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评】《倒数时刻》倒数的人生因乐曲而蓬勃
Apcraft:"这个时代不缺倾听者,缺少的是勇敢表达的声音。
过去的日子里,我听到迷茫的青年在呢喃私语,也看到愤懑的创作者在无声呐喊,他们环顾四周,其实并不知道前方为何,也无法笃定坚持是否有力,所以摸爬滚打成为过往青年创作者们唯一的生长指南。
可是,我们现在不能再指望'日子'将我们的未来轻易定义,我们需要目视每一个青涩的存在。
青年人如同江流一般奔涌,我们需要奔流到海,不再迷失、不能后退。"
【青年电影说】旨在成为电影青年的传声筒,去汇成斑驳世界中的一种坚定态度。
青年电影说 · 第三十六期
【青年电影说】本期影评人
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
北京电影学院电影评论专业
慵懒诗歌创作者
某个懒于贪欢的浪游人
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
【青年电影说】本期影片
片名:倒数时刻
Tick, Tick…Boom!
编剧: 史蒂文·莱文森 / 乔纳森·拉森
主演: 安德鲁·加菲尔德 / 亚历山德拉·希普 / 罗宾·德·齐泽斯 / 凡妮莎·哈金斯 / 约书亚·亨利
类型: 剧情 / 歌舞 / 传记
制片国家/地区: 美国
语言: 英语
上映日期: 2021-11-10(美国电影学会电影节) / 2021-11-12(美国) / 2021-11-19(美国网络)
片长: 122分钟
【青年电影说】短评合辑
9/10
《吉屋出租》是我心中top1的音乐剧,它展现出的人文关怀、包容态度和自由洒脱每次都能重重触动我的心。这样一部讲述《吉屋出租》作者的传记片,我惊喜且感动地在其中找到了音乐剧中那种熟悉的生命力。
故事情节看上去很传统很常见,但它找到了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倒数时刻。创作时间在倒数,应聘回复在倒数,朋友的生命也在倒数,他究竟要创作怎样的音乐,表达怎样的态度?男主的音乐剧没有投资就此搁浅,他突然发现他之前的倒数没有了意义,可是生活还在不断继续,他应当怎样面对倒数结束之后的空白?
看了《倒数时刻》我意识到,乔纳森拉森传世的音乐剧《吉屋出租》的主要内容讲的正是他生活中的故事,是发生在他身上和他身边真实的困境。这再一次让我意识到,立足于现实,生活才能在创作里展现得最真切和最动人心弦。作品所呈现出来的气质就是作者本人的气质,才华也许是基础,但生活是一切。
7/10
人生倒数,不代表生命力的消亡。音乐好听,故事好看,叙述自由,用音乐和生命力来完美演绎自己的倒数人生。从剧作梦到现实冲击,从情感纠葛到友情难却,《倒数时刻》的整体框架和人物情感都具有生命力,是90年代大时代下各个人物的立体展现。
加菲所饰演的主角,在双时空中承担经历者、讲述者和演奏者的多重身份,切换自由顺畅,这也就是我说叙述自由的原因。而他这个人物身上是具有大时代小人物的顽强精神的,他的其他情感就是与自己的精神追求做博弈,这份纠结和他的人物挣扎是饱满的,以至于水下乐谱的蒙太奇配合以音乐效果十足。
《倒数时刻》带给我了过高的期望(从演员到导演事迹,包括我提前听了他电影中所设计的音乐),以至于我无法接受他仅仅是以追求梦想和音乐剧的内容形式结合来搪塞我。好几场戏明明有更加细腻轻柔的处理方式,而为了延续其舞台化的戏剧形式而被破坏了。举个例子,他的黑人朋友承认自己的不治之症之后,依旧站在窗边唱歌,我不能理解。我明白这就是音乐剧形式,但是以此方式来笼统直白的阐述他们的情感是片面的,是单薄的。换句话说,不过就是把旁白写成了歌。
音乐剧这一形式出现在电影里历史已久,我们脑海中印象最深刻的应当是迪士尼的动画。而这一形式无疑是增添了影片氛围,烘托了气氛,是人物情感表达的利器,一定程度下还可以推动剧情。但是我认为,这并不能一以贯之。优秀美好的表达形式有很多,如何与实质内容结合完整自然是一大难题。比如《罗拉快跑》里的动画设计与分屏游戏视角就与内容相得益彰。
7/10
这样讲述追逐梦想与妥协现实的故事已经看过无数次了,好在它有一个大的音乐剧中剧的结构,让台上与台下形成了一些奇妙的互文。当男主与女友吵架、分开,矛盾达到顶点的时候,台下的观众掌声雷动,气氛也同样达到顶点。于是对于我——这出戏的第三重观众来说,就很有讽刺的感觉,人们生活中的痛苦、困顿与糟糕,才恰恰是戏剧中的精彩之处。
后面迈克开口唱到“Life”转音的时候特别打动到我。如果这部剧真的能开演的话,我愿意为了爱与恐惧贡献我的五十美元。
7/10
对比同名音乐剧,加入了补写最后一首歌这个最后一分钟营救事件作为一个清晰具体的外部压力和人物目的,带起来了男主的行动节奏,并且作为线索收拢强调了Stephen Sondheim这条线,删去了sugar那段音乐在原剧中男主表现的男主和Superbia女演员的关系,转为更加含蓄的支持关系,天台的戏也把对女主的感情处理得更加含蓄,并且大大加重了男女主爱情线的存在感使之成为一条主线,还将这两个人物对彼此的情感加深,成为对男主行动的引导,人物关系的规整和处理整体都往更讨喜的方向改动。甚至包括workshop段落女演员告知男主还有一个小时后男主的反应,将原剧的沉默改为了笑,人物情绪快速积极化,其实整体在人物塑造和人物情绪状态的把控上是有关键差别的,影片原型在音乐剧中的表现是焦虑贯穿始终,具备坚毅而玩世不恭的力量感,向死而生。而该片中,从表演到文本,主角的塑造更加天真无害,敏感单纯,比起饱经现实捶打的坚毅,他只是无助脆弱的勤奋天赋型好学生。
对主角的引导和压力都更加清晰周密,如片中女主苏珊第一次提出搬家即改为得到工作时,加强冲突与压力,同时还安排了更多男女主的情感纠缠戏份,在关键时刻起到推动、施压和煽情作用,也把原剧更为多元复杂的主题收拢了,例如选择将设为最后补写的关键歌曲和女主联系起来,把原曲对清醒与鲜活感知的呼唤的重点改为了和女主的感情关系作为重点,workshop留座位也是,倾向性明显地强调这条线。
加入早期朋友患艾滋病住院的戏最为一次小的压力刺激,扣回时间焦虑的主题,并且穿插电视报道、收拢街区海报“silence=death”的元素形成社会对同性恋污名化问题的反映及批判态度,这是对比同名音乐剧新加入的主题。
细节处理,做了更多的铺垫,道具的反复使用,音乐剧最后出现的五线谱和好友的患病在前期给了铺垫,把好友和女主的线统一到男主忙于事业形成的忽视和脱节上,把男主对于时间的焦虑的来源较为明确地对应到了具象的事业压力上。
加快情绪转变冲突节奏,删掉与选择的主线关系不大或本身更细小的情节和主题,更短时间内完成人物情绪的转变和冲突。剧作上是成功的电影改编,电影感有了。除了“order”的梗电影观众可能不够熟悉之外,就没啥水土不服了,从传记和改编角度来讲都是很难得的。
明显带有导演音乐剧背景色彩的操作是主角跑到老钢琴处的情绪高潮部分,对电影化的适应是删去打电话的细节、把人物情绪捋得更平顺,整体都是平滑渐进地推向一个明确的方向,音乐剧思维在于,它的形式采用的是歌曲和台词,内心独白的内容写的文学性强很精彩,但是竟然没有用视听语言表现,这个材料的处理非常可惜,也是该片中电影本体论的小小失落的一个体现。
6/10
对青年创作者共同的迷惘和焦虑的描绘是出彩的,但也仅限于此了。《倒数时刻》用电影呈现而非音乐剧形式是极其扣分的选择,音乐剧电影绝非音乐剧创作逻辑的简单复刻,而艺术形式跨领域互通也并不会是如《倒数时刻》呈现出的简单直接。对林妹妹的这次电影化尝试真是痛心疾首,你可是写出《汉密尔顿》的创作者啊!
(文章内容为作者原创,转载请联系)
【青年电影说】
欢迎各类影评的投稿与影评人加入
诗歌、小说、学术论文,
均可至此发声
我们只有唯一的主角
——怀揣热爱的你
欢迎加入,期待见面
投稿约稿请联系:
WakeForCINEMA(微信)
(图片除署名外,均来自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