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段永平的投资智慧

鹭由器
2024-09-20

最近读完了段永平的博客和雪球问答,虽说他的只言片语早有耳闻,但完整地读下来,感受大不一样。内容上侧重于“道”,连贯起来却丝毫不觉得空洞。

按照自己的理解,摘录了几百条段永平的语录并进行了分类。或许某个时刻迷茫之时,从这些文字中可以找到慰藉,或是回味初读时的愉悦。

(本来此处写了一些自己的想法,但总觉得有刻意解释之嫌,删除也罢)。

此刻目光停留在此处的你,往下看,一起来重温/感受段永平的智慧吧。


关于老巴

什么人适合做股票投资?我问过巴菲特在投资中不可以做的事情是什么,他告诉我说:不做空,不借钱,最重要的是不要做不懂的东西。

我觉得最重要的书是巴菲特写给股东的信,其次是巴菲特平时的言论。如果你真看懂了,你就可以开始了。

巴菲特之所以是“巴菲特”,最重要的就是他能坚持做正确的事,也就是原则性错误的事不做。

记得巴菲特说过类似这样的话:如果你不了解投资的话,你不应该借钱。如果你了解投资的话,你不需要借钱,反正你早晚都会有钱的。

我觉得其实任何人写的巴菲特的书都可以看,但看一两本就够了,如果看一两本还不得其门而入的话,再多看也应该是没用的

我也没有任何想法想去复制巴菲特,我甚至很少关心他都在干嘛和干过嘛。我只关心他做事情的道理,明白后自己自然有机会。

巴菲特追求的是产品很难发生变化的公司,所以他买了后就可以长久持有。但他也说过,如果你能看懂变化,你将会赚到大钱。

巴菲特说过生意模式最重要,但也要合适的人才能管好。当我强调人时,表示生意模式已经看过了,不是表示生意模式不重要。我不知道哪个更重要,但知道哪个不行时哪个就重要。

如果有这么一句话,可能就是“买股票就是买公司”。我曾对老巴讲这是我从他那里学到的最重要的一句话,然后他说,这正是他从格雷厄姆那儿学到的最重要的一句话。

般人学习理解时总是觉得做什么是最重要的,其实最重要的是不做什么。巴菲特能有今天最重要的是“不做什么”。

在股票游戏里大部分人都是在努力犯错误,所以造就了巴菲特。

我觉得大家最好能明白什么是思考的逻辑,什么是思考的结果。我们要学的是老巴思考的逻辑,而老巴的错误只是概率上的错误而已。

当年我跟老巴讲我向他学到的关于投资的东西就是“买股票就是买公司”,然后他说,这正是他从他老师那里学到的。我能够投资不是因为我看过哪些书,而是因为我自己确实能理解企业。

老巴借的钱借期可达15到20年,不用抵押,利息极低,中间不需要还。作为有能力的人,这种钱还是可以借一点的。

我投资不会刻意去想我要做长线还是中线还是短线,但我总是会记得巴菲特说的那句话(大致意思),“不打算持有10年的股票为什么要持有10天呢?

跟任何人买股票都是不对的,最重要是自己能搞懂。谁要跟了巴菲特的康菲石油就惨了,如果跟了他买的那个以色列银行就更惨,但巴菲特没事,因为那只是他很小的一部分。

觉得我理解投资的道理其实也不是向巴菲特学的,而是本来就在我的血液里,巴菲特只是给了我信心和提醒而已。选择“懂的”行业对投资当然极为重要。

每个人看看自己犯错的比率,再看看老巴犯错的比率就明白差别在哪里了。

说自己一半巴菲特一半索罗斯的意思实际上是说自己既不懂巴菲特也不懂索罗斯。

学巴菲特最重要和人们能够学的东西其实不是他做什么,而是他不做什么。


关于投资

我对投资没有理想收益的想法,我关注过程是否正确多于关注结果是否马上显现。

请问我们应该赚投机人的钱还是被投机人赚钱?如果你也是投机人的话,这两种情况会交替出现。价值投资者眼里只看投资标的,不应该看别人。

PE是历史数据,可以参考,但不起决定作用。

拿利息绝对无风险,而投资则有可能血本无归,所以风险是决定是否投资的第一考量,在自己懂的东西上投资最重要的就是能看到风险在哪。

如果你也是投机人的话,这两种情况(赚投机人的钱还是被投机人赚钱)会交替出现。价值投资者眼里只看投资标的,不应该看别人。

无论什么时候卖都不要和买的成本联系起来。该卖的理由可能有很多,唯一不该用的理由就是“我已经赚钱了”。不然的话,就很容易把好不容易找到的好公司在便宜的价钱就卖了(也会在亏钱时该卖的不卖)。

我从一开始就是个价值投资者,我买股票时总是假设如果我有足够多的钱的话我是否会把整个公司买下来。

价值投资者会用长期投资的办法,但长期抱着一个股票并不一定就是价值投资。价值投资最重要的是买对公司然后才可以长期持有。很多人把长期持有当成价值投资的唯一特性了,大错特错啊,千万别忘了前提。当然,你可能买的就是一个好公司,那就应该坚持下去(你自己要明白你为什么买)。所谓长期投资的意思就是短期有可能会亏钱的意思。

我觉得对所谓价值投资者而言,(等待合适的价格)其实没有那么考验。他们也就是没有合适的东西就不买了,有合适的再买,就和一般人逛商场一样,我想每个人逛商场时一定不会把花光身上所有钱作为目标吧。

我买的时候是不考虑是不是有人从我手里买的。我要假设如果这不是个上市企业这个价钱我还买不买。你如果明白这点了,价值投资的最基本的概念就有了,反之亦然。

如果我能看懂一家公司,认为其长期很有前途,短期的问题往往是买入的机会。

相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我可以比较冷静地去分析这类公司的问题到底是什么,是否可以解决。如果我觉得问题不是要命的,但价格已经是要命的情况下,我可能就会买。买这种公司要小心掉入价值陷阱。高成长的公司比较难买,必须要了解更多。我错过了腾讯和苹果,但买了些Google。说错过的原因是我当时曾经非常想买,但最后没动手。

如果不小心赚到钱了,千万不要以为自己就可以靠此为生了。如果仅仅把投资作为生活的一部分(可能是一小部分),他会给很多人带来乐趣的,不然可能会有很多痛苦。

懂生意模式不等于要成为行业专家。

如果有公司净资产1000亿,市值120亿(你这里价值是什么意思?)的话,我觉得最重要的是去确认两点:1,净资产真有1000亿吗?你会发现其实要确认比你想象要难;2,理论上可以变现吗?有没有可能在变现之前先变没了?这里有一个不一定对的依据就是,如果这个公司有现金的话,会不会跳出来回购,不肯回购的一般就可能有问题,但肯回购的不一定没问题。

对投资,我想来想去,总觉得只有一样东西最简单,就是当你买一个股票时,你一定是认为你在买这家公司,你可能拿在手里10年,20年,有这种想法后就容易判断很多。

投资是个很有趣的行业,有些业余的有机会比有些职业的做得好,别的行业很难见到这种情况,体育里基本不太可能,除了足球。

看图看线投的就是别人的短期看法,而投资投的是长期的数据。也许可以这样区分:投别人短期看法的叫投机,投自己长期看法的叫投资。

我有时也这么说:投资很简单,不懂不做,但要能搞懂企业就算看一吨的书也不一定行。投资简单但不容易!

投机是个刺激的游戏,建议喜欢玩的人一定要量力而行。投资是个快乐的事情,投资人可以慢慢享受其过程。

我认为一个人认为自己可以战胜指数的时候,他可能已经失去平常心了。我觉得好的价值投资者心中是不去比的,但结果往往是好的价值投资者会最后战胜指数。

买股票就是买公司,所以同样价钱下买的公司是不是上市公司并没有区别,上市只是给出了个退出的方便而已。

不懂不做(能力圈)是一个人判断公司内在价值的必要前提(不是充分的)。

看pe但不看重,pe是历史数据,我们买的是未来的现金流。所以除非你能从历史中看到未来,否则没意义。

能涨价的东西就表示他有“护城河”,能体会出这点来还是很有天赋的。

企业价值(市值+负债-现金)是相对于p/e的一个概念,能反映负债。用enterprisevalue最大的好处是让投资者注意负债的影响,不然只看pe的人就很容易以为通用汽车的股票很便宜,通用汽车公司破产以前的pe非常低,但e/e非常高。

任何“跟进”都是错的,因为你早晚会错。跟进的意思就是自己不明白瞎买的意思,所以早晚会跟错的。而且,跟进也很难赚钱,因为不是很明白,所以拿不住。

“懂”并不是能看到未来一切的“水晶球”,能看到一些重要的东西就很不错了。长远而言,我觉得投资实际上是个概率事件,真正“懂”的人犯错误的概率低,最后的回报高。很多时候不能简单地用某人对某只股票的行为来判断他对投资的理解。

我自己确实很少看财报,主要是觉得有点繁琐。但是,我关注的公司是一定至少会找一个或以上的我了解和信任的人看财报,然后回答我关心的一些数据。千万别被我说的不看财报误导了,财报还是一定要看的,不然就无从毛“姑姑”了。

如果你发现有一家公司能在3年内赚回你的投资的话,确实不一定要看明白10年才可以决定投资,只是这种机会不多而已。

投资是一个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的事情,当你有一个类似于“年复合增长率20%”或whatever的目标时,你可能就要开始犯错误了。个人认为投资的决策过程比短期结果重要,只要你过程出错少,最后的结果应该就会很好。比来比去很容易失去平常心,从而导致犯错误,设定投资目标其实就是比来比去的一个表现。

买股票就是买公司,买公司就是买公司未来现金流的折现,所有所有所有其他的关于价值投资的说法其实都是在讨论如何来确定这个未来的现金流折现到底大概会有多少的问题。

对宏观经济完全没概念也是很难了解微观经济的,所谓对宏观经济的了解应该是对经济现象的理解而不是花很多功夫去根据宏观经济的短期数据来不断调整自己的“投资”。

价值投资就是长期投资(从长期来看一个企业),但长期投资不一定是价值投资(死抱一只股票)。

好的价值投资者的最典型特征是从很多年的历史来看犯错误(尤其是大错)的概率很低。常胜将军的意思是赢的比例高而已,百战百胜则是神话。

当你有“懂”的感觉时,这个“懂”绝对不是唯心的。所谓看懂了的意思就是认同其未来自由现金流折现远大于当时的市值。

其实真正好的能持续经营的企业大多都不是着眼于利润的,利润不过是水到渠成的结果而已,就是所谓让利润追着自己跑的那种。

投资很有趣的地方就是,你能看懂的东西就已经能够让你足够忙和得到足够回报了。另外,要想搞懂自己不擅长的东西往往没有那么容易,同样的机会成本(时间)在自己明白的圈子里往往有大得多的回报。

我们也许永远都无法找到一个既完美又便宜的公司(股票),我们总是对自己的目标持有两种相反的观点(positive的和negative的),但这并不应该妨碍我们“该出手时就出手”。

一般来讲我要投资一个公司时,主要考虑两个重要的点:1.这家公司能长期获利(足够的利润)吗?2.公司获得的利润如何给到股东?

“坚持、自信与淡定”应该来自于你对公司的了解和理解,而不是来自于性格。当一个人觉得“被人怀疑和耻笑”会影响到自己的时候,那说明他(她)还不是个彻底的价值投资者,因为他(她)还会被价值以外的东西影响。

长期来讲,真正的价值投资确实有点难,是很难亏钱的难。逻辑上(统计上)来讲,价值投资是最容易赚钱的办法,因为别的办法只会更难。

股市上大多数人最后都亏钱是有道理的,原因大概就是他们无法理解“拥有公司”到底是什么意思,这种理解好像是非常难教会的。知道自己属于哪一类人比很多东西都重要,当你还需要问怎么理解公司是什么的时候,最好别碰投资。

安全边际指的其实不是眼前的价格,而是对投资标的风险的了解。这里的“风险”指的其实不是市场价格的波动,而是实际生意可能出现的变化。

“势”实际上就是别人现在怎么看的意思,当一个人在投资上还在想着是“逆势”还是“顺势”时,就没办法专注在自己的标的上。

我说的pe一般指的是相对于未来长期实际利润的pe,不是一般财报上的那个pe。你愿意给多少pe完全取决于你自己的能力或者说你自己的资金的机会成本,其实和市场无关。

买入后最重要的是关注买入的理由有没有向坏的方向变化。

买股票就是买公司,买公司就是买公司未来现金流的折现,估值就是估未来现金流的折现。估值是定性的,因为变量太多且不可知,知道什么变量最重要及其变化的可能趋势是非常难的。所谓能力圈、护城河等等其实讲的都是怎么估值的问题。

做空不是价值投资,因为你经常需要面对市场的疯狂,最糟糕的是,你不知道市场到底有多疯狂,所以做空会睡不好觉的。总而言之,价值投资就是那种能睡好觉的投资。

不懂不做,不要跟消息走,跟着理解走。

晒一年的业绩实际上蛮投机的,虽然我理解作为一个网站或许希望用这个办法来增加人们的参与度。投资实际上过程比结果重要,只要过程没问题,结果自然不会坏。但从成事在天的角度看,一年恐怕不够长,如果有个5年或10年的晒业绩倒是可以说得过去。

无论如何,我们每个人都有个或大或小的能力圈,而且不管发生什么,一般最后大家都会回到自己的能力圈内的,我只是觉得主动在里面呆着比被打回来要好很多而已。

投资确实就是买的未来的现金流,未来现金流最大的保障就是“商业模式”,商业模式里最强的就是垄断,或者叫“护城河”。

不要轻易去“扩大”自己的能力圈。搞懂一个生意往往是需要很多年的,不要因为看到一两个概念就轻易跳进自己不熟悉的领域或地方,不然早晚会栽的。

我总是假设市场绝大多数情况下是非常聪明的,除非我发现市场确实错了(这句话是针对“逆向操作”说的。逆向思维很重要,但逆向操作和随波逐流都是不可取的,最重要的是理性的独立思考能力)。

投资的信仰指的是:相信长期而言股市是称重机,对没有信仰的人而言,股市永远是投票器。

我觉得分红简单且透明,回购则总是和价格有关,公司需要花时间去判断股价是否够便宜,有点难。

平常心”简单讲就是回到事物的本源,知道什么是“事物的本源”不是件容易的事。比如投资,买的就是公司未来的净现金流,别的都是没关系的。但要搞明白公司未来的净现金流是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在搞不清公司未来现金流的前提下的投资买的到底是什么呢?在搞不清公司未来净现金流的情况下的“投资”多数情况下会变成投机。所以投资是简单但很难的事情,因为每个人能搞懂的公司非常少,尤其是在这个变化很快的世界里。

不是买“未来现金流”的实际上很可能是在加入一个零和游戏中,大家互为猎手和猎物,比的就是“技术”了,而且“高手”也可能随时被“菜鸟”从后面干掉的。把投资看成“种田”的人心态会好很多,因为他们大致知道自己在干嘛,虽然也有天气不太好的时候。互为猎物的游戏好像就有点紧张了,我看到很多人在玩这种游戏时有时候会想起电影里王城从一个弹坑跳到另一个弹坑的情景,有时候也会想起电影里看到的那些互相寻找对方的狙击手们。

一般而言,手里抓着很多球的大概都是扔雪球的。具体表现就是那些什么公司都懂的大概多属于这类。

一个人需要问别人自己可不可以靠投资赚钱的时候,多半应该是不行的。投资最重要的是要有独立思考的能力,要能够理性地思考。

个人理解的所谓“冒险”就是不懂的人看着很危险,但有准备的人其实很安全的事情。不过确实有人喜欢冒险的那种刺激,投资里还是不要冒险的好。

其实最理想的公司是能把利润继续投入到原来的生意模式里的公司,分红是其次的选择。有些公司,比如苹果,就是已经没办法把利润再投入,所以才开始回购和分红的。当然,分红比乱花钱好100倍。

真正的好公司非常非常难找,所以绝不要因为价格有点儿高就卖掉,因为你非常可能会错失掉补回来的机会。而且拿着钱其实会增加犯错误的机会。从长期复利的角度看比较容易明白。

“净资产收益率”是个很好的指标,可以用来排除那些你不喜欢的公司,但不能作为“核心指标”去决定你是否要投的公司。这个指标如果好的话,你首先要看的是债务;如果没有债务问题则马上要看文化,看这种获利是否可以持续。最后还是要回到“right business,right people,right price"。

投资里没搞明白的东西往往是带来麻烦的东西。

持有=买入,其实不是一个观点而是一个事实,所以如果人们没有持有一家非上市公司的心态的话,每时每刻都会有卖出的冲动的。

如果你想的是10年20年后的事情,这个决定其实非常简单且容易。凡事能往前(后)想几年,往往难度会大幅度下来。

我投资的标准很简单:商业模式,企业文化,合理价钱。所以当商业模式和企业文化不错的公司价钱也不错时,我就会有兴趣。

没看懂的公司比较容易鉴别,就是股价一掉你就想卖,涨一点点你也想卖的那种。看懂的那种大概就是怎么涨你都不想卖,大掉时你会全力再买进的那种。

没觉得投资和自己经营企业有什么大区别,不同的地方是投资时是你认同的人在经营。

实我也没有一个所谓的格式或公式去判别一个公司的企业文化,不过,我经常会用拟人化的角度去想一家公司。我不想打交道的人我也不想投资他们的公司。

商业模式经常要看的东西不外是护城河是否长期坚固(产品的差异化的持续性,包括企业文化),长期的毛利率是否合理(产品的可代性),长期的净现金流(长期而言其实就是净利润)是否满意…。


价值与价格

一个公司的价值不太会因为一个危机发生大的改变,但价格会。所以,危机时往往是加码的机会,因为有很多好公司的价格会掉到价值以下(很多)。

我个人觉得如果需要计算器按半天才能算出来那么一点利润的投资还是不投的好,我认为估值就是个毛估估的东西,如果要用到计算器才能算出来的便宜就不够便宜了。好像芒格也说过,从来没见巴菲特按着计算器去估值一家企业,我好像也没真正用过计算器做估值。我总是认为大致的估值主要用于判断下行的空间,定性的分析才是真正利润的来源,这也可能是价值投资里最难的东西。

正是由于定性分析有很多不确定性,所以多数情况下人们往往即使看好也不敢下大注,或就算下大注也不敢全力以赴。当然,确实也有一些按按计算器就觉得很便宜的时候,比如巴菲特买的中石油,我买的万科。但这种情况往往是一些特例。

巴菲特确实说过伟大的公司和生意是不需要卖的,可他老人家到现在为止没卖过的公司也是极少的。另外,我觉得巴菲特说这话的潜台词是其实伟大的公司市场往往不会给一个疯狂的价钱,如果你仅仅是因为有一点点高估就卖出的话,可能会失去买回来的机会。而且,在美国,投资交的是利得税,不卖不算获利,一卖就可能要交很高的税,不合算。

价值投资并不是盲目的买进并长期持有,如果是好公司才值得在好价格时买进并长期持有。当然,好价格并不一定是抄底的价格(如果是当然好),好价格指的是10年后回头看:哇塞,那真是好价格。

网易涨到20-30倍时我们还追加了一些。能够拿得住的最主要原因还是对公司及其业务的了解,还有就是平常心了,不要去想买入的成本,把焦点放在能理解的未来现金流上。

公司未来现金流的折现就是公司的内在价值。买股票应该在公司股价低于其内在价值时买,至于应该是40%还是50%(安全边际)还是其他数字则完全由投资人自己的机会成本情况来决定。

未来现金流的折现不是算法,是思维方式,不要企图拿计算器去算出来,当然,拿计算器算一下也没什么错。

护城河是用来判断公司内在价值的一个重要手段(不是唯一的)。企业文化是“护城河”的重要部分。很难想象一个没有很强企业文化的企业可以有个很宽的“护城河”。

k线图只能代表别人现在怎么看(买卖)这只股票,和你的观点本不应有关系的。如果谁还有问题,请先回到事物的原点。

我个人认为其实大部分情况下,优秀的企业都是处在合理的价格区间,合理的价格大概就是可买可不买的价钱。偶尔会有不合理的时候,那往往就是机会,如果你能识别的话。

要学会“估值”是要花很长时间的,绝不是很多人以为的不知道哪里有一个神秘的公式,每当要估值时就用公式算一下就可以了。这个很长的时间大概不是用小时或天来计算的,大概用很多年作为单位比较合适。

我对“估值”的定义基本上就是对企业的了解,只有当我觉得很了解很了解一个企业的时候,我才能对企业有一个大概的“估值”,这往往需要很长的时间。当然,过去对企业的了解的积累也是非常有用的,这就是有时候好的投资的决策看起来并没有花很多时间来决定,实际上却是很多年了解的积累的结果。

股票是由每个买家自己“定价”的,到你“自己”觉得便宜的时候才可以买,实际上和市场(别人)无关。啥时你能看懂这句话,你的股票生涯基本上就很有机会持续赚钱了。如果看不懂其实也没关系,因为大概85%的人是永远看不懂这句话的,这也是这些人早晚会亏在股市上的根本原因。非常有趣的是,我发现其实大部分从事“投资”行业的“专业”人士其实也不是真的很明白这句话。

所谓价值投资者的买卖都是和价值有关,比如卖的时候和成本是无关的。会卖是师傅的骨子里实际上考虑的是市场价和成本之间的关系,想这么做的人自然是非常关注市场对这个股票的态度而不是专注在企业的生意上,猜测而已。总而言之,真正理解的公司,买和卖的决定其实是差不多难度的。

我其实并不懂通常意义上的估值,就是所谓股价应该是多少的那种估值。我一般只是想象如果某个公司是个非上市企业,我用目前的市值去拥有这家公司和我其他的机会比较,哪个在来10年20年得到的可能回报更高(这里的回报其实是指公司的盈利而不是股价的涨幅)。

我在2011年买苹果的时候,苹果大概3000亿市值(当时股价310/7=44),手里有1000亿净现金,那时候利润大概不到200亿。以我对苹果的理解,我认为苹果未来5年左右赢利大概率会涨很多,所以我就猜个500亿(去年595亿)。所以当时想的东西非常简单,用2000亿左右市值买个目前赚接近200亿/年,未来5左右会赚到500亿/年或以上的公司(而且还会往后继续很好)。如果有这个结论,买苹果不过是个简单算术题,你只要根据你自己的机会成本就可以决定了。但得到这个结论非常不容易,对我来说至少20年功夫吧。能得到这个结论,就叫懂了,不懂则千万千万别碰。


营销与消费者导向

营销很简单,就是把好东西卖出去。长期来讲,不好的东西谁也没办法卖得好。

作为一个群体,消费者绝对是理性的。但这种理性不是每时每刻体现在每一个消费者身上,他的体现会表现为不好的东西最后一定不会卖得好!不过,这并不会让好东西自然变得好卖,好酒也怕巷子深啊。

我们认为消费者是理性的意思是从长期来看的,套用一句俗语叫“童叟无欺”。也就是说无论消费者眼前是否理性,我们都一定要认为他们是理性的。不然的话,你经营企业就可能会有投机行为,甚至会有不道德行为。

钱是保健因子而不是激励因子。

产品的设计当然是消费者导向,技术是隐藏在产品里的,是为产品服务的,没有很强的技术是无法实现消费者导向的。广告是效率导向的,就是把产品本身用尽可能高的效率传达给你的目标消费群。最不好的广告就是夸大其词的广告,靠这种广告的公司最后都不会有好下场,因为消费者长期来讲是个极聪明的群体。

广告能影响的消费者大概只有20%左右,其余全靠产品本身。营销对公司来讲只能锦上添花,千万别夸大其作用。

我个人观点认为品牌是没有溢价的,一般人看到的溢价其实是假象。贵的品牌往往有贵的道理,不然他就不会(或叫不能)持续。“溢价”感觉像是同样的东西在卖不同的价钱,呵呵,他们确实是不同的东西,但可能是同一类别。

品牌溢价我觉得是一种误解,品牌只是物有所值而已,当一个品牌想当然认为其有溢价时,会很容易犯错误。

社会信任度越低,品牌的作用越大。

广告不会赋予产品任何东西,广告只是表达产品而已,好的广告表达的效率高。

一个好的广告的制作是非常不容易的,而且大多成本很高,不了解的人很难想象。广告只是把产品的功能发掘或展示出来,而不是赋予产品功能。没有这个理解,一个企业的广告早晚会出问题的。

长期而言,消费者作为一个群体是理性的。我们无法让消费者“忠诚于”我们公司的产品,但我们应该尽能力去发现消费者的需求并尽量满足。所谓的“忠诚度”实际上应该是消费者长期的满意度的积累,所以长期满意度越高则“忠诚度”越高。要积累很高的满意度是需要很长很长的时间的,但破坏则只需要很短很短的时间。

没听说过哪个大明星是炒出来的,刘德华可不是炒出来的,但喜欢他的人未必是因为喜欢他的歌喉,而不喜欢他的人往往不知道为什么别人喜欢他,想想刘德华现象也许你能多明白些什么是好产品。

“饥饿营销”是那些所谓的不懂销售的市场大师们编出来的,现实当中没这个东西。苹果的东西给人这个感觉确实是因为供不上货。我见到最早这么卖东西的是任天堂。

广告只是markting中间的一个环节,在整个企业经营当中的作用千万别扩大化,不然很容易掉坑里。酒香也怕巷子深,广告只是让巷子没那么深的办法而已。如果酒不好还使劲吆喝,那秦池酒就是其必然下场。

利润导向和消费者导向的差别长期而言就是生与死的差别。

我不是很相信顾客会有“品牌忠诚度”,顾客忠诚的是品牌后面的东西,不然假的会卖的和真的一个价还会卖得一样好。

“性价比“其实就是为性能不够好找借口,我也是花了很多年才突然想明白的。

我理解的售后其实是销售的延伸,是产品承诺的一部分,企业有义务解决承诺期内产品的所有问题。

设计产品不是简单希望用户买,而是要想到人家买回去干嘛。有些人的生意不太好或者没办法长期好的原因往往是太在意眼前生意而忽略了用户的真实需求。没有哪个企业是总能找对用户的需求点的,所以再好的企业也会有失败的产品。但那些一直努力聚焦在用户需求的公司时间长了往往会比那些生意导向的公司表现好。

如果说产品是木桶的底部,广告只能是木桶其中的某一块板而已。太长了浪费资源,太短了又装不了多少水。我们不是只重视广告,而是哪个环节都重视,这不违反本分的原则。反之,如果说木桶底部本身就漏水,还要拚命加高广告那块板,这就是不本分。


企业经营与文化

我对做对的事情的看法是:发现错了马上改,不管多大的代价都是最小的代价。

我们不会走M&A,就是收购和兼并这条路去发展。我们这种办法短期看来好像慢很多,但从10年20年的角度来看,有可能是最快的。

合格性指的是能力,合适性指的是对企业文化的认同感。企业内部培养的人合适性强,有时候企业里某些岗位外来引进人才合格性好。合适性比较难培养,需要很长时间,有时很长时间也没用,而合格性多数情况下是可以培养出来的。有时我们会引进急需的技术上的人才,因为其合格性很重要,而合适性往往有足够长的时间培养。高级管理人员我们一般不引进,因为很难培养其合适性。

做企业如跳水运动员,动作越少越好。

结果导向是过程管理的一个很重要的环节。长期而言没有结果如何来衡量过程?但你注意,有好的企业文化前提下的结果不是不择手段的结果,不然违背核心价值观的结果无论是什么都是不对的。

商场如战场”是对商场最低层次的理解了,持这种理解的企业很难有百年老店的。

好的企业文化可以让企业少犯原则性错误,从而可以走得更远。很难判断一个企业文化是否好,但看出不好的企业文化要容易得多。

眼光盯住“市场占有率”确实会导致公司做一些本末倒置的事情,占有率是结果,不是不重要,但不能盲目追求,否则以后有麻烦。有点像GDP哈,不是不重要,但不能盲目追求。

正直和诚信--integrity,这是所有great企业的共性,也是出问题的企业的最大“漏斗”。

愿景就是大家共同的远景的意思,没有愿景的公司容易陷入利润导向,最后容易被眼前利益诱惑而犯大错,从而导致公司寿命缩短。

贬义的“利润导向”一般指的是短视行为,实际结果往往是让公司的长期总利润(未来现金流折现)降低。

在“做对的事情”的过程中,人们为了“把事情做对”是会犯很多错误的,这是学习的过程,一定要和做不对的事情分开来。

差异化指的就是用户需求满意度上的差异,绝对不仅仅指的是外观。产品的差异化不是指的所谓的“与众不同”,而是指“与众不同”的东西正好是用户需要而其他人没能够满足的东西。当一个产品找到的“差异化”正好是很多很多用户需要的东西时,那这个产品大概就很成功了。

如果找不到“差异化”的东西,那“敢为天下后”的产品就会成为悲剧,所以“敢为天下后”的前提一定是你能够提供出你的用户群需要而别人没有或不能提供的“差异化”的产品。“差异化”的东西是在不断地变化的,当大家(很多公司)都有了的“差异化”就会变成基本需求。价格战一般在产品差异化很小时容易发生,酒是有很大差异化的东西,至少感觉如此,See‘scandy也是有很大差异化的产品。电子消费品,尤其是成熟的电子消费品的趋势往往是差异化越来越小,尤其在专利保护比较弱的国家里会更明显。

所谓好的企业文化大概指的就是“利润之上的追求”,但“利润至上”绝不可能成为好的企业文化。好的企业文化未必能形成好的生意模式,个人觉得好的生意模式是一定要有好的企业文化做支撑的,所以是“必要条件”,但好的企业文化不是拥有好的“生意模式”的充分条件。

单一产品的模式有非常多的好处:可以集中人力物力将产品做得更好,材料成本低且质量好,渠道和营销成本低。单一比较容易聚焦,这意味着把事情做对的效率高同时犯错误的概率低。要做到“单一”是非常难的一件事,因为市场的需求是多样化的。

所谓的“企业文化好”并不是百战百胜的武器,他只是能让企业少犯原则性错误而已。或者说,在同一个行业里,平均而言企业文化好的企业活得长些而已。

知道消费者想要什么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没听说市场调研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市场调研只能够帮你印证你的想法而已,你如果自己没想法市调是绝对没用的。

好的企业和企业家都是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的结合,没有理想主义做不大,不理解现实走不远。

扩张的时候要谨慎,我把这个叫足够的最小发展速度,就是兼顾发展和安全的意思。多数人在扩张时用的都是所谓的最大速度,最后一个不留神就翻车了。

很难想象一个没能力和没企业文化的公司能够建立一个好的生意模式。如果茅台没有企业文化,茅台的产量早就上去了,用不了等这么多年。

投资里最难的就是没有具有“充分条件”的投资,只能从概率的角度考虑。越了解的公司,决策的把握越大,但从来没有100%的赢面,所以仓位只能根据自己的理解来决定。

好像很多人太在意市场份额这个其实没太多意义的指标。其实要提高市场份额不难,但保持有意义的份额不容易。

没有“利润之上”的追求的公司不大会真的有“消费者导向”的文化,最后也不大可能成为“伟大的公司”。

有“利润之上”的追求则更容易看到事物的本质,就会更容易坚持做对的事情或者说更不容易做错的事情,就不大会受到短期的诱惑而偏离大方向。

苹果的策略一直都在那里摆着呢,做最好的产品,让前面的产品做入门级以及提高级的产品。

广告是企业主动去传播其产品的印象,好的企业会如实地传播而不好的企业经常会蒙人。老百姓心里有杆秤,只要时间足够长,大多数人都会对自己关心的产品的品牌有个大致正确的印象。建立一个好的印象一般需要很长的时间,但破坏一个好的印象可以只需要很短的时间或某一两件事情,所以建立一个好的品牌是非常不容易的。互联网加快了传播的速度和到达目标受众的准确率但不会改变事情的本质,这个本质就是好产品最后会有好印象,能够一直有好产品的公司会活得比较好,短视的公司最后会有麻烦。

欲速不达指的是要做对的事情,不然可能南辕北辙。“唯快不破”指的是把事情做对的能力。

如果把企业比作一个木桶,那企业文化就是木桶的底板,其它如战略、结构、系统、网络、职员、技能就是木桶的板。不管板有多长,如果企业文化没做好,那这个木桶是不能装水的。相反,如果有深厚的企业文化底蕴,有那块短板我们可以及时补上。

狼性文化最终会输给人性文化。

"敢为天下后"的整句话是"敢为天下后,后中争先",没有能力后中争先的地方是绝对不该去的。

有管理公司很快就会完蛋的。所谓好的企业文化是能管到制度管不过来的东西,不是个神秘的咒语。制度是强制性的,文化则不完全是,所以建立好的企业文化非常难,破坏起来非常容易。

好的企业文化可以为好的商业模式保驾护航,甚至可以帮助发现好的商业模式,但我没想过权重的问题。这是个过滤器,没有权重的概念。

我看到很多公司都是倒在了借贷上,尤其是在犯错误的时候,很多人一时意识不到,于是会借很多钱来放大自己的错误,最后连回来的机会都没有。难道大家最近没看到那些个活生生的例子吗?房地产行业好多这种例子啊!


其他

一般而言(我个人观点,没验证过),学历越高,创业的难度越大,大概是机会成本的原因。

印象中有两种人创业成功的概率好像高一些:一种是无路可走的人,由于没有退路,他们会很拼命和专注,所以机会大些,比如像我。另一种就是看到路的人,也就是创业开始时就有很强的理想和一定的想法(往往是得到了某种验证的想法),比如比尔盖茨。

我其实每天都会打开看一下(股价),就像关心自己菜园子一样。每天去看一下菜园子不一定非要拔起来再种下去啊,但看一看不花什么时间。我突然觉得价值投资可能是个可以让人长寿的好办法。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句话往往是理想主义者的梦想,实际上经常是倒过来干的,因为搞不清哪些是精华哪些是糟粕。

我认为逻辑很重要,善良不是把蛇放怀里,善良体现最多的是不作恶,看看现在社会上的那些现象。

不知道如果一个破坏公司原则而给公司带来一点眼前利益的人是否是人才,这种人在我们中国是太多而不是太少。

再烂的球手也有打好球的时候,再好的球手也有打烂球的时候,我们要学的是好球手是怎么打球的。难道我们和教练说“你也有打坏球的时候”对我们有任何帮助吗?如果学生对老师讲”我要去你的糟粕,取你的精华,不过老师能告诉我哪些是你的精华吗?”大家是什么感觉?这样的话大家常听吗?

华尔街上老有人说谁谁谁超过市场啥的,尤其是对冲基金,其实那里面有时会有很大水分----一般而言,对冲基金都是会用一定比例的margin的,所以不要光看他们赚钱的年头,他们亏得时候可都是杠杆的。

你要是想忙一天的话,就请朋友来家里吃饭。你要是想忙一年的话,就装修你的房子。你要是想忙一辈子的话,就多买几个这样的企业(不好的企业)。

我们常说的“平常心”其实也是这个意思,就是凡事要回到原点去考虑,平常人往往很难有平常心。

我总是觉得很多时候人们太注意所谓成功人士都干了啥,但就是不注意他们不干啥,而往往不干什么是决定成功的最重要因素(当然是在也干点什么的前提下)。

知难行易和知易行难其实不矛盾,一个说的是要做对的事情,一个说的是把事情做对。

所谓学习并不是“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式的学习,那样的学法只能让自己在自己原来的圈子里打转转,因为人们往往不知道哪些东西是精华。

世界本无神,把别人封神是人们拒绝学习别人的一个借口而已。由于那是个神,学不会也是正常的。

本分,我个人的理解就是“做对的事情+把事情做对”,明知错的事情还去做就是不本分。本分是个检视自己的非常好的工具,个人认为总是拿“本分”当“照妖镜”去照别人是不妥的。

人们愿意做错的事情的原因是因为错的事情往往有诱惑,如果你这次赌对了,那将会更惨烈地倒在下一个错的事情上。

要学会什么是好生意,最好的办法就是去做个生意,别的办法都要比这个慢而且不扎实。

聪明人知道如何把事情做对,但有智慧指的是要做对的事情

一般而言,有人问到是否要坚持时,我都是会劝人放弃的,因为会坚持的人一般是不会出来问的

其实愿意化繁为简的人很少,大家往往觉得那样显得没水平,就像买茅台一样,没啥意思。

我觉得创业最重要的是创业者会觉得自己的产品或想法能够提供点别人提供不了的东西。如果只是想做生意,成功的概率会小很多。供需失衡的“赛场”大概没人可以在创业前就“选到”的,就算碰上了也很快会掉进红海。举个简单的例子:茅台的供不应求可不是一个创业者创业前计划好的。

其实妙手就是本手,所以其实本无妙手。

越是迷惘的时候,越是要往远处看。习惯往远处看会相对容易做出正确的决定,长期而言大概率结果会比短视的人们好很多。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鹭由器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