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022年六月小结

鹭由器 鹭由器
2024-09-20

持仓与交易

持仓收益


注:港币汇率为0.85。

本月交易
在21元减仓部分陕西煤业,减仓的资金和分红的资金以360港币买入腾讯控股。


调仓换股

本周围观几个群友讨论调仓换股时,趁着陕煤的股价与理想买点的比值为腾讯对应比值的2倍时,完成了陕煤到腾讯的调仓换股。

 

从我的立场来讲,我应该主张调仓换股,从而显得自己“知行合一”。但随着讨论的深入,我选择沉默,倒不是因为呆坐派占了上风,而是个人对换股的认知比较模糊,甚至回头浏览聊天记录时,我都惊讶于自己敲下的文字。

 

因月度总结中要记录当月的交易,顺便整理思路,梳理下自己调仓换股后的思考。当然,我尽可能回避已调仓这个事实,以及几位群友给出结论的影响。

 

首先,以我个人的视角简单拆解下老唐的投资决策的过程。

 

第一步,以企业财报为出发点,通过上市时间、ROE、负债率、现金流等因素筛选标的;通过收集和阅读行业讯息、企业公开信息等对标的企业有个初步的了解。这一步叫感知,总体上能大概判断这家企业成色如何,是否值得进一步的分析。

 

第二步,通过历年财报、招股说明书、调研报告等对企业进行深度分析,并回答企业的经营是否符合三大前提,企业的护城河是什么,管理层的可行度如何,未来面临的风险是什么,以及未来的盈利情况如何。这一步叫认知,基于多维度的信息形成对企业经营的概率判断,确定最高仓位占比,基于简化的自由现金流模型,结合企业的现金流特点、资产负债情况、上下游地位、竞争优势等,对企业三年后的净利润进行估值计算。

 

第三步,以无风险收益率的倒数为估值中枢,计算企业的估值范围,从而明确当下的理想买卖点。这一步叫决策,用确定的数字来指导当下和未来的买卖行为。

 

第四步,将市场先生的出价与设定的买卖点进行比较,实施买卖行为,在低点将现金/基金换成股票,或在高点将股票换成现金。这一步叫行动,不依赖宏观和市场消息,仅依据第二步和第三步的数据来交易。如果对企业有误判或无风险收益率发生变化,则会考虑回溯,对第三步进行调整,或者对第二步和第三步同时调整。

 

至此,可以看到这个投资决策过程思维严密,环环相扣。用一句话来总结:感知优中选优,认知保持灰度、决策黑白分明、行动果断迅速

 

如果把投资比喻成选船向大海中航行,那么从登船或下船这一跃是确定性高且比较容易做出,而难点在于航行中途换船。

 

关于调仓换股,老唐曾说,难度高了,很容易晕。接下来,我尝试去梳理和分析难点到底在哪里。

 

前面提到过企业分析的认知灰度,这个灰度是通过概率和赔率来清晰化的,概率对应仓位,赔率对应买卖点。概率优先于赔率,对盈利其决定性作用,这也是我们观摩老唐实盘时,他选择呆板的仓位比例,不做仓位动态平衡,而仅仅根据企业经营调整估值的原因。

 

因此,我们可以认为,即使是调仓换股,仓位的上限也不能破。而调仓换股,重点集中在上面提到的第三步和第四步。

 

为简化起见,我们假设仅持有X和Y两只股票。调仓换股的触发条件是有明显的便宜可占,取值为股票之间价格/理想买点的比值为2倍以上。根据两只股票不同的走势,可以得出如下10种组合,其中有6种是在本次分析范围内。


低估换变态低估:这个时候,重点不是换不换的问题,而是搞清楚出现变态低估的原因。

合理换低估:在仓位不突破上限的情况下,理论上可以换。

合理换合理:属于合理的上沿换入合理的下沿,同上。


如果持股数量倍增,在个股波动不一致的情况下,出现调仓换股的机会将会呈指数级的增长。如果沿用既定换股策略,那么,原本通过“现金换股票,股票换现金“,企图赚企业价值增长和市场高估的策略,将会演变成了频繁的股票换股票,以赚取企业价值增长为主的策略。孰优孰劣,一目了然。


总结来说,我们期望划一根线来指导调仓换股的思路可能是白费功夫,在仓位、价格等因素的影响下,这根线迟早会被拉成一张网,增加决策的难度和操作的频次,改变原有的投资策略


本人的陕煤换腾讯,客观上来讲,是一次不明智的交易。从过程上来说,应该是慢思考快行动,而不是行动之后再去填补思考的空白或为交易找理由;从结果上来看,看似这部分资金的赢面概率增加了,但本质上两家企业依旧是灰度的,结果充满不确定的。



本月阅读

《认知天性》

这是一本关于“如何更有效地学习”的书,两点感悟可以展开来说说。

 

第一, 我们习以为常的学习方法可能是错的。

 

万千智慧始于记忆。以往我们所接受的学习训练是以重复来强化记忆,以高强度的练习和题海战术去应对一轮一轮的考试。在以被动为主的安排下,学习仿佛是一个动作,照着做就会有结果。

 

当考试的内容脱离书本且频率不再可预期,被动的安排变成主动的探索时,我们时常会感叹:划了重点,做了笔记,看了又看,但知识就是没记住。

 

这里涉及到两个问题:知识是如何被记住的?记忆又是如何被强化的?

 

阅读、划重点、摘抄笔记,这些方法有一个共同点,比较轻松容易,且不费脑力,重复的动作带来认识上的熟悉感,使得我们产生自以为掌握了这些知识的错觉。

 

当大脑没有做出认知努力的时候,形成的记忆往往是短暂的,比如,我们很难想起前一天你在书上划下了哪些重点。正如作者所言:不花力气地学习,就像在沙子上写字,今天写上,明天字就消失了。

 

记忆是被刻意地组织和构建出来的。阅读一本书,不可能记住书中全部的内容,我们总是有意识去选择对自己情感影响最大的元素,并填充到自己的记忆框架中。有困难的学习带来的冲击,会触发大脑去对新的知识进行编码和形成检索条件,从而支持进一步的学习、理解和记忆。

 

当然困难并不是越大越好,如果没有背景知识或技能来应对困难,持续的学习就无从谈起。心理学家比约克夫妇提出了 “合意困难”,即合乎心意的困难、适度的困难,在学习中设置一些的“有益”困难,增加合理的难度,能让学习效果更准确、更持久。

 

因此,好的学习应该是逐步跳出自己的舒适圈,层层递进,日拱一卒。

 

遗忘曲线的存在,时间也是知识的敌手。书中提到了一系列的增强记忆手段:考试、间隔练习、交叉练习和反思,这些几乎都指向了一个词:检索。

 

知识的提取往往是通过检索来完成的,对于知识和信息,并不是我们没记住,而是缺少一条与之相关联的通路。试想下,当我们刻意回忆时,总感觉想不起来,而在某个画面或触动的刺激下,回忆如潮水般涌来。两者的区别,主要还是这些知识和信息有没有被链接。

 

如果把知识比喻成一个个岛屿,那检索就是桥和路。检索就是借由神经通道,通向一个个记忆的节点,每一次调取,或帮助我们识破“自以为学会了”的假象,看到自己没掌握的地方;或巩固记忆,强化新知与已知的连接,方便以后进行回忆。

 

既然知识是被主观选择的,记忆是被刻意组织的,那么,每个人都会形成一套自己的感知体系与认知能力,同样的事实,不同的人会得出完全相反的判断,这也是我们成功/失败的根源。

 

从失败中幸存下来而进行的反思,会涉及到多种认知活动,并对记忆和检索进行调整。这些活动包括,检索——从记忆中检索知识或是早期的训练内容,细化——把新知和已知关联生成新的检索通路,记忆——借助观察和思考,预先演练你下次可能采取的不同做法。

 

第二,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最近中高考结束,无意中听到考生家长与老师的一段对话。

 

家长:我孩子中考xxx分,您说报哪个学校好呢?

老师:如果您孩子取得这样的分数比较吃力,建议选择普校好班,否则,去重点高中。

 

我理解这位老师想表达的是,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学习轻松的学生大概率是掌握了某种创新性解题办法,而不是陷入题库的无底洞。不管是工作还是学习,我们了解更多的信息和掌握新的知识,目的是为了接近本质,以更好的方法去解决问题或探索世界。

 

爱因斯坦曾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

 

诚然,知识是历史的,想象力代表着未来。但想象力不等于空想和思维的跳跃,而是以知识和现实为基础,一步一步向前推进。

 

我们熟知的科学进步,或因传播的原因被蒙上英雄主义的色彩,但背后有着不可忽视的基础。我们经常听到人们说,“詹姆斯•瓦特于1769年发明了蒸汽机”,据说他是由于看到蒸汽从水壶嘴冒出来而受到了启发。实际上,瓦特打算制造自己的蒸汽机的想法是在他修理托马斯•纽科曼的一台原型蒸汽机时产生的。这种蒸汽机纽科曼在57年前就已发明出来了,到瓦特修理时,英格兰已经制造出100多台。而纽科曼的蒸汽机又是在英国人托马斯•萨弗里于1698年获得专利权之后才有的,但在萨弗里获得专利权之前,法国人丹尼•帕龙已 于1680年左右设计出这种蒸汽机(但没有制造),而帕庞的设计思想则来自他的前人荷兰科学家克里斯蒂安•惠更斯和其他人。


创造性、想象力、灵感,这些词语看似虚无,实则是大脑中已有知识的新连接。所谓的大脑越用越活,其实是反复的检索与迭代,带来更通畅的神经通道与更复杂的神经网络,知识的调取更快速,思维更敏捷。

 

《创新者的窘境》

因为看了《乔布斯传》,果断地购买这本书。在乔布斯去世前,他的办公桌上有七本书,唯一的一本商业类图书就是克里斯坦森的《创造者的窘境》。

 

本书的重点不是创新者是怎么来的,而是创新者怎么没的。让这些曾经优秀的创新者死亡的原因,主要是创新者发展成引领者过程中形成的企业价值网络,包括满足客户需求、内部资源分配、组织架构、决策流程、晋升机制等等。

 

作为引领者的企业在产品、管理和流程上的精进,不断的武装自己,但创新者总会不停的想办法从边缘突破,开辟新的战场,实现对引领者的颠覆。正如那句流行语所言,真正打败你的往往不出现在你竞争对手名单上。

 

创业难,守业更难。

 

工业革命和信息革命的发展史,也是创新者对引领者颠覆的历史,这条路上,倒下的企业尸横遍野,而生存下来的幸运儿,或是在关键的时点选择了更有远见的战略,或是具备天然的包容性。

 

企业的目的是盈利,企业战略是为ROI服务的,因此,最优的战略是不同时空里ROI最高的策略。时空包括了时间或行业领域等维度,这使得ROI无法准确计量但又客观存在,而当下可见的观测指标非常有限,比如决策者的包括洞见和行动。

 

企业的战略决策对当下和未来的影响都是灰度的,提升当下利益的战略可能是价值毁灭,牺牲眼前利益的决策可能是为更高一级的战略服务。这也是投资科技企业的难点。

 

企业内部难以让两套价值网络共存,面对潜在的破坏式创新,要么单独运作体外发展,要么投资收购保持独立。但是,潜在破坏式创新的成功是个概率事件,收购和独立运作很可能使企业戴上无序扩张的帽子。


读完这本书,我想到了腾讯。在腾讯的发展路径上,一直在努力避免陷入窘境,通过不断组织架构调整和优化去抵抗体制的牢笼,并不断突破业务边界进行收购和赋能扩大自己的能力范围。



关于码字


从2020年6月27日第一篇文章开始,本公众号不知不觉走过了两年。


起初写公众号是带有明确的利益驱使成分——获取老唐的签名书,为了能达成目的,一篇文章花了我一个多月的业务时间。倒不是我写的有多么的认真,或思考的多么的深刻,而是因为下笔艰难,键盘在手,但手指却不受控的停留在原地。


当我回看自己的文章时,总觉得青涩幼稚,好多文字都能使我回忆起当时的场景,敲不出一个字,转而求助于百度。


老唐的书出了一本又一本,读书笔记我跟着写了一个又一个,但写文章的目的也变了。我期望自己写下的内容能获得认同带来自信,因为码字这门技术活,曾经让我一度比较自卑;我也希望能获得交流与反馈,在虚拟的世界中找到与自己相似的人群;我更加希望通过阅读和输出获得认知,因为这件重要的事被我忽视的太久了。


现在写一篇读书笔记不再需要一个月之久,但也远远没有到下笔如流水的境界。每次一的输出,都会有或大或小的摩擦力,甚至许多次把自己从放弃的边缘拉回,过程虽有苦恼,结果总体是令人兴奋的。


不开车的价投不是好厨子

新版《手把手教你读财报》笔记

书中自有黄金屋,手中要有真钥匙---再读《巴芒演义》

巴菲特和他的朋友们----《巴芒演义》读书笔记


读书和码字之外,最近我重新开始了跑步。跟写文章类似,我有行动的意愿,但却谈不上喜欢,主动偏少,被动偏多吧。每一次的出门都要经历反复的心理建设,但跑动起来后,可以把一切抛之脑后,甚至非常享受最后几百米冲刺的快感。


生活中有很多有价值且有意义的事,选择几样,努力的坚持下去,我相信,在未来的某一天,时间给予我的馈赠会出乎意料。


以上。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鹭由器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