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波德里亚:圣诞老人的逻辑

写在前面的ps:不论喜欢圣诞节,还是反感圣诞节,波老师对这个节日的解读,都很值得一读。摘自《物体系》,林志明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9年版。



那些否认广告(以及一般的大众媒体)的制约力量的人,并没有掌握它们的产生效力的特殊逻辑。这不再是发言内容和证据的逻辑,而是寓言和跟从的逻辑。我们不相信它,可是我们还是很在乎它。产品的“展示论证”事实上不会说服任何人:它的功用是使购买行为合理化,而购买行为本身无论如何,不是先行便是溢出于理性的动机之外。


然而,不“相信”这个产品,我却相信这个想要让我去相信它的广告。这便是圣诞老人的故事:儿童们也不会去问他到底是否存在,也不会把他的存在和他们所收到的礼物之间划上原因和结果的关系——对圣诞老人的信仰是一则合理化的寓言,它允许第二儿童期仍能保存幼儿期中父母(特别是母亲)给予小孩的神奇恩赐。这种神奇的关系,在事实中消失了,内化于一个可以将它唯心地延长的信仰中。这个效事并非人为的虚假:它的基础在于双方都有保持这种关系的相互利益。圣诞老人在这里没什么重要性,儿童之所以会相信他的存在,正是因为他事实上不重要。他经由这个形象、虚构、不在场无罪证明——他即使已经不再相信了还会继续相信——所消费的是父母神奇的关心和他们为了想要成为他的寓言的同谋,所付出的心血。礼物不过是作为此一妥协的奖赏。


广告也是同一类型的作为。修辞性的论述或对产品作告知性的论述,对购物者没有决定性的效力。一个人会特别敏感的,是[其中的]保护和恩赏的隐藏主题,是“人们”为了对他提出要求和想要说服他时,所付出的心血,是一个意识无法辨认的记号,它表达说在某处存有一个体制(这里是社会,但它直接指涉母亲的形象),接受去告知他有关他自己的欲望,预告他这一点,而且就在他的眼前为他进行合理化。因此他不会比儿童相信圣诞老人更相信广告。但这不会阻止他去跟从一个内化的幼儿情境,并且以此作行为的基准。这便是广告十分真实的效力,它虽然不遵从一个制约反射的逻辑,却是遵从一个同样严谨的逻辑:信仰和心理退化的逻辑。


写在后面的ps:想起一部谍战片,一群英国特工在总部过圣诞节的方式是打扮成敌人的领袖,并且高唱敌人的国歌;而更心大的是他们的敌人,哪怕现在很多西方影片乃至文化作品中有更黑他们的内容,他们也并不因此群情激愤地怒斥别人辱苏辱俄。



———

↓相关研究请看↓

———

《误杀2》的纠结与尴尬


《扬名立万》,点燃黑暗


司马南打联想的不同历史版本


简评十年不遇的网络哲学大战


精神分析批判研究一:在拉康和马克思之间


欢迎进入关注↑感谢帮转

帮点“在看”、文末推広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