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No.50【弘元】唐书房让我成为我自己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复利笔记本 Author 弘元

一、带我走进投资的新世界

自2013年开户起,我便开始了长达7年的看图形炒股路,毫不夸张的说,七年里,我不知财报为何物,不知利润跟股票有何关系,但我也还是知道看图形不靠谱的,我一直觉得这图形不过是骗你预判胜率大于50%的骗局,或者,股市就像是一个鱼池,看谁能在收网之前吃一口然后成功跑出来,比的就是运气,无异于赌博。如果那时有人告诉我有一本书,教你学价值投资,我一定嗤之以鼻,骂而远之,赚钱了不闷声发财,写书干嘛?明显骗钱嘛!想想那时的自己,真太过狭隘。
直到2020年,一个朋友推荐给我一本书叫《手把手教你读财报》,才开始进入唐书房,新世界的大门便由此打开。在唐书房里,我不仅接触到价值投资,最重要的是解开了我对于投资这条链上的每一个结。
如果从前的我和现在的我对于投资的开展一场对话的话,我想应该是这样的。
曾经的我:在中国不适合做价值投资,几十年前大盘就3000点,现在依然3000点。
现在的我:这只看到了表象,没有看到背后的本质。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是我国政府出于对散户的保护,没有对上市公司实行的严格的退市制度,这导致股市无法进行优胜劣汰的筛选,大量的垃圾公司在里面拖后腿。
沪深300指数优选上市公司中市值最大的300家公司,这一指数过去的年复合收益率是10%左右,完全能够很好的反映我国经济的增长情况。
曾经的我:好公司只是少数,你如何能保证自己选到这样的好公司?
现在的我:过去超过五年的时间跨度能够持续赚到真金白银的公司就是好公司,多个指标会有所反应,最重要的是ROE(净资产收益率),我们会选五年内ROE>15作为门槛,再做进一步了解。
曾经的我:那只代表它过去好,不代表未来一定好。
现在的我:过去几年好,他将来大概率依然会好,好公司一定是有好的基因,当然我们需要找出它具备竞争力的原动力是什么,这一动力在未来是否可持续。
曾经的我:你也说了这只是大概率,万一小概率发生了怎么办?
现在的我:价值投资不是赌博,当然要考虑风险,应对风险的方法一是适度分散在不同的行业或公司,不能梭哈一只股票,我们单只股占总投资额度的上限是40%;二是买入时要预留足够的安全边际,要足够的便宜才能买入。
退一步说,我们不需要全对,彼得林奇说:60%的正确率足够你在华尔街取得骄人的记录了。
曾经的我:分散好操作,但你怎么知道多少钱算足够便宜?
现在的我:当你足够了解一家公司你自然知道它值多少钱。你入股一个路边煎饼摊10%的股份,让你出资1万元,恐怕你100个不愿意。
曾经的我:理儿是这个理儿,我猜下一步你一定想说贵的时候卖出。
现在的我:没错。你认为已经足够贵,甚至贵的有点疯狂的时候就要卖出。如果一个人过来对你说,把你的煎饼摊卖给我,我给你10万块,你卖不卖?
曾经的我:逻辑是没有问题,但你的例子太极端了,答案显而易见,而且具体操作也很难执行。因为交易是连续的出价过程,在有人给你10万之前,肯定有人给你9万,8万……或者3万,我怎么知道有没有后面的10万?而且后面还有可能有12万,跌也是一个道理!
现在的我:当你足够了解一家公司,答案自然显而易见,你会发现这些疯狂的出价在股市里每天都在发生。
你说得很对。你可能在3万的时候就已经卖掉了,等不到10万,因为3万已经够贵了。买和卖在具体操作的时候都涉及这个问题,解决方式就是需要你心里有个锚,达到一定的预期收益率我就卖出,低于合理价值一定的比率我就买入。至于后面他还会涨到多少或是跌到多少是市场的疯癫程度决定的,我们无法预测,只能利用,价值投资没有所谓的顶和底,只有贵和便宜。
曾经的我:那这个锚是什么?定多少合适?太多了可能达不到而卖不出,太少了又获利有限。
现在的我:这个锚就是无风险收益率。可以理解为银行存款利率,可能是3-4%。那你的投资收益率的锚不应该低于8%,理由是不占便宜不交易。当然,根据沪深300回测,定投沪深300指数的年回报率是10%左右,所以自己做投资的最低标准不应该低于12%吧。
曾经的我:股市赚12%我觉得太少了,我想获利100%。
现在的我:当然具备这个能力获利1000%也理所应当,但你要知道,这个地球上价值投资最牛的人,没有之一,巴菲特老先生60多年的投资生涯里,年复合收益率是20%+,追求过高的收益率且可持续显然不切实际。
曾经的我:可那是巴菲特,我们散户的资金量很小,20%的收益太慢了,得先追求高收益获得一定的本金再进行价值投资。
现在的我:投资思路与本金多少无关。根据复利效应,决定你最终收益多少的三要素分别是:时间、收益率和本金。除了时间因素外,收益率和本金都需要努力获得。本金太少应该先去努力工作赚钱积累本金(至少应该6位数起步),至于想获得更高的收益率,超过巴菲特的收益率大概率不会长期维持,也就是说,你今年获得的高收益很有可能明年被夺走。
拉长时间轴来看,运气并不可靠,你抓得住大涨也一定躲不过大跌,概率都是50%。
假如今年投资10万因为运气好获得50%的收益率变为15万,明年回调的-50%可就变成了7.5万,市场对于错误行为的奖励会成为他们下一次慷慨赴死的动力。
另外,20%的收益率短期确实解决不了眼前的根本问题,但长期的20%就可以发挥惊人的威力。以10万元本金为例,3年后变为17.28万,5年变为24.88万,15年变为154万,20年变为383万,40年为14698万。
曾经的我:那么多年后我都老了,变得富有好像也没什么意义了。
现在的我:我们当然都想年轻时就变得富有,但好像我没有这个能力。好在年轻时我们贫穷并不可耻,可找的理由比较多,比如出身不好,也可能是运气太差,但如果几十年过去,垂暮之年依然贫穷,那就有些可悲了。
当然,投资和生活需要找到平衡点,投资应该是快乐的,若让投资影响了生活质量显然舍本逐末了。
曾经的我:那好吧,我就设定理想的年收益率是18%,如果一直达不到我的目标或者亏损也就成交不了,那怎么办?
现在的我:假如你的公司随着时间的推移并没有偏离你的预判,它能够持续稳定的赚取真金白银,那就继续持有,公司持续的增长只会让你赚得更多。
曾经的我:没有达到我预定的18%收益率,说明肯定是股价没涨多少,甚至很有可能是跌了,一直拿着不是浪费时间吗?怎么会赚得更多?
现在的我:首先我们看一个等式:股价x总股本=净利润x市盈率,这里变量有四个,净利润保持增长是我们在这里讨论的前提,而我们假定你的股价不变,或者是减少了,这意味着市盈率减少了(总股本大幅度增加几乎不可能)。一个持续增长的优质公司而市盈率极低,除极特殊的重大利空以外,基本不会存在,至少不会长期存在。
在无风险收益率为3-4%(对应市盈率25-30)的环境里,不可能长期存在一家可以持续赚取真金白银稳定增长的企业市盈率远低于这个数,资本都是逐利的。
另外,一家符合我们条件的优质公司,管理层不可能让持续的积累的现金就干巴巴的躺在账上贬值,要么会回购股票注销(总股本减少,降低市盈率)来投资自己(也等于变相通过避税回馈股东),要么以直接分红的等式给股东,要么会用来投资持续赚更多的现金(你仍然是公司的股东而继续收益)。
曾经的我:可是为什么以前我买入之后往往都感受不到公司赚钱跟我有什么关系呢?
现在的我:要么公司不够硬,要么时间不够长。时间是好公司的朋友,时间越久好公司体现出的威力越大,你需要以年为单位持有。
以双汇发展为例,11年前的2011年12月公司股价80元左右,2022年12月股价在25元左右徘徊,按照你的逻辑应该是亏损了69%,其实不然,如果你一直持有,将给你带来复合年化16%左右的收益,当时的10万元,现今为51万元。
曾经的我:我是个急性子,拿不了那么久怎么办?
现在的我:那么,你卖出之后的资金用来做什么呢?
曾经的我:原因很多,可能要用钱呀!
现在的我:急用的钱不应该拿来投资股市,这笔资金至少要保证3-5的时间可以不动。
曾经的我:好吧!我承认,主要原因还是股票的起起伏伏让我胆战心惊,大涨或大跌的时候总觉得拿在手里更踏实些。
现在的我:把现金拿在手里意味着你接受的是年化-5%左右的贬值,因为经济在增长,手里的现金相对于经济增速因购买力下降而贬值。所以这个钱想怎么用,让它以各种形式存在,是个不断比较的过程。
如果你觉得此时以房产的形式存在收益率更高就去买房,以-5%速度贬值已经是最好的选择了大可以拿着现金,如果你发现某家公司更好就去投资它,哪怕你现在正在亏损,你仍然要去比未来哪个收益率更高,确定性更好。这个比较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直到我们的大脑停止思考。
曾经的我:我大概理解你的意思就是也大涨也好,大跌也罢,在达到自己预设的买卖点之前都只是个过程,即便触发了交易之后,也需要再比较下一步的资金去向,那岂不是我们一辈子都在投资?
现在的我:不是吗?我们一辈子无时无刻不都在做选择,做比较吗?

没错,投资就是一直在做比较,生活也是一样。


二、让生活变得简单,让我成为我自己

生活这一话题太大了,就写写进入唐书房之后我对生活的一些新感悟吧。

基于“all cash is equal”这一底层逻辑,老唐说,决策时就是把两个资产放在天平的两端进行比较。

人生面临的所有选择又何尝不是如此呢?生命途程上的歧路千差万别,而实际上只有一条路可走,有所取必有所舍,这其中的决断就是比较、比较、再比较的过程。

生活中种种理想冲突不过是取舍的问题,而能否做出自己满意的取舍说到底还是能力圈决定的,没能力迈出圈外,却总惦记着圈外的诱惑,看不懂圈外的事情,便在圈里产生偏见,烦恼便由此产生。

遇到选择困难的时候,我记得老唐说过,拿出一张纸,把两个选择可能带来的利弊分别列在左右两侧进行比较,选择你能接受的,划掉你不能接受的,答案自然就出来了。

我不算是一个优柔寡断的人,但每做决断也并不容易,“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的心态给我带来许多烦恼,焦虑甚至是痛苦,这种左右拉扯的状态也让我走了很多弯路,误了很多时间。

回头想来,这心态其实与“买了洋河后,发现XX科技每天涨停之后异常懊悔”似乎没什么区别。我领悟到的是,买洋河我睡得踏实,每天谁涨停与我无关;选择A这条路我活得舒坦,其他人如何如何,与我何干?

认定一个目标专心致志的往那个方向走,其余一切都置之度外,这是成功的奥秘,也是免除烦恼的秘诀。生活一下子变得简单多了。

在写这篇文章时,我刚刚经历了一次重大抉择,是有关工作发展方向的,工作10年了,我一直处在左右拉扯中,做着既想又想的事情,费了许多心力,在犹豫彷徨中走着自己明明不喜欢的路,终于经过一轮比较后,我决定舍弃某些东西,不再苟且下去,是的,我要做我自己,在摊牌的那一刻,感觉自己如释重负,前面的路特别清晰简单,世界都变得明亮了。

我羡慕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而决然解绶辞官,也钦佩斯宾诺莎拒绝海森堡大学请他去当哲学教授的邀请时说的“我还是磨我的镜子比较自由”。

财富可以让我们有得选,但能力圈决定了我们去选什么。扩大自己的能力圈,认知局限被打开了我们自然知道自己该追求什么。

其实自己的改变,一方面是因为学习老唐的投资哲学,另一方面,也受惠于唐书房的许多书籍,包括书房朋友们在留言区推荐的书。

进入书房这三年来,书读得虽然不是很多,但也有几十本,原谅我没见过世面的样子,每一本我都想嚼烂吞掉,每一本我都反复读,有的甚至读几遍,做笔记,做导图,就为了能记住他们。

我常常边读边感叹自己30多年好像白活了,那20年的书究竟读了什么?用老唐的话说可能就是知识的岛屿越大,未知的海岸线就越长吧!真是看什么就发现缺什么,看经济,看人物传记,看科学新知,看历史,看哲学都是如此,我头一次发现自己竟有如此强烈的好奇心。同时,我也发现,原来我时常纠结的那点破事,几百年几千年前早已有了答案。

我深深的体会到,阅读的过程就是沉浸在大师们的教导之中,这让我觉得闲暇时间非常的宝贵,在工作、带娃、健身、做空手道教练之余,我会利用一切碎片时间进行阅读,它带给我深深的愉悦感。

我的阅读习惯应该是给孩子起了带头作用,他也经常自己主动捧书阅读,后来我们干脆把家里的电视、电视柜和茶几统统扔掉,取而代之的是整面墙的书架和大书桌,一家人围坐一起阅读、书写、游戏是家里的常态。让我没想到的是,刚上一年级的他,是班级里最爱读书的小朋友,老师为了鼓励孩子们读书,让他负责给其他课间读书的小朋友发贴纸,但他并不乐意,因为他说:我总要盯着别人谁在看书,害的我自己都没时间看书了……老唐说,身教胜于言传,我想,这应该是这句话很好的体现吧!

始于投资,但不仅限于投资,唐书房带我把投资的逻辑走通的同时,也把生活这条路走通了。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三个儿子一个妈妈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