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聚焦两会 | 碳排放“双控”对大宗商品影响展望

建投碳学团队 CFC金属研究 2022-08-11

重要提示:通过本订阅号发布的观点和信息仅供投资者中符合《证券期货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办法》规定可参与期货交易的投资者参考。因本订阅号暂时无法设置访问限制,若您并非符合《办法》规定的投资者,为控制投资风险,请您请取消关注,请勿订阅、接收或使用本订阅号中的任何信息。对由此给您造成的不便表示诚挚歉意,感谢您的理解与配合!


作者 | 江露

期货投资咨询从业证书号:Z0012916

研究助理 | 唐惠珽

本报告完成时间 | 2022年03月05日


事件


1、今天(3月5日)上午,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开幕。政府工作报告提到,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推动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 “双控”转变。


而首次中央定调,是在去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会议指出“要科学考核,新增可再生能源和原料用能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创造条件尽早实现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加快形成减污降碳的激励约束机制,防止简单层层分解。”


2、2022年1月5日,中国产品全生命周期温室气体排放系数集(2022)(以下简称“数据集”)正式发布,该数据集由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碳达峰碳中和研究中心主导,其建设是基于公开文献的收集、整理、分析、评估和再计算,共有6大专题,包括能源产品、工业产品、生活产品、交通服务、废弃物处理和碳汇。数据集包括产品上游排放、下游排放、排放环节、温室气体占比、数据时间、不确定性、参考文献/数据来源等信息。


正文


过去一年,大宗商品市场走出一番“波澜壮阔”的行情,其背后推手之一——能耗“双控”难逃其咎。2021年末,“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被正式提及,本次政府工作报告再次重申。作为升级版调控工具,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将如何影响大宗商品市场?


团队将其影响路径划分为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直接影响表现为“双控”政策对碳排放总量和强度的直接约束,作用在供给端的效果类似于能耗“双控”;不同之处在于,对于能耗以外的碳排放,即生产过程化学反应的副产物为二氧化碳,则涉及生产设备升级改造,例如加装碳捕集或碳回收利用装置。间接影响则是,随着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逐步推进,额外的隐含碳成本或将冲击大宗商品的生产成本。


   镍铝位居前列,苯乙烯单位碳排放这么高?


基于数据集,团队整理了我国主要大宗商品的单位产品碳排放量一览表。对于工业品板块,单位产品碳排放TOP10被有色金属、能源化工占据:剔除贵金属,单位产品碳排放量TOP10中,有色金属镍、锡、铝、铜、锌的碳排放量较高,能源化工品种苯乙烯、聚丙烯、甲醇等也是单位产品排放量大户。


1)镍:硫化镍矿含镍量较高,而红土镍矿含镍量低,因此相较于红土镍矿冶炼镍铁,通过硫化镍矿冶炼电解镍所用的综合能耗及碳排放更低:冶炼镍铁所产生碳排放量为每吨镍60吨二氧化碳左右,而冶炼电解镍所产生的碳排放量为每吨镍24.67吨二氧化碳。


2)铝:电解铝作为高能耗品种,生产每吨电解铝耗电13500kw/h,电力环节是电解铝产业链主要碳排放量来源。我国原铝生产电力结构中,煤电占比高达88%,水电仅为11%,因此,在生产电解铝过程中,燃煤发电将产生大量的CO2排放,初步估算电力环节排放量在全部生产过程占比 64.8%。


3)苯乙烯:数据针对乙苯脱氢工艺(占比80%)制取苯乙烯,各环节碳排放情况如下:原油开采0.161,分馏0.114,裂解2.079,裂解气分离0.906,芳烃抽提0.717,烷基化3.433,乙苯脱氢9.393。其中,乙苯脱氢环节碳排放量最高(占比56%),由于该环节需要将蒸汽过热至800℃以上,造成了大量的间接排放。


若将农产品纳入考虑,禽类农产品单位碳排放竟然能挤进大宗商品TOP10。根据Luo(2015),粪便处理排放的碳排放量分别占鸡蛋和鸡肉生产总碳排放量的70%和74%。而饲料生产排放对猪肉生产总排放的贡献率达到75%。


图表:大宗商品单位产品碳排放量

数据来源:CPCFFD、Wind,中信建投期货

备注:1、该数据集暂时缺失铁合金、工业硅、铅、纯碱、橡胶、尿素、棉花等重要品种的碳排放数据;2、上游排放是指生产该单位产品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包括电力、运输等;3、数据集主要统计温室气体排放量,由于其抓取的是不同文献的研究成果,二氧化碳排放占比并不明确。根据CAIT数据,二氧化碳排放量占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的75%以上。本文我们暂且将数据集中的温室气体排放数据视为碳排放数据。


   论“性价比”孰低,万“化”丛中一点“铝”


碳排放强度(carbon emission intensity)是指单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该指标主要是用来衡量国民经济与碳排放量之间的关系。本文重点研究大宗商品,为此团队提出了一个碳排放强度的替代概念——单位经济价值碳排放量。站在减排角度,单位经济价值碳排放量越高,商品“性价比”越低。


单位经济价值碳排放量TOP10中,七个席位均属于能源化工板块,包括苯乙烯、甲醇、聚丙烯、乙二醇等品种,而有色品种铝,单枪匹马冲进前三,剩余席位留给了玻璃、螺纹钢。站在碳排放强度角度,“性价比”越低的品种,在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的背景下,将:1)面临更高的供应调控风险,涉及生产工艺的结构化调整(例如钢铁生产由长流程转向短流程)以及2)对能源转型的产生更强烈诉求(电解铝用电由煤电转为水电/光电)。


图表:大宗商品碳排放强度

数据来源:CPCFFD、Wind,中信建投期货


   总量:黑色产业首当其冲,电解铝紧随其后


以螺纹钢、热轧卷板为代表的钢材,碳排放总量位列首位,焦炭排名第五,可见黑色产业减碳“箭在弦上”。尽管电解铝国内产量不足3800万吨,但由于每吨电解铝生产的碳排放超过每吨钢铁的7倍,电解铝一跃成为单品种碳排放总量的“排头兵”,未来减排压力也不小。


我国炼钢(长流程)与电解铝工艺技术已处于较为领先的水平,冶炼过程中单吨能耗或难有下探空间。对电解铝而言,短期有赖于产量控制,长期减碳路径则依靠能源转型。当前,产量压减仍是钢铁减碳的主要落脚点,下一阶段短流程炼钢或加速替代长流程。


图表:大宗商品碳排放总量

数据来源:CPCFFD、Wind、Mysteel、卓创、SMM、安泰科、USDA,中信建投期货


   碳成本冲击离大宗商品还有多远?


全国碳交易市场第一个履约期顺利完成,活跃度不甚理想。根据上海环交所公布的数据显示,2021年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共运行114个交易日,碳排放配额(CEA)累计成交量1.79亿吨,累计成交额76.61亿元。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于2021年7月16日“鸣锣开市”,前期交易并不活跃,CEA价格下滑,11、12月临近履约期,交易价格和交易量才有所提升


扩大行业覆盖范围,仍是全国碳交易市场的工作重点。目前全国碳交易市场仅纳入发电行业2225家企业,实际参与交易的企业更少,纳入更多行业是目前全国碳交易市场建设的重点,相关部门已经进行了多年的准备工作,且有地方试点碳交易市场交易的经验,按照“成熟一个,纳入一个”的原则,争取“十四五”期间将八大行业全部纳入。


1)有色、建材、钢铁行业的碳配额分配方法正在根据行业的技术、工序制定中,有色行业或仍采取电力行业的基准法,预计今年将纳入钢铁、有色、建材行业,届时碳交易市场的活跃将有所提升,助力于“双碳”目标实现。


2)石化联合会正在开展石化和化工行业纳入全国碳市场的相关工作,按照电力行业的纳入标准,预计将有2300家石化企业纳入,目前正在部分子行业试点,预计2022-2023年纳入石化行业,2023年纳入化工行业,预计造纸和民用航空行业也将在“十四五”期间纳入。


图表: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进展

资源来源:中信建投期货,进度截至2022年1月14日


“性价比”越低的品种,生产受碳成本冲击的风险越高。全国碳排放权CEA2021年均价约为43元/吨,年复合增速约12%,结合欧盟EUA2013年以来的年复合增速,我们预计2025年CEA均价有望到达96元/吨左右。据此,假设工业品板块的品种均被全国碳交易市场覆盖,且配额均按市场价发放,我们测算了重点品种的隐含碳成本占比,单位经济价值碳排放越高的品种,即“性价比”越低的品种,其隐含碳成本占比就越高。


碳成本冲击离大宗商品还有多远?事实上,从电力行业纳入全国碳交易市场开始,大宗商品就已间接受到了碳成本的影响,只是碳排放权实施初期以免费配额为主,电力产品隐含碳成本体现不充分。未来,随着行业纳入计划的兑现,碳成本对相关商品生产成本的冲击将愈发明显,碳排放量价将逐步成为大宗商品价格形成机制的新变量。


图表:工业品板块重点品种隐含碳成本占比

数据来源:CPCFFD、Wind,中信建投期货

备注:1、2025年CEA价格为预测值;2、商品隐含碳成本占比 = 碳价 × 该商品上游排放 ÷ 该商品均价 = 碳价 × 单位经济价值碳排放量;3、计算隐含碳成本占比时,为简化计算,假设2021-2025年工业品板块的品种平均价格保持不变


建投碳学团队


金属首席分析师:江露    

期货投资咨询从业证书号:Z0012916


研究助理:唐惠珽

期货从业资格号:F3080720

电话:023-81157276



近期报告


05-19:供需边际转弱,5月或是布局空单好时机

05-05:五一假期国内外重大事件解读

04-23:山西重启焦化产能整改,焦炭开启新一轮上涨行情?


全国统一客服电话:400-8877-780

网址:www.cfc108.com  


免责声明

本订阅号(微信号:CFC金属研究)为中信建投期货有限公司(下称“中信建投”)研究发展部下设的工业品组依法设立、独立运营的唯一官方订阅号。本订阅号所载内容仅面向《证券期货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办法》规定可参与期货交易的投资者参考。中信建投不因任何订阅或接收本订阅号内容的行为而将订阅人视为中信建投的客户。


本订阅号中的信息均来源于公开可获得资料,中信建投对本订阅号所载资料的准确性、可靠性、时效性及完整性力求准确可靠但并不作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本订阅号中资料、意见等仅代表文章发布当日的判断,相关研究观点可能依据中信建投后续发布的研究分析文章中更改。


中信建投的销售人员、交易人员以及其他专业人士可能会依据不同假设和标准、采用不同的分析方法而口头或书面发表与本订阅号中资料意见不一致的市场评论或观点。本订阅号发布的内容并非投资决策服务,在任何情形下都不构成对接收本订阅号内容受众的任何投资建议,受众应谨慎考虑本订阅号发布内容是否符合其自身特定状况。订阅者应当充分了解各类投资风险,根据自身情况自主做出投资决策并自行承担投资风险。订阅者根据本订阅号内容做出的任何决策与中信建投或相关作者无关。本订阅号发布的内容仅为中信建投所有。未经中信建投事先书面许可,任何机构或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对本报告进行翻版、复制和刊发,如需引用、转发等,需注明出处为“中信建投期货”,且不得对本报告进行任何增删或修改。亦不得从未经中信建投书面授权的任何机构、个人或其运营的媒体平台接收、翻版、复制或引用本订阅号发布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版权所有,违者必究。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