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性教育,你还要告诉孩子哪些事?
图片来源: Pexels | 撰稿: 达斯维达 | 责任编辑: 达斯维达
原创文章,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导言
大家好,我是你们的老朋友六小团~
最近,有位妈妈私信我说:「团子,最近家里有老人去世。孩子跟老人特别亲,一直不能理解也接受不了老人去世的事实,我该怎么引导?」
生老病死,自然规律。如何让孩子更轻松、自然地接受这件事情,其实家长们要下一些功夫,今天,小团就来和爸爸妈妈们讲一讲「死亡教育」。
01
别忌讳和孩子谈死亡
对于死亡教育,央视主持人白岩松曾经毫不客气地「批评」道:国人讨论死亡的时候简直像一个小学生。
小团在小时候,外头疯玩回到家之后就满嘴:渴死了、饿死了、累死我了。平时我妈对我把「死」挂在嘴边上这件事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但如果逢年过节还把「死」挂嘴边,那一定会被暴揍一顿。
这让我想起之前看的一档节目,胡可儿子说:「那人老了的话,会不会死?我不想人老了会死。」
面对这个沉重的话题,胡可选择正面回答:「有一天爸爸妈妈可能老了,不可能永远陪在你们的身边,你们亲兄弟俩,才是可以一直可以携手走完这一生的那一个人。」
面对妈妈的解答,儿子的眼泪却止不住地掉,嚎啕大哭,他没有办法面对他的父母终有一天会离开他的事实,胡可安慰道:「人都会死的,没关系,关键是活着的时候开心最重要了。」
胡可大方坦诚地谈「死亡」是值得我们去学习的,大部分家长仍处于不知如何开口的阶段,甚至避免让孩子接触「死亡」这件事。
▲图片来源:Pexels
举一个我身边的例子,朋友家的娃5岁了,前段时间孩子爷爷去世,朋友担心孩子害怕,就跟丈夫说不想让孩子参加爷爷的葬礼了,没想到一向温柔的丈夫跳出来反对,并直言:「不让孩子参加葬礼?那离婚吧。」
朋友愣掉,心想这不都是为孩子好吗?至于要到离婚的层面吗?
其实,我们身边很少会有家长会带着孩子去参加葬礼,一方面担心孩子看到害怕,另一方面觉得,让孩子看到老人去世及参加葬礼太残忍,也不吉利。
但其实,我们在生活中,孩子不可避免的长辈、亲人,甚至宠物去世的事实,大部分家长会刻意采取让孩子回避、淡化的方式处理。我们要从小就给孩子做死亡教育,越早越好。因为,更好地认知死亡,是为了更好地活着。
02
死亡教育也可以不沉重
前两天,团子一早刷朋友圈,看到朋友发了个丧丧的状态:「一大早给孩子进行死亡教育,好压抑。」
小团也征集了几条大家对孩子死亡教育的表达方式,咱们先来看看:
「带孩子去了医院见奶奶最后一面,奶奶爱美临走也穿的很好看,病房里都是鲜花,气氛没那么压抑,我跟孩子说:奶奶去了天堂,那里有快乐和幸福,她再也不用受苦了。」
「在之前给孩子挑选绘本时,看到了一本讲述死亡的绘本,插图和话语都让人感受到温柔,给孩子讲完之后,孩子眼睛里有些小泪水,感觉他理解了死亡的含义。」
「很多人都不愿意带孩子去送故人最后一程,但我们夫妻两个坚持让孩子去,并告诉孩子:爷爷死了,我们都很难过,一会我们可能会哭,哭是代表我们舍不得爷爷,也是表达对爷爷的思念。」
所以你看,大人给孩子传授怎样的教育、怎样的气氛状态,孩子对事物的认知就是不一样的。下面小团就跟大家说说,如何按照孩子的年龄来进行死亡教育。
3岁以下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难以理解分离和死亡的区别。
不要跟孩子说亲人离开了,应该用更具象化的事情来描述死亡,比如:他死了,他就不能呼吸了、不能吃饭了、也不会走路了,不会笑等,用一些基础的生活需求跟孩子解释死亡,孩子会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等到孩子逐渐长大,ta们对死亡提出新的提问时,再来深入解释死亡。
▲图片来源:soogif
3~5岁
这时候,孩子可能会以为死亡是短暂的,就像奥特曼机器人没电了,充电就又活了。
这时候诚恳地告诉孩子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是普遍的,是不可逆的,每个人都会经历这样的过程,帮助孩子宣泄情绪,并安抚孩子。
这个阶段,可以借助绘本或者动画片、电影给孩子进行死亡教育。
5~9岁
ta们这时候已经能理解死亡是生命的终点,需要给予孩子安慰,鼓励ta们寻找身边可信任的人宣泄自己的情绪。
▲图片来源:Pexels
9岁以上
9岁以上的孩子基本能正视死亡。父母可以从自然科学的角度,解释人类生老病死的规律,告诉孩子们死亡并不可怕,死亡也能通过捐献器官让其他生命得以延续,死亡并不是完全无意义。告诉孩子生命是美好的,应该珍惜、享受生命。
03
这些绘本帮助不知如何开口的你
团子说了这么多,是不是大家对于给孩子的死亡教育有了一些思路,但还是不知如何开口?
这时候就要借助我们的老朋友绘本来帮忙啦~今天小团就给大家推荐一些讲述死亡的绘本,让孩子在故事和温柔的情节中,学会坦然接受亲人死亡的现实。
《爷爷的天堂岛》
作者:本吉·戴维斯(Benji Davies)
离别,必然是痛苦和灰暗的吗?直面离别和死亡,让告别不再悲伤。
作者采取一种新颖而实用的方式,探讨沉重的话题。父母可以参考这样的方式,告诉孩子失去和怀念都是正常的。
有一天,希希来看望爷爷。可爷爷不在平常待的地方。希希刚想走,却听到爷爷在叫他。「我的希希,你来啦!」爷爷说,「走,爷爷带你去个地方。」
《后来呢?后来怎么了?》
作者:吉竹伸介
故事中的小男孩,因读到爷爷留下的精采笔记本而不禁开始期待上天堂,甚至自己也去买一本笔记本,开始计划起自己的身后事,但就在此时,他突然领悟到,与其去规划死后如何上天堂,更应该好好珍惜现在,活在当下。
不仅如此,对于爷爷死去、从此无法再见的悲伤失落感,也渐渐升华成「爷爷一定在什么地方守护着我,将来在天堂一定能够再相见」的安心感。
这本书的趣味与深度,让父母与孩子谈到生离死别的无常经验时,可浅可深,还能激励我们积极活在当下的每一刻。对于因为与所爱死别而迟迟无法走出阴影的人而言,更能获得极大的心灵安慰。
《爷爷的新工作》
作者:日山西源
这是一本超棒的生命教育绘本,既让自己轻松了解死亡,又不会把死亡描写的过于美好而让孩子失去敬畏之心。
小健的爷爷去世了,爷爷在去天国的路上不小心走到了猫咪的天国。爷爷在猫咪的天国做了很多工作,但是只有给将要出生的猫咪画的小胡子特别受欢迎。春天来了,小健家的猫咪生的小宝宝也是爷爷画的小胡子呢。
作者以一种幽默的、荒诞的方式表达人死后会去哪里、做什么,通过爷爷给猫咪画小胡子的工作,让孩子知道每个人都要有一项生存技能,让自己的生命更有价值。
《我永远爱你》
作者:汉思·威尔罕
这本书的故事围绕着一个男孩和一只狗展开。
他们一起享受恬静时光,但是狗的生命短暂,男孩看着他的狗──阿雅一天天地老去,却无法帮什么忙。他能做的只是忠实地陪伴在阿雅身旁,所幸的是,男孩每晚入睡前,总记得跟阿雅说一句「我永远爱你」。
这本书在启发幼儿的死亡教育上是有很大特殊意义的,而且它让小朋友们懂得要及时向所爱的人表达自己的爱意,这样当永别来临时就不会有悔意了。
《也许死亡就像毛毛虫变成蝴蝶》
作者:皮姆·范·赫斯特
同多数死亡主题的绘本不同,这本书没有一个情节鲜明的故事,而是通过一场发生在一对爷孙之间的对话,直接探讨了死亡话题的多个维度。书中对死亡采取不回避、不弱化的态度,既正视事实,又开放包容不同观点,语言严肃又不乏温馨。
故事从公园里的一条毛毛虫开始,通过发生在祖孙两人之间的一场生动开放的对话,探讨了生命和死亡的哲学课题。对话涉及了个人对待死亡的态度,比如:你害怕死亡吗、临死之前你还想做什么等等。
完
蒙台梭利说:「死亡教育是生命教育的一部分,只有正确认识了死亡,才能更好地理解生命的意义,更加尊重生命、热爱生活。」
我们要把欠孩子的这一课补回来,死亡教育对于孩子来讲不是沉重的话题,而是爱的教育。
好啦,点个 在看 再走~愿孩子们在爱与被爱的路上,更加坦然地面对一切。
早安,我爱这个世界。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