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022年四月小结

鹭由器 鹭由器
2024-09-20

持仓与交易

持仓收益


注:港币汇率为0.84。

本月交易
无 。


贵州茅台一季报

你大爷始终是你大爷。一季报的数据显示,营业收入323亿,归母净利润172.4亿,分别增长18.43%和23.43%,也创造了单季最高的纪录,利润已超过2016年全年的167亿。

 

分开来看,茅台酒营收288.6亿,同比增长17.4%,系列酒营收34.3亿,同比增长30%,系列酒依旧保持了较高的增长水平,在当下系列酒的产能未提升的情况下,可以推测收入的增幅主要来源于茅台1935的强势拉动。此外,一季度末合同负债为83.2亿,去年同期为53.4亿,经销商的预付货款依旧保持在较高的水平。

 

直营渠道和批发渠道收入分别是108.9亿和214亿,同比增长127.8%和-4.7%,在一季度茅台净销售没有变化的情况下,结合历年直销渠道平均单瓶收入,这一增一减的背后,说明茅台将今年新增的可销售量向直销渠道进行了倾斜,同时也不至于明显地影响经销商的利益。

 

结合直销渠道的大幅增长,顺便谈谈个人对茅台提价的看法。

 

茅台提价这个结论的前提是,指导价与市场价之间有明显的利润空间。如果当前2600元左右的飞天茅台市场价,逐步向1499元的指导价靠拢,比如回落到2000元左右的水平,那么,茅台是否还具备强烈的提价预期呢?

 

茅台今年的可供销售量预计比去年多了近6000吨,约1274万瓶,加上去年年底1万多吨的库存商品酒(个人推测其中小部分为系列酒)。在今年库存不变的假设下,6000吨或更多茅台酒流向直销渠道,以1499元的价格销售,仅从利益角度而言,跟公司宣布涨价并将酒按照此前的比例分配给直销和批发相比,结果或是一样的,但从政治的角度来看,却大不一样。

 

此外,新品茅台1935的推出,也包含了茅台涨价的意图,只不过比较隐蔽罢了。

 

因此,个人对今年茅台酒提价的判断是:有条件无动机,茅台的高层会在供需之间玩平衡,将提价的政策往后再推推。这不是公司管理层的不作为,而是一种解决矛盾的智慧吧。



洋河股份年报&一季报

《慢慢来会比较快——洋河股份》一文中,对洋河2021年的业绩做了预估:全年245亿收入可轻松实现,第四季度完成26亿,按照前三季度31%的净利润率考虑的话,可以带来8亿的净利润,叠加存款、理财和中银证券股价的影响,全年净利润约为81亿。

 

2021年年报披露的收入为253.5亿元,净利润约为75亿,收入超预期,净利润低于预期,且差额为6亿。究其原因,主要在于销售费用突然大幅增加所致。

 

单独分析2021年第四季度的成本和费用情况,可以看到在第四季度销售费用和管理费用有明显的增加。


对于销售费用,2021年全年为35.4亿,同比增加了36.12%,约9.4亿元。第四季度销售费用为13.4亿,比2020年四季度为4.3亿增加了9.1亿。也就是说,2021年增加的销售费用基本上都花在了第四季度上。

 

公司给出的解释是,本期销售收入增长,销售人员工资提高,职工薪酬、促销费、差旅费等销售费用相应增加。从明细来看,主要是广告促销费本期发生额比上年同期增长35.49%,增加了5亿,系促销费相应增加所致;职工薪酬本期发生额比上年同期增长64.92%,增加了4.2亿,系销售人员工资提高,销售人员数量增加,致使职工薪酬发生额增加。

 

销售费用的大幅增长,短期来看,可以理解为洋河在当前白酒行业产销总量趋于平稳,名酒产区、区域市场及各价位段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的局面下的反应,通过促销和对销售人员进行激励,拉动产品销售。长期而言,对市场端的投入能否转化成更强大的品牌资产和更多销售资源,则有待进一步观察。

 

第四季度在营销上的投入,除了收入的增长外,也实现了合同负债在2021年出现了大幅增长。合同负债从年初的88亿增加到年底的158亿,尤其是在第四季度,合同负债由65.1亿暴增至158亿。如此大的增长,一方面可以说洋河在2021年的业绩目标上有所克制,另一方面,也表明2022年业绩无忧,15%的收入增长目标应该是妥妥的。

 

细看年报中的合同负债的明细,预收货款增加了54.5亿,增幅88%,尚未结算的折扣与折让增加了15.5亿,增幅58%。前者增幅明显大于后者,也体现了洋河预收货款的质量相对较高,并不是纯粹通过给予经销商更高的折扣带来的。


备受关注的信托理财,在2021年出现了锐减,从2020年的121.2亿,减少到2021年底的20.8亿,腾出来的百亿级资金进入了银行理财和货币资金。

 

此外,考虑到信托资金的潜在风险,公司对报告期内存续的其他信托理财产品进行了梳理,基于审慎原则,做了公允价值变动处理,计提减值金额共计2.5亿元。其中,公司购买的“中信信托•嘉和118号恒大贵阳新世界集合资金信托计划”到期,部分本金和收益延期兑付,本金9500万,预期收益1086万,到期日为2021年11月29日,报告期内仅收回526万,剩余的1亿元计提减值3625.67万元。

 

在当前谨慎的环境下,信托理财的投资额降下来容易升上去难,大量无处投放的资金进入了货币资金科目,按理来说,大额分红是比较好的选择,有利于直接或间接持有股份的公司核心人员、核心渠道商和投资者。但今年的分红确实显得比较寒碜,基本上延续了前面4年60%的分红率。

 

接下来看洋河2022年一季报。当期实现营收130.3亿,扣非净利润49亿,分别同比增长23.8%和28.5%。

 

这个增速看似普普通通,但如果分季度来看洋河最近今年应收和扣非净利润增速的话,可以大致得出一个判断:洋河经过两年的深度调整,已渐入佳境,重拾增长,而且利润的增速要好于收入。

(注:由于洋河在2019年和2020年的控货和渠道优化等因素,导致四季度的同比幅度异常,因此在下表中去掉了四季度的数据。)

 

今年一季度130.3亿的营收构成中,主要包含了将约60.4亿的合同负债确认为收入,以及70亿左右的当期销售收入。这是洋河有史以来第三次单季收入突破百亿,且创出新高,其余两次分别是2019年的108.9亿和2021年的105.2亿。对洋河来说,有“一季度业绩定全年”的说法,占全年的业绩比重在40%以上。

 

按照这样的趋势来看,洋河收入全年实现20-25%的增长难度不大,即2022年收入约为310亿,按照2021年净利润率29%来算,扣非净利润约为90亿。考虑到洋河约300亿货币资金和交易性金融资产,以及60多亿的其他非流动金融资产,在排除中银证券公允价值影响的情况下,扣除分红的45亿后,按照3%的投资收益算,估摸会有7亿左右的投资收益。即,2022年净利润约为97亿左右,不包括中银证券股价波动带来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分众传媒年报&一季报


分季度来看,2021年各季度的表现是分众历年以来表现最“工整”的一次,单季度收入37亿左右,利润15亿左右,成本12亿左右,偏差均在1亿左右的样子。或许,在没有出现长期且严格的大面积疫情管控,在整体经济增速还不错的情况下,这是分众该有的业绩吧。


2020年初出现的疫情,以及当年年底广告行业的翘尾效应,在2021年中体现为一季度同步大幅增长,四季度出现同比负增长。2021年第四季度,收入下降12.6%,利润下降8.4%。

 

2021年度,营业成本较上年增加3.7亿,同比增长8.32%,公司的解释为2020年疫情期间,各地影院停业未发生影院媒体租赁成本,导致2021年度影院业务租赁成本同比明显上升。其余成本在过去几年持续有效的成本管理下,报告期内成本稳中有降。也就是说,楼宇媒体下降,影院成本上升,整体而言成本是上升的。

 

楼宇媒体营业成本为39.5亿,同比下降-4.9%,这其中也有媒体资源数量变化的影响。2021年,直营电梯电视媒体增加约9.1万个,自营电梯海报媒体减少约10.8万个,整体而言,如年报中所述,公司楼宇媒体业务相关的媒体资源成本较上年相比略有下降。

 

媒体点位的变化也存在两个明显的趋势,一是媒体资源继续向一二线城市聚集,三线城市收缩明显,二是海报媒体逐步向电视媒体迁移。海报媒体减少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可以大幅减少人员线下更换框架广告的风险,尤其是在疫情管控时期,此外,还可以进一步降低人力成本和运营成本,体现在财报中则是营业成本-职工薪酬的下降,运营人员数量的减少(由期初的3248人减少至期末的2476人),以及购买固定资产产生的资金流出同比增加1.9亿。

 

2021年影院媒体营业成本为8.7亿,2020年因疫情的的原因,营业成本仅为3亿,如果看疫情前的2019年,影院媒体的营业成本为13.1亿。

 

这期间,公司签约影院的数量也在一直变化。2018年、2019年和2021年年报公布的签约影院数量分别为1900、1700、和1927家,银幕数量11000、12700和13600块,数量上加权平均来算,则2019年和2021年单块银幕的年均成本约为11万元和6.6万元。从这个角度来看,影院媒体的营业成本其实也是在下降的,而且降幅明显,毕竟持续的疫情状态下,影院自身的业务缺乏连贯性。

 

分众不仅做到了营业成本的下降,费用方面也有小幅的下降。2021年销售费用26.6亿,占收入比重约为18%,基本上与2020年持平,作为一个销售驱动型公司,这部分的费用应该是去收入变化趋同的,没必要降,也不能降。管理费用5亿,同比降低1.8亿,占收入比重仅为3.4%,主要原因是此前优化运维人员而发生的离职补偿金及年终奖金。研发费用方面由1亿下降到9千万,主要是人员和薪酬的减少。

 

分众在成本和费用上的调整,基本上是围绕媒体类型和人员数量来进行,未来如要继续降成本降费用,或许只能从这两方面来考虑了。

 

成本和费用的降低,导致了当期毛利和净利润的提升。2021年,分众毛利率和净利率分别为67.5%和40.8%。已经超过了2018年的水平,离2017年72.7%和50%还存在不小的差距。


随着谨慎的日用消费品类客户占比的大幅提升,分众在未来很难触碰到历史最高的毛利率和净利率水平了。2021年,日用消费品广告带来的收入为63.3亿,占总收入的比重为42.6%,互联网仅为28.5%,差距进一步拉大。

 

日用消费品类客户占比的提升,带来的好处也是显而易见的,比如应收账款的减少和回款情况持续改善。2021年,应收账款由36.2亿减少至30亿,以及信用减值损失同比下降55.40%至1.6亿。

 

此外,公司的坏账计提比例依旧相当严格。2021年应收账款账面余额50.4亿,坏账准备约为41%,相比2020年,坏账准备提升了5.6个百分点。这50.4亿中,已呈现风险特征的为16亿,已按照约96%计提坏账,其余的34.4亿中,绝大部分为1年以内的应收账款,其中日用消费品行业和互联网行业分别为15.4亿和6.6亿,分别按照11%和13%计提坏账准备,而一年以上的应收账款中,日用消费品行业仅为0.7亿,互联网行业为2.4亿,分别按照31%和38%计提。也就是说,分众对应收账款的账面价值,已经将具有风险特征的应收账款近乎按抹零处理,其余各行业的应收账款(绝大部分为一年以内)按能账面价值约85%计入资产负债表。

 

2021年净利润60.6亿,扣非净利润54.1亿,两者6.5亿的差额主要来源于计入当期损益的政府补助5.8亿和投资收益3.2亿。政府补助可以看成是经常性的非经常性损益,地方政府根据前一年分众在当地的纳税贡献而给予的返还,与其收入有较强的关联性,投资收益中,主要为数禾科技带来的权益法下确认的投资损益2.7亿(上下半年分别为2.2亿和0.5亿)。

 

如果分众按照这样的局面发展下去,每年取得10%-15%的增长算比较合理的,但是,现实并不会按照我们自己编写的剧本演下去。一边是2021年年报中对分众行业地位和业绩复苏的肯定,一边是2022年一季报意料之中的业绩下滑,可谓是冰火两重天。

 

2022年第一季度收入和净利润分别是29.4亿和9.3亿。同比下降18.2%和32.1%。

 

收入下滑的原因主要是因为疫情,而疫情爆发的中心刚好是公司收入占比最大的华东地区,占分众收入的35%左右。对于广告主而言,即使前期签订了合同,但对疫情的担忧会将广告发布时间延后,分众自然无法完成收入的确认。

 

利润的下降幅度明显要大于收入,主要原因在于营业成本、管理费用、信用减值和文化事业建设费。分众的营业成本相对刚性(应该也没有出现2020年物业减免点位租金的情况),但分众还是通过减员降薪等手段对成本进行控制,实现营业成本下降12.6%,但与收入的降幅还有一些差距。人员优化产生的补偿金约1.8亿元,体现在管理成本的上升。疫情对广告主也带来明显的影响,信用减值同比上升22%。文化事业建设费免征政策在2021年年底到期,2022年起恢复减半增收。四者的共同作用,最终的结果是,净利润大幅下滑32.1%。

 

分众业绩的不乐观,在股价上便提前有所体现。仅3月份股价下跌20%,4月份从6元下探最低到4.95元。年初至今,股价下跌28.8%。

 

遭遇大跌的时候,我们很陷入马后炮的思维,这也是痛苦和焦虑的来源吧。很多事情,当我们事后回顾时,却常常觉得这些后果好像是可以预见的。

 

以日本偷袭珍珠港为例。1941年秋,在日本人袭击珍珠港的几个月前,东京的情报机关给在檀香山的间谍发去命令,要求日本情报人员将珍珠港划分为5个区域,并按区域报告在港舰艇,特别是战列舰、驱逐舰与航空母舰以及同一船坞停靠多艘舰船的情况。而且美军截获并完成了解密和翻译,将情报很快送抵华盛顿。

 

几周后,美国的监听人员无法跟踪到日军第一、第二舰队所有已知航母的无线电通信,对它们的位置也一无所知。然后在12月初,位于夏威夷的第14海军辖区战斗情报单位报告,日本人在一个月内第二次更改了舰艇呼号,使得接下来的几天确认日军航母和潜艇的位置变得更加困难,日军的习惯是每6个月或更长时间更换一次呼号,而在30天中更换两次呼号,就被视作“大规模主动行动准备工作中的一个步骤”。

 

两天后,发送到日本驻香港、新加坡、巴达维亚、马尼拉、华盛顿和伦敦外交与领事机构的密电被截获并破解。这些消息要求外交官们立即销毁密码本,并烧掉其他所有重要的机密与秘密文件。同时,FBI也截获到一个由日本驻夏威夷领事馆的厨师打给身在檀香山的某人的电话,厨师兴奋地告诉对方,官员们正在烧毁所有重要文件。

 

事后看,所有的这些证据都指向了敌人正在步步逼近,袭击的意图昭然若揭,但“愚蠢”的情报部门和决策层无视了这些关键信息。

 

事前,在一个复杂的事件链条中,每个事件的发展都带有一定的不确定性;事后,我们习惯基于已发生的事件去寻找支撑其发生的原因。但是,横亘于未来与过去之间的不对称性,导致了我们对事前和事后判断的天壤之别。

 

说回分众,我认为对其能形成明显影响的不是经济的周期性,而是疫情导致的大面积管控。立足当下,我们很容易地做基于答案去寻找证据的事,忽略了过去与现在之间巨大的不对称性。

 

如果将时间回拨到2021年底,大多数人都能借助网络信息预感到病毒的传播速度会加速,但无法预知会快到什么程度。我们相信政府的管控政策和管控效率能在疫情处置和经济发展之间找到一个合适的平衡点,但谁都没法预料到久经考场的尖子生涂错了答题卡,更加不可能想到在整体物资充足的大环境下,居然会出现小环境内物资紧缺……

 

未来,病毒向何处演变,无人知晓,经济如何发展,股市走向何方,是个谜题。在我看来,这个世界是高维的、复杂的、多变的、不可知的,任何低维的、单一的、线性的思考是危险的,尤其是在悲观或乐观的情绪中做线性外推。

 

今年在分众上的浮亏,再明显不过了,但仔细想一想,我在分众上的亏损,是亏的业务的钱,还是亏的环境的钱呢?

 

当这个问题有了自己的答案时,自然也就淡然了。

 

客观来讲,分众的二季度也不会乐观。华东地区的疫情,广告主的观望让分众在二季度业绩存在巨大的不确定性,甚至一季报中也没有如往年一样给出上半年的经营业绩预估。

 

乐观的来看,即使今年下半年出现翘尾效应,分众的单季度业绩也不可能出现大幅的上涨,毕竟点位数量和广告时长是固定的。

 

基本上可以确定的是,分众今年的利润会出现明显的下滑,稍稍乐观点,二季度净利润6亿,三四季度完成30亿,全年约为45亿的水平。当前没有买卖的打算,在绝望中等待希望,期待分众未来稳定的业绩表现。



本月阅读


本月大量空闲时间拿来阅读洋河的财报和整理洋河的相关信息和数据,用来看书的时间较少,只是利用每日地铁通勤的零星时间,龟速般的读完了《富兰克林传》和《邓小平时代》。


阅读伟人的传记,不仅可以更立体更客观的了解其人,也可以在“穿越”到他们生活的时代,旁观并学习他们为人处事的智慧。

以上。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鹭由器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