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周报 | 当解困视角走进社会议题

解困jiekun 解困 jiekun 2024-04-09


欢迎来到解困的每周分享。


本周议题为社会议题,共有8篇报道入库,其中3篇为金牌案例。


如何找回“消失”的课间十分钟


来源:原点Original 作者:冯 蕊 许 沁

点击图片可查看报道全文


提交人:郭眉含  陆冠宇

研读人:王瑞湘  周 婧  易思思


近年来出现了诸多与学生校园安全有关的事件,与之对应的是部分学校对“课间十分钟”学生活动的限制,“课间十分钟”的消失会带来哪些影响?文章聚焦于这一问题,从得抑郁的孩子和焦虑的家长出发,提出的问题十分具备现实意义。紧接着导致问题出现的原因是什么,指出学校最大的顾虑是学生的安全问题,学校的压力是什么。


文章在讲解各种解决措施时,引入相关人员和多方参与者的声音,且对于解困的尝试有着深入、细致的介绍,比如已推广二十余年的校方责任险的方式,以帮助学校进行“事后赔偿”,尤其对于老师、校方的难处有着较为生动的刻画。不仅如此,要让“课间十分钟”回归,更需要政府政策法规的完善、学校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等多方举措。文章最后试图在解答一个无法简单归因的问题:安全教育到底是谁的责任?可以说,本文是解困的典型,通过不断的去提出问题,解答问题,又出现新的问题,层层去引导读者思考。


最难就业季里,职校如何突围?


来源:三联生活周刊 作者:黄子懿

点击图片可查看报道全文


提交人:李奕萱  唐镜云

研读人:牟方婷  马靖雯  姜月亮


产教结合是职业教育的关键。文章向我们展示了职业学校是如何搭建起课程培养和学生进入企业就业这一连接。选择以率先探索“政府出补贴、企业出场地、校企共建共享”建设模式的深圳为采写地,挖掘深圳市第一职业技术学校在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上的长期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方案,对解决问题的尝试有深入、细致的介绍,对其中的失败也有坦诚的介绍和总结,过程涉及到政府、学校、企业和学生等多个利益相关方。且在文章中,笔者有提到模式对西部贫困地区的职校培养有借鉴之处。


但不可回避的是,深一职在产教融合上的推陈出新具备一定的偶然性,该校处于对技术人才需求较强的深圳地区,对职业教育的探索也具备更强的政策支持和更大的宽容度,总体看来更像是“掐尖”的产物。且尽管如此,深一职内部的改变也并不是大范围的,学徒制试点班的行动最终涉及到的学生也仅有每期的十几名,更像是一次小范围的“试水”。文章结尾还提出了中职和高职之间如何更好衔接的问题,这引发了读者思考,说明我国的职业教育仍然需要不断改进。


她被老师摘掉口罩之后


来源:冰点周刊 作者:裴思童

点击图片可查看报道全文


提交人:杜晶昭  潘梓莹

研读人:康琦悦  陈钰敏  肖奕佳


本文剖析了家庭暴力阴影之下儿童为何“走不出困境”,儿童尚不成熟的心理特征,容易催生出对暴力者的依恋和庇护,为援助增加了很大的难度。文章从法制的角度提供了一条解困路径,用了极大的篇幅描绘校方、心理医生、检察院、妇联、公安机关等各方面做的努力,最后成功地找到了生母这一突破点。文章的故事性强,有娓娓道来之感;结尾处小圆的愿望,与前文连接起来形成“帮助——被帮助”的社会良性循环,令人动容。本文还对现有解困措施落实不到位的情况做出了解释和说明,整体来看解困方式的描绘非常细致。


孩子得了抑郁症之后,一个家庭的治疗“实验”|深度报道


来源:北青深一度 作者:张 涵 黄思韵

点击图片可查看报道全文


提交人:崔方涵  王雅菁

研读人:唐 榕  钟 宸  芮昕怡


本文以青少年抑郁症患者的父母、家庭作为解决问题的切入口,对抑郁症的成因有着客观理性的分析,文章具有强烈的反思意识,能够站在更全面的角度理性地看待父母对孩子情绪的影响,而这一点在日常生活中往往被患者的家属忽视了。


李丽医生的团队所做出的改革和举措在全国范围内都具有极大的推广意义。通过分析量表等方式将家庭纳入抑郁症患者的治疗体系是一次勇敢的尝试,但正如文章所提到的,依旧存在诸多局限和推进的阻碍。如何让更多的父母接受并产生反观自身的意识,还需要更多的案例去论证。


这样的解困之路目前还不够成熟和完善,或许在未来会出现能被更多家庭接受的方案。当然,如何改变大多数家庭和父母的观念也许有着更高的优先级。


让宫颈癌消失的“最后一公里”


来源:每日人物 作者:江 月

点击图片可查看报道全文


提交人:谭自茹  屠杭莹

研读人:林超艺  杨 晶  王雨禾


这篇报道着重介绍了数字化工具支持宫颈癌筛查和诊断,为中西部低卫生资源县区消除宫颈癌的“最后一公里”提供了解决措施。文章从乔医生的个例切入,分析阐述了宫颈癌筛查难以普及的原因,包括病人层面的接受问题和医生的技术匹配问题具有一定的解困意识。


但是以解困式报道的标准来看,这篇文章仍存在不足。文章虽然提到了腾讯健康普惠实验室提供的诸多智能化措施,但仅从单一视角讲解其好处,并未从参与项目的其他医生与患者角度来评估其具体效果。虽然有商业推广的嫌疑,但是也为解决宫颈癌的筛查问题提供了解决思路。


在乡村,看不见的校园欺凌


来源:冰点周刊 作者:李雅娟

点击图片可查看报道全文


提交人:刘舒雨  贾晨溪

研读人:卢灿秋  吕乐言  李安琪


报道从乡村校园霸凌的个案社会工作经历入手,切入校园霸凌和多种干预手法的母题。报道具有结构性的问题意识,并沿着发现问题——多重主体解困的逻辑思路进行写作,其中对社会工作者、教师、家庭三个主体的解困方式有真实、详细的记录,并且引入了一些学者对校园霸凌和多种干预思路的学理分析。报道没有回避霸凌干预的诸多实际问题,如社工中鲜少有成功案例,教师和学校领导的无视,最根本的社会结构无法改变等,这些问题成为解困的“房间里的大象”。


报道并未跳出案例本身提出行之有效的解困方案,想要推行其经验需要一定基础,但对家长、学校、社会工作者等人都有一定的借鉴思路。


三个妈妈,一场托育马拉松


来源:冰点周刊 作者:尹海月

点击图片可查看报道全文


提交人:邓 菲  蒋一凡

研读人:雷 颖  冯媛媚  李美慧


本文以新晋母亲的育儿困境入手,借三个具体案例阐述“托育”的马拉松历程。


首先文章有鲜明的问题意识:托育供给不足,特别是普惠性服务供不应求,如何解决。其次,通过三位妈妈的实践,指出在托育园创办过程中遇到各种问题,如专业上,托育师资缺乏、培训课程不成体系;理念上,大众对托育的理解有偏差;运营上,托育园在居民区运营的资质问题、员工无法上社保、家长投诉“非法经营”;以及疫情等现实因素。


文章在解困方面也做出了尝试。一方面,在三位母亲的实际经历之外,有对宏观数据、政策文件的引用,力图揭示整体性、结构性的问题与解决方案。另一方面,文章以困难-解决困难的结构推进行文,有一定的可推广性。但具体来看,文章仅对“缺乏专业托育老师”这一困难的解法进行了详细描述,对“与居民和家长的冲突,面临投诉举报,招收的孩子数量少、持续亏损”等问题的解决方案仅为略述,且并未呈现出方案是否可行。


目前托育行业也处于发展的初期,未来仍有较大的不确定性,故“解困”仍在进行时。


社会|奶奶在上“一年级”


来源:新闻学生 作者:郑子璇 张栩彬 廖 璜 殷 欣

点击图片可查看报道全文


提交人:马靖雯

研读人:张皓雪  姚玲利  王百臻


本文以老年人如何识字作为问题,以老年人识字群、识字班为视角,书写了老年群体想要学习并开始学习识字的全过程。文章内容详尽,以个体为书写对象,从头到尾阐述了具体困境和解决方法的整个闭环流程,真实呈现老年群体的困境和识字班给他们生活带来的改变。整个阐述过程充满许多老人亲身经历、真实可感的生活细节,为老年人借助识字更好地与社会和时代接轨提供了一份鲜活可靠的案例范本。


但与此同时,本文并未涉及识字班如何组成,有多少位老师,如何维持,如何扩大规模等问题,缺少对现象背后隐藏问题的深入思考,过度停留在现有的单一解法当中,无法针对该问题提供进一步的延伸。





“解困者说”栏目对谈了绿色蔷薇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创始人丁当。在绿色蔷薇,女工们站在戏剧舞台上表演亲历故事、用文字书写关于自我的生命体验。在人人自称“打工人”的当下,她们自信的表达和自由的姿态给予了很多人力量。目前她们又有哪些新的思考、正遭遇哪些问题、又该如何解决?成立8年的绿色蔷薇,是如何为她们发声的?


欢迎大家持续关注我们的公众号及播客,收获更多的解困式报道相关内容~



编辑丨王百臻

图片丨网络


Solutions Journalism Case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