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争执现场丨复调的乡村:地方与策略

王彦之 平行所
2024-09-07



圆桌讨论:多重的争执——艺术工作在乡村

👆活动详情👆




本文一共6960字,阅读需10分钟左右


当我第一次听到今天圆桌讨论的主题是“多重的争执”时,我的第一反应是它是一种声音,于是想到了“复调”这个概念。大家可能对于它在文学中的含义比较熟悉,当然它原初是一个音乐上的概念。不同于只有一条主旋律的音乐,“复调”指的是多条旋律线各自独立,但又和谐地构成一个整体。我想这可能是我心中比较理想的乡村的状态。

 

一方面,中国有那么多的乡村,从一个村到另一个村,不应该是千村一面的,也不可能只存在一种旋律。比如有的地方发展旅游,有的地方也可以不发展旅游。每个地方都有其独特的人文历史、地理生态、人口结构。资源禀赋不同,村民诉求不同,策略就应该不同。另一方面,即便在一个乡村的内部,也应该存在复调。和城市相比,乡村的匮乏是体现在各个方面的,它需要各项资源的引进,因此乡建也注定是一个跨领域、跨学科的实践,以至于我们的工作往往两三句话都解释不清楚,经常是多条轴线在同时行进。有时候我们的工作会溢出地方的诉求,溢出我们被委托完成的工作。

 

作为左靖工作室的一员,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我们工作室的两个在地实践的案例——碧山和大南坡。选择碧山是因为碧山是我们团队乡村工作的起点,而大南坡则是在积累了十年的经验教训后开展的项目。这两个项目目前也都在进行中。碧山和大南坡这两个村子很不一样,项目得以开展的背景也十分不同。希望借这两个案例和大家聊聊,我们面对一个具体的乡村时是如何制定不同的地方策略的。

 

碧山村位于安徽皖南黄山脚下。十余年前,个别策展人、艺术家、诗人自发地来到这个小村庄,带着些许知识分子浪漫化的想象,希望在这里定居生活。大家最早了解到碧山可能是从“碧山计划”开始,我也不多赘述。但大家对于碧山村后来的发展或者我们在碧山后来所做的工作可能了解得并不多。


碧山村云门塔


20112014年,左靖老师带领安徽大学的学生,经过近十次踏访,走遍黟县所有乡镇,共寻访九十余项民间手工艺,结集出版了《黟县百工》这本书。后来以调研为基础,又做了题为“从黟县百工出发”的展览,展览去到两岸三地巡展。因为有了“手工艺”方面的调研、出版、展览上的积累,自然而然地想到是否可以建立一个实体空间来承载这些文化内容,搭建一个可以促进更多关于“手工艺”的交流和实践的平台。2017年,我们把碧山村供销社租赁下来,进行了改造。近几年,“供销社”非常火热,但我们所做的工销社与最近的浪潮无关。我们主要是把“供”改为“工”,将其打造成一个综合型的文化空间,包括出版、展览、零售、餐饮、住宿、驻村和手工艺体验等多种内容。


碧山工销社开幕日

摄影:三金,2017


碧山工销社于2017年成立,以一种有限的商业模式运营至今。前店用于展售我们研发和挖掘的手工艺品、农副食品、文创产品。穿过院子,戏台后面的展厅则用于举办展览。开幕当日,我们邀请陶瓷研究者顾青策划了一个名为“早春二月:百工民艺到设计日常”的展览。展览邀请来自城市的设计师和本地的竹编师傅、铁匠合作,通过手的切磋,尝试创作一些更符合当下审美、更适应当下生活的新产品。


碧山工销社开幕展

"早春二月:从百工民艺到设计日常"

摄影:三金,2017


我们已经可以看到,在碧山,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不同领域的从业者的到来,大家会从自己的出发点,为这个村子带来各自的影响,创造出不同的通道。碧山工销社的成立和之前的“碧山计划”就展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路径。


自那之后,我们还组织了十余场围绕“手艺”和“地方”展开的展览。比如“方志小说”联合驻村计划第一季的展览就在这里举办。再比如,我们和素然旗下的环保品牌klee klee合作,做了“naze naze 慢慢织布”展,展示他们和北京当代艺术基金会共同发起的“naze naze独龙族”项目。这是当时村民参观展览的照片。下个月我们还会和naze naze织物工作室合作,做一个“naze naze大吉大利”展,展示他们在贵州大利侗寨的实践。


村民们在参观"naze naze 慢慢织布”展览

碧山工销社,2019


创立碧山工销社的初衷是希望它能成为一个促进百工复兴,让手艺人、设计师以及国内外关注工艺的志同道合人士对话交流的平台。不过在2018年的时候,碧山工销社又迎来了一个新的职能,那就是我们开始和日本的D&Department合作,在中国开设了他们的第一家分店黄山店,通过店铺型活动体的形式向中国的消费者们宣传“长效设计”。 


D logo 和村民晾晒的衣服构成有趣的村景

摄影:李若帆,2018

D&Department 店铺内景

摄影:三金,2018


“长效设计”理念由日本设计活动家长冈贤明于2000年提出。当时的他注意到了日本繁荣的消费文化催生出的诸多社会和生态问题,于是提出“长效设计”这一设计理念,即不再进行新的设计,而是找回那些本来就有的好设计,让它们重新回归到当下的日常生产和生活中来,试图以此来纠偏消费主义的膨胀,鼓励人们理解长久存在之物的含义,重拾惜物传统。当他和团队来到中国,来到碧山村,看到我们团队对百工造物的关注和实践后深受感动,决定和我们合作。其实在这个合作中,我们主要是学习的一方,学习他们如何挖掘地方的长效设计产品,振兴地方产业。对于地域的关注,是“长效设计”的一个重要面向,如何发现地方之光,正是我们需要学习的。

 

所以在d黄山店,除了有来自日本的产品外,我们还挖掘了一批中国本土的符合“长效设计”理念且带有地方印记的产品,比如黟县姚师傅的竹编,崇明土布做的布包,还有自然家、木墨、宣品书房等品牌。d店开业时,我们还举办了一场关于创始人长冈贤明工作的展览,试图通过展览让大家认识到什么是“长效设计”。在和D&D合作之初,长冈先生就曾表达过,希望黄山店里的中国本土产品能够多于日本产品,这需要通过选品、提案、认证等一系列流程达成。遗憾的是,这五年来,我们开发和挖掘的本土产品还不够多。或许是我们自身的能力和精力有限,我们可能更擅长做展览、做活动,而在产品开发和商业运营方面,会相对比较吃力。作为文化工作者,想要为地方真正产生经济效益时,就需要其他领域的有经验的从业者和专家们一起合作共事。


D&D黄山店开幕展

"另一种设计:长冈贤明的工作"

摄影:三金,2018


当然,这一合作也招致了不少质疑。很多人第一次来到工销社,看到一个乡村的店里卖那么多日本的东西,还很贵,十分不解,就问“村民买得起吗?”问题的背后,是大家对于我们所做的工作是否服务村民的担忧和质疑。的确,村民们可能不在店里消费,不来书店里看书,但这些场所除了被使用之外是否还有其他意义?我想是有的。比如我们就见过村民带着自己其他村县的亲戚来参观这些别的村子没有的东西,感到很自豪,这不也是文化自信的体现吗?再比如,碧山村有个自发组织的黄梅戏团,他们有时会在工销社的展厅里排练、演出,甚至就只是自娱自乐。在一线城市里,我们有各种公共娱乐文化场所,比如音乐厅。对于音乐爱好者来说,可能去得频繁一些,但对于大多数居民来说,可能一年也不会去一次。可是没有人会质疑音乐厅存在的意义,这些场所恰恰是我们评判城市吸引力的标准之一。城市有的,乡村为什么不可以有呢?

 

此外,大家似乎觉得村里卖的东西就应该很便宜。碧山工销社从成立之初就发布了自己的工作理念“百工十条”(良品良工、百工习得、地域印记、日用之道、传统家园、当代美学、城乡联结、社区服务、环境友好,公平贸易)。这里的每一项都决定了成果不可能是廉价的。我们也希望可以引导大家更自觉地进行每一笔消费,了解手中之物从哪里来,通过自己的消费选择来支持克制、友善的生产消费体系。虽然我们也还没能完全做到“百工十条”,但这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最后,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随着工销社这些年来的发展,我们的本地运营团队已经在几年前就全部由村民组成了,而且团队非常稳定,现在的他们完全可以独当一面。从前店货品的陈列讲解,节气食堂的菜品供应,住店客人的起居安排,到游学活动的策划组织,市集展览的落地协调,没有她们不会的。工销社还有一个节气食堂,供应徽州本地的节令美食。食堂负责人菊姐根据时令每日设计菜单。没有人告诉这些阿姨们要做什么,都由她们自己安排。有时候她们在工销社的院子里腌小菜、晒腊肉,一些很生活化的场景就很美。本地团队的发展,本就是我们的工作目标之一,同时也对乡村工作的可持续性极具意义。


碧山工销社在地团队合影

摄影:汪捷,2020


还有一点,当城里人谈及村民,脑海中浮现的可能是一个抽象的群体,而不是把他们想象成一个个具有各自生命轨迹的独立个体,以为他们一辈子都在一亩三分地。事实上,比如合影里穿黄色衣服的那位,她叫雅楠,是黟县隔壁村的,以前就来过杭州工作,从事的是餐饮和电商行业,后来17年嫁到碧山村,选择入职工销社。左上角白衣服的就是菊姐。她2001年就开过一家豆腐店,但受到非典疫情影响,生意不理想,于是去到温州打工,在外打拼了十年有余,后来回到黟县,在宏村租了一间店面开餐馆,又遇到规划改建,店面拆迁。一个偶然的机会了解到工销社招聘,就入职了,是工销社的一号员工。我想说的是,村民要比我们想象中更敏锐。他们对周围的变化非常敏感,可以迅速做出反应,灵敏地捕捉到可以发展自己的机会。有时候我们能给的不过是一点“哦?还能这样!”的想象力。


第二站是大南坡。大南坡是位于河南省焦作市修武县西村乡的一个普普通通的北方小乡村。但它的过往一点也不普通。上世纪70年代,是大南坡煤业的鼎盛时期,村子十分富裕。80年代之后,随着村里煤矿资源逐步枯竭,焦作市开始向“绿色发展”整体转型,大南坡的煤矿产业在90年末彻底关停,村里的集体经济迅速滑落。2014年,大南坡村被评定为省级深度贫困村。2019年,修武县委县政府决定以“美学经济”为抓手,实施大南坡项目。所以说,左靖工作室是受政府委托开始实施大南坡项目的。足以可见,碧山和大南坡的工作得以开展的背景很不一样。


大南坡村鸟瞰图,2020


我们工作室在开展乡村工作时通常会遵循“关系生产、空间生产、文化生产、产品生产”这一方法路径。鉴于今天的主题是“艺术工作在乡村”,我主要挑“文化生产”的部分讲。不过在此之前,还是想迅速地给大家看一下我们和共创团队在大南坡做的一些建筑改造。


由于大南坡曾经很富裕,它遗留下了大量的公共建筑,大概3000余方。这为我们的“空间生产”理念提供了实践的基础,因为我们主张的就是不建新建筑,尽量去改造、激活那些已有的却失去了功能的老建筑。照片上的是原来村里的老大队部,我们邀请长期的合作伙伴场域建筑将其改造成了一系列新的公共场所,比如大南坡艺术中心。我们还邀请方所在这里开设了他们的第一家乡村书店,书店里有一个咖啡馆和一个小展厅,小朋友们一放学或者周末就会在这里看书、写作业、玩耍,方所在书的遴选上特意挑选了大量的儿童读物。碧山工销社也在这里开设了在北方的第一家加盟店焦作店,和碧山村的工销社不一样的是,这里没有d的产品,主要售卖的是地方物产、文创产品,还设有村民寄售农产品的格子铺,和五条人士多店的第一个线下专柜。我们也请了张唐景观来大南坡设计了两个景观装置:菜青虫和DANANPO字母装置。装置特别棒的一点,就是它无需运营,也不需要太多维护,村民、尤其是小朋友自然而然地就会与之互动。


大南坡艺术中心

建筑改造:场域建筑,摄影:朱锐,2020

方所文化乡村·大南坡

建筑改造:场域建筑,2020

菜青虫装置

装置设计:张唐景观,2021


在空间生产开展的同时,我们团队在修武县做了一年左右的调研,调研成果以 “乡村考现学:修武的山川、作物、工艺和风度”这个展览来呈现。它是建成后的大南坡艺术中心的首展,也是一个常设展。从展览标题就可以看出,我们从多个角度对修武这个县域进行了挖掘。


展厅一进门,首先看到的是“作物”单元。因为小麦是河南省、也是修武县非常重要的一种作物,所以这里的作物指的就是小麦。不过我们讨论的不仅是河南的小麦和麦面,而是用一条麦面之路连接了中原与世界。这个单元的分策展人林翔是一名生活在日本的食物研究者,他用一种全球的视角,对小麦的种植、收割、营养学、贸易,甚至包括地缘政治等做了全方位的考察。我始终认为,扎根地方不等同于画地自限。越小越偏远的地方,越需要和其他地方交友。只有把一个地方放在一个更大的范围里去讨论,才可以帮助地方建立坐标系,认识到自己的特色和不足。


大南坡艺术中心开幕展

"乡村考现学:修武的山川、作物、工艺和风度"

摄影:朱锐,2021


“山川”指的是云台山。虽然大南坡本身的风景一般,但它离著名的5A级景区云台山只有一小时的车程。更有趣的是我们发现,云台山和宋代山水画有着密切的关系,郭熙、李唐都是焦作人,我们可以大胆地认为,云台山是滋养了古代山水画的一座山。那么到了当代,我们则是邀请了几位摄影艺术家过来拍摄。他们的摄影作品给原本对云台山十分熟悉的当地人带来了别样的视觉体验。


大南坡艺术中心开幕展

"乡村考现学:修武的山川、作物、工艺和风度"

摄影:朱锐,2021


“工艺”单元由顾青策划,围绕绞胎瓷展开,因为绞胎瓷就是在唐代的修武诞生的。和“作物”单元一样,我们把绞胎瓷放在一个全球的视角去考察,探讨它跟现代设计的结合,以及这种工艺在海内外的最新发展。


大南坡艺术中心开幕展

"乡村考现学:修武的山川、作物、工艺和风度"

摄影:朱锐,2021


“风度”分为两部分,古代风度和当代风度。古代风度指的是竹林七贤的故事。历史上,因为焦作离洛阳很近,整个魏晋时期的政治文化中心都在这一带,相传竹林七贤就是在此共游。于是我们先是从《晋书》和《世说新语》中把关于竹林七贤的故事提取出来,形成脚本,然后邀请了木刻艺术家刘庆元基于这些故事来创作。刘老师很有创意地提出要拍摄大南坡的村民,用他们的形象来创作当代版的竹林七贤,诠释了“原来人人都可以是竹林七贤”的主张。


大南坡艺术中心开幕展

"乡村考现学:修武的山川、作物、工艺和风度"

摄影:朱锐,2021


当代风度,指的是当地的本土戏曲怀梆戏。大南坡有个怀梆戏团,叫大南坡文艺团,最早成立于1920年前后,远近闻名。但随着煤矿关停,经济一落千丈,戏团在80年后也就解散了。在团长赵小景和其他前剧团演员的努力下,我们和合作团队奇村文创一起将怀梆剧社恢复起来。当地村民热爱怀梆戏,得知有机会可以恢复排练演出非常积极。穿上戏服,画上脸谱,在台上一亮相,当代风度一下子就显现出来了。


展览不仅是前期调研的集中呈现和转译,也为我们后续可以开展哪些工作提供了方向。自大南坡计划实施以来,现在是第四个年头。后续我们做的更多的是关于老人和孩子的工作。用左靖老师的话说,“到村子里做乡建,把老人和孩子抓住了,就会跟这个村子的关系更亲近些”。“老安少怀”就是特别美好的两条旋律。


大南坡村的老与少


先说孩子。大南坡村有很多小孩,还有一个小学,叫大南坡完小。这和碧山就不一样,碧山村里没有小学。2020年,我们和北京当代艺术基金会和广州美术学院的跨媒体艺术学院合作,共同发起了“大南坡儿童美育计划”。其中,大南坡四季美术课已经开展了三年,刚刚才结束了今年的夏季课。当时还是广美跨媒体艺术学院的研究生的刘亚兰和其他同学一起来到这里给当地的孩子上美术课,现在她正式加入了我们的工作室,长期驻扎在大南坡,和村里老少打成一片。除此之外,北京当代艺术基金会还邀请了其他团队来给孩子们开设街舞训练营、影像训练营。比如在2021年我们举办的第二届综合主题活动“南坡秋兴”前夕,青年导演黄骥来到大南坡教孩子们如何用手机拍电影,如何做剪辑。最后,孩子们独立完成的电影短片在活动上“孩子们自己的电影节”单元放映。“儿童美育计划”不过开展了三年,我们已然可以看到明显的变化,在孩子身上,也在学校的老师身上。孩子们变得更自信,更愿意表达自己,就连文化课的成绩也突飞猛进,在县里排名名列前茅。大南坡完小的校长和老师们也受到启发,开始自发组织诗歌课、手工课等等。


大南坡四季美术课

摄影:三金,2020-2023

"孩子们自己的电影节","南坡秋兴"活动现场

2021


关于老人,让我们特别自豪的就是刚才提到的,我们恢复了当地沉寂40年之久的怀梆剧团。我们还在2021年为他们制作了一张唱片《南坡怀梆2021》,由摩登天空旗下的Modernsky Worldmusic出品发行。虽然他们都是业余演员,但我们希望能够将他们的声音永久留存下来。他们特别高兴,收到唱片后激动地说“这是给老祖宗的礼物”。在举办了两届的“南坡秋兴”活动上,他们也都登台表演,在排练上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因为怀梆戏里有很多是地方方言,除了村民,外来的游客很难听懂,所以今年,我们选出了一些他们较常表演的剧目选段,为他们制作了六册唱词本。除了比较经典的剧目之外,比较特别的是,他们也自己写戏。比如《太行英雄传》唱的就是大南坡的故事,不仅讲述了好几位村民的个人史,也提到了大南坡近年的变化,唱响的是大家的集体记忆。目前,剧团的日常运营仍面临种种困难,所以我们把这些唱词本交由怀梆剧社自己组织销售,销售所得就可以用于剧社的平日开支。


大南坡村艺术团

摄影:李耀,2020

怀梆剧社表演《桃花庵》

摄影:李耀,2020

《南坡怀梆2021》唱片首发式,“南坡秋兴“活动现场

2021

《南坡怀梆2021》唱片

木刻:刘庆元,设计:马仕睿,2021

怀梆剧社唱词本

摄影:三金,2023


最后的最后,想说一点,“艺术工作在乡村”可能并不是说我们为乡村带来了什么,而是乡村以开放、包容的姿态接纳了我们,给了我们机会,让我们得以以自己认可的方式开展工作。于是大家才能从各自的背景、专业、兴趣出发,一起共振村声。即便吵吵嚷嚷,也总比鸦雀无声更好。我想就以碧山和大南坡戏台上的四个大字“共振村声”结尾,和我的分享主题“复调的乡村”也算是首尾呼应吧。



文章由圆桌讨论活动中的分享者王彦之撰稿

系现场分享内容的再整理



关于平行所 | Parallel Institute


平行所是一家复合型机构,线下空间包括:替代性空间、艺术书店、工作坊、咖啡馆。以场所为媒,主动构建不同领域内的创作者、机构与社群之间的共生场域,搭建可持续生长的创作者社区 & 协作平台。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平行所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