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白酒经销商的返利
在传统的销售模式下,厂商除了需要建立价格体系,给予各级经销商利润空间之外,还有一定的返利用于鼓励商家多多销售。厂商与经销商分工明确,在良好的品牌形象和稳定的价格体系之下,双方把酒言欢,是利益的共同体。
销售出身的董明珠,深谙渠道的重要性,她曾说,格力的“核武器”就是经销商的返利政策。
这句话至少可以说明:
返利政策是厂商与经销商之间的商业机密,返利条件、返利方式和返利时间等,不可能为外界所熟知;
返利政策是黑箱,动点心思的话,可以成为调节利润(并不等于利润造假)的秘密武器;
返利政策需要兼顾多方的利益,执行不到位或者不合理的政策具备一定的危险性,前段时间闹得沸沸扬扬的格力河北经销商脱网事件,算不算一次“核泄漏”呢?
白酒行业跟家电行业在营销环节相似,不禁使我好奇,白酒企业的返利是怎么玩的呢?
本文将结合财务数据,对贵州茅台、五粮液、洋河股份和古井贡酒的返利进行分析,由于返利政策为商业机密,文章的分析仅为个人推测。
贵州茅台
这些年茅台酒终端价和出厂价之间巨大的价格差,中间的各级经销商zi可谓是赚得盆满钵满。要了解茅台的返利,得把时间拨回到十年前了。
打击“三公”消费政策的出台,直接将高端白酒的消费降至冰点。据悉,2013年至2014年,茅台的主要策略是清空库存、避免压货,因为对经销商提出了“倒挂返利”的补贴政策。即允许经销商以低于出厂价的价格进行销售,之后由茅台根据经销商的销售情况提供一定比例的返利进行补贴。
2015年,市场开始回暖,为确保品牌价值,茅台就开始取消了返利政策,要求经销商不能低于出厂价销售。
查阅2012-2014年茅台财报中的数据,可以发现预收款项和销售费用的变动明显。预收款的大幅缩水和销售费用的增长表明经销商打款意愿不足,市场销售不畅。
销售费用主要包括广告宣传费、促销费用和运输费用。以2012年财报为例,广告费用由5.2亿增加至8.9亿,增幅71%,促销费用由0.47亿增加至1.4亿,增幅198%。从2013年开始,财报将广告费、促销费及其他相关费用合并至广告宣传及市场拓展费用,当年,该费用同比增长58.1%。2014-2015年,销售费用金额以及销售费用占收入比重逐年下降。
销售费用的起伏,与当时茅台执行和取消返利政策密切相关。这也表明,茅台的返利通过销售费用(比如促销费)来表达,影响费用,不影响收入和毛利。
取消返利,对于茅台而言是为了进一步提升一线品牌的品牌价值,自身的稀缺属性加持也使得其市场表现并未受到影响。公务消费转向商务消费,反而使得茅台的价格和市场影响力节节走高。
对于经销商而言,他们的利益主要是通过市场终端价/市场指导价与出厂价、一批价、二批价等之间的差价来获取利润。
五粮液
从2019年的年报开始,五粮液对销售费用的披露更加的详细了,将综合销售费细分成了形象宣传费、促销费和人工费等。对比这几年的数据,促销费占整个销售费用的60%,约为形象宣传费的3倍,且促销费占收入的比重约为6%的水平。
高额的促销费支出,给谁了呢?又是以什么方式给的呢?
翻开2013年的财报,当年白酒市场受到巨大冲击,销售费用变动幅度近50%,对此,五粮液给出的解释是“给予经销商更多的市场支持所致”。
当时,五粮液与经销商的合作模式为大商制,所谓的市场支持即给予经销商更多的返利(即当前销售费用中的促销费),要么有资格以同样的价格拿更多的货,要么可以拿到更多的返点。从其他应付款的项目来看,更有可能是后者,经销商支付给五粮液货款后,返还给经销商返利记录在销售费用中,未支付的款项变成了其他应付款-市场支持费用。
反映到财务的指标上,则是高收入、高毛利和高销售费用。
2019年五粮液进行渠道改革,渠道下沉并引入控盘分利的模式。所谓的控盘分利,指的是管控量盘和价盘,五粮液参与经销环节更多的管控,避免经销商胡来,同时,对渠道短扁平化处理,经销商和终端商的利益重新分配,调动多方的积极性。
渠道的改革,改变的是利益分配权限和利益的多寡。如果说返点是经销商利益的一部分,那么,在市场比较稳定的时候,返点的多寡应该与销售存在关联了。按照这个推理,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最近几年促销费会占营业收入6%了,毕竟,返利政策不可能朝令夕改。
与茅台类似,五粮液曾在2014年的经销商工作会议上明确表示取消52度普通五粮液的年底返利政策,控量保价,维持价格体系的稳定性。
这个政策具体的执行情况如何呢?
众所周知,五粮液主营收入包含了五粮液产品和系列酒产品。以2021年为例,系列酒产品约占收入的20%,为126亿,而公司促销费支出为37.9亿。显然,促销费不仅仅是针对系列酒产品的,五粮液产品也应该有份啊。
因此,对于五粮液的经销商而言,他们的利润主要来源于两大部分:出厂价/批价与销售价之间的差异,以及五粮液的返利。返利的部分,平均约为采购额的6%左右。
洋河股份
洋河的财报中,对收入确认有如下说明:
公司根据营销政策,以及经销商成品酒的销售情况,给予经销商一定比例的折扣,定期或不定期与经销商进行结算,在结算时作为折扣计入已开具的销售发票中,以扣除折扣后的发票金额(净额)确认销售收入,根据权责发生制原则,对当期已经发生期末尚未结算的折扣从销售收入中计提,计入其他应付款核算。
简单之,报表中计入的收入会扣减当期给予经销商的折扣,折扣的部分成为其他应付款科目之下的经销商尚未结算的折扣,并在未来定期或不定期结算,抵销货款。
由于2020年开始执行新的会计准则,折扣和预收款直接归入合同负债。因为折扣的存在,导致了会计和税务在处理上的差异,进而形成了递延所得税资产。
以2020年年报为例,负债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的差异约为28亿,产生了约7亿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占比超整个递延所得税资产的70%。而当年的应付经销商尚未结算的折扣与折让为26.1亿,是构成负债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的差异的主要来源。
观察洋河的销售费用,大头是广告促销费,财报中虽然没有给出广告和促销分别是多少,但我们可以基于零星的披露对洋河的营销有个大致的了解。
在2020年的年报中,广告促销费为14.1亿,并披露了广告费的构成,全国性广告8.9亿,地区性广告1.3亿,合计10.2亿,则促销费为3.9亿。
2021年,广告促销费为19.1亿,同比增长35.49%,公司给出的解释是“主要原因系本期销售收入增长,促销费相应增加所致”。也就是说,即使广告费不增加,促销费最多为8.9亿,不超过广告促销费的50%。
至此,可以发现洋河和五粮液在广告和促销的支出上有较大的不同,洋河的促销费又支出给了谁呢?
首先,先大致介绍下洋河的经销模式和返利政策。
洋河与经销商采用的是“1+1”的合作模式,洋河派驻业务代表入驻经销商,在经销商主导市场设立分公司和办事处,主导市场开发、维护、品牌推广和消费者教育工作,经销商起来配合作用。
洋河的返利政策,是首先根据城市规模和往年销售,定下该经销商的年度任务,然后根据完成比例实施返利。
目前了解到的规则是:设年度销售任务为A,实际完成为S。60%A≤S<80%A,返利为全年进货额的3%;80%A≤S<100%A,返利为全年进货额的5%;S≥100%,返利为全年进货额的8%。目前不太清楚的,使用返利款提货的这部分算不算在年度完成情况里。
基于这样的分工和利益分配方式,大致可以推测,洋河的促销费主要是面向最终消费者。如果将促销费用给到经销商,在已有返利的基础上进行再激励,那么经销商就有降价或串货的动机,不利于价格体系的稳定;如果将促销费给到消费者,与营销活动结合,不仅可以拉动销售,还可以减少库存。对于刚刚经历过渠道改革的洋河而言,个人判断,后者的可能性更大。
因此,洋河的经销商的利益,主要是洋河基于销售任务情况给予的折扣,以及销售价与出厂价之间的价差。根据上面提到的规则,取均值的话,折扣在6%上下。
古井贡酒
古井贡采用与洋河类似的“1+1”模式,派出营销团队与经销商一起开发和维护市场,在适度掌控终端的基础上扩大销售半径,实现市场扩张。
同时,古井贡在合肥、北京、郑州、深圳等地方以设直营公司的形式构建了系统的专属直销渠道体系,以提高核心区域的产品渗透率。
两种模式并存,厂家可以直控终端全面负责销售工作,削弱经销商的权利,经销商弱化为仓储配送和资金等辅助服务工作。
虽然在营销模式上与洋河存在相似性,但对于折扣的处理,两者或许存在一定的差异。
首先是收入确认的原则。古井贡在进行收入确认时,并没有像洋河那样扣减折扣的表述,可以推断,给予经销商的折扣在经销商折扣的处理与五粮液类似,经销商支付的货款全额计入收入,折扣部分通过销售费用支出。
接下来观察销售费用。古井贡的销售费用中主要为综合促销费和广告费,综合促销费约占收入10%左右,显著的高于五粮液和洋河。这基本上与上面的推断匹配。
最后再来看其他应付款中的未结算折扣。2016年-2019年,未结算折扣的金额分别为0、0.54亿、0.3亿和0。对于大几十亿到百亿收入水平的酒企而言,年底仅有零星的为结算折扣,个人推测是,有小部分的返点并未在12月31日结算给经销商。
结合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古井贡采用与洋河类似的营销模式,在财务处理上选择了与五粮液同样的方式。
那么,回到古井贡营销费用上来,占比约为收入10%的综合促销费,应该是即包括了面向经销商的返利,也包含了给予消费者的促销优惠。
古井贡经销商的利益,则是返利和产品出厂价与销售价之间的价差。经销商返利和古井贡促销,二者相加约为10%。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