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不能上龙舟?祖宗:这可不是我说的
刚刚过去的端午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粽子争甜咸不说,没想到上个龙舟都要看男女?
在这个端午,广东佛山九江镇的一名女性,因看到停在河边的龙舟,登船并拍视频记录然后发布上网,结果遭遇了网暴。
有网友认为,她让整艘船都“作废了”“毁了”“需要承担刑事责任”。不知道的话,还以为这名女性放火把这艘龙舟烧了呢,谁想只是上去拍了张照片而已。
随后,又有网友放出了女性在围观赛龙舟时遭遇驱赶的视频。
视频中的男性大喊“女人让开!女人让开!”
而在记者求证九江龙舟协会时,对方表示,“确实有这个传统习俗,以后会加大宣传”。
女性不能上龙舟,也不能看龙舟,甚至还要对此加大宣传,让更多人知道女人不能上龙舟。
不得不说,我很久没有被这样明目张胆的歧视震惊到了。
龙舟,结合传统的现代竞技
我对于龙舟的最初印象,要追溯到大学时代。
我所在的旱地冰球队和龙舟队共用同一间体育馆的训练房,时常会出现ta们拿着桨训练结束离开房间,我们拎着球杆进去的场景。在此之前,对于成长在北方的我来说,“赛龙舟”只是课本里的三个字而已。
那时的交流也不多,只记得ta们队伍里的男男女女,上半身真的都好强壮。
而ta们在训练房里喊着号子敲着鼓划着桨的样子,在对这项运动完全陌生的我看来,有一点点好笑。当然,ta们看着我们拿着一个塑料球杆,争抢一个塑料球,也有些好笑吧。
这是小众运动推广的普遍困境,外界看不懂,觉得不够“酷”,很难真正开始尝试。
上文的“龙舟风波”,引发诸多网友不满
所以,我找到曾经担任北京大学龙舟协会代理会长,龙舟队舵手的云何,了解这项运动。
对云何来说,最开始参与龙舟运动,只是觉得“好玩儿”,在成为校队的舵手之后,她才认真了起来。这直接导致她被朋友戏称,读了个北京“体育”大学——毕业论文都和运动有关。
云何介绍,一艘龙舟上通常会有3个位置,分别是船头的鼓手,主要掌握节奏;船中的划手,主要提供动力;以及船尾的舵手,掌握龙舟行进方向。
大多数的龙舟赛事都是男女分赛,女性不仅会登上龙舟,而且会占据一整条龙舟。少部分的赛事是男女合赛,对参赛性别的比例有一定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常常会将女性安排在龙头的鼓手位置和船尾的舵手位置,因为体重轻,龙舟起速快。
与女人不能登船的所谓“习俗”恰恰相反,这样的配置和淮阴地带赛龙舟时女性在龙头击鼓的习俗不谋而合。据传说,这一习俗的起源,是为了纪念抗金女将梁红玉。
图为位于江苏淮安的梁红玉擂鼓雕像
其实,早在1976年,我国香港就举办了首次国际龙舟邀请赛,拉开了龙舟运动国际化、规范化的序幕。1985年,香港又举行了首次国际女子锦标赛,与第一次正式的男子龙舟比赛只间隔了9年。
相比之下,赛艇运动1900年就第一次在现代奥运会上亮相,但女子项目在1976年才出现,赛艇运动在性别平等方面的发展,远不及龙舟运动迅速。
赛龙舟自然是传统的,它起源于中华民族的古老民俗;但它也是现代的,作为一项专业运动,龙舟赛事越来越规范、规则越来越明确。
2010年,广州亚运会,龙舟首次成为亚运会比赛项目,男子项目和女子项目同时设立。
而中国女将在比赛中夺得了一块又一块的金牌,为国争光。
龙舟上的世界,本就该属于女性
云何看了文章开头的新闻,第一反应就是“又可气又好笑”。
“这本来是我们自己的东西,结果一点都不重视,看到国外都在玩,才重新开始发展。然后又不让女人上船,‘禁止’一半的人参与,这完全是站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对立面啊。”
“为了在学校建立社团,我查看了很多与龙舟有关的文献,我没有看到一句话,是说女人不能登船的。”
明确记录女性可以登船的资料,倒是存在。《聊斋志异》中就有这样的记载:
图 / 《聊斋 晚霞》
在吴地,“龙舟上放美女”已经是一种习俗。尽管今人不太认可这样的意涵,但在很多老照片中,我们确实可以看到龙舟船头的女性身影。
图 / 黄浦文博
甚至端午节本身纪念的人物中就包括一名女性。后人敬仰爱国诗人、革命家秋瑾的诗和英勇事迹,以诗人节合并来纪念她,而因为爱国诗人屈原,诗人节被定在了端午这天。
而现代的竞技龙舟,自然更是一种任何性别都可以参与、享受的项目。
龙舟的训练很辛苦,压力也很大,曾经作为新手的云何,在第一场比赛结束时,是哭着下来的。但她仍旧非常享受这项运动。
在她的讲述里,人能在龙舟上看见很多陆地上看不到的风景。很多比赛场地在大江大河,或者当地风景秀美的水库里,夕阳、湖畔、云朵、细雨,这些景色别说其它运动了,连旅游都很难有机会观赏到。
图 / 微博@佛山发布
但对云何而言,她更在意的,是在舟上与队友同舟共济、人船合一的感觉。
和其它很多运动不同的是,龙舟运动里,明星队员并不能给队伍带来直接的胜利。因为这项运动特别考验一个队伍里的配合,体力和个人能力不是这项运动的决定性因素,所有队员必须齐心,必须节奏一致。
而人船合一则是一种听起来很“玄”的体验,云何也不常能拥有。
可当这个境界达到的时候,她站在船上,感到“我就是船”,所有的动作都不用去思考,人和船,是一体的。
云何认为,女人不仅要上龙舟,还要鼓励更多女人上龙舟,就像鼓励更多女人从事任何体育运动一样。
在千百年来的父权社会里,那些观赏风景的权利,那些参与集体活动的权利,那些享受运动的权利……对女性来说都是被剥夺的,而今天的我们,正努力将这一切夺回:
团结的精神,人船合一的奇妙体验,沿岸的风景,本来就应该属于女性,也应当永远属于女性。
无论传统里怎么说怎么写,都无法阻挡今天船头的女人们。
图 / 微博@女性体育
民俗,不该成为性别歧视的遮羞布
正如云何所说的,龙舟运动在国外的发展,已经超出了一般人们的想象。
我曾经有幸在加拿大的温哥华观看过一次龙舟比赛,这是北美洲规模最大的龙舟赛事。令我惊讶的是,在这个亚裔比例非常高的城市,参与这个项目的绝不仅仅是我想象中的华人。相反,运动员中的更大部分,都不是黄种人,而在桥上,更是挤满了各个肤色、前来观赛的男女老少。
这些年来,很多国家都开始了多种多样的龙舟活动和比赛,这些赛事绝不是华人圈子里的游戏,而是面向整个社会的热血狂欢。
2018年在多伦多举办的国际龙舟节,参赛队员不分族裔和性别
图 / Peter Lin
如果说古代没有人女人上龙舟,那古代也没有外国人上龙舟,是不是这也应该因为“坏了规矩”而抵制龙舟在海外的流行呢?
相反,我们认为这是非常棒的文化输出,甚至觉得输出得还不够。
在宋代,赛龙舟的活动是被官方禁止的,那是不是也应该“延续”传统,禁止国人赛龙舟呢?
相反,我们要弘扬具有积极面向的传统文化,鼓励这样的体育、文化活动。
“老祖宗留下的东西就要保留”,这句话本身就毫无道理。倘若留下一切的传统,我们是不是还该过着刀耕火种的生活?
所以,我们根本没有必要去考据是否真的有过“女人不可以上龙舟”的“民俗”,把这些交给民俗学家就好。但我们曾经确实有过阉割、活殉、活祭的民俗,难道因为这是传统、是老祖宗留下来的,就应该被保留吗?
民俗,它从来不是死的,它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变化的。
拿民俗说事,只是给自己的性别歧视找一块遮羞布而已。
中国的国土很大,经历了漫长男尊女卑的封建王朝,注定有着无数充满歧视与偏见的“民俗”,但我们进入新时代,不就是为了抛弃这些封建糟粕吗?
这些“民俗”不合理,倘若过去存在就不合理,在男女平等写入宪法已经68年的今天更不合理。
不合理的东西,就让它消失在历史的尘埃里,不好吗?
P.S. 本文观点仅代表特约作者个人观点,部分图片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