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试错与平台选择
看完Legal boys最新一期的节目,和弹幕中网友们“醍醐灌顶”的评论一样,我也受到了诸多启发。结合之前和朋友们的交流和我自己的思考,小李也有一些东西可以分享。
在这一期里,三位前辈分享的是如何正确对待同辈压力和坚持个人的热爱。基于同辈压力,还分析了平台价值和个人价值。
恰巧的是,从今年三月份以来,我也针对上述问题进行了个人的践行与思考。
回顾我的上半年,我好像一直在试错。
一开始,我为了体验感,放弃了大平台而选择了小平台。但后来,我为了获取一些世俗意义上的成功,又选择了大平台。在不同市场主体之间的反复横跳,感受到沉重的摩擦感之余,我也逐渐明确了自己的诸多需求。
一、关于试错
三月份回到北京,我开始寻找新实习。那时候,在我面前的有两个选择:一个是title大的机构法务;一个是人员精简的小VC。
那时候,我很明确自己的核心需求:去一个虽然机构小,但是更多元、更能激发个人无限可能的地方看看,于是我选择了这家VC。
但最后,我在这家VC也只待了一个月。选择离开的原因有点多,详细展开能说上好一会,但简单地总结这就是我个人的一次大胆试错。
我认为有趣的投资实习并没有那么简单,作为小机构里的inhouse并不能得到足够的锻炼与成长。如果要成为一个优秀的投融资法务,选择一家好的律所会是更好的起点。
于是,我选择了离开。
但即便结果如此,我也不会去后悔三月份自己做下去的那个选择。
无论是我在这个月里主动获取到的信息还是被动收到的资讯,都像是一扇扇窗户,通向另一个精彩有趣的世界。
二、去大平台还是小平台?
在VC实习的一个月里,我也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对于我的职业起点,是要去大平台还是小平台?”
结合和之前一位朋友交流之后得出的结论是:
在职业发展的初期,我们需要平台赋能个人,从而在个人得到足够的成长之后,我们能够尽量做到个人赋能平台,和平台一起成长。
这也是老王这期的更新里重点讨论的。
概括这其中的三点内容:
第一, 大平台赋能个人。
我们的目的是提升个人的价值,而有机会去到一个大平台,能够让一些普通人有机会去见到一个更大的世界,大平台就是一个梯子。
例如,从择校角度上看,我们努力去到一所好的大学不就是为了接受更好的教育,获得和优秀同学一起学习的机会吗?从实习、就业的角度上看,大平台有完善的制度、高端的业务、优秀的人才,在成长初期的我们是需要这份螺丝钉的锻造。
当然,大平台有很多,这也没有一个客观的评判标准。以及每个人的能力、运气、背景也不同,能够去到的平台大小也不一样。但是好单位很多很多,认真学都会有很大的收获。
第二, 区分平台价值和个人价值,努力借助平台去实现你个人价值的提升。
平台固有的价值,比如基于特殊的原因而获得行业垄断性,而这种垄断性带来的附加值造就了平台伟大与成功。但是这是平台的价值,作为普通人,我们能够带走的是在这个平台里接受的锻炼和收获的友谊。在大平台里,由于分工明确,大部分人在初期只是做一颗螺丝钉。但是我们的思考可以不限于一颗螺丝钉,可以多去思考与实践如何在大平台里快速提升个人的价值。
第三, 个人赋能平台。
基于在大平台里接受的成熟、专业的锻炼之后,慢慢地,就有了去赋能小平台的能力。例如华为很多经验丰富的高层现在就去到很多其他企业授课了hhh小平台需要个人的帮助,个人的潜能也能在小平台里得到充分的激发,有机会和公司一同成长。
当然啦,这个小平台也不是随便去,我的理解是:也是要看机遇的。但是我们的确要在实践中去提高自己的这份认知力。就像我的朋友吐槽到,“你想找一家独角兽企业一起成长。但是你要知道这个目标是多少vc投资人在努力的?又有多少成功的?”
“这是一个充满可能的时代,大平台如果没有革新,也会逐渐失去垄断地位,逐渐走下坡路。而一开始的一些小平台,专注于内容创作,持续创造价值,也逐渐发展的越来越好。”
我喜欢了很久的legal boys,这一期的更新全然表达出了我这两个多月来的感受。
因为在离开VC之后,幸运小李又有机会去到一家大平台实习。
一方面,我有幸感受到一个头部金融机构内部工作的专业度、优秀人才的富集度,能够有机会和一群阅历丰富和独特见解的同辈们一起交流、成长。另外一方面,这个大平台光鲜亮丽,我及我父母的虚荣心都得到了极大程度的满足,俨然是一个优秀的“别人家的小孩”。
但是,在实习的这段时间里,我也会不断“拷问”我自己,如果我长期从事这份工作,把这里作为我职业发展的起点,我又是否能够得到我对于个人能力成长上的期许呢?很多东西是平台带来的浮华,但是落实到我个人又有多少呢?在一次又一次的实践与思考中,我逐渐明确了自己的需求。虽然现在答案没有特别明确,但我至少知道自己不想要什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