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022年三月小结

鹭由器 鹭由器
2024-09-21


随机过程理论的真正力量,在于一旦理解了随机过程的本性,我们就会改变看待周围事物的方式。                                ——《醉汉的脚步》





持仓与交易

持仓收益




注:港币汇率为0.81。

本月交易
清仓京东集团-W,以6.0元的价格买入分众传媒 。


个人感悟

3月15日,股市连日大跌,收盘时估算了今年的整体收益情况,便在日志中记录了两个问题:

  1. 年初至今,账面浮亏-30%,创有记录(2017年)以来亏损幅度和亏损额度之最,是否依然云淡风轻?

  2. 未来如果遇到-50%或更多,是否可以独自承受?

 

第一个问题的答案是:否。

 

投资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取超过平均水平的收益,但结果与预期相向且大幅超过以往的记录时,恐惧和怀疑不过是身体第一时间最诚实的表达。这就好比我们的身体遭遇新病毒侵入,在未进行过疫苗接种的情况下表现出的症状。

 

当非理性的情绪慢慢消退,理性的声音指引我去寻找背后的原因,并将结果指向了锚定效应和随机性。

 

在不考虑新增资金的影响的情况下,从2022年初开始算,浮亏约为-30%,如果将起止时间调整为2021年2月至2021年7月,浮亏同样约为-50%。

 

为什么同样是-30%,却有不同的心理反应呢?原因在于,一方面,我认可股票短期波动的随机性,股价短期波动产生的波峰和波谷并不是价值的真实反映,于是便将第二个-30%定义成了回撤;另一方面,习惯性地计算当年的收益情况,无形中将年初的价格作为了锚点,第一个-30%当成了亏损。

 

理性的做法应该是将年初的价格作为测量点,将股票的估值作为锚点。

 

测量点用于统计历年的收益情况,同时也需要认清,测量点虽然在时间上确定,但时间点上的价格具有随机性,当年收益情况的大小并不是对投资能力的准确描述,更多的是一种测量手段,误差在所难免,无需对当年的收益过分看重。把时间拉长来看,将起始时间往前推至为2020年初,截至目前,浮盈约为22%。

 

估值为锚,赚价值回归和价值增长的钱,这是价投的逻辑。估值是在假设条件下的理论值,而现实具备诸多的随机性,人类惧怕随机如同惧怕真空一样,心理上我们需求的锚点是确定性的,难点在于,如何减少不确定性实现二者的统一。可惜的是,世上没有一劳永逸的方法,唯有在知识的岛屿上填海造陆,在非理性的洪流中逆流而上。

 

心理学上有两个比较常见的谬误:赌徒谬误和热手谬误。以抛硬币为例,连续多次抛出正面后,如果认为下次会是反面,这就是赌徒谬误,反之,如果认为下次依然是正面,则是热手谬误。

 

对应到股市上,预测大跌之后是反弹还是深跌,其实都是错,关键在于,如何面对暴涨暴跌。比如,当年的浮亏为-50%或更多。

 

理性的判断是,如果估值不变,当前的价格包含更多的风险溢价,意味参与这比投资是低风险高收益的,如果估值需要向下修正,判断是否该卖出的条件是,以当前价格买入是否是个好价格。

 

在理性的氛围下给出理性的结论很容易,在不理性的氛围中坚持理性比较难,更难的是采取对应的行动。暴涨暴跌很容易对前期的理念和分析结论产生怀疑,大师的语录和典故并不是附身符。

 

价值投资倡导理性,趋于理性的投资者通常是孤独的,但这并不是全部。在极端情况下,这部分投资者也渴望抱团取暖,期待信任的人能帮助坚定信念。孤独虽然是价值投资者的底色,但归根结底,心态只能自己调节。

 

对于第二个问题,我的答案是:心态和技能一样,可以习得,有过经历,自然从容。

 

-30%的浮亏好似一针疫苗,接种过,下次便会产生免疫,投资之路漫漫,坚持独立思考并做好风险控制。




《自私的基因》

这是一本关于生物学的经典著作,本以为是在讲人性,其实是在讲基因。

 

从个体的视角来看,基因的存在是为生物繁衍服务的,即基因是工具。但作者选择了从最低水平上的选择出发来解释进化论,并给出假设:基因永垂不朽,个体是其运载工具。

 

基因的目的在于复制。基因自私而盲目地追求在基因池里最大化,经由自然选择和进化后,留下来的基因向下复制,绵延不绝。基因决定了人应该成为了怎样的运载工具,去实现基因复制的使命。

 

基于这样的假设,可以去解释许多现象。个体为什么会衰老死亡?因为个体并不是主宰,仅仅是基因传播的工具。个体为什么会牺牲自己造福同辈和后代?因为孩子和兄弟姐妹都有自身一半的基因。

 

但基因并不主宰一切,基因的另一个目的是影响表型。作者给出了另外一个假设:基因仅提供核心的程序。拿“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举例来说,打洞是核心程序,小老鼠出生的时候就自带的出厂设置,而打洞的水平和质量是表型,高度可变的,受到后天因素的影响。

 

在社会的道德语境下,自私与无私对应,一贬一褒。但在本书的语境下,不涉及道德层面的话题,我理解自私是个中性词。

 

纯粹的无私利他的基因,并不是进化过程中的稳定策略,这种会给个体带来毁灭的基因无法在基因池中长久的存在,没有了运载工具,基因的复制无从谈起。因此,基因自私的属性不过是自然选择和进化的结果。

 

但利他的行为确实客观存在。但从基因的角度来看,利他行为却可以得到解释,因为自然界中受惠者带有施惠者自身的部分基因,利他行为使得施惠者的基因在后代中留下更多的拷贝。利他和无私,只是被包装之后的自私。


所以,自私和无私都是手段,目的就是基因的复制和延续。

 

此外,书中对好人有好报的分析,以及时间滞后效应,对现象的解释也很有帮助。


《一本书看透股权架构》

书名烂大街,但内容干货满满,豆瓣评分高达9.1分。作者拥有律师、注册会计师、注册税务师执业经历,对于财税政策、公司法并不是照本宣科,而是将其融入多年的实操案例中,根据公司发展的不同阶段和目的,分析其股权架构的设计和调整。

 

有了案例的分析和作者通俗易懂的解读,本书的可读性非常强。书中信息量不少,读完后一段时间,其实能回忆起来的少之又少,因此,我对这本书的定位是工具书,在遇到具体股权架构问题时再来查阅。


《投资最重要的事》

如果早些年读这本书,可能会觉得比较缥缈,书中的内容是作者根据自己多年投资备忘录进行了再阐述和整理,带有比较强的信条色彩,并不像投资理论那般娓娓道来。

 

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更像是投资哲学,在投资理论之外,还有许多需要投资者思考的重要的事。重要,也就意味着大多数人难以做到。

 

第一难:投资是一门艺术,思维的层次决定了收益的水平

 

如果将价值投资等同于严谨的科学实验,在价格明显低于价值时买入,在具备流动性的市场中,二者的差异会被消弭,则获取投资收益是确定的事情。

 

即使理解了价值投资的原理和逻辑,不同的人在相同的情境下不可能做到一样的过程和结果,原因在于对当前的价格和内在价值的不同理解。

 

投资包含了理论、个体的情绪和思维,从这个角度来看,投资更像是一门艺术。

 

个体的思维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格雷厄姆曾说,人们要想在证券市场上取得投资成功,第一要正确思考,第二要独立思考。投资成功指的是取得高于平均水平的收益,独立而正确的思考指的是不从众,更深邃的思考。

 

书中将这种思维描述为“第二层思维”,我的理解是寻找“原因”的原因,探究“结果”的结果。

 

以“政府对互联网行业的监管和处罚”为例。


第一层思维:他们是强盗,待别人的猪养肥了再杀。

第二层思维:他们是养猪人,让猪健康生长多产崽,养活全村人。


第二难:依赖理论,也要理解理论的局限性

有效市场理论认为价格是价值的准确反映,信息会被很快的整合到价格中消弭差异。但有效市场理论并未考虑人这个变量,一方面,人对信息的解读会影响价格向价值靠拢的速度,即上面提到的两层思维,另一方面,人性中的恐惧、贪婪和嫉妒会压制理性行为,导致市场价格偏离价值。

 

市场由无数个个体组成,我们把有效市场看成是钟摆的中线的话,人性的力量推动市场像钟摆一样在有效与无效之间来回切换。人性及其力量难以预测,自然地,也无从去推测钟摆摆动的方向和幅度,但理论和实践可以告诉我们,偏离了中线的钟,在外力减弱时必然会向中线回归。

 

利用市场的无效定价,是成功投资的必要条件。

 

投资的本质是低买高卖,多低算低?多高算高?价值投资给了一把尺子和保险,分别叫内在价值和安全边际。

 

这把尺子可以大致测算出企业当下的内在价值,但无法准确测量未来。退而求其次,可以从概率的角度来思考:支持某项属性的事件发生得愈多,则该属性成立的可能性就愈大。

 

支持企业稳定发展的因素存在得越多,则企业稳定发展的可能性就越大。这些因素包括:被需要、难以被替代、具备竞争力等等。

 

基于上面的逻辑,价值投资所选择的标的基本上是市场上成熟且优秀的企业,这也是价值投资的“局限”吧。

 

第三难:比计算估值更难的是理解市场走势

 

企业的未来价值并不是一个确定的值或区间等待被测量,因此才有估值一说,对未来进行估值不存在准不准确的说法,而应是合不合理。

 

对于稳定的企业而言,基于数据分析得出保守增长后的净利润乘以合理的PE,就可以给出企业几年后的估值。具备一定的财务知识和数据分析能力,很多人都可以给出相似的估值结论。但是,各自所受的心理影响不同,他们在这些结论的基础上所采取的行动各不相同。

 

巴菲特说,投资主需要学习两门课,如何对一个企业估值与如何思考市场。显然,这两门课的难度是不同的。

 

市场不是讲理的地方,马上可以兑现估值,市场也不是有求必应的机器,为所有人提供高额的收益。市场极有可能与预期反向而行,即使有较大的安全边际做保险,市场仍有可能非理性下行,在显而易见的高估下,市场可能会一路向上。

 

短期来看,市场的变化是随机的,甚至在极端情况下,市场走势会让已有的估值方法变得无用武之地,对自我情绪进行约束,避免对思考框架侵蚀是我们必须做到的。

 

朋友给我分享过一个段子:一个小太监进宫不久,发现老太监都很有钱,很不解。有一天问别人:为啥老太监都那么有钱啊?别人说:因为他们割得早!

 

第四难:好货好价和好货常价不可兼得

 

“便宜无好货”,“一分钱一分货”,这些是极度简化后的生活常识。而在股票市场,好货有时候可以很便宜,垃圾可以卖出天价。

 

需求供给理论指出,价格上涨需求下降,反之同理。而投资却可以不一样,涨得越好吸引力越强,跌得越狠却越被嫌弃。

 

当预期会下跌时,心理层面的风险规避和损失厌恶的心理会导致卖出行为;技术层面,杠杆平仓使得被动交易成为可能,两者共同作用会将价格推向极端。在这个过程中,被强制卖出是最悲惨的事,而有幸与其交易则是最美妙的事。

 

市场偶尔会为好货提供难以预料到的好价,但绝大部分是以好货常价呈现,等待好价面临着失去机会的风险,常价买入可能遭遇大幅下跌。理性的投资者应该知道,二者只能取其一。

 

第五难:正确的投资不在于冒险,而在于控制风险

 

“高风险意味着高收益”,风险与收益之间的关系同样被过度简化了。高风险意味着高收益的预期、低收益的可能和损失的概率,三者皆有可能。承担高风险获取高收益不算什么,除非能坚持很多年。

 

风险是主观的。举着火把穿过存满炸药的山洞的人,把现金存在床底下的人,两者的风险观是不一样的。

 

风险是隐蔽的。已发生的事件只是可能发生事件中的一小部分,也就无法用回顾性的方法或者推理演绎来衡量。

 

风险是不可测量的。风险本身是在动态变化的,受到投资者自身行为的控制和影响。马克斯提出了“风险反常性”这一现象:不断提高的自信应带来更多的担忧,正像不断增加的恐惧和风险规避共同在降低风险的同时增加风险溢价一样。

 

正是由于风险具有主观、隐蔽和动态的特点,正确的投资应在组合中更多的考虑风险控制,在市场繁荣时,它像是费用,使得投资收益不那么突出,在市场衰退时,它像是资产,凸显其防御的价值。

 

对于投资者而言,避免损失比重复的成功更容易,因为风险控制更有可能为长期优异的表现打下坚实的基础。具体到投资行为上,风险控制对应于安全边际、仓位控制和投资组合多元化。

 

巴菲特将最高仓位限制在40%,从收益的角度看,是40%最优还是60%最好,无法通过数据回测看对比,也无法在未来进行评判。但是,长期坚持特定的比例是最合理的做法,也是一种明智的风险控制手段。

 

第六难:让人混淆的运气和能力

 

就形式上而言,投资和赌博没什么差异,都涉及到概率、频率和期望值,且结果都主要通过收益率单一指标来考量。

 

概率是事件发生的最终可能结果,频率是事件发生的次数,期望值是理论上可能的结果。有能力的加持,投资可以是期望值为正的游戏,但并不等于概率一定是赢。

 

运气,或者称之为随机事件,在投资的结果中扮演着关键性的角色,我们通常选择不去承认运气的作用,而是将其归结为能力。

 

有意思的是,投资的过程中存在随机性,但这并不等同于结果也是随机的。ipod的随机播放功能会出现同一歌手的歌曲顺序播放,让人误以为选择了错误的功能,乔布斯后来戏言:我们修改了ipod播放器的随机程序,让它变得不那么随机,让人觉得它更加随机。

 

能力,通常是综合的,隐性的,时而被好运放大,时而被坏运压制,只有当好运和坏运抵消掉的时候,能力的威力才会真正的展现出来。正如巴菲特所言,当潮水退去时,才知道谁在裸泳。

 

投资的能力也不是灵活多变的,我们不太可能做到像足球场上泾渭分明的攻守转换,因此,没有人可以同时做到在逆境中毫发无损和在顺境中收益最大化。

 

罗翔在一次访谈中说,天道未必酬勤,成功可能走向骄傲,失败可能走向虚无,他相信悖论式的命定论。凡事尽力而为,同时接受命运的安排,在悖论中寻找整合,似是而非中寻找超越。

 

运气和能力,起码通往成功的要素之一可以掌握在手中,那就不停地挥舞吧。


《股惑》

从晚清,民国到现代,作者选择了9个片段来呈现中国百年股史的风云变幻,不管是新旧交替时的官督商办,战乱纷争时期的虚假繁荣、还是现代股坛的金融风暴,不同的时代背景下,金融泡沫都是在众人盲目乐观和投机心态的驱使下合理缔造而成,然后,亲手将其刺破。

 

相比于过往,我们是幸运的。身处和平的年代,趋于健全的法律和监管,自由的投资环境,可以借鉴的投资方法,让普通人可以轻松搭乘的财富列车,分享企业和经济增长的果实。

 

但是,进化选择而来的人性,并不会被数半年的历史所改变。金融的框架和细节设计的再精妙,总归无法规避预期之外的风险,加上杠杆的放大作用,危机总会在不可预知的某个时刻卷土重来。


历史不会重复,但会押韵。

 

《商业的本质与互联网》

许小年教授的这本小书没有预想中的惊艳和深刻,但对于了解电商平台、微博/抖音/微信、P2P、共享单车这些互联网行业的本质还是不错的。

 

对于有行业实操经验的人来说,对理论的见解和剖析会深刻得多,比如《王慧文清华产品课》。

 

梅特科夫效应使得市场里只会有一个同类产品存在,比如微信,如果想生存则要考虑差异化,比如钉钉。

 

规模效应不仅仅会带来边际成本的领先,在互联网行业也会带来体验的超越。

 

双边网络效应可以是直线,比如淘宝,也可以是弧线,比如滴滴,后者也可以叫双边网络且同边负效应。双边网络效应无法独揽市场,所以淘宝之后有京东、唯品会和拼多多。

 

先发优势vs后发优势:先发未必全是好,主要存在说服难度大、可行性风险和思维盲区的问题,而后者可以借此完成超越,比如iPhone、微信、Chrome等。

 

高频vs低频:高频抢占低频,低频深入产业链,各有各的招。

 

迈克波特三战略:成本领先、差异化和聚焦更适合传统领域,在互联网时代被体验和组织能力弱化。

 

4P理论:价格、产品、渠道和推广各司其职,各取其利,但互联网的商业模式和框架中,重新定义了产业链的利益分配,有时候是挤压某一个P并在另一个P中获得强大优势。

 

《醉汉的脚步》

本书的阅读感受,就像是跟着醉汉的脚步,走了一趟关于随机性的穿越之旅。

 

从罗马时期的样本空间,到帕斯卡三角形,以及伯努利提出大数定律,到贝叶斯定律,正态分布,再到统计学。作者将人类认识随性的过程穿插在一些的故事当中,全书没有数学公式,没有复杂的数学定理,反倒是有一些人文和心理学的东西,读起来轻松愉悦。

 

人类天性惧怕随机性,对随机性的认识相对较晚。也正是因为无法正确面对它,我们的大脑习惯于构建框架,抓取数据并完善情节,增强自信心。正如卡尼曼和特沃斯基所说:“一个好的故事常常比一个不那么令人满意的解释更不可能。”

 

生活中的随机性,会让人产生无来由的无助感以及在控制力上的缺失,这些与情绪紧张和疾病关联。

 

仔细想想,如果整日盯着股市的数字上蹿下跳,整个人的情绪是否不受控呢?

 

有研究表明,人类有掌控控制权的需求,不管是真实的掌控还是自以为的掌控,但是这个需求却与识别随机性的能力存在根本的冲突。

 

本书的作者和《投资最重要的事》的作者霍华德.马克斯都有提到,当你理解了事物的随机性后,你将会以一种全新的视角看待这一切。

 

所以,有能力识别随机性的人,会把注意力从随机事件上挪开,并将注意力放在那些自己能掌控的事情上面,比如有计划地锻炼身体,看看书。


以上。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鹭由器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