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投碳学】芝加哥气候交易所的兴衰给我们的启示
作者 | 赵永均 中信建投期货工业品事业部
本报告完成时间 | 2021年02月01日
正文
经济学原理中,外部性的存在会导致自由市场失效,早期的经济学家科斯便提出,只有将外部成本内部化,才能解决外部性问题,所以不管是否存在交易成本,产权明晰后的市场均衡结果都是有效的。1969年美国经济学家Dells在其著作《污染、财富和价格》中首次提出了排污权交易的构想,内容是政府通过对排污权进行定价分配,然后卖给排污企业。而排污企业既可以从政府(一级市场)中购买排污权,又可从其他排污权拥有者(二级市场)处购买。随着后继者的不断发展,排放权交易有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在2003年6月,美国在芝加哥建立了全球首个也是北美地区唯一的碳排放交易平台—Chicago Climate Exchange(芝加哥气候交易所,以下简称CCX)。与清洁发展机制(京都议定书的三个机制之一)不同,CCX的运行是首个将温室气体排放全设计为期货来进行交易的、基于市场机制的温室气体交易体系,其环境经济水平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
01 芝加哥气候交易所的筹备-成立-兴盛
芝加哥气候交易所之所以取名为“气候”交易所,主要是碳排放关乎气候变化,同时也是为其他气候相关衍生品作铺垫。CCX成立前,芝加哥已经拥有美国最大的两家交易所-芝加哥商业交易所(CME)和芝加哥期货交易所(CBOT),因此芝加哥也成了气候交易所的天然故乡。其规划的交易对象不仅包含二氧化碳,还包括甲烷、氧化亚氮、氢氟碳化物、全氟化碳和六氟化硫等六种温室气体。CCX借鉴CBOT在“酸雨计划”中拍卖二氧化硫配额的经验,采用年度拍卖的方式以促进价格发现,其初步市场架构如下:
2004年,CCX出台《芝加哥协议》,其对芝加哥气候交易所的详细信息进行了编纂,使其对于私营部门相当于一部有效的法律。该协议的重要意义可以归结为几点,一是使得跨部门组织在减排的自愿性承诺上能够达成一致性,并可以以市场化为导向开展减排项目;二是CCX作为一个成本效益机制发挥其作用,以实现价格发现和挖掘、传播市场数据等功能;三是构建了一个能奖励技术和管理创新、同时鼓励农业和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市场结构。最终该协议部分被编入《2009美国清洁能源与安全法案》。
由于美国并非《京都议定书》的缔约方,因此其境内的企事业单位等无需承担任何强制性的减排义务,CCX作为全球首个自愿型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市场,在缺乏有效法律约束下,参与企业必须自愿承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所以初期会员招募非常困难,创建之初CCX的会员名单如下:
在监管上,CCX内设独立董事,同时引入第三方监管机构,独立对会员单位排放量进行监测和审计,以及防止市场操纵行为的发生。因为CCX豁免于美国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CFTC)的监管,因此CCX选择了美国金融业监管局作为第三方监管机构,以协助交易所做好会员注册、市场监管以及履约程序方面的工作,以及提供便利化的抵消额度核查和核证程序。
CCX的电子交易平台由外部供应商美国州际交易所(ICE)提供,当时主要是基于成本上的考虑,交易所创建之初,建立自有交易平台必定会倾注大量人力和财力,而ICE本身就是一家技术型的公司,同时也是各交易所的运营服务商,因此选择ICE作为CCX的电子交易平台供应商。
经过三年多的筹备,2003年12月12日交易所正式对外运营,由于缺乏流动性,成立初期交易并不活跃,有时甚至并没有交易。第一笔交易完成于美国中部时间上午9点02分,2005年份配额以0.95美元/吨的价格成交,买方和卖方分别是贸易通公司和斯道拉恩索公司。随后CCX通过上市融资扩大规模,引进人才队伍,吸引更多的会员加入,交易所不断成长壮大。到2005年中期,碳价格快速上涨突破2美元/吨,抵销项目也从2004年注册时的12600吨上升到311000吨,交易所的会员也从43家增长到88家,到2008年,碳价格攀升至7.4美元的峰值,会员数量也增加至328家,CCX迎来了它的历史巅峰,随后迎接它的便是无声的衰落,2008年便是它的转折点。
02 芝加哥气候交易所的衰落
这就是世界终结的方式,并非一声巨响,而是一声呜咽。——托马斯·斯恩科特·艾略特
尽管交易所不断向政策制定者宣讲,让总量控制下的排放权交易立法纳入美国国会的考虑范围,但是事与愿违。2009年美国白宫发布2009年预算,政府部门或将配额拍卖所得款项纳入6700亿美元的收入预算范围,这意味着总量控制下的排放交易彻底从“酸雨计划”中分离出来,而基于减排目标免费分配的配额数量将不断减少。随后参议员哈里·雷德宣布将配额拍卖的收入用于奥巴马医疗改革法案,这使得“总量控制下的排放交易”让位于“问题控制与碳税”。2009年11月,黑客窃取的东英吉利大学科学家的数据和电子邮件内容在互联网上发布,爆发了著名的“气候门事件”,科学家的正义性遭到了质疑,总量控制下的排放交易的反对之声甚嚣尘上。2009年底,奥巴马参加了“哥本哈根协议”的谈判,但无极而终。此时,CCX的碳价格猛跌至0.01美元/吨,其结果不言而喻。
美国气候变化立法的“难产”不仅致排放交易造成了巨大打击,对芝加哥气候交易所来说同样如此。区域性的排放交易仍在激增,但没有法制体系为其保驾护航,反而是“命令与控制”的手段(诸如碳税和补贴等)成了主流,所以气候交易所也就变得可有可无了。目前CCX已陷入困境,自愿交易难以为继,近年来已出现交易的减少和企业退出市场的现象。曾经CCX作为市场机制方式解决气候变化的典范,CCX连续数月只有少量的现货成交,其碳限额交易己经名存实亡。
03 对我们的启示
美国减排温室气体的根本目的更多的是考虑到本国的经济发展战略,而非联邦层面上的二氧化碳减排以及全球层面上的应对气候变化。美国奥巴马政府推出的绿色政策,其表壳为应对气候变化与碳减排的相关议案,将气候变化问题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能源合理使用和清洁生产技术创新等战略相关联,核心内容却更多指向通过将排放权纳入市场机制的手段推动本国经济,同时树立良好国际形象,以巩固美国在全球的霸主地位。此外,美国仍未能以联邦立法的形式强制性规定碳排放的总量限制,也未能形成全国统一的碳排放总量交易体系。
此外,由于温室气体排放权交易市场的本质是市场经济的一种,其必须保证构建流动性较强、交易量较高的交易市场,否则将失去市场活性,难以达到将排放权真正纳入交易的根本目的。仅仅通过市场手段的自我调节,容易出现碳金融工具价格失衡、单方面购入过多或垄断、排放总量难以保证等问题。因此,通过法律手段进行强制性限制温室气体排放总量是必不可缺的。由于美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活动上的消极态度,如其单方退出《京都议定书》并拒绝做出具体的减排额度承诺,这就导致了国际条约依据的缺失,使得其很难制定出全国范围内的二氧化碳减排有关的总量控制对策,相关立法也就不可能出台。缺少法律手段对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强有力控制,也就难以对企业进行温室气体排放配额指标的分配,碳信用没有稀缺性,碳市场就失去了存在的根基。芝加哥气候交易所的崛起和兴衰说明,缺少强制力的会员自愿承诺排放机制,必须要以立法为基础建立强制性温室气体减排机制,否则终究失去其市场意义和交易价值。
参考文献:
[1]理查德·桑德尔(美国芝加哥气候交易所创始人之一) 衍生品不是坏孩子—金融期货和环境创意的传奇
[2]刘颖 黄冠宁 对美国芝加哥气候交易所(CCX)的研究与分析
建投黑色团队
分析师:赵永均
期货投资咨询从业证书号:Z0014584
联系人:唐惠珽
期货从业资格号:F3080720
电话:023-81157287
重要声明
本报告中的信息均来源于公开可获得资料,中信建投期货力求准确可靠,但对这些信息的准确性及完整性不做任何保证,据此投资,责任自负。本报告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也没有考虑到个别客户特殊的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要。客户应考虑本报告中的任何意见或建议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
全国统一客服电话:400-8877-780
网址:www.cfc10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