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蔻享科讯】纳米尺度“富集效应”增强电催化CO₂还原性能新策略
更多精彩视频登陆网站
www.koushare.com
背景介绍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大气中的二氧化碳(CO₂)浓度逐年升高。CO₂转化技术不仅能够降低大气中的CO₂浓度,同时还可以得到诸多高附加值的碳基燃料。在目前现有的各种CO₂转化技术中,电催化CO₂还原技术具有可在常温常压下进行,能够实现人为闭合碳循环等优点,为当前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和化学燃料合成提供了一种极具应用前景的方法。当前,通过更高效催化剂的理性设计与可控合成,并结合催化机制理解,从而实现CO₂电还原技术走向工业化应用成为研究重点与难点。
实验重大突破
论文链接: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full/10.1002/ange.201912348,
https://pubs.acs.org/doi/abs/10.1021/jacs.0c01699
(复制至浏览器打开)
实验分析
研究人员认为钾离子对于二氧化碳电还原具有促进作用,并利用密度泛函理论 (DFT)从理论角度对该假设进行验证。从研究结果分析得出,钾离子的存在能够明显缩短C-Cd键的长度(从2.37 Å 到 2.25 Å),同时巴德电荷分布也表明钾离子存在时COOH*周围的电子密度会增大, COOH*中间体被稳定住,二氧化碳还原的能垒得到显著降低,从而促进二氧化碳向一氧化碳的高效转化。
为了对比不同形貌的硫化镉催化剂的二氧化碳电还原催化性能,研究人员在二氧化碳饱和的0.1 M KHCO₃ (pH 6.8)溶液中进行测试。结果表明,在-0.7到-1.3 V的范围内,纳米针尖硫化镉催化剂的催化性能明显优于纳米棒和纳米颗粒。在-1.0 V的电势下,纳米针尖硫化镉的一氧化碳法拉第效率为91.1 ± 2.8%,而纳米棒和纳米颗粒的一氧化碳法拉第效率分别为42.4 ± 2.8%和25.1 ± 2.0%。同时在该电位下,纳米针尖硫化镉的一氧化碳部分电流密度为8.20 ± 0.32 mA cm-2,而纳米棒和纳米颗粒的一氧化碳部分电流密度分别为3.39 ± 0.09 mA cm-2和2.01 ± 0.04 mA cm-2。为了研究催化剂的稳定性,研究人员在- 1.0 V电位下进行了稳定性测试,24小时的测试过程中,CO的法拉第效率稳定在90%以上。流动电解池测试表明,这种多纳米针尖硫化镉催化剂由于“近邻富集效应”,最终实现了95.5%的CO法拉第效率和212 mA cm-2的CO电流密度,其性能大大优于其它过渡金属硫属化物电催化剂。
除了利用纳米多针尖的“近邻效应”实现对目标离子的富集外,高敏锐课题组和俞书宏院士团队进一步提出利用纳米空腔的“限域效应”来富集反应中间体,实现CO₂到多碳燃料的高效率转化。该研究成果以“Protecting Copper Oxidation State via Intermediate Confinementfor Selective CO₂ Electroreduction to C₂+ Fuels”为题在线发表在《美国化学会志》上(J. Am. Chem. Soc. 2020, 142, DOI: 10.1021/jacs.0c01699)。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是中国科大硕士生杨朋朋和博士生张晓隆、高飞跃。
1、有限元模拟分析
研究者首先利用酸刻蚀法,通过控制反应时间和盐酸用量合成了多孔、实心和破碎三种氧化亚铜。接着,利用有限元模拟分析催化剂结构对催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多孔氧化亚铜C₂与C₁法拉第效率之比为6.4,分别为实心氧化亚铜和破碎氧化亚铜的8倍和7倍(图1a-e)。另外,在一定范围内,多孔氧化亚铜C₂与C₁法拉第效率之比随着孔数量的增加而增加(图1f),说明多孔结构能够限域电催化CO₂RR至C₂+的反应中间体(被吸附的CO等),从而有效促进C₂+产物的生成。
图1. 有限元模拟分析
a-d, 有限元模拟多孔氧化亚铜中CO₂ (a), C₁ (b), C₂ (c)和C₃ (d)浓度分布。e, 有限元模拟实心,多孔,破碎氧化亚铜中C₂与C₁法拉第效率之比。f, 有限元模拟多孔氧化亚铜中C₂与C₁法拉第效率之比随孔数量的变化曲线。
2、催化剂性能评价
接下来,研究人员对三种材料进行电催化CO₂RR性能测试。极化曲线结果表明三种氧化亚铜均能催化CO₂还原反应,在同一电化学窗口下,多孔氧化亚铜电流密度明显大于实心氧化亚铜和破碎氧化亚铜(图2a)。CO₂RR性能测试结果表明,多孔氧化亚铜在-0.61Vvs. RHE下电催化CO₂至C₂+产物法拉第效率为75.2 ± 2.7%,部分电流密度可达267±13 mA cm-2,C₂+与C₁法拉第效率之比为7.2,性能明显优于另外两种氧化亚铜(图2b-d)。稳定性测试表明,多孔氧化亚铜在2 M KOH运行3h仍能保持70%左右的C₂+法拉第效率(图2e)。
图2. 流动电解池中CO₂RR性能
a, 三种氧化亚铜在通CO₂和Ar条件下,于2 M KOH中测得的极化曲线。b,三种氧化亚铜生成C₂+和C1产物法拉第效率随电压变化曲线。c,三种氧化亚铜生成C₂+和C1产物的电流密度随电压变化曲线。d,三种氧化亚铜生成C₂+和C1产物法拉第效率之比随电压变化曲线。e, 多孔氧化亚铜在-0.61V vs. RHE下于2 M KOH中测得的稳定性曲线。
3、反应中间体稳定Cu+
为了进一步探究多孔结构利于C₂+生成的反应机制,研究人员利用原位拉曼和Cu K-edge XAS对CO₂还原过程中和还原后的Cu₂O结构和价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多孔结构氧化亚铜在反应20 min后仍有32.1%的Cu+残留,而实心氧化亚铜和破碎氧化亚铜反应仅2 min后,Cu+基本消失,说明多孔结构在电催化CO₂还原过程中能有效减缓Cu+的还原 (图3a-e)。研究人员接着利用原位拉曼捕捉到了CO₂至C₂+的反应中间体*CO的信号,结合以上分析说明在CO₂还原过程中*CO能够覆盖在Cu+表面,从而减缓Cu+的还原(图3f-g)。
图3. 原位谱学表征以及中间体“富集”机理
a-c,多孔 (a), 破碎 (b), 实心 (c)氧化亚铜在2 M KOH中测得的不同时间下的原位拉曼图谱。d, 多孔氧化亚铜在2 M KOH中反应0s, 10s, 30s, 1min, 20min后的Cu K-edge XAS图谱。虚线表示近边线性拟合结果。e, 从近边拟合结果计算得到的Cu+和Cu0比例。f, 60 mA cm-2电流密度下,在2 M KOH检测到的*CO原位拉曼信号。g, 反应中间体稳定Cu+示意图。
实验总结
研究者先后利用纳米针尖的“近邻效应”和纳米空腔的“限域效应”实现了对目标离子及中间产物的富集,从而推动二氧化碳向目标产物的高效率转化。这种新的设计理念为今后相关电催化剂的设计和高附加值碳基燃料的合成提供了新的思路。
作者介绍
图 | 俞书宏院士
为满足更多科研工作者的需求,蔻享平台开通了各科研领域的微信交流群。
进群请添加微信:18256943123
小编拉您入群哟!
未经许可,禁止转载本页内容
转载授权请微信联系:18256943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