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7日,华南农大召开新闻发布会,肖立华教授在会上介绍,“已锁定穿山甲为新型冠状病毒的潜在中间宿主”[1]。
一时间,关于穿山甲和野生动物的讨论风云再起,但同时也引起了一些争议。这个结论的证据充分吗?让我们来仔细分析一下。
新冠肺炎疫情发展到今天,专家们已经基本确定此次新型冠状病毒起源于蝙蝠。但关键问题是,蝙蝠携带的病毒在正常条件下不能直接感染人类,这就需要一个中间宿主。所谓中间宿主,就是蝙蝠先把身上的病毒传给其他动物,当人食用或宰杀这些野生动物时,病毒再传递到人身上。说白了,就是一个转运病毒的“中间商”。所以,找到新型冠状病毒的“中间宿主”非常重要,只有找到它才能切断源头,防止病毒再传染给人类。但要确认 “中间宿主”,严谨、公认的科学流程是这样的:1.在“中间宿主”体内分离到了可以在它体内繁殖复制的病毒;2.分离出的病毒能够在动物模型上显示致病性和病理特征等;3.确认病毒在感染传播链中的位置(是通过携带病毒的动物感染人,还是已经感染病毒的人会再感染动物)等等。此前,有科学家发表文章称“蛇”可能是中间宿主,这与流行病学和进化论存在一定偏差。因为“蛇”是爬行动物,直接作为蝙蝠和人类这两种哺乳动物中间宿主的可能性比较小。
华南农业大学、岭南现代农业科学与技术广东省实验室教授肖立华表示[1]:“围绕冠状病毒有可能的动物来源,我们开展了溯源工作,对多种野生动物的宏基因组进行了分析,锁定了穿山甲。”
研究人员通过分子生物学检测发现,穿山甲中β冠状病毒的阳性率为70%;
进一步对病毒进行分离鉴定,电镜下观察到典型的冠状病毒颗粒结构;
最后再对病毒进行基因组分析,发现分离到的病毒株与目前感染人的毒株序列相似度高达99%,确定穿山甲是可能的潜在宿主。
但是,从媒体发布的信息来看[2],目前从穿山甲中分离到的病毒基因序列只是其中一部分。
也有专家提出不同的意见:“按照流行病学原理,那么多贩卖、捕杀穿山甲的人应该早就发病了。”
要想最终确定穿山甲是不是中间宿主,科学家至少还要解答下面的5个问题:1.完整的穿山甲病毒基因序列,目前大约有4000个还没有测序。2.真实情况中病毒从穿山甲传播到人的证据,也就是在武汉当地,穿山甲和人到底是怎样接触的。3.新型冠状病毒是不是真的能同时感染人类和穿山甲?4.再找几只未感染的穿山甲做感染实验,看它们会不会发病、出现症状或产生抗体。5.用人类细胞做研究,确认穿山甲的冠状病毒是不是真的能感染人体细胞。
如果穿山甲是“中间宿主”
可能通过哪些途径感染到人呢?
如果穿山甲是中间宿主,就要弄清它究竟怎么从海鲜市场传染给人的,这个问题很关键。根据中国疾控中心1 月 27 日发布的《2019 新型冠状病毒疫情进展和风险评估报告》 [5],从华南海鲜市场的585份环境样本中,检测到33份样品含有新冠病毒核酸。新冠病毒可能是在 2019 年 12 月初从湖北省武汉市华南海鲜市场的某种野生动物外溢、通过污染市场环境而感染人,再造成人与人之间的传播。2003年的SARS疫情,科学家就直接追查到了广东野生市场贩卖的果子狸,最后发现它们身上的病毒和人类SARS病毒完全一样。但同时又发现,全国各地的养殖果子狸和野生果子狸身上并没有这种病毒!这一点不仅证明了果子狸是SARS的中间宿主,还证明了一个真相:贩卖、宰杀果子狸才是导致SARS病毒传给人类的罪魁祸首。如果当初封闭市场时,保留了华南海鲜市场的穿山甲样本;如果能找到华南海鲜市场或武汉/湖北其他野生动物市场的穿山甲,和野外穿山甲再做对比,答案才会更清晰。据澎湃新闻报道,沈永义在发布会上也提到:“华南海鲜市场早就消毒了,再往前溯源是比较难的,我们后续要做更多工作来证明这条传播链条。”科学家们需要做的工作还有很多。
全球现存的穿山甲有8种,我国主要为中华穿山甲、印度穿山甲(马来穿山甲是否属于本土物种存在争议),前者分布在长江以南各省、海南岛和台湾省,后者仅分布在云南省局部地区。中华穿山甲是我国二级保护动物,在我国基本处于极度濒危的状态。它是哺乳动物,爱吃白蚁,喜欢在夜间活动,居住在丘陵山地的树林、灌木丛、草芒等地方。为了找到白蚁,穿山甲会挖0.3~2米的洞,然后住在洞里[3]。中药“通经下乳”处方中的中药成分就是穿山甲的“甲”,而且只有中华穿山甲的甲片被《中国药典》收录。它的肉也成为人类炫耀的资本,我国民间自古认为它的肉是“滋补极品”。
在过去的20年里,全球大约有200万只穿山甲被捕杀。但其实穿山甲的甲片成分、药效、替代品研究都存在争议,没有明确的结论。近年来,有研究认为猪蹄甲的药用价值和穿山甲甲片相差无几,但还没有可靠的研究结论[4]。 实际上,穿山甲最大的贡献价值并不是它的肉和鳞片。一只3~4千克的穿山甲每天能捕捉300~400克的白蚁,在一片面积为200~250亩的森林里,一只穿山甲就能够保护整片森林免受白蚁所害,堪称“森林护卫队”。可能有人会问,不能通过人工驯养繁育来解决人类对穿山甲的狂热需求吗?还真不能,穿山甲的习性特殊、比较原始,对自然生态系统的依赖性非常大,要提供这样的环境并不容易。而且穿山甲只吃蚂蚁和白蚁,人工提供食物都存在困难。它们的体温调节功能也不太好,日常体温在31~35℃,又缺乏先天的免疫基因,如果人工圈养,多数会因为管理不善而死亡。需要强调的是,野生穿山甲已经非常稀少,即使停止捕猎,要恢复穿山甲的种群也非常困难。
常年从事穿山甲研究的华南师范大学吴诗宝教授在2009年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20多年来,他唯一一次在野外与穿山甲打了个照面,还是1993年在广东茂名市的山区。对自然环境和人类这么有帮助的动物,却被人类捕杀到即将灭绝。大自然的惩罚,也在悄然降临……正如董卿在央视主持人大赛上那句经典评论:“枪响之后,没有赢家”。
[1]每日经济新闻. 华南农业大学:从穿山甲中分离出的毒株与新冠毒株相似度达99%[EB/OL].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20-02-07/1406234.html
[2]财新网. 研究称穿山甲为新冠潜在中间宿主 专家认为需更多证据[EB/OL]. http://science.caixin.com/2020-02-07/101512695.html?cxw=IOS&Sfrom=Wechat&originReferrer=iOSshare
[3]吴诗宝,刘迺发,马广智,等. 穿山甲生态学研究概况[J]. 动物学杂志,2004,39(2):46-52.
[4]唐兆民. 穿山甲:即将被“吃绝”的物种[J]. 生态经济,2017,33(5):6-9.
[5]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19 新型冠状病毒疫情进展和风险评估报告[EB/OL]. http://www.chinacdc.cn/jkzt/crb/zl/szkb_11803/jszl_11811/202001/P020200127544648420736.
*本文内容为健康知识科普,不能作为具体的诊疗建议使用,亦不能替代执业医师面诊,仅供参考。
*本文版权归腾讯医典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媒体转载,违规转载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欢迎个人转发朋友圈。
*本文编辑:王凤灵,排版:周舟,运营:赵亚楠,统筹:张宁。
腾讯医典与您一起关注“新冠肺炎”,实时更新各地疫情动态,汇集权威资讯、定点医院、最新科普知识,共同守护您和家人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