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直播】柔性电子交叉创新研讨会

KouShare 蔻享学术 2022-10-15




为推动柔性电子技术在可穿戴设备、无线传感、智能诊疗、人机交互、能源转换与存储、虚拟现实等领域的交叉融合,促进柔性电子器件研究的快速发展,兰州大学将于2022年1月8日在线举办第八期学科交叉论坛——柔性电子交叉创新研讨会

本次研讨会将围绕柔性电子学相关的新原理、新材料、新器件、新技术与新应用等热点主题开展交流与研讨,推动柔性电子领域的学术交流与合作,促进创新型国家建设。欢迎校内外广大师生、相关研究和产业界人士参会,线上交流!



直播信息

研讨会题目

柔性电子交叉创新研讨会

报告时间

2022年1月8日 8:30

主办方

兰州大学

直播二维码



直播日程表


1月8日上午

时间

报告人

内容

主持人

8:30-9:00

开幕式 兰州大学校领导 院领导

冯雪 教授 致辞

兰伟教授

9:00-9:30

余存江 教授

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

3D curvy electronics based on conformal additive stamp (CAS) printing

林媛 教授

电子科技大学

9:30-10:00

王欣然 教授

南京大学

Heterogeneous integration of 2D materials for advanced optoelectronics

10:00-10:30

沈国震 研究员

中科院半导体所

柔性图像传感器与仿生视觉系统

10:30-10:40

茶歇

10:40-11:10

林媛 教授

电子科技大学

无机柔性电子器件及其生物医学应用

陶虎 研究员

中科院微系统所

11:10-11:40

黄永安 教授

华中科技大学

剪纸超材料柔性智能蒙皮

11:40-12:10

潘曹峰 研究员

中科院纳米能源所

新型电子皮肤与机器人触觉

1月8日下午

时间

报告人

内容

主持人

13:30-14:00

李舟 研究员

中科院纳米能源所

自供电医疗器件与电刺激治疗

张一慧 教授

清华大学

14:00-14:30

陶虎 研究员

中科院微系统所

脑机接口与人机交互

14:30-15:00

张珽 研究员

中科院苏州纳米所


仿生柔性智能感知器件

15:00-15:10

茶歇

15:10-15:40

张一慧 教授

清华大学

力学引导的微尺度三维结构组装方法及其应用

兰伟 教授

兰州大学

15:40-16:10

黄显 教授

天津大学

基于光烧结和水烧结的瞬态可溶性器件

16:10-16:40

尹斓 教授

清华大学

Biodegradable materials for biosensors and electronic medicine

16:40-17:10

靳志文 教授

兰州大学

基于低维金属卤化物的高分辨低剂量柔性X射线成像

17:10-17:20

论坛总结(兰伟 教授)


报告人介绍

1.冯雪 教授 清华大学
冯雪,男,1977年出生,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长聘教授,国家973首席科学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国家杰青,现担任清华大学柔性电子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浙江清华柔性电子技术研究院院长等。先后受邀担任美国机械工程师学会(ASME)会刊Journal of Applied Mechanics副主编、英国物理学会Flexible and Printed Electronics编辑、Nature出版集团npj Flexible Electronics编辑等。主要致力研究柔性电子技术,发展可延展/超柔性等超常规微器件与大规模集成技术,所发展的柔性电子技术用于健康医疗、智能感知及重大装备。先后主持了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科技重大专项、863项目、基金委重大研究计划培育项目、基金委国际合作重大项目等。至今在、Sci. Adv.、Adv. Mater.、Natl. Sci. Rev.等已发表SCI论文200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40余项、自主软件著作权9项;先后获得第十五届中国青年科技奖、第七届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教育部技术发明奖一等奖、中国电子学会自然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军队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等。

2.王欣然 教授 南京大学
王欣然,南京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004年本科毕业于南京大学物理系,2010年获得斯坦福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2010-2011年期间先后在斯坦福大学和伊利诺伊大学做博士后研究。在Science、Nature子刊、IEDM等国际权威期刊和会议发表论文100余篇,总引用超过20000次,入选全球高被引学者榜单。先后获得江苏青年五四奖章、中国青年五四奖章、中国青年科技奖、江苏省科学技术一等奖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中国物理学会黄昆物理奖、“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等荣誉。现任全国青联委员,江苏省青联副主席,江苏省青年科技工作者协会副会长,国际学术期刊npj 2D materials and applications副主编,Nano Research、中国科学:信息科学、半导体学报等期刊编委。

3.余存江 副教授 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
Dr. Cunjiang Yu is Dorothy Quiggle Career Development Associate Professor at 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 in the Department of Engineering Science and Mechanics, the Department of Biomedical Engineering, and the Materials Research Institute. He was the Bill D. Cook Associate Professor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t the University of Houston till 2021. He obtained his Ph.D. in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t Arizona State University (2007-2010) and finished postdoc training with Prof. John Rogers at the 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Champaign (2010-2013). His recent research focuses on rubbery electronics, curvy electronics and bioelectronics. Dr. Yu is a recipient of several awards, including NIH Trailblazer Award, NSF CAREER Award, ONR Young Investigator Award, MIT Technology Review Inaugural Top Innovator of China, Society of Engineering Science Young Investigator Medal, SPIE Rising Researcher Award, SME Outstanding Young Manufacturing Engineer Award, AVS Young Investigator Award, etc. 

4.林媛 教授 电子科技大学
林媛,电子科技大学材料与能源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江学者计划特聘教授”,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2018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自2008年回国入川到电子科大工作以来,组建并逐步发展了科研队伍,承担了国家97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海外与港澳合作等十余项国家级科研项目,于2017年获得四川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主要研究方向为信息功能薄膜器件和基于高性能无机功能薄膜的可延展柔性传感器,在advanced Science、Applied Physics Letters、IEEE Electronic Device Letters等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SCI论文百余篇。相关创新技术已获授权美国发明专利4项、中国发明专利20余项。

5.沈国震 研究员 中科院半导体研究所
沈国震,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003年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得博士学位。2004年2月-2013年2月分别在韩国汉阳大学、日本国立材料研究所、美国南加州大学以及华中科技大学从事科研工作。2013年加入中科院半导体所超晶格国家重点实验室工作。长期从事低维半导体材料及相关柔性电子器件的研究,在面向智能机器人视觉的柔性图像传感器、面向医疗健康应用的柔性传感器等方面取得了原创性的研究成果。长期从事低维半导体材料与相关柔性器件的研究工作,发表SCI收录论文300余篇,获引用超过2万次,H-index为80。主编柔性电子学、纳米线电子学、柔性超级电容器、柔性电子材料与器件等中英文专著4部,获批/申请发明专利十余项。先后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茅以升北京青年科技奖等荣誉。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北京市科学技术二等奖、中国材料研究学会科学技术一等奖等。现任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中国材料研究学会理事,以及学术期刊Nanoscale Research Letters(SCI收录)副主编等。

6.李舟 研究员 中科院北京纳米能源与系统研究所
李舟,研究员,博导,国家杰青,中科院北京纳米能源与系统研究所生物与环境平台主任,中国科学院大学纳米科学与技术学院纳米能源教研室主任;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青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电子学会生命电子学分会青年副主任委员、中国生物工程学会青委会委员,科技部十四五重点研发计划传感器专项指南专家。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北京市杰出青年基金、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教育部新世纪、北京市高创计划和北京市科技新星等项目支持。主要从事生物电子器件、植入/穿戴的电子医疗器件、生物传感器、可降解器件、细胞生物力学的研究。已在Nature Reviews Cardiology,Nature Communications、Science Advances等期刊上已发表论文150余篇(总影响因子>1500),影响因子大于10的第一/通讯作者论文70余篇,1篇ESI 1‰热点文章和15篇ESI 1%高被引论文。被引用超7700次,H-index为46,10篇论文的引用次数超过200次,多篇为本领域最高被引次数论文。自供能心脏起搏器的研究成果被人民日报、中国科学报、科技日报、中央电视台、泰晤士报、法新社、环球科学和MIT科技评论等数百家新闻媒体和网站评论和报道。2021年10月22日全球学者库网站(http://www.globalauthorid.com/)公布的全球学者排名为28247位。获北京市科学技术二等奖(第一完成人)、国际医学与生物工程联合会(IFMBE)青年科学家奖等。担任学术期刊Smart Materials in Medicine和Nano Select的副主编、多个期刊的编委和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等期刊的客座主编,担任国家食药监局创新医疗器械特别评审专家。获科技部、教育部、军委科技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科委、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和华为技术公司等20多项基金支持。

7.陶虎 研究员 中科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陶虎,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在美国波士顿大学取得博士学位,曾在美国塔夫茨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具有丰富的科学研究与产业转化经验。于2014年5月加入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长期从事于新型微纳传感技术领域研究,在脑机接口、新型人工智能感知芯片以及生命电子信息等交叉领域进行前沿科技探索,取得多项创新性成果。在Science,Nature等期刊发表了SCI论文70余篇,发表文章总引用超过10000次,H-index=35。申请发明专利20余项,包括已授权美国专利4项。获上海分院系统“杰出青年科技创新人才”以及“中科院优秀导师(2次)”等多项荣誉奖励。 

8.潘曹峰 研究员 中科院北京纳米能源与系统研究所
潘曹峰,中国科学院北京纳米能源与系统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所长办公室主任。2005、2010年分别在清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获学士、博士学位,2011与2012年先后获得北京市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以及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其后于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进行博士后研究。长期从事低维压电半导体压电电子学效应及其在可穿戴传感中的应用研究,在构筑机器人工触觉系统的全链条研究中取得了显著成绩。在Nat. Photon.、Nat. Comm.、Adv. Mater.、Chem. Rev.、Adv. Energy Mater.等期刊上发表SCI论文220多篇,引用16000多次,H因子67,其中13篇先后入选“ESI高被引论文”。授权美国专利3项,中国专利20余项。入选中组部QR计划青年项目(2014年)、北京市海聚计划(2015年)等;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21年)和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2016年)等荣誉。作为负责人主持国家重点研发专项课题,国家自然基金杰出青年基金、联合重点、面上和青年项目,北京市科技创新计划,北京市自然基金重点项目,中科院院长基金等。现任国际期刊Sci. Bull.和Nanotechnology副主编等,中国材料研究学会纳米材料与器件分会理事。

9.黄永安 教授 华中科技大学
黄永安,华中科技大学机械学院教授,博导,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科学探索奖”获得者,数字制造装备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学者”和“学术前沿青年团队——柔性电子制造团队带头人”,兼任Sci. China Tech Sci.和《中国科学:技术科学》青年编委、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xtreme Manufacturing青年编委、《控制与决策》编委、Nature集团旗下期刊Scientific Reports编委;湖北省人工智能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微米纳米技术学会微纳米制造及装备分会理事等。致力于新兴柔性电子技术研究,包括:柔性电子系统(穿戴式电子系统、飞行器智能蒙皮、机器人电子皮肤、柔性显示等)和柔性电子制造(高精度喷印制造技术与装备、激光剥离/巨量转移技术与装备、复杂曲面电子3D打印技术与装备、微等离子体加工技术与装备等)。在Science Advances、Advanced Materials、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Materials Horizon、Nano Energy、Small、Nature Comm.等期刊发表SCI论文100余篇,出版中文著作2部、英文著作2部,获得授权国家发明专利60余项,美国专利1项,软件著作权登记4项,获得湖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陕西省科学技术一等奖、瑞士日内瓦国际发明金奖/特别金奖。

10.张珽 研究员 中科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
张珽,中科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致力于纳米智能材料、柔性电子及MEMS制造技术、仿生智能传感技术、可穿戴智能系统领域的研究,在此基础上探索其在医疗健康、人工智能、人机融合、能源与环境等相关战略领域的创新应用。主要学术任职包括: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博士生导师、Nature旗下《Microsystems & Nanoengineering》期刊副主编、《功能材料与器件学报》编委、全国微机电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MEMS器件工作组委员、中国机械学会理事、中国微米纳米学会理事、中国电子学会敏感技术分会委员、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微纳器件与系统技术分会理事等。获得2020年中国科学院优秀导师奖、2018年中国微米纳米技术学会Navitar微纳技术创新奖、2017年江苏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16年中国仪器仪表学会青年科技人才奖等。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纳米制造的基础研究”重大研究计划、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变革性技术关键科学问题”、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A类)、中国科学院装备研制重点项目等科研项目。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Science Advances, Advanced Materials, Account of Chemical Research,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ACS Nano, Nano Letters, Biosensors & Bioelectronics, Analytical Chemistry, Microsystems & Nanoengineering, Nano Energy,《中国科学》等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撰写专著5章,申请了中国发明专利50余项,PCT国际发明专利3项,其中多项发明专利已许可和转化,成功研制了达到实用水平的多量程、高性能仿生柔性微纳传感器,在业界得到广泛应用与认可。近五年应邀在纳米科技、柔性电子学、智能传感技术、可穿戴智能技术等学术会议作邀请报告40余次,并多次担任国际国内会议主席和组织委员等。

11.张一慧 教授 清华大学
张一慧,清华大学长聘教授,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长期从事软物质力学、三维微结构组装、柔性电子器件力学等领域的研究。发表学术论文140余篇,被他引一万余次;获得授权的中国发明专利5项、美国发明专利3项。作为通讯作者,相关成果发表于Nature、Science、Nature Materials、Nature Reviews Materials、Nature Electronics、NSR、Nature Communications、Science Advances、PNAS、JMPS、Advanced Materials等高水平期刊。曾获科学探索奖、麻省理工学院技术评论“全球35位35岁以下创新者”、国家优青、美国机械工程师协会(ASME)Thomas J.R. Hughes青年学者奖、国际工程科学协会青年学者奖章、ASME Sia Nemat-Nasser早期职业生涯奖、香港求是杰出青年学者奖、ASME Melville奖章、科睿唯安全球高被引学者等荣誉。兼任Science Advances、Mechanics of Materials、Journal of Applied Mechanics和Research的Associate Editor,国际工程科学协会执委会成员、中国力学学会电子电磁器件力学工作组和软物质力学工作组副组长等职务。

12.黄显 教授 天津大学
黄显,天津大学精密仪器与光电子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2015年入选国家青年人才项目,天津大学生物医学柔性电子实验室负责人。担任钱塘科技创新中心特聘专家,浙江清华柔性电子技术研究院柔性可穿戴技术中心主任,自然科学基金委“有机集成电路的核心材料基础”创新研究群体核心成员。获天津大学北洋学者和天津市青年千人称号。2004年7月和2007年3月分获天津大学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学士学位和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专业硕士学位,2011年10月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机械工程系博士学位(导师:Qiao Lin)。2011-2014年在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合作导师John Rogers)从事博士后研究。2014-2016年担任美国密苏里科技大学的机械工程专业助理教授。创建了天津市首个生物医学柔性电子综合研究平台,推动了区域性的柔性电子技术的合作研究。相关研究多次被新华社、光明日报、科技日报等报道,获得了大量的社会关注,在柔性电子技术领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已在Science Advances、Advanced Materials、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等高水平期刊发表各类论文85篇,含一区论文30篇,文章总引用达6000余次,获授权专利13项。累计负责纵向项目10项,横向项目3项,校级项目4项。

13.尹斓 副教授 清华大学
尹斓,清华大学材料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2007年获得清华大学工程学士, 2011年获得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博士,之后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和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作博士后研究。研究领域涉及新型生物可降解材料与电子器件。在Nature、Nature Comunications、Science Advances, Advanced Materials、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等权威杂志上发表并被选为封面和亮点文章,多次参加MRS等学术会议,受到国际同行和媒体的高度评价。

14.靳志文 教授 兰州大学
靳志文,兰州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曾先后荣获兰州大学“萃英学者”、“青年五四奖章”、“国华杰出学者”等荣誉,并入选科睿唯安全球高被引学者榜单。研究领域聚焦于金属卤化物半导体材料及其光电功能器件。目前,以第一、通讯或共同通讯作者在Nat. Commun.,Angew. Chem. Int. Ed.,Joule,Mater. Today,Adv. Mater.,Sci. Bull.,Adv. Energy Mater.,Nano Lett.,Adv. Funct. Mater.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70余篇,其中1篇论文入选中国最具影响百篇国际学术论文。应邀为出版于 Wiley 和 Springer 的两本著作撰写章节 2章。受聘为《SusMat》杂志青年编委、中国感光学会光电材料和器件分会委员。


扩展阅读

 

1. 第三届国际柔性电子技术大会

2. 全国柔性电子博士生学术联赛总决赛

3. 2021柔性光电材料与智能传感发展论坛

4. 柔性光电子

编辑:苏苗苗


蔻享学术平台,国内领先的一站式科学资源共享平台,依托国内外一流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企业的科研力量,聚焦前沿科学,以优化科研创新环境、传播和服务科学、促进学科交叉融合为宗旨,打造优质学术资源的共享数据平台。



版权说明:未经授权严禁任何形式的媒体转载和摘编,并且严禁转载至微信以外的平台!


原创文章首发于蔻享学术,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蔻享学术立场。

转载请在『蔻享学术』公众号后台留言。


点击阅读原文~发现惊喜!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