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抗职业前景焦虑,我用ABZ计划~
这年头,职业前景焦虑几乎处处可见。
人工智能对翻译行业的冲击有多大?是翻译人常挂在嘴边的问题。
程序员们呢,在焦虑两线问题:35岁红线和发际线。
至于生化环的从业者,毫不避讳地自称“天坑专业”,早就躺平或跑路了。
在动不动就“被优化”、“被毕业”的当下,怎么给自己创造更多机会和选择的余地?
我在黄有璨的《运营之光》读到了非常认同的理论,想分享给大家。
这理论也不是黄有璨发明的,引述自更高级别的大佬——领英和Paypal联合创始人Reid Hoffman。
Reid Hoffman的理论叫做”ABZ Planning”。
他说,每个人都需要三个计划:A计划、B计划,Z计划。
A计划,当下你值得去持续投入并获得产出和安全感的计划。可以视之为主业。
B计划,则是A计划之外,给自己培养的某些机会,埋下的种子。
“B计划是那些当下看起来还不足以成为你的职业,但你对其存有兴趣或长远看好,值得去长期投入和关注的事情。
它们在经过你长期的沉淀和积累后,很可能会在某一天可以让你以之为生了。”
怎么建立B计划?
黄有璨说,可以利用业余时间去做自己喜欢和感兴趣的事,并在过程中学习和锻炼相关的技能。
他举了个例子,他在主业外跟朋友做了个产品运营人员学习社区,叫三节课。
当时,做这个东西完全是出于兴趣爱好,没有任何物质收益。结果最后做成了他全力投入的创业项目。
而拿我自己举例。我做翻译,完全可以当个无情的码字机器:来稿,接稿,交稿。
但我在此之外,抽出了一些时间,写了公众号“圈圈的翻译之路”。
分享我做翻译的经验教训,合作过哪些翻译公司,体验如何,怎么提升译文质量,有什么好用的翻译工具,怎么翻译出海搞客户。
初期也没有任何物质回报,只是想写就写了。
一年又一年,写着写着,关注的人越来越多。
后来建翻译社群,第一批用户就是公众号的读者。
现在社群已经达到几千人的规模。
没有当初抱着兴趣去写公众号的积累,这是做不到的。
B计划培育成熟之后,当然也可以转化为A计划。
现在翻译社群已经算是我的A计划之一,归属于大翻译业务范畴。
新的B计划嘛,还在培育。
比如,我有个杭州100家咖啡馆计划(虽然现在写得断断续续)。
我写了夸夸的文,会主动推给咖啡馆店员店长。
现在咖啡馆都有公众号、群嘛,所以联系方便。
之前写了Monta,发给店长七七。她挺开心,主动要送我挂耳。
写了35mm发给店员,店员发到了群里和朋友圈。
我写文记录生活,自个儿写得开心。主动推给咖啡馆,咖啡馆有了宣传,公众号增加了曝光,还有机会认识懂咖啡的内行人。
各方面多赢,赢麻了~
当然,B计划都需要时间,需要长久的执行。
最终能否成为谋生手段,不得而知。
但有A计划在,我并不焦虑,而是能以比较佛系的心态去折腾玩耍。
“新尝试播下种子,时间使之发芽”,笑~
最后是Z计划。
“Z计划是一个用来应对最糟糕状况的备用计划,即:假如有一天,你倒霉透顶,你的A计划和B计划都失败或失效了,你应该有一个可以保证自己生存底线的计划。”
比如说,能支撑最低消费XX年的积蓄。
对译员来说,也可以是利用相对低价换取的稳定客户。
像我就有一些长线项目,虽然现在来看性价比已经不高,但因为非常稳定,所以我也没有汰换掉。
但只允许它占用我少量时间和精力。
这个理论也可以来辅助决策。比如说买房贷款,也许目前A计划来支付房贷绰绰有余。
但是假设A和B计划都失效,那么Z计划能不能撑起来,保证不断供?
如果断供的话,能不能接受这个最坏的结果,还能不能生存下去?
在ABZ计划之外,黄有璨还提到了一个概念,叫做圈子里的价值传递者或贡献者。
比如说,多写文章,做公开分享,为朋友们制造有价值的连接。
这个我也算是在践行了。
自己写翻译公众号,分享我奢侈品翻译、创译、翻译出海经验心得。
也鼓励社群里的同学们分享更多价值内容,并且提供投稿报酬。比如说游戏、医学、专利、论文、字幕更多领域乃至口译经验等等。
别人都是怎么走上自由译员之路的?快来抄答案!
接触自由职业的圈子,也做过线上分享。
最近又在组织线下的圈友聚会。
大家同在一个圈子里,频道相近,容易玩起来,解决一部分自由职业的社交问题。
再者线下见面交流,也可能碰撞出很多意想不到的火花,没准就有合作的机会。
更何况,我还觉得蛮有趣,蛮享受的hiahiahai~
之后会考虑不限于圈友,但凡在杭州对自由职业对翻译感兴趣都可以。
不过,饭要一口口吃。
我没啥线下活动组织经验,所以先小范围聚起来聊聊天,随性点儿,自由发挥。
B计划总是要慢慢培养的,先玩得开心再说。
插画设计师(胶片大佬)+自由职业社群主理人(胶片大佬)+游戏译员(胶片大佬)+我(胶片是啥?)
但其实,也可以带头先整起来。没准就是个B计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