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望所归!84岁钟南山成“共和国勋章”建议人选,20万人为他和三位英雄点赞
2020年上半年,一场新冠肺炎疫情从武汉暴发,随后席卷全国。
在那场抗疫阻击战中,有一些时刻被定格,有一些人至今难忘。
(图片来源:人民日报微博)
近日,为表彰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中作出杰出贡献的功勋模范人物,党中央决定开展“共和国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评选颁授。
钟南山院士被提名为“共和国勋章”建议人选;张伯礼院士、张定宇院长、陈薇院士被提名为国家荣誉称号建议人选。
人民日报微博发布后,点赞瞬间超过20万人;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发文后,点赞超10万人。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
让我们一起来回顾,在那场惊心动魄的战斗中,这些逆行英雄的点点滴滴。
1月18日下午5点45分,G1022。
钟南山院士作为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组长挤上了最晚一趟广州开往武汉的列车。
此行突然,却责无旁贷,他必须搞清楚:武汉有没有发生人传人,有没有医务人员感染?
在火车上,当发现钟南山院士在火车餐厅时,工作人员坚持要给钟院士协调座位,但是他坚决地说,大家都很不容易,这是春运的高峰期,不要惊动别人。
这张钟院士在高铁餐厅办公的照片,
感动无数国人。
(来源:广州日报)
刚抵武汉,钟南山就与国家卫健委其他高级别专家组成员连夜开会分析研判疫情,最终一致确认:发生在武汉的新冠肺炎疫情已经出现人传人,1月20日凌晨即形成了书面报告。
1月20日早上,钟南山院士代表专家组向国务院常务会议作了专题汇报。当晚,他向社会公布“新冠肺炎已出现人传人”的情况。
这一肯定结论,立刻拉响了全国新冠肺炎防控的警报。
“不清楚病毒的来源、没有特效治疗药物,怎么办?”“现在急着解决什么,我考虑几个,我们能不能邀请一个病理学家来做一些新的检测,能不能快速诊断……”
纪录片《钟南山》中,记录了钟南山与他的团队在抗疫过程中的点滴。钟南山与他的团队日以继夜地开展科研攻关工作。
2月13日,钟南山团队从新冠肺炎患者粪便标本和尿液中分离出新型冠状病毒。
2月14日,钟南山团队所在的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对外透露,已联合多家研究机构最新研发出新冠病毒IgM抗体快速检测试剂盒。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他敢医敢言,提出存在“人传人”现象,强调严格防控,领导撰写新冠肺炎诊疗方案。
2003年非典之后,他又一次站到最前线,在疫情防控、重症救治、科研攻关等方面作出杰出贡献。
年逾七旬,逆行出征。
他就是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张伯礼。
“请战!中医药承包方舱!”张伯礼与同是中央指导组专家的刘清泉教授写下请战书。
以张伯礼为代表的中医药人,为抗疫“中国方案”贡献了中医药力量。
由他挂帅的江夏方舱医院26天的时间里总共收治了564个患者。截止到休舱实现了“三个零”:病人零转重、病人零复阳,医护人员零感染。
在江夏方舱医院,张伯礼总是冲在一线。他白天指导会诊,晚上开会、研究治疗方案,细化到具体病例,亲自开方。“中医讲究望闻问切,不到病房、不接触病人,如何能了解发病规律?”,他穿上写着“老张加油”的防护服,在病房里一待就是几个小时。
由于连轴奋战,旧疾胆囊炎复发,张伯礼不得不在武汉接受微创胆囊摘除手术,他却以诗抒怀:“抗疫战犹酣,身恙保守难,肝胆相照真,割胆留决断。”
“这回我把胆留在了武汉,更加与武汉市民肝胆相照了!”
谈到在武汉82天最大的感触,张伯礼说:“是个特殊时期的特殊的场景,特殊的任务,特殊的感悟,值得一生去记忆。”
迎战疫情风暴的金银潭医院,如今已恢复了“平静”,张定宇扛过了最艰难的一百多天。
疫情防控期间,武汉市金银潭医院是收治新冠肺炎患者的重点医院,被称为武汉金银潭医院“铁人院长”的张定宇,坚持吃住在医院,全身心投入患者救治工作。
尽管自己身患“渐冻症”,妻子感染新冠肺炎,但他仍坚守奋战在抗疫第一线。
张定宇在疫情平息后的一档直播节目中回忆,“最艰难的时候应该是在春节之前那段时间。病人在不停涌入,但我们本身人力资源不足,那时候我们每个人都绷紧了弦”。而且早期病人病情普遍偏重,治疗手段匮乏。当时五六名医生,需要照看三十多位病人。回想一下,那应该是最艰难的时候。
大年三十的晚上,解放军医疗队150人、上海医疗队136人到达医院增援之后,全国各省医疗专家医疗队员们很快进入武汉,与武汉医务人员并肩作战,最难的时刻很快就过去了。
疫情期间,张定宇院长一直呼吁康复患者,能捐献血浆来帮助患病中的患者们。
“虽然这个方法很传统,但在一些传染性疾病流行过程中,对危重病人会有治疗作用”。张定宇介绍,90%新冠肺炎病人会在感染后14天左右开始产生抗体,这个抗体里面有一个成分叫做中和抗体,可以与病毒结合,让病毒失活,所以,恢复期的病人,体内会有大量的这种抗体来保护到病人。
自2020年1月疫情发生后,中国工程院院士、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陈薇院士及其团队就率先开始了新冠肺炎疫苗的研究。
陈薇坦言,“在刚开始准备招募志愿者时,自己心里很没底。大多数人对疫苗这一领域了解不深,多多少少会有一些知识盲点,而这次的疫情又很严峻。”
“我们在3月16日晚8时18分,给第1个志愿者进行了接种。Ⅰ期比较顺利,它在7天、14天的安全性都得到了医学数据。”陈薇院士团队的新冠疫苗临床研究,很快进入到第Ⅱ期。
“对于这些志愿者,我有很多话要说。” 第Ⅰ期临床试验招募的108位志愿者,确实大多对疫苗不是很了解,但他们普遍有一种奉献精神。
陈薇感动的是, 这些志愿者把参加新冠疫苗临床试验当成一种很高尚的事业,甚至愿意冒着生命危险来给后来者探路,这也成为了他们进行研发的动力。第Ⅱ期临床试验中,涌现了更多甘愿奉献的“无名英雄”。许多第Ⅰ期志愿者甚至发动了家人,儿科医生熊英带着自己84岁的老父亲,一起成为Ⅱ期临床试验志愿者。
7月20日晚,陈薇领衔团队研发的新冠疫苗II期临床试验结果论文发表,结果证明,疫苗是安全的,并且可以诱发免疫反应。
无论是科学研究、疾病防控实践,还是人类发展的历史,都充分证明:预防接种是防控传染病最有效、最经济的措施。陈薇介绍,我们国家第一时间向WHO分享了我国科学家分离的病毒基因序列,当日陈薇及其团队便开始了疫苗的研究。
“自己收到许多来自青少年学生的信,不少都透露了对科研人员的敬佩之情,并希望未来能投身这一行业。”陈薇院士及其团队对此倍感欣慰。
陈薇院士说,“这是我根本没想到的事情,孩子们信中说要做科学也好,做生物科学也好,做疫苗科学家也好,我们的科研工作除了疫苗本身的价值,还形成示范效应,这让我非常自豪。”
国难时刻思良将。他们有战士的勇猛,更有国士的担当。
一直记得,钟南山院士落泪的那一刻:
“大家全国帮忙,武汉是能够过关的,武汉本来就是一座英雄的城市。”
英雄的眼泪,为最后的胜利而流。
疫情远没有结束,让我们珍惜现在,一起坚守住这来之不易的局面,做好打常态化防控持久战的准备。
向更多曾为这场疫情付出的英雄们,致敬!
参考文献
1. 纪录片《钟南山》;广东卫视,2020年4月8日
2. 《张伯礼:请战!中医药承包方舱》,中国工程院官网,2020年07月03日
3. 《张伯礼回忆武汉抗疫 发言现场落泪》,中国工程院官网,2020年06月01日
4. 《陈薇院士披露新冠疫苗研发背后:一开始心里很没底,五月有望迎来揭盲》,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2020年04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