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人点火,不是简单的“加油”鼓励就可以。
点上方
国内最有腔调的残障公众号
冬残奥会于昨晚开幕了,盲人火炬手李端点亮火炬的画面,牵动着所有人的心弦。
几次尝试,他仍未能将火炬准确插入雪花台,大家都紧张起来,最后他终于在全场“加油”声中完成了点火仪式。很多网友为这个场面而纷纷表示感动。
少数派社群里的大家也观看了开幕式,在为火炬手李端捏一把汗的同时,却对于点火的方式缺少无障碍设计而感到不赞同。
小伙伴们认为,冬残奥会应是展现理念和文明进步的盛会,这样的点火设计,我们看到盲人火炬手李端在所有人的面前摸索许久,迟迟未能插上火炬,整个过程如此“不容易”,也在无形中带来了极大压力,强化了残障人士“身残志坚”的标签,不是我们希望见到的。
如果能够改良装置,为火炬手做出相应的个性化调整,整个点火是否会更加流畅而便捷?是否更能体现人类的融合精神和改造智慧?
以下摘录一些小伙伴的想法和感受:
枭枭:
火炬手李端是视力障碍者,他在最终上台点火炬的时候,摸索了很久终于插好火炬。也许大家认为,这样能够展现残障者自强不息的精神,可我觉得完全可以在插火炬的地方设置一些无障碍设施,比如说可供触摸的提示标记,那样他就能更加顺利地完成点火,反之的话,还有被火烫伤的风险。
一件本可以用无障碍解决的小事,却变为了“自强不息”,也给残障者增加了一定的危险,更是“残障属于个人的问题,要自己努力克服困难”的传统医疗模式的体现。
丘陵:
昨晚隔着屏幕跟伙伴们一起看残奥会开幕式,心情真是起起伏伏,看到盲人运动员拿着火炬久久插不到火炬台上的时候,我们都在线急了。我十分疑惑,为什么这个环节没有做相应的无障碍,让盲人火炬手更容易嵌入火炬?所以一度怀疑是不是故意做这样的戏剧效果,以展示残疾人的励志形象,达到感人的效果。
但很快,我看到了残奥会开幕仪式的一位导演的访谈视频,他说到一开始他们有考虑用声音装置指引盲人火炬手到达火炬台的位置。
图片:《冰点周刊》的稿件中提到,导演本想用声音提高盲人的方向感和准确性,正式开幕一周前才取消了号手,因为发现“没有必要”。
而导演讲到让盲人运动员触摸点火台探索空间的时候,抛开他对寓意的夸大不说,我感受到他对让一位盲人用自己的方式和时间完成一件事的接纳。
冬残奥会开幕式的点燃火炬瞬间,也点燃了网络世界。
面对点火的障碍,面对这波“感动”和“加油”,我竟一点也不新奇,因为生活中有太多时候的情况都是这样的,当我去做什么的时候,总会被不是为我设计的“简单”弄得无语,比如,在没有玻璃的电梯里总有人指挥我“你往后倒就好了”,于是我因为看不到后面,往后倒就压到人脚了。当我顺利倒车出去的时候,“真好,开车这么6”之类的加油感动也会如期而至。
怎么形容这种感觉?这就好像,你在另外一个人面前,他对你没什么期待和想象,但又必须说点什么,于是他开口“真好你还能喘气”“请你继续呼吸下去”。
至于这个点火设置本身,我想可能还有其他的替代方案,比如磁铁,比如套环。我希望在未来,能少点“泪目”和“破防”,多点支持关注。
钟涛:
也有小伙伴指出,在点火仪式中并不是完全没有无障碍和合理便利的出现,底下引导员伸出的那只手,在最终引导火炬手李端找准插口,就是一次成功的支持和协助。
我们还是希望,在大家看到体育带来的“超越自我”的精神之外,也可以更注重无障碍环境对于每一个人不可替代的意义,注重人性化设计和科技发展带来的代偿功能。这是人类进步的证明。
完
对于这次点火仪式
你怎么看?
一起聊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