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行所

其他

新书预告|一只鸟和另一只鸟|贺勋 2003-2023 诗选

编按:忽然之间会发生很多的事情,忽然的开始和结束,忽然结婚生子,从一种工作到下一种工作,从一张画到下一张画,从一首诗到下一首诗,忽然之间的清醒,忽然进入无法预计时长的睡眠......忽然认识某人又忽然进入某一段具体的过程,与贺勋的相识也大体如此。在短短的一个月内掠过一位诗人二十年间的写作,在一种以诗人整个青春期的结果为单位之迫切性中,仿佛空中降临一颗巨大的卵,而我们又恰好位于它的正下方。这是一场必须以庄严之姿迎接的意外,如同瞥见种子缓慢爆炸时其所在的时空尺度,语言在其上攀生,枝繁叶茂而又结果坠地归于尘土,作者在其中以有限的肉身作媒.....为何要追问八年前遥远繁星闪烁的原因?当写诗的冲动降临,谁又可以用借来的理由逃离?一生中总有那么一次要面对这样的时刻,春天会发生在死亡来临之前。图片致谢摄影师Jin贺勋
2月2日 下午 7:00
其他

争执现场丨高楼灭灯,郊区祛鬼

圆桌讨论:多重的争执——艺术工作在乡村👆活动详情👆本文一共3139字,阅读需5分钟左右在会议开始之际,感谢各位的出席。我是沈蕊兰,主要从事与影像相关的创作,包括非虚构电影项目以及美术馆影像。在今天的演讲中,我将分享关于“高楼灭灯,郊区祛鬼”这一主题的内容。我毕业于美院的实验影像工作室和基本视觉研究所,从当代艺术领域开始,研究生毕业作品又去拍了一部纪录片,之后开始做一些与电影相关的项目。在开始之前,我想请大家思考一下转塘是一个什么地方?它属于乡村还是城市?或者它在什么时候会被界定为乡村,什么时候会被界定为城市?它与城市和乡村的关系是什么?我最早来到转塘是在十年前,那时城市与乡村的定义不同于现在,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界定也在不断变化。我一直关注的一个主题,是在如何用影像语言将现代化进程中的记忆可视化。更具体地说,尝试通过影像来表达时间、空间以及那些无法直接看见的元素,如情感、声音、时间、生命等。城市与乡村交界的地方是最能够挖掘记忆的灵感来源,因为城市不断更新,而在这些地带往往有更多可能性。现在,我想分享一下近年来在城乡空间中的三个创作探索。第一个项目关于逐渐隐没的江南老宅中的志怪故事,以及同样在消逝的,这些房屋中老人的生命状态。以我奶奶寻找她丢失的一只养了50多年的老龟做为主线,这部电影并没有事先设计严格的剧情,而是随着奶奶的寻找在逐步生长。我们穿梭在镇上不同居民的老宅中,通过询问交流许多他们过去和现在的故事,发现古老的乡镇正经历着急剧的转型变化。过去镇上有一条河流,每年都会发大水,淹没街道和房屋。而这只老龟的来历,竟然就是在五十年前的某一次大水中游到家门口的。随着时代的变迁,政府通过建坝等手段控制了这种自然现象,大水成为了回忆。我们又发现过去时空的交错中,镇上有一座建于北宋时期的古代庙宇,里面也曾有一只失踪在朝代更迭时期的,几百年寿命的古鼋。通过拍摄和记录,我试图呈现出一个关于城乡之间联系与冲突、过去与现在、自然与人工干预之间关系的多维度故事,讨论真实的时间和情感如何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如同这些老人一样消散。我们还邀请了这些居民观看之前拍摄的相关素材,在老宅的废墟中组织了一场露天放映,将拍摄过程与电影本身融为一体。这个项目综合了许多元素,真实或虚幻的记忆在其中的不断延伸和流转,以个体的角度呈现出一个关于空间和时光变幻无常的观察。老宅前的露天电影这个项目已经进行到第四年,我想在今年的创作中更具体地探索老人视角下真实的时间,因为现在人们对于时间的感受变得越来越短暂和迅速。香特尔·阿特曼曾提到,她试图通过电影让观众感受到真实时间的流逝,而不仅仅是消磨时间。我觉得这种方法能够唤醒人们对于日常生活和生命状态的思考。接下来我要谈谈今年的第二个项目,这个项目发生在宁夏的一个叫“去田野”的驻地。期间我和另一位电影学者徐子毓组成了一个组合,以中卫为中心,走访了宁夏的各个地方。在这个项目中,我们在一个月的时间里进行了游牧式的创作。徐子毓从文字角度切入,而我主要从图像角度出发。我们一起采访了许多人,感受了各种不同的地方和经历。这个创作也是一个正在发现和生长的过程。我们沿着黄河,以宁夏的龙王庙为起点,寻找神话、地理和口述史之间的密切联系。不仅龙王的传说,也有许多和水有关的故事。在西海固有一些村子还是属于比较贫瘠的状态,村民讲述关于水的一些记忆非常惊人,一位老人说,因为水要从很远的地方背回来,他们生小孩的时候,有时候根本来不及,小孩就生在沙子堆里,用沙子去把身上的血污去掉,而母亲则直接喝她自己生育的流出来的血来补充体力。这样子的故事,是现在的我们难以想象的。我想把这些故事转换出来,变成一些时间切片,在这些切片里面,我们可能去重新唤起和我们祖先有关的,身体和土地的记忆。还有一个废弃的产煤矿山。这个矿走进去之后,左右两边是两座非常小的庙,左边那个是道教的,右边那个是佛教的。中间一条路进去就是一个巨大的矿洞,好像大家在进洞之前,在鬼神和菩萨之间达成了某一种默契。那个矿山里面又有非常巨大的工厂、实验室、居住和生产区,全部都废弃了。但是这两个小庙的香火还在,最后还是精神的力量更长久。矿坑两侧的小庙我们也去拍了很多沙漠和戈壁上的窑洞、石窟、藏兵洞,在一览无余的西北日光中,隐没在戈壁和荒野之下,即是庇护所也是埋藏秘密的地方。这是一个石窟,里头那个佛像已经风化掉了。就剩下就是当时做佛像的时候,工匠开凿的孔洞。这让人感觉是另一张脸,在可见的历史背后,凝视着孤魂野鬼、遗忘个体的命运走向。左:石窟中留下的空洞,佛像已不知所踪右:在废弃的窑洞看一场日落然后就到这个高岗。这三个项目在工作周期上是不同的,奶奶的那个片子跨度很长,每年我会花一两个月的时间回去做相关的事情。中卫项目前差不多一个月,这个则更短。创作者对于不同时间尺度项目的不同反应,导致了每个项目都会带来不同的体验和成果。这个时间比较短,就没办法去做一些深层的体验和感受。但是快速的去到这个地方,反思和自己之前项目的关系,由此进入一种延续的状态,也是一种创作方式。当下跟这个空间,从身体出发,产生一种非常迅速的反应,更像是即兴的、偶发的创作。高岗的老房子有很多祠堂,气派但是昏暗,时间仿佛静止。一些老人还留在那里,像是快被人被遗忘了。几乎每家门口都放了一些小口的腌菜缸,有一些是废弃的,有一些是在使用的。还有一些里面有一些不明液体,不知道放了多久,包括分配给我的这栋。于是我做了一组作品,把从各个地方拍到的人或者其他生命沉睡的摄影照片,放在了在村子里收集到的这些瓦缸的底部。大家可以弯下腰去看,有一些是图像,有一些是声音,在寂静的夜里录到的一些声响,还有老人在低声诉说一个故事。为了做这个作品,我们洗了好多缸,这个清洗的过程也是很有意思,它像一个人的肚子,很多旧东西倾倒出来,但总是有些残留。杭州下雨很多,我们在那里展出的一个月中,不断会有新的雨水进去。我们又放了一些花露水,所以就想把这个照片、雨水、花露水以及缸里面原本的残渣,合在一起变成一组眼、耳、鼻都可以感受的作品。展览现场这房子还有一个一挺有意思的地方,在于它不是一个保存的特别标准的老宅,里面有两面水泥墙是后来新砌的,做成了一个鸡棚,但是也有一段时间了,而且左边这个顶上这边的这段墙是破掉的。所以你们看这个影像投影的地方,这个墙它只有半截,是一面残墙。所以这个空间也有很多时间的迭代,最后我放了一件有关城市的一个幻影,给这个空间做出一个回应。半截墙前的影像,关于时间和记忆的投影最后回过来讲一下。这两个标题就是什么叫高楼灭灯和郊区祛鬼?这个名字代表的,是介于城市和乡村生活之间往返跳跃的状态,它是非常有机的。对我来说,如果完全在城市空间生活,和人、土地或者其他生命的关系是很淡漠的。但如果你在一个纯粹的乡野,跟现代生活又非常脱节,虽然我们经常看到一些营销农村生活的视频,但事实上里面有很多现实的困境要去解决。而城乡结合的这种情况下,它某一种程度相对安全友好,脚踩大地,又可以跃向虚空。而我选择做这种跟过去、记忆紧密关系的命题,不只是要去复原某些过去的痕迹,或者存档记录这些逝去之物,探寻记忆这个行为本身就可以激活我们对周围环境和生命状态的感知能力,亦或是创造力和想象力。而这些正是现代社会中缺乏和遗忘的,人类作为自然和大地的一份子本该具有的力量。文章由圆桌讨论活动中的分享者沈蕊兰撰稿系现场分享内容的再整理*除特殊标注外,图片均为作者拍摄或制作争执现场丨复调的乡村:地方与策略👆主讲人:王彦之👆争执现场丨艺术节在乡村:不期而遇与流动的现场👆主讲人:王婧思👆关于平行所
2023年10月7日
其他

争执现场丨再造村庄共同体

圆桌讨论:多重的争执——艺术工作在乡村👆活动详情👆本文一共2129字,阅读需5分钟左右感谢羽婷与丁予,很高兴参与“艺术工作在乡村”圆桌讨论,作为艺术与乡建领域的外行者,我想从比较视角分享一下近期在浙江与香港乡村的观察思考,主要包括背景,两地见闻,几个与大家讨论的问题。一、缘起我对乡村发展的兴趣最初源于实践。毕业后,在海外国际组织办公室开始了第一份工作,之后在北京从事减贫国际交流。在带着非洲、东南亚、拉美等地的官员与研究者考察国内乡村时,很多人会提问,为什么中国能够在短时间实现大规模脱贫?这些经验在什么条件下可复制?政府、市场、社会组织等不同行为体如何发挥作用?这些经历引发了我的兴趣。从大规模的脱贫攻坚任务到长期的乡村振兴目标,从依赖大量外部资源的输血式发展,过渡到自身造血的可持续性发展,从解决乡村贫困问题到激发乡村活力,这些是新的任务,需要从先行者上借鉴经验。缪家村2021年,带着这些问题,在师长介绍下前往浙江嘉善县、杭州黄湖镇等地调查,基于嘉善缪家村完成了一篇研究论文。期间,通过“AIRI城乡可持续发展项目”,与内地、港台和泰国等师生有一些交流探讨,去香港参访了远郊与城中村,以及生态发展和创业等项目,带来了不少新的启发。这是我今天分享的主题来源。二、见闻浙东与香港整体经济富庶,乡村发展资源条件较好,但乡村的定位不同。浙江作为“共同富裕”先行区,乡村产业发展、治理现代化、社区服务等议题受到广泛关注,我们走访的不少村庄都呈现出“未来乡村”的图景。香港作为高度现代化的国际都市,农业与农村并不是主流议题,考察的项目侧重于生态保育、乡村活化、文化认同、有机食品与环保科技等,社会组织等发挥了积极的角色。缪家村在缪家村,我的感受关键词是高水平的集聚、治理和社区认同。通过多年土地流转和农房集聚等项目,村民搬入了居住条件优越的新农村社区,聚集率达到了96%以上,政府在社区建设有便民一条街,提供了精细的服务与福利分红。村庄发展全域旅游和招商,形成了风景秀美、人气兴旺的景象。缪家村访谈中,一些村民、返乡创业者、网格员等表达了对村子的高度认同,三代同堂与熟人社会在这里很常见。缪家村展现了在比较凋败的乡村中,如何重建一个充满活力和凝聚力的社区,形成一个蓬勃发展的乡村共同体,实现了“让农业成为一个充满活力和吸引力的行业,使农民有吸引力的职业。”青山村青山村是近年杭州的“网红乡村”,从最开始外部组织参与解决水污染问题,到艺术家入驻与艺术乡建,再到新村民融入与社区打造,青山村呈现了城市近郊村的未来图景。在这里,可以看到年轻元素的乡村品牌设计,地标建筑,文旅业态,以及层出不穷的节日策划与创意活动,吸引周边都市人群纷至沓来。让人印象最为深刻的是新村民的入驻,特别是艺术家和乡村创客。村里为新村民举行特别的欢迎仪式,设置了村庄议事会等,让年轻人更好地融入,也影响乡村大小事儿的治理。青山村在香港的乡村,我印象最深的有两个村子。其一是荔枝窝村,需要2个小时以上的车程与再游船才能到达。正是由于偏远,村庄人口外流严重,长期处于凋敝状态。荔枝窝村保留了比较完整的客家文化,据介绍,移居海外的村民还会专程回来参与村委会议投票,体现了对于本地的认同感。香港大学在2013年开始在这里进行乡村活化项目,比如发展生态农业、吸引创客入驻、运营有机农场、开展研究等。香港乡村不同于规模化改造和商业运作,项目注重保持本地生态多元化、建筑和文化保育,倡导本地化食物供应链等理念,致力于恢复乡村活力(vibrancy),让乡村议题获得更多人关注。其二是城中村,本地村民向我们介绍了村庄的历史和文化传承,村中心的菠萝蜜树被视为重要的文化载体,每年村里会组织菠萝蜜节等社区活动,加强居民对本地文化的认同。尽管城中村条件简陋,一些村子面临拆迁风险,但居民仍然努力保留和传承他们的文化。香港乡村三、余思基于这些见闻,我想提出三个议题供大家讨论。其一是地区经验的比较与借鉴。在乡村衰败、人口外流以及乡村缺乏活力的背景下,大陆、香港等地通过多种方式吸引人们回到乡村,安居乐业,帮助乡村恢复活力与人气。以政府为主导,自上而下的方式为我们所熟悉,以香港为代表的地区经验可以带来新的启发,比如发挥如何调动社会组织和公民积极性,吸引城市人群对乡村自身发展关注,以及乡村生态价值挖掘和文化保育等。香港乡村其二是乡村共同体的不同主体需求。对于老一代村民或返乡者,乡村是熟悉的家园故土与人情寄托,关注如何在村里实现养老育小,获取更便捷的社区服务。而对于年轻村民或新村民,他们在网络时代成长,希望在乡村维系新的生活方式和收入来源。因此,共同体需要被赋予新的元素,通过创新实践,构造不同主体的认同感,吸引年轻人留驻。最后是乡村共同体再造的路径选择。四个村庄中有的属于城郊村,有的则相对偏远,影响了它们的发展空间与发展路径。城郊村有地理位置优势,更容易吸引都市人群与资源集聚,自下而上的方式能够激发活力,为社会组织和乡村创客创造空间,实现自主驱动并可持续发展。此外,乡村本身是否需要进行再造也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再造”往往蕴含外来者的视角,就像“贫困”定义也包含着价值观差异。当乡村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人们寻求“返璞归真”,我们也会更加关注乡村自身的生态、文化等价值。文章由圆桌讨论活动中的分享者刘今撰稿系现场分享内容的再整理*除特殊标注外,图片均为作者拍摄或制作争执现场丨复调的乡村:地方与策略👆主讲人:王彦之👆争执现场丨艺术节在乡村:不期而遇与流动的现场👆主讲人:王婧思👆关于平行所
2023年10月7日
其他

争执现场丨复调的乡村:地方与策略

圆桌讨论:多重的争执——艺术工作在乡村👆活动详情👆本文一共6960字,阅读需10分钟左右当我第一次听到今天圆桌讨论的主题是“多重的争执”时,我的第一反应是它是一种声音,于是想到了“复调”这个概念。大家可能对于它在文学中的含义比较熟悉,当然它原初是一个音乐上的概念。不同于只有一条主旋律的音乐,“复调”指的是多条旋律线各自独立,但又和谐地构成一个整体。我想这可能是我心中比较理想的乡村的状态。
2023年8月25日
其他

争执现场丨艺术节在乡村:不期而遇与流动的现场

圆桌讨论:多重的争执——艺术工作在乡村👆活动详情👆本文一共3405字,阅读需5分钟左右我今天的分享主要围绕乡村(大地)艺术节展开。我目前正在南海大地艺术节的现场——佛山市南海区西樵镇进行博士课题的田野调查,希望结合这段时间和此前的经历,从个体的角度分享一些自己观察到的现象和思考。首先介绍三个观察的案例,也是我今年在国内到访的三个乡村(大地)艺术节。第一个就是在桐庐于4月到5月期间举行的翙岗古村动漫艺术节。其中“艺动古村Arts
2023年8月25日
其他

活动预告 | 圆桌讨论:多重的争执——艺术工作在乡村

在今天,乡村工作总是伴随着争执和交锋。它有时来自于这个本就激烈变动的系统内部,更多时候它往外声张,牵连或者触及更广阔的文化生活范畴。在今年短暂地进行过乡村策展工作后,我们在地方的语境里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困惑和困难:艺术为谁而做?艺术家关心乡村吗,乡村欢迎艺术家吗?今天的乡村究竟需要什么?
2023年7月8日
其他

平行所 | “交个朋友”展群计划 2022.11.12开幕

洞洞洞、洞厅、关系工事中、卡拉佛colorful、LowbBoys、绿手实验室、N/A不定式、NewComer、ROOM艺术小组、施莱姆区、UNITIDE
2022年11月9日
其他

第四周预约|空白页艺术书会 Endpaper Talks快讯

//汪逸玮艺术史学者、专注于摄影和摄影书出版的写作者和策展人。工作生活于英国牛津。她毕业于波士顿学院、考陶尔德艺术学院和伦敦大学金匠学院,目前正在牛津大学攻读艺术史博士学位。●11.06
2022年11月2日
其他

预约开放|空白页艺术书会 Endpaper Talks 第一周快讯

Silva。他们会从创作者和出版人的角度来分享经验、讨论并展开话题:以出版创作去探索艺术书的边界;中国摄影出版在欧洲的经验;从艺术家视角谈论独立出版与书展等。平行所通过“空白页书会Endpaper
2022年10月5日
其他

活动预告丨Endpaper Talks 空白页书会

Endpaper(衬页)作为书籍卷⾸及卷尾的空⻚,连接着书页的内容,它在阅读文字的开始之前和结束之后,是承载期待和想象的空间。书本是艺术文化的缩影之一,在制作、出版到面世的过程中,创作者、艺术家、出版商、书店经营者、收藏家、空间主理⼈、机构工作者或甚至与书籍只是打一照面的过路人,都是书籍的一部分。十月,平行所
2022年9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