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花上万元买“张雪峰们”的课,家长就不焦虑了?教育部紧急提醒——

中国商报
2024-09-06

2024年全国高考已经结束,志愿填报成为考生和家长即将攻克的下一个难题。在很多人看来,不同的院校、专业,可能会带来不同的人生。
“精准志愿填报,不浪费每1分”“大数据信息库,保证100%录取”“多年资深填报专家,教你如何分尽其用”,诸如此类的营销很容易击中家长本已紧张的神经,即使价格一涨再涨,愿意尝试的家长仍不在少数。近日,网红讲师张雪峰所在公司推出的有关志愿填报服务就被抢购一空,甚至2026年的名额都已售罄,在网上引发广泛讨论,一些家长质疑其是饥饿营销和制造焦虑。
有人认为,这是在利用家长的焦虑“割韭菜”,如此高昂的价格并不值得;另一部分人则认为,这笔钱购买的是信息差,家长前期投入一点,给孩子一个有前途的未来是值得的。【此前报道:花上万元抢购!高考志愿填报“专业机构”真的靠谱吗?
志愿填报行业水涨船高,所谓“高考志愿规划师”是否确有资质呢?在社交平台,有网友发布“高考志愿规划师”考证攻略,称“年满18岁,中专及以上学历就可报考”,一年有四次报考机会,理论知识满分100分,60分及格即可拿证。
不过,在最新版《国家职业资格目录》中并没有“高考志愿规划师”及类似职业。人社部有关负责人曾在公布《国家职业资格目录》答记者问时明确表示,目录之外一律不得许可和认定职业资格。
“高考志愿填报服务本质上是利用信息差赚钱,而家长无非是求个确定性。只要机构提供的信息是真实、及时和有效的,收取相应的费用也无可厚非。”一位业内人士认为,目前行业的确存在鱼龙混杂的现象,机构之间竞争激烈,师资力量良莠不齐,培训两三天就上岗的“专家”不在少数,家长不可盲目跟风。
6月18日消息,教育部提醒广大考生和家长谨慎对待市面上的各类志愿填报指导服务,切勿轻信“高价”指导咨询,避免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和志愿填报风险。教育部会同有关部门梳理汇总了近几年志愿填报市场上的一些典型问题,提醒考生和家长注意防范。
一、“内部数据”并不神秘
一些机构或个人宣称拥有所谓的“内部大数据”,能够“精准定位”,确保考生进入心仪的专业,从而诱导考生和家长购买高价服务。经核实,这些数据并不准确,甚至存在误导性,多名考生因信赖此类数据而填报失误。
每年高考填报志愿前,各省级招生考试机构都会发布当年高考成绩统计情况和近年来各高校录取分数情况,市面上的咨询机构或个人所使用的参考数据均通过该公开渠道搜集汇总。但由于一些咨询机构和个人对招生批次、招生政策没有进行深入学习了解,在使用这些数据时存在盲区和误区,反而对学生和家长产生误导。
二、“专家团队”并不专业
一些机构打出“高考志愿规划师”“权威专家团队”等旗号,以此增加自己的权威性,骗取考生和家长的信任。但实际上这些所谓的“高考志愿规划师”并无相关资质和经验,有的甚至是临时招募的社会人员,按照总部提供的“台词”给考生和家长辅导。家长购买这些机构的服务不仅花了冤枉钱,而且可能报错志愿。
有关部门从未发放过“高考志愿规划师”这类职业资格证书。今年,各地各高校都组织了各类免费的线上线下招生咨询活动,并加强对高三年级班主任的培训,组建专门的工作队伍,为考生和家长提供细致周到的志愿填报咨询服务。同时,高考志愿填报是高中毕业生的“最后一课”,填报志愿的过程,本身也是考生认识自我、规划未来的重要一步。考生应依据自身的高考成绩、兴趣志向以及高校的招生政策,自主合理填报,规划好个人未来学业和职业发展之路,切莫简单交付于某个机构或个人。
三、服务质量难以保障
一些机构利用考生和家长的焦虑心理,收取高昂的服务费用,且定价不透明,服务内容“看人下菜”,存在价格欺诈的嫌疑。某机构推出高达数万元的高考志愿填报指导服务,声称可以提供“一对一”的专业指导,但多名家长反映只是简单地提供一些通用的填报建议,服务内容与实际宣传严重不符,且收费畸高,感觉受到了欺骗。
教育部指导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招生考试机构会同市场监管、公安等部门开展高考志愿填报服务专项治理,持续整治高价收费、虚假和夸大宣传、恶意曲解政策、实施欺诈、传播不良导向等市场乱象,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同时,考生和家长也要注意甄别,立足自身实际理性填报,切勿盲目消费、冲动消费。
四、渲染焦虑过度营销
一些志愿填报指导机构过度强调某些专业的就业前景,制造“热门专业”的假象,甚至发布所谓的“专业排名”,以此来吸引考生购买服务。这种“专业决定论”,刻意渲染焦虑氛围,而背后的真实目的还是兜售课程、贩卖咨询服务,以此牟利。有的考生听信这类指导,盲目追求“热门专业”,结果入学以后,发现自己根本就不喜欢、不适合所报考的专业。
目前,高校在人才培养中普遍加强通识教育,注重厚基础、宽口径,致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同时,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高校均制定了学生转专业的具体办法,为学生入校后提供二次选择专业的机会。许多高校还推行辅修专业制度,促进复合型人才培养。因此,考生和家长不必对专业选择过分焦虑,“热门专业”并不一定适合每一个人,只有与兴趣和志向匹配的专业,才能实现个人的长远可持续发展。相较于考虑一时的专业“冷热”,学生更应该将目光聚焦于自身,结合个人志趣与自身所长,追寻适合自己终身发展的职业方向。
6月18日,教育部阳光高考平台首次推出“阳光志愿”信息服务系统。该平台集成海量数据,详尽的专业库、院校库、就业前景等,免费向广大考生开放。同时提供有针对性的专业、职业心理测评,可以帮助考生更好了解自己的专业和职业倾向。平台还依据往年录取情况,根据考生高考成绩(位次),按照“冲稳保”的填报原则,结合心理测评结果,个性化生成志愿参考建议,展示录取情况、专业满意度、就业去向等数据。
来源丨中国商报微信综合自央视新闻、上观新闻、中国青年报、封面新闻

责编丨白雅琦 付颢琬
校对丨张斌
审核丨彭婷婷
往期精选
国家发展改革委重磅!60多亿元支持——
小心免密支付!
独家调查|1599元能买到一瓶“不老药”?瑞维拓在中国市场“反复试探”
楼市,真实的情况是——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中国商报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