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台新」的对谈① |烘焙行业的那些痛点,被我们习惯了么?
近期,中国国际焙烤展览正如火如荼地举行,设备是其中很大的区块,而台新作为欧美知名品牌烘焙设备代理商,浸润行业二十多年,对市场从设备方面有着自己专业的洞察。我们借此时机,将所长与台新业务部负责人Hans的对谈,整理成访谈内容,并获得了Hans先生的许可,现分享给大家。 对于烘焙行业从业者,若能从中引发思考;对于消费者,若能自此破除一些迷思,都是好的。
因访谈内容字数较多,我们分为上下两篇,于今日和周四推送,每篇4k字左右,阅读需8min,建议收藏后细读❤️ ~
UNITECH 台新
上海台新是一家从事欧美等国外知名品牌的餐饮设备、烘焙设备及其他食品加工设备的代理销售的专业公司。
1996年成立台湾台新,1999年在上海成立上海台新,2001年和2004年分别在北京、广州等地设立办事处,共有员工82人,服务网点遍布全国。上海台新一直关注国际餐饮及烘焙行业的发展趋势,不断引进优秀的管理人才和餐饮及烘焙行业的精英,为客户提供前期设计规划、设备采购、设备安装调试、售后等一系列专业服务。
* 陈仲贤(Hans Chen):上海台新业务部负责人,本次受访者,访谈中简称Hans。
上篇访谈的对话节奏,大致如下👇:
01
某个技术是全球通用的,才可以走向国际化
02
他有痛点,但这个痛点被他忘记了
03
面包师不了解设备,出了问题,容易让设备背锅
04
客户过度依赖原料商和设备商,而设备商也被自己的技术局限了
05
工厂规划要前瞻性,5年后这条产线还可以吗
1
某个技术是全球通用的
才可以走向国际化
所长 :Hans,您好!台新作为浸润行业二十多年的专业公司,从您的角度来看,欧美的设备与国内的设备相比,有怎样的差异呢?
Hans :我们可能现在认为欧美的很多生产商都不知道怎么创新了,国内市场才是真正知道什么是新的东西,其实不是这样子。欧美的生产商非常有国际观念,他们能看到全球的趋势,我们代理的80%的品牌,他们80%的业绩来自国际市场。他们比较注重的是我的技术是否能够延续下去,其实是注重创新的。
我们国内很多生产商面临的也是全球化的问题,怎样可以走到国际市场上去。而要走到国际市场,必须一点就是创新。像某一个技术是全球通用的,才可以走向全球化。
所长 :所以台新在挑选合作商时,会依据自己的专业性和对市场的认知,进行选品。
Hans :对。我们在和供应商合作的时候,双方都在评估。他们评估我们在国内有没有足够的服务网络,服务的是什么样的客人,我们还代理其他什么产品,我们能不能够配套……我们评估他们,不是说你有多少种产品可以卖,而是在于说,这个产品如果引入到国内,是不是能够真正满足国内客户的需求。
所以有可能在未来两三年之后,设备商有几个会流失了。但这是正常,因为我们客户需求在变化,可是有几个(设备商)会发现它一直在。
所长 :会跟着你们的发展一起成长。
Hans :对,这也是这些公司成功的原因。他们也在创新,他们有在听我们的需求。有些公司可能就没办法,可能就会需要换。但这也是一个好的现象,也是为了迎合我们国内市场需求的变化。
2
他有痛点
但这个痛点已经被他忘记了
所长 :台新已经深耕了二十多年,它需不需要给到市场一些新的东西,就比如引领(市场)的东西你们会做吗?
Hans :会的。举个例子,我们曾经发现了一款设备,品牌来自德国,工厂规模不算大,这个品项是一款鲜奶油打发机。
操作很简单,将奶油倒入奶缸中,料嘴出料就是打发好的奶油,这个产品本来在市场中并不常见,我们选中这个品牌,是认定这个产品在国内的两种市场有潜力。
第一种是国内的茶饮市场,尤其是以奶盖茶为主打的爆款。但一直到现在,我们看到茶饮店可能会配七八个人,用带气瓶去打发。所以这个设备取代的那一块是做定量的。
另外一块则是我们的烘焙市场裱花的奶油,一直到现在都是用直立式的搅拌机,这个模式一直没改过,直到这个设备出现。现在只需要把奶管插到奶浆里,就可以连续出奶油,然后他们就可以出去做裱花了。
所长 :打发的程度可以调整吗?
Hans :可以的。如此一款小设备,可以为烘焙加工厂带来全新的操作方式,一直以来,大部分打发奶油的方式都是用搅拌机搭配搅拌球进行打发,现在可以用这款打发机进行连续打发,效率更高。
所长 :这也是我们期待的,不管是用原料还是用设备的革新去迭代一种工艺。这个可能是做应用研究,或做面包做蛋糕的人没有办法去想到的,因为不是他的专业。但是他有痛点。
Hans :痛点其实一直存在,但是习惯成自然,痛点也就被忘记了。因为一直以来可能操作者都是这样做的,如果能够改变操作者的工作模式,这就是创新。
3
面包师不了解设备
出了问题,容易让设备背锅
所长 :创新会被copy,别的厂商看到它的原理或者呈现方式,肯定会过去模仿。
Hans :一定会被复制,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所以只有不断地去创新,才能够在这个行业上面持续保持在领先的地位。
而我们作为代理方,也需要是个洞察者。比如我们现在的工业客户,用过国内生产的工业搅拌机,面对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没有办法搅满缸。4包粉的搅拌机,只能打2包粉或3包粉。所以大家会觉得说,大概4包粉的搅拌机只能够搅3包粉,可市场又不是这样。
不能搅满缸,我们推测可能是因为搅拌钩的马力不够,如果搅拌钩的马力不足,在面团出筋时,搅拌钩可能会顿挫而导致搅拌不均匀,面团升温,所以只好减少每批面粉量来为搅拌机减负。
我们明白国内面团并不比欧美的面团好处理,因为国内的面团含高糖油,当搅拌出筋时,面团是很有劲的,会对搅拌钩形成很大的拉力。
所长 :我觉得这跟台新对客户需求的深耕其实很有关系。比如爱工舍(AICOH)的一些设备,在国内听行业里使用过的人说,有搅拌头的钩就被打断的情况,会觉得这个设备不好。像刚刚您提到的细节,我才会发现说有可能是因为搅拌的方式、选择的原材料,还有面筋的特性,影响了设备的使用。
所以这个如果不是专业的人,可能没有发现这个点,他只会依赖设备,或者说怪在设备身上。可能爱工舍的某一些产品在国内就不会被选择,就反而影响它的市场。
4
客户过度依赖原料商和设备商
设备商自己也被技术局限了
Hans :我也很佩服一些日本设备商的营销理念,他们为客户提案的是一个产品,以及这个产品背后的生产解决方案。
与常规的设备厂商的销售模式不同,一些日本设备商会带来一个产品让客户试吃。如果客户认可这个产品,就会想知道这个产品是怎么做的。那么设备商就会说,要实现这个产品,需要有设备的要求也有工艺的要求,除了要购买特定的设备,也要使用特定的原材料和工艺。
这时候老板的思维是向后的。但这就像您刚才提到的,到底是设备的问题,还是客户应该调整。设备不会像人那么容易轻松调整。所以我们是尽量把设备做好,这可能是一点点价值观上的差异。
所长 :所以台新还是选择在自己的专业领域(设备上)深耕。
Hans :对,我们就是把设备做好,产品这件事我不好说,讲到底我们不会比我们的客人更懂怎么做面包。只要讲清楚这一个点,我相信我们的终端,我们的客人,他们知道消费者喜欢吃什么,或者趋势是什么,他们去发挥。他们对我们提要求,我们跟原厂一起想办法解决,而不是只是说把客人洗脑了,或者说教他怎么做。
所长 :日本的周到服务发展到最后,可能会让客户强度依赖,而不会自主地创新也不愿意培养自己的团队。这在国内其实也是一个常见的现象,因为他希望能够获得全方位的依赖,然后你离不开我,这个是被强迫的粘性。
等到有一天比如产品都同质化了,不得不革新跟变革的时候,其实才会有人跑出来,是一个温水煮青蛙的过程。
Hans :对,这样这个行业就没有意思了。大家都是用一样的设备,只能用某一种材料,只能用某一种做法,我在这家和在那家吃的口味是一样的,就没有意思了对吧。这个行业不应该是这个样子,所以我们正是认为大家有各种各样的方式去做,我们只要把我们的余量体现出来,你今天搅4包粉,你想要搅含水量高的、含水量低的,这个都可以做。
这个才是我们的优势,而不是说你要用这台搅拌机吗?对不起,含水量只能在多少以内,那就没有意思。
所长 :像我们刚服务过的客户,有台闲置的机器,我们的技术人员过去之后会觉得,你有这个设备为什么不用起来。然后他们就会觉得,嗯,我要用起来,然后就会去问设备商,设备商给到的建议是你们这个只能用含水量比较低的面团,现在这个含水量高的配方用不了。
设备商自己被自己的技术也局限了。
我们的客户当时在购入这款设备时,也是因为要使用这款设备生产某种产品,但是没有考虑之后是不是还会拓展这个设备的可能性。
Hans :对,他限制了自己的思路。
所长 :如果是台新(代理)的设备的话,可能是提高了这个设备的使用空间的可能性,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更大程度地利用这个设备。这是个很前瞻的想法。
但是我们在自己服务客户时,包括我们去过的一些大型工厂,还是商业与销售导向,他们还是希望是被输出类型的。很多中小企业,也是把自己的研发砍掉了,因为在需要提高效益的时候,会觉得技术是很耗钱的,是纯投入的。
所以会觉得未来的方向,肯定是台新看到的前瞻的方向,但是目前现状,还是需要先把这种价值观宣传出去。
5
工厂规划需要前瞻性
5年后这条产线还可以吗
Hans :是的,现状来说,就像您说的,我们还是有很多客人,无论规模大小,还是会面临对设备的依赖性。比如品牌做大规模自动化生产线,如果品类切换是很困难的,就需要把品项缩窄在几个重要品项,小的品项就交给代工,但总是有人会去帮他完成的。
所以也是有一种梯级,他可能最后强调的是无人化、智能化、标准化,但是产品变少了,越走向类似于批发。但这也是一件好的事情,因为需要有人走在前面,把自动化这件事情与国内要求的产品结合起来,可以未来更多地铺散开来。
另外一面,灵活性还是需要的。比如有些连锁店,会纠结要配更高自动化的产线,人少了但品项也单一了,所以此时我们需要跟原厂沟通,尽可能在现有的产线上把产能提高,在需要用人的地方用人。
有时候设备的灵活化和自动化是并进的,有时候是相悖的,当然不完全相悖。这时候就需要客户跟原厂一起去调整,去想象,怎样的配置对于现状来说是最优化,哪怕是次优解好了。但有个重点,客户也需要前瞻性:5年后还是用这个工厂行吗,不要说5年后这条产线就算了,那投入太大,光拆(设备)就很费事。
所长 :我们也有了解到目前国内的知名烘焙厂,有引入FRITSCH线,可能(产线)很好,能做15款产品,但真正应用时,不管是没有工艺师也好,没有很好的研发人员也好,最后这条线只做1款产品。
Hans :这是一个局面。
所长 :核心问题是,的确这个设备很好,但设备的好在中国市场没有被充分发挥出来。
Hans :对,确实还是这个问题。这里有很多细节,一开始决定错了,很难再可逆,其实只是有一些细节在最开始没有考虑到,或是说没有沟通清楚。这也是为什么做进口设备,非常考验代理商的专业度,因为在沟通这条生产线的时候(代理商)是一个桥梁,什么配置、客人要做什么东西、能不能做,跟原厂之间的沟通,需要非常清晰。要不然这么大一条生产线,出了什么问题,是很难可逆的。
因为现在还是很多大型生产线很多东西不是模块化的,工厂虽然在尽量做模块化,但没实现那么模块化,比较困难。所以我们目前也看到这样一个趋势,很多工厂有这个能力做自动化产线,做稍微比较有保质期的,比如做冷冻面团,做中长保产品,但不会把所有品项集中在一个工厂生产,所以会开小工厂。这样也是很好的,这样在每一个工厂里不用做到百分百自动化,但可以在工厂做上百种商品,满足当地连锁店的需求,能让门店看起来生机勃勃,有那么多产品可以去选。这背后还是有很多人工在里面的,只是那个人,工作很有效率,也很关键。
所长 :不是说完全替换人工,而是用设备优化人工。
Hans :在欧美市场,可能不大容易看到这样的景象,可能更多的是自动化、无人化的中央工厂,或由家庭成员运作的个性店,中小型连锁越来越少了。
所长 :我们一直在往前看,国外一直是这个趋势,少子化、老龄化,然后倒逼达成那样的状态。但的确国内的市场未来还有几十年,我们不用看得太远,的确还是有更多差异化的需求,细分的市场,存在的价值。
Hans :是的,因此我们对于国内烘焙市场感到十分乐观。
以上,为今日的访谈上篇内容。感谢Hans先生的真诚分享❤️
从面包技术的角度与设备的角度双向切入来看市场,才能掀开薄纱,看得更为全面透彻,找到症结与解决之道。正如Hans先生所言:对于国内烘焙市场感到十分乐观。我们深以为然。
下篇,将主要针对产线规划与面包技术的平衡上进行探讨,敬请关注❤️
文 | CIB-所长 & 台新-Ha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