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北京新疫情的病毒从哪来?有“欧洲血统”,但不一定是欧洲来的

冷哲 腾讯医典 2022-11-06


近日,北京新冠疫情升级,这场小规模的暴发让人始料未及,病毒溯源成了当下备受瞩目的问题。

6月14日,北京市疾控中心专家杨鹏表示,对北京新发地病毒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发现,病毒是从欧洲方向来的,初步判定与输入性有关。


(图片来源:微博@央视新闻)


15日,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吴尊友指出,从病毒的组成结构来看,此次病毒不像北京两个月以前出现的毒株,更像欧洲的;但这不代表此次病毒一定来自欧洲国家,因为美国、俄罗斯等国的毒株大部分也来自欧洲。目前还有待进一步收集信息来帮助判断。


(图片来源:微博@人民日报)


两位专家的话,让很多人仿佛一下子找到了“毒源”。但事实没那么简单。 



我们知道,病毒在复制过程中非常容易变异。


打个比方,有5个亲兄弟,长得很像,但后来分家了,每个人去了一个大洲,各自在当地传宗接代,那他们的后代就携带5个祖先的特征。


在此后的繁殖过程中,5个家族会产生各自新的特征。经过几代、十几代,就会出现当地的家族特色。


再以病毒为例,假设病毒A0原来的结构是aaabbbccc,它在传播中产生了突变,后代A1变成了aaabbaccc,而A1的后代A2可能又变成了aaabbacca……



当然,这是最简单的突变遗传,现实中的病毒还可能发生更复杂的突变情况,比如逆向突变、重组等。

好在病毒的突变还是有规律的,能帮我们发现不同地区的病毒特色及亲缘关系。


分析1:亲缘(基因)上看,新发地病毒可能源于欧洲


中国已经建立了一个新冠病毒的数据库,由国家基因组科学数据中心牵头,整合了世界卫生组织(WHO)、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美国国家生物技术信息中心(NCBI)、全球流感序列数据库(GISAID)等机构公开发布的冠状病毒基因组序列数据。根据不同病毒的亲缘远近,科学家绘制出了一幅系统演化树。

这棵“树”很大很高,大家也不必细究,你只需要知道,树的小分叉离得越近,就说明病毒的关系越近;离得远就是远亲。


(2019新型冠状病毒信息库。图片来源:国家生物信息中心[1]


如果遇到一个新的新冠病毒,就可以与这棵“树”做比较,就像做亲子鉴定一样。

北京CDC的专家说病毒来自欧洲,很可能是用新毒株的测序结果做了对比,发现和欧洲一些病毒亲缘关系最近。


分析2:流行病学上看,病毒可能不是从欧洲“跑”来的


那为什么又说,欧洲的病毒不一定来源于欧洲呢?

我们再看另一幅图。


(2019新型冠状病毒信息库。图片来源:GISAID[2]


同样不必深究,简单来说,离中心越近的病毒,越接近它们的祖辈;离中心远的,就是后代。就好比一个大家族开枝散叶,形成不同的小家族。图中不同颜色的点,代表来自不同国家的测序结果,颜色最深(紫色)的部分来自中国,红色是美国的结果。仔细看会发现,各国的病毒并没有产生绝对的族群关系。这是因为,病毒是不会跑的,但它们的载体(人、动物、物品)会跑。比如,一个中国的感染者去了美国,就把中国族群的病毒带到了美国;一个意大利的感染者去了美国,也会把意大利的病毒族群带去美国。美国早期没有做好隔离、检测,所以全世界的病毒携带者都跑到了美国,导致美国的病毒家族异常复杂。看了这张图,就能理解,为啥我们能判断一个病毒是来自欧洲家族的,但它并不一定是欧洲来的。再简单说,我们没法单纯地从基因角度来判断一个人的国籍,因为一个华人可能是美国籍或其他国籍。

要想判断病毒的准确来源,还需配合流行病学调查,流程跟警察破案差不多。



另一个大家关心的问题是,这个欧洲家族的病毒是怎么进京的。 病毒没有腿,一定是有个载体带着它来北京的,不外乎是人、动物或其他物品。北京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没有新发病例,且所有输入型病例都做到了严格的分散与隔离,所以,病毒由人带进北京非常难。动物就更难了,因为活体动物入境检疫非常严格。接下来,我们重点说说“其他物品”。这次病毒暴发,把三文鱼推上了风口浪尖。先是6月12日的报道称,在新发地市场的三文鱼案板上检测出了病毒,而这批进口三文鱼来自“京深海鲜市场”。

但6月14日针对京深市场的检测结果显示,人和环境,尤其是三文鱼交易区域,全都是阴性。


(图片来源:微博@北京晚报)


根据目前的资料,我判断有两种可能。


可能1:只有一个批次的进口三文鱼被污染了,而且不是外包装污染。过海关并运到京深海鲜市场后没有拆开,所以病毒没有暴露出来,接下来被直接运到了新发地市场。所以,京深海鲜市场没事,而新发地中招了。 可能2:

新发地的其他进口物资被污染,并造成了市场内部的交叉污染,三文鱼也是“受害者”。



但每种可能目前都有逻辑链上的缺失。如果是可能1,那问题就是,为什么接触新发地三文鱼的9个人,核酸检测都是阴性的呢?按道理,他们都是直接接触者,被感染的几率是最高的。

如果是可能2,那三文鱼所在区域,还有什么是从疫区进口的,比如牛羊肉或鱼虾类产品?有没有在这些区域检测到环境病毒污染?有没有相关工作人员被感染?


(医务人员正进行咽拭子检测。图片来源:微博@人民日报)


目前,这两个信息不明,官方信息中能查到的只有:


6月13日,北京市疾控中心副主任庞星火通报,新发地市场有45人咽拭子阳性,发现40件环境阳性样本。

(图片来源:微博@中国日报)


我比较好奇两点: 1.这40件环境阳性样本里,除了三文鱼案板以外,还有什么?2.在45名阳性患者中,有没有其他楼层的工作人员被感染?根据目前掌握的信息,我有两点建议:1.溯源范围上,要从进口三文鱼,扩大到全部疫区进口的冷链食品。除了航海冷链食品,航空冷链运输的生鲜也不能放过。

2.采样范围上,不仅生鲜食品本身,外包装、内包装、运输用的冰袋甚至冰本身,都要检测。因为病毒在一些光滑物体表面,尤其是低温下可以长期保持活性。




划重点

在进口物资的运输过程中,很多环节都有被污染的可能,比如加工、包装、运输、转运,甚至转运工具本身。


运达目的地后,在解冻、拆包、二次加工等环节,被污染物资携带的病毒可能通过空气或接触传播,感染最初的1个或几个人。


也就是说,最初的病人可能是1人或多人的共同暴露感染。而新发地的感染人数这么多,大概率是发生了内部的人传人交叉感染。


新发地的海鲜和牛羊肉交易地点在地下1层,低温、空气流通差,是很好的病毒繁殖场所。再加上新发地密集的人员流动,情况确实比较严重。



有了之前的经验,相信这次疫情很快就能过去。但今后还会不会发生这种冷链运输携带病毒的情况?该怎么解决呢?我建议,第一时间停运所有疫区国家的冷链运输,包括空运和海运。因为现在很难对这种偶发性的病毒传播,找到合适的检疫方式,也很难用一个表面或内部抽样来判断物资是否被污染。 在找到切实的检测方法之前,不建议恢复。这就像当年的疯牛病风波一样,只有全面禁止,才能杜绝传播。也许有人会说,这是因噎废食,会造成社会恐慌和经济损失。

我认为,冷链运输的生鲜物资,对当下的中国来说并不是急需的。虽然会损失一部分利益,但想想北京这几天调动了多大的人力、物力、财力来防疫,多少已经开业的商家又被停业,这些损失又有多大?


(更何况,这样的鱼你还敢吃吗?图片来源:腾讯新闻话题广场)


除了冷链,疫区国家进口的其他物资也要进行消毒和检疫后才能通关。以前只是防人,现在看,事情变得复杂了,防控措施也必须升级了,这个漏洞必须堵上。

新发地市场疫情或许是一个偶然,但也可能是必然。亡羊补牢,为时不晚。


参考文献:

[1]国家生物信息中心 2019新型冠状病毒信息库 (2019nCoVR):新冠病毒系统演化树 https://bigd.big.ac.cn/ncov/tree

[2]GISAID计划:https://www.gisaid.org/epiflu-applications/next-hcov-19-app/




【主创团队】

编辑:张杰、王艳/校对:胡磊

排版:王中强/运营:郑敏群

统筹:叶正兴




喜欢医典,快来“点亮星标”

不再错过精彩内容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