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宝业集团:财报是本故事书

鹭由器 鹭由器
2024-09-20
估值高的企业或许是相似的,但估值低的企业各有各的原因。
港股市场上,低PB的企业比比皆是,不仅仅是PB小,甚至有些企业账上的净现金资产都高于市值。是市场无效了还是说市场太过灵敏翻看一些公司的财报,我更倾向于后者,估值低的背后,各有各的缘由。
中国动向:0.2PB,资产负债表简单,无负债,现金大于市值,但投资者估计无法知晓老板一家会将现金变成什么。

永达汽车:0.24PB,经销商这门生意已经江河日下,公司的财务状况还算稳健,但数额不小的经销权+客户关系等无形资产,总让人觉得资产水分较重。

味千(中国):0.34PB,负债较小,净现金大于市值,经营还算正常,虽年年分红,但远不及市场对其预期。

东风集团股份:0.14PB,2023年由盈转亏,虽然存在私有化的可能性,但进一步的亏损似乎更有可能。

今天的主角,宝业集团,同样是低估值—0.19PB,同样是净现金大于市值—2倍于市值,且每股净资产远大于股价—3倍以上,但读完老板庞宝根先生的讲话和公司年报,文字的内容和公司的数据呈现出一种戏剧化的冲突,前者让人兴奋,后者使人迷茫。

当有这种判断的时候,这家公司理应没有直接进一步研究的必要,然后,公司的故事本身也是挺精彩的,未来也许会更精彩,值得拿出来写写。

宝业集团的业务
公司主业建筑施工、房产开发和建筑材料,2003年上市,建筑施工业务长期以来是公司收入的大头,但这个领域毛利较低,公司的毛利主要来自于房产开发,2023年收入贡献20%,毛利贡献了58%。

但宝业集团的财务状况与国内的房产企业显然又是不同的,资产负债表已经给出了答案。

负债端的应付账款和合同负债,与资产端的物业、应收账款及合同负债,两者总额基本上差不多,结合其业务模式,可以理解为,为别人修房子要收到的钱和自己物业待卖出去的钱,基本等同于预收的房款和上下游占款。

剩下的,主要是总额为超过百亿的现金,受限存款和定期存款,现金占权益以及35.4亿的有息负债,公司的净现金差不多有74亿,以现金净额/本公司所有制权益来算,净现金比率为58.7%。

当下市值25亿元,是不是觉得宝业集团变态低估了呢?其实,资产负债表中也有一些待解的疑问(由于2023年年报未公布,下文主要参考2022年年报)。

超低效的现金留存。公司并没有明确解释这些现金以何种形式存在,现金77.5亿,财务收益0.16亿,其他收入中利息收入2.1亿(其中投资性金融资产收益1.8亿),大概可以猜出公司将绝大部分现金投入了短期的投资性金融资产,利息2.7%。公司在房地产的扩张持非常谨慎的态度,长期留存大量的现金,其实是对资产的严重浪费。

低息换高息。有息负债的加权平均实际利率为3.79%,用2.7%的利息收入置换3.79%的利息支出,这样的举动难以理解。难道是用银行借贷的高息去交换某种资源?

可疑的项目经理。在报表中有如下表述,项目经理按金36亿元,对项目经理借款1.4亿元,在这样的语境下,项目经理像是一系列的下游公司。结合其业务,推测可能是大量的建筑公司挂靠在宝业集团,借助其资质开展经营活动。如果这些公司跟宝业集团有大量的业务往来,又游走在表外,有没有可能潜藏着某种风险呢?

数额不小的其他。其他应付款科目中,有个分类为其他的项目,总额为10亿元,也没有给出说明,大概率是个藏污纳垢的地方。


分红,不是认真的
在每年的年报中,公司附上一张表,公布募集资金及分红情况。

个人认为,这张表给投资者的感受,负面效果远大于正面。

上市20年,募资12亿,分红10亿后,分红的动作戛然而止,这一停就是8年。老板的行为似乎在告诉大家,公司从资本市场上拿到的钱,基本上都以分红的方式返还回去了,咱们两清。如果是这种心态,资本市场对其而言,不过是个工具,投资者像是个债权人。

在年报的主席报告末尾,有这么一段话:本人谨代表董事会向各位股东、投资者、客户、业务合作伙伴,往来银行及中介机构致以衷心的谢意,感谢各位对宝业集团的发展给予的支持和信任,同时特别要感谢全体宝业人的辛勤努力与付出,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努力,一起实践并见证中国建筑业的变革,为股东创造价值,为社会贡献我们的力量。

看完年报中的数据后,回头再读这句话,显得那么的讽刺。如果作为股东,公司年年有数亿的净利润,公司为股东创造的价值又是什么呢?如果既作为股东又作为宝业的员工,又得到了哪些回报呢?
宝业的股权由内资股和H股组成,内资股占比67.35%,其中庞宝根为37.21%,30名管理层持股30.14%,也就是说,内资股基本上就是由公司核心成员持有。

除庞宝根以外的30名持股核心成员,上市20年总共从公司获取分红2.37亿元,人均40万元/年,年薪50-113万不等。这部分人大部分是50岁以上,在公司干了30年左右,如果你是其中一员,对这样的分红安排是否满意呢?

如果翻阅下公司的公众号文章,尤其是董事长的报告或其亲自撰写读后感,洋洋洒洒近万字,引经据典,旁征博引,通篇能感受到董事长对“长期主义”和“学华为”的热情,但具体在行动层面,却有一种“通读股东信,只学会了吃汉堡喝可乐”的感觉。


改变,似乎很难
老庞作为公司创始人,现已67岁,按理说应该到了交班的年纪,但整个年报中,就是找不到另一个庞姓人员。

在几年前的新闻中,职务为宝业集团总经理的庞巍祥出现在当地的新闻稿中,从年龄和相貌看,应该为老庞的下一代。但有意思的是,近几年基本上没看到小庞总露脸。

天眼查数据显示,宝业集团浙江建设产业研究院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为庞巍祥,这是宝业集团下属的四级公司,业务似乎跟主业的关联性也不大。

是老庞有意小庞无心,还是小庞在集团不得人心?具体原因不得而知,但从当下的安排情况来看,显然是没有明显交班的安排和计划的,这种不着急的状态更像是在等待,比如,等待这一批50来岁的管理层在接下来的几年里退休。毕竟,让一个年轻人带领一帮看着自己长大的叔叔阿姨,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啊。

公司这些年没有分红,但回购断断续续地发生。上市至今,H股共回购注销了1.23亿股,2020年以来,股东周年大会后回购股份占H股数量的10%,并完成注销。当下还剩H股不到1.9亿股,占比约为35%。

根据港交所要求,公众持股数量不少于25%,也就是说,H股公众最少需要持有1.17亿股,可供回购有7199万股。

其实,公司几年前发布过私有化公告,但最终不了了之。关于公司私有化的讨论一直没有停止过,对于期待私有化的人来说,每股净资产和股价之间有着不小的价差,让私有化的收益有足够的想象空间。

但公司似乎并不急于私有化,道理应该很简单,都不愿意将留存利润分给打拼几十年的下属,又怎会通过私有化让小股东享受一部分溢价呢。

在我看来,未来几年,宝业集团一切会照旧,除非有重大催化因素。

BTW,本公众号也可以留言啦。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修改于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鹭由器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