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青岛是怎么成为中国啤酒产业地标的?

值得品味的 好酒地理局 2021-07-29



在青岛去年1.24万亿的GDP中,啤酒产业总共280亿销售额所占的比重其实微乎其微。然而,一瓶酒之于一座城的意义,并不能单纯以经济体量来判断。


每到夏天,沙滩和啤酒就是人生乐事的标配。而在青岛,你能畅快淋漓地同时拥有这一切。

青岛有两种泡沫:一种来自大海,一种来自啤酒,二者皆让人陶醉。

大海的涤荡和啤酒的浸润,让这座城市开放而富有人情味。

在啤酒与城市的共生中,青岛也见证和加速了啤酒产业的本土化进程,并将啤酒与城市生活、旅游产业相融合,打造出了具有世界知名度的“啤酒之都”。

体量庞大的中国啤酒市场,尽管盘踞着五大巨头和多家上市公司,但称得上是中国啤酒产业地标的,唯有一个。

至少在今天,只有青岛。

狂欢在青岛


2021年7月16日,青岛西海岸新区比往日更显繁忙,密集的车辆鱼贯驶出胶州湾海底隧道,奔向薄雾笼罩下的金沙滩啤酒城。当晚8点,第31届青岛国际啤酒节拉开帷幕。

王磊(化名)是一名网约车司机,前一天晚上,他已经早早地给自己的新能源汽车充满电。
根据去年的经验,啤酒节期间往往上一个订单还没结束,下两个订单已经排好,忙到凌晨三四点钟是常有的事。
眼下正值青岛的旅游旺季,啤酒节上也云集了来自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游客。吸引他们前来的一个重要理由,就是能够品尝到原产地的青岛啤酒。

当晚的金沙滩啤酒城,也如同一座“梦幻之城”。47组自贡彩灯、1000架无人机和大型高空焰火带来的视觉震撼,配合着鼓动耳膜的喧嚣音乐,点燃了现场的狂欢热情。

而畅饮新鲜的啤酒才是真正的主题。

为了保证新鲜度,在青岛啤酒大篷车后方,配备有一个巨大的集装箱冷库。只要扭开大篷内的“龙头”,金黄的酒体带着洁白的泡沫,就会通过管道满溢出来。紧接着要做的,就是毫不犹豫地享受这份清爽。

青岛小伙张超(化名)去深圳工作已将近10年,骨子里却仍保留着来自“啤酒之都”的情结。

尽管在深圳也能喝到青岛啤酒,但每年啤酒节之前,他依然会自己开着车,从深圳一路回到青岛,就为了与好友重温啤酒节上的酣畅。

这样来回跨越4000多公里的行程,成为他在每年盛夏的一个仪式。

从1991年创办以来,走过31年的青岛国际啤酒节,也早已成为这个城市的一个固定符号。它就像一个巨大的容器,承载着无数青岛人的生活记忆。

而在啤酒节的狂欢之外,被啤酒浸润的快乐,其实在这个城市的各个角落都在上演。

就在啤酒节开幕的3天前,位于青岛市北区登州路的青岛啤酒街正式开街。

这条有着百年历史的老街,曾是青岛啤酒的发源地,如今则是外地游客纷纷打卡的一条青岛特色美食街。

中国第一家啤酒博物馆就在这条街上,而博物馆的前身则是青岛啤酒最早的老厂房。

在这里不仅能近距离观察青岛啤酒的生产线,还能第一时间品尝到新鲜出炉的原浆啤酒。

本地老餮更喜欢的,则是在市场上买来现打捞的海鲜,去路边相熟的啤酒屋或小饭店简单加工一下。再配上新鲜的散啤和几道小菜,惬意又实惠。

在这些不甚讲究的大排档里,似乎更能看到老青岛人对啤酒融于日常的热爱。这种热爱,也浓缩成本地人津津乐道的幸福三宝:喝[hā]啤酒、吃蛤蜊、洗海澡。

正是泛着温柔泡沫的啤酒,构成了这座城市的烟火气和快乐因子。乃至于在过去很多年,青岛人的幸福指数常年位居各大排行榜的前列。



啤酒和一座城市的共生


站在今天来看,啤酒给予这座城市的仿佛都是欢乐。但作为一个几乎与青岛城市同龄的品牌,青岛啤酒的早期成长,却是在战火和抗争中逐渐完成本土化进程的。

如今遍布青岛老城区的红屋顶建筑,就是这段历史的见证,其中也包括位于登州路56号的这座青岛啤酒博物馆。

1898年,在青岛建置仅7年后,由于《胶澳租借条约》的签订,青岛被德国强行租占,从此开始了一段殖民地生涯。

在占据青岛的10多年间,德国人主导了青岛早期的城市规划和建设,对青岛如今的城市风貌、工业基础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而德国人对啤酒的热爱,也催生了青岛第一家生产企业,即啤酒厂的诞生。

1903年,由于发现驻青德军对啤酒需求的商机,德、英两国商人共同出资,在今天的登州路上建造了日耳曼啤酒公司青岛股份公司,也就是青岛啤酒的前身,年产啤酒2000吨左右。

这是当时远东地区最大、最先进的啤酒厂,啤酒原料和生产设备,全部是从德国进口,其中包括一台制造于1896年的西门子电机。如今这台电机依然保留在青岛啤酒博物馆内,并且通上电后仍能运转。

当时在中国还没有“啤酒”这个词。因为德国人管这种带着泡沫的液体叫“BIER“,青岛人便将其音译为“皮酒”、“脾酒”,久而久之就演绎为后来的“啤酒”。

所以,啤酒这个词,其实是青岛人发明的。

啤酒厂成立仅仅3年后,在德国慕尼黑啤酒博览会上,青岛啤酒就拿到了一枚金奖,当时震惊了欧洲。青岛啤酒也由此成为第一个在世界上扬名的中国酒类品牌。

▲1906年获奖产品

和青岛的城市命运一样,早期青岛啤酒厂的经营也是几经波折。

就在啤酒厂建成后不久,德国在一战中战败,退出青岛。然而,日本却乘机侵占了这里,并用50万银元买下了啤酒厂。

一直到1945年抗战胜利,青岛才结束了作为殖民地的历史,青岛啤酒厂也由此回到了中国人手中。

两年后,青岛啤酒拍摄了中国第一支电影胶片广告。当时的青岛啤酒,绝对是引领风潮的存在,甚至作为“国货精品”走出了国门,在新加坡等东南亚地区广受欢迎。

▲青啤博物馆内世界啤酒博览

不过,青岛啤酒真正迎来历史性的发展转折,还是在1949年青岛解放后。

如今在青岛啤酒博物馆仍珍藏着一张照片:1950年在青岛市欢庆第一个国庆节的游行队伍中,青岛啤酒厂的工人们走在了排头的位置,可见青岛啤酒在青岛的地位。

1964年,在原轻工业部提出的“啤酒行业学青岛”口号下,青岛啤酒操作法还被总结成文,作为中国第一部啤酒酿造操作标准向全国推广。

而青岛人民对啤酒的热爱,也在这一时期展现得淋漓尽致。

上世纪70年代,由于还处于计划经济时代,青岛市民只有在国庆和春节,才能凭副食品证购买到供应每户的5瓶瓶装青岛啤酒。散装啤酒消费则不受限制,所以当时青岛市面上,曾流行过一阵用大海碗和罐头瓶喝啤酒的潮流。

80年代初,人们打啤酒的装备逐渐换成了暖瓶水壶,后来又演变为用塑料袋装啤酒,甚至成为青岛闻名全国的一大现象。

直到今天,这种袋装啤酒,依然是青岛街头最生动地道的本土特色。

回望过去这百年历史,你会发现,啤酒与青岛的渊源仿佛宿命一般。

无论历经怎样的更迭,登州路上的这家啤酒厂几乎未曾长时间停产,最大程度保持着生产的连续性,并与这座城市一同进化成今天的模样。

也正因为曾历经百年共生,青岛称得上是一座真正意义上的啤酒之都。

而从这里出发,随着青岛啤酒不断走向更广阔的世界,青岛也不再是一座城池,而是在国际视野下依然醒目的中国啤酒产业地标。



从青岛到世界


如今的青岛市区,分布着青岛啤酒的四个厂区。

一厂便是登州路56号的老厂。奥古特、青岛经典1903等高档产品,以及当地人喜欢的一些品质较高的散啤便出自这里。

▲登州路上的青岛啤酒老厂

二厂位于李沧区台柳路,是青啤的骨干工厂,于1991年投产。全套引进德国、法国生产设备,是目前国内自动化程度最高、控制手段最先进的现代化啤酒生产工厂之一。

四厂、五厂,过去同时生产青岛和崂山啤酒,现在也只生产青岛啤酒,其中四厂主要承担了一些鲜啤、散啤的生产。

此外,在青岛下辖的平度市,青岛啤酒于2012年建立了三厂。

数十年来,除了在青岛市内的扩张,通过并购和投资建厂,青岛啤酒已有大约70多家分厂遍布全国多个区域和城市。

而在世界范围内,青岛啤酒已销往海外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并且是以高品质和高价位的形象出现。全球各地,平均每分钟就有4万瓶青岛啤酒被开启饮用。

在美国的华人餐馆中,青岛啤酒的售价是3~4美金,也是销量最多的亚洲啤酒。而在青岛啤酒海外销量最大的韩国,年轻人吃羊肉串、喝青岛啤酒已经成为一种时尚。

2015年中国外文局发布的《中国国家形象查报告》中,青岛啤酒是唯一一个在发达国家比发展中国家更被熟知的中国品牌。

从早期的舶来品,到今天行销全国、走向世界,印证着中国啤酒地标的燃情岁月。

而在青岛啤酒的扩张之路背后,还有一条掩藏的主线,即:从青岛出发,中国啤酒产业开始了本土化进程,并逐渐建立起产业自信。

众所周知,啤酒花是酿造啤酒的重要原料。今天,新疆、甘肃等省份,都是本土酒花的重要产地。

但在啤酒厂落户中国的头50年,用于酿酒的啤酒花完全倚重于进口。直到1950年,青岛李村的32亩啤酒花实验田上,成功培育出适合中国风土的本土酒花,啤酒花才开始在全国推广种植。

因为诞生于青岛,这种酒花被命名为“青岛大花”。

▲青岛啤酒博物馆里的啤酒花

与国外酒花品种相比,青岛大花球果包合松、产量高,α-酸含量5.0-7.0%,β-酸含量4.0-6.0%,可以带给啤酒较为明显的苦味和柔和的香气。今天,一些国外酿酒师在探索啤酒的个性化口感时,也会尝试使用青岛大花。

除了啤酒花的本土化种植,青岛还打造出中国唯一一个具有世界知名度的啤酒节。

去年6月,在青岛啤酒节“三十而立”之际,曾参与过首届啤酒节筹办的部分亲历者,齐聚青岛中山公园。正是在这里,青岛啤酒向世界发出了第一张邀请函。

▲首届青岛啤酒节上开启的酒桶

谈及青岛国际啤酒节成功的关键,曾担任第一届青岛国际啤酒节开幕式总指挥的原青岛市旅游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林志伟认为,选择本地特色的啤酒作为节日的核心,是一个“定位准确的神来之笔”。

如今举办过31届的青岛国际啤酒节,已成为亚洲最大的啤酒盛会。今年汇聚了全球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600多款啤酒,还有数以百万计的海内外游客慕名前来。

作为全球通行的文化符号,人们在看见青岛国际啤酒节时,其实也看到了青岛这座城市,以及掩映在红瓦绿树背后的百年岁月。

也是在这届啤酒节上,青岛正式被授予“中国啤酒之都”称号。

尾声


作为一个品牌与城市同名的特例,啤酒之于青岛,自然有着深刻的印记。

但不可否认的是,在青岛去年1.24万亿的GDP中,啤酒产业总共280亿销售额所占的比重其实是微乎其微。

然而,一瓶酒之于一座城的意义,似乎又不能单纯以经济体量来判断。

2012年第22届青岛国际啤酒节期间,当NBA球星巴蒂尔受邀来到青岛时,曾表示“先知道青岛啤酒,之后才知道了青岛这座城市”。

香港特区前财政司司长梁锦松也曾说过:“外国人认识中国通常有两种途径,一个是两千多年前的孔子,另一个途径就是青岛啤酒。”

当一个品牌可以先于它的产地被人熟知,乃至于成为一个国家的对外窗口,某种意义上已经进化为一个超级符号。这背后的无形价值,远远不是简单的经济占比能够衡量的。

就像人们提到啤酒会想到慕尼黑,提到葡萄酒会想到波尔多,而无论是慕尼黑或波尔多,酒在经济中的占比都是有限的,但并不妨碍它们作为一座酒城而举世闻名。

青岛也是如此。当青岛啤酒频繁出现在世界杯、NBA、奥运会等世界级舞台时,它所展露出的时尚活力和国际形象,必然也会投射给身后的这座城市。

包括青岛国际啤酒节,作为亚洲最大啤酒盛会,如今已经成为世界眺望青岛的一个重要窗口。

巧合的是,在1991年青岛国际啤酒节创办前后,当时主政青岛的市长俞正声,也曾在1987年担任烟台市长期间,主导烟台成为亚洲第一个“国际葡萄酒城”。

19年后,在他主政上海时,上海又成功举办了2010年世界博览会。

也许对于中国的城市而言,放眼全世界建立自己的坐标,正在成为一个新的课题。

如果能拥有“一瓶酒”,会不会让这个坐标,更加清晰一些?


参考文献:

《民国时期青岛旅寓文化研究》张瑞清

《一酒一座城 一节一世界 青岛啤酒节三十年城酒共生》


好酒地理局所发表的包括但不限于

文字、图片、视频等原创作品,均受法律保护。

未经许可,严禁任何形式的转载、篡改、删减等。

原文转载请在公号回复【转载】联系授权。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