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PARTICUOLOGY创新云论坛】新能源与新材料专场
以下文章来源于颗粒学报 ,作者颗粒学报编辑部
世界经济的现代化,得益于化石能源,如石油、煤炭和天然气等的广泛应用。然而,步入21世纪后,全球能源危机和环境气候恶化,逐渐成为威胁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严峻问题,我国已将大力发展“低碳经济”、重点扶持新能源和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确定为中长期战略目标。
为促进多学科交叉融合、引发创新思维碰撞、助力颗粒学发展,PARTICUOLOGY特别策划“颗粒学报创新云论坛”系列活动。其中,“新能源与新材料”专题论坛将于2022年4月9日线上开启,拉开了该系列活动的序幕。本次专题论坛邀请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南开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北京科技大学、东南大学、山西煤化所、曲阜师范大学等知名高校和研究机构的12位能源颗粒领域青年才俊齐聚一堂,聚焦先进能源材料、前沿功能材料,围绕当前新能源与新材料领域面临的瓶颈和壁垒、研究的思路成果以及应用场景等问题进行深入交流,期待为大家带来一场精彩的学术盛宴!
“科技支撑发展,创新造福人类”,新能源和新材料蕴育着新机遇和新发展,是转变经济方式、治理环境污染、促进能源资源转型升级的有效途径,更是人类实现绿色低碳发展的必由之路。期待与您在四月春光中“云”上相约,不见不散!
直播信息
论坛题目
PARTICUOLOGY创新云论坛:新能源与新材料专场
论坛时间
2022年4月9日(周六)8:30
主办方
PARTICUOLOGY《颗粒学报》
直播二维码
直播议程
时间 | 会议内容 | 主持人 |
08:30—08:40 | 《颗粒学报》主编致辞 李静海/中科院 | 曹安源 徐建鸿 |
08:40—09:10 | 碳纳米管海绵及储能电极应用 曹安源/北京大学 | |
09:10—09:40 | 碳基电催化材料的多尺度设计 唐城/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 | |
09:40—10:10 | 金属锂负极的颗粒化行为 程新兵/东南大学 | |
10:10—10:40 | 高镍三元正极颗粒在固态电池中的应用 连芳/北京科技大学 | |
10:40—11:10 | 用于整合热化学过程的双功能颗粒 余皓/华南理工大学 | |
11:10—11:40 | 微流控技术制备新型功能材料 徐建鸿/清华大学 |
午休
时间 | 会议内容 | 主持人 |
14:00—14:30 | 碳基能源颗粒以及在二次电池中的应用 张强/清华大学 | 张强 陈成猛 |
14:30—15:00 | 高稳定金属锂负极固液界面研究 黄佳琦/北京理工大学 | |
15:00—15:30 | 有机-无机杂化光电转换器件 袁明鉴/南开大学 | |
15:30—16:00 | 工业/农林固废制备功能微纳米颗粒及高附加值利用探索 朱万诚/曲阜师范大学 | |
16:00—16:30 | 超长碳纳米管及其功能纤维的可控制备与应用 张如范/清华大学 | |
16:30—17:00 | 超级电容器--多孔炭材料开发、器件组装与应用示范 陈成猛/山西煤化所 |
嘉宾简介
曹安源
北京大学教授
报告题目:碳纳米管海绵及储能电极应用
曹安源,北京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碳纳米材料的可控合成、自组装、功能复合结构以及在微纳器件和能源环境等领域的应用。报道了世界上最小的碳纳米管刷、三维多孔碳纳米管海绵材料及储能电极、高效率碳纳米管/硅异质结太阳能电池等。发表SCI论文200余篇,被英国BBC科技新闻等媒体报道。曾获得美国NSF CAREER Award、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北京大学优秀教学奖和优秀博士论文指导教师。担任中国颗粒学会及中国材料研究学会纳米材料与器件分会理事、复合材料专家委员会委员。
唐城
澳大利亚
阿德莱德大学讲师
报告题目:碳基电催化材料的多尺度设计
唐城,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化学工程与先进材料学院讲师、博士生导师。2018年博士毕业于清华大学化工系,主要从事能源材料化学领域的研究,揭示了单原子位催化材料的分子尺度配位结构的催化活性机制,发展了二维材料三维化的设计思路和精准构筑方法,创制了一系列高性能碳基复合能源材料,开发了高性能电合成双氧水和电合成氨的催化体系与材料。
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42篇,包括J. Am. Chem. Soc.、Angew. Chem. Int. Ed.(4)、Adv. Mater.(9)、Chem. Soc. Rev.、J. Energy Chem.等,引用10300余次,h指数为53(Google Scholar)。曾获得2022年澳大利亚科研理事会DECRA(优秀青年基金)、2021年亚太区MIT TR35、2020年中国化工学会基础研究成果一等奖(2/6)、2019年瑞士Chorafas青年研究奖、科睿唯安/汤姆森路透全球高被引科学家(2020/2021)等。受邀担任30余国际期刊审稿人,J. Energy Chem.编委、Particuology、Green Energy Environ.、Exploration等期刊青年编委。
程新兵
东南大学研究员
报告题目:金属锂负极的颗粒化行为
程新兵,东南大学研究员。主要从事新体系锂电池,尤其是高能量密度和长循环金属锂电池构建、及电池的安全性研究。曾获科睿唯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Particuology优秀审稿人等奖励。目前主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和青年项目、企业横向课题等。基于能源材料的研究,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在Chem Rev, Nat Commun, Sci Adv, Chem, Joule, Adv Mater等发表SCI论文40余篇,19篇为ESI高被引论文。署名论文90余篇,被引用22000余次,h因子为71。已申请中国专利19项(11项已授权),PCT国际专利5项。
连芳
北京科技大学教授
报告题目:高镍三元正极颗粒在固态电池中的应用
连芳,北京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德联合培养工学博士。从2001年开始二次电池关键材料的研究,主要研究方向是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新型电解质、固态电池和锂空气电池体系。作为负责人先后受到国家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重点研发项目课题、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科技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国际合作专项基金的资助。并先后与日本NEC、美国Johnson Controls和德国BMW合作研发锂离子电池关键材料,申请国际专利2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25项,其中4项已实施和转让。2008年入选北京市科技新星,2012年获得北京市科学技术奖和中国材料研究学会科学技术一等奖。近五年在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 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Nano Energy, Energy Storage Materials, Small, 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 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等期刊发表相关论文70余篇,作为主编出版教材1部《电化学储能器件及关键材料》。
余皓
华南理工大学教授
报告题目:用于整合热化学过程的双功能颗粒
余皓,华南理工大学教授。从事双功能颗粒材料的研发工作达十余年,围绕生物质转化和高值化利用,发展了钴、镍、钙基用于吸附(吸收)增强重整、甲烷重整、碳酸钙转化、VOC去除等多种双功能颗粒。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Energy Environ. Sci., ACS Catal., Appl. Catal. B: Envrion., J. Catal., Chem. Eng. J., Carbon, ACS Sustainable. Chem. Eng., J. Energy Chem., Green Energy & Environ., Chem. Eng. Sci. 等期刊上,他引13000余次,H因子61。
徐建鸿
清华大学教授
报告题目:微流控技术制备新型功能材料
徐建鸿,清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兼任《化工学报》、《过程工程学报》、Biomicrofluidics、Green Chem Eng等期刊编委,中国化工学会微化工技术专委会秘书长。分别于2002年和2007年在清华大学化工系获得学士和博士学位。2007–2009年在清华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2009年博士后出站留校工作至今,2012年–2013年在哈佛大学从事访问学者研究。主要研究方向是微化工过程与多相微流控技术。
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际合作项目和企业横向合作项目等20余项;在 AIChE J、Chem Eng Sci、Angew Chem Int Ed、Lab Chip、Small等本领域主流期刊上共发表学术论文 200 余篇,被他引 4000 余次;获授权中国发明专利20余件,多项研究成果实现工业应用转化。获中国化工学会科学技术一等奖(第1完成人)等多项国家/省部级科学技术奖;曾获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2009)、国家基金委优青(2013)、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2016)、全国石油和化工行业优秀科技工作者(2018)等荣誉;2012年入选英国皇家化学会首届 Lab on a Chip 新科学家,2017年入选美国化学会 Ind Eng Chem Res 首届“有影响力研究者”,2021年获日本化学工学会(SCEJ)"亚洲杰出科研工作者和工程师奖"。
张强
清华大学长聘教授
报告题目:碳基能源颗粒以及在二次电池中的应用
张强,清华大学长聘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颗粒学会理事。曾获得第十六届中国青年科技奖(2020)、北京青年五四奖章(202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2018)、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2015)、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2015)、英国皇家学会Newton Advanced Fellowship(2015)、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2014)、清华大学刘冰奖等。2017–2020年连续四年被评为“全球高被引科学家”。长期从事能源化学与能源材料的研究。近年来,致力于将国家重大需求与基础研究相结合,面向能源存储和利用的重大需求,重点研究锂硫电池、锂金属电池、电催化的原理和关键能源材料。提出了锂硫电池中的锂键化学、离子溶剂配合物概念,并根据高能电池需求,研制出复合金属锂负极、碳硫复合正极等多种高性能能源材料,构筑了锂硫软包电池器件。在Chem, Joule, Angew. Chem. Int. Ed., J. Am. Chem. Soc., Adv. Mater., PNAS, Nat. Commun., Energy Environ. Sci., Energy Storage Mater.等期刊发表研究工作400余篇,被引60000余次,H因子133,授权发明专利50余项,PTC国际专利2项。现担任国际期刊J. Energy Chem., Energy Storage Mater.副主编;Matter, Chem. Commun., Adv. Funct. Mater., J. Mater. Chem. A, ChemSusChem, Sci. China Mater., InfoMat.等期刊编委;Particuology(《颗粒学报》)能源颗粒领域主题编辑。
黄佳琦
北京理工大学教授
报告题目:高稳定金属锂负极固液界面研究
黄佳琦,北京理工大学前沿交叉科学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九三学社社员。主要开展高比能电池能源化学研究。在Angew. Chem. Int. Ed., J. Am. Chem. Soc., Adv. Mater., Adv. Funct. Mater., Sci. Bull.等期刊发表研究工作100余篇,被引30000余次,H因子92,其中50余篇为ESI高被引论文。入选首届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计划,获评中国化工学会侯德榜化工科技青年奖,中国颗粒学会青年颗粒学奖,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2018–2020年科睿唯安高被引科学家等。
袁明鉴
南开大学研究员
报告题目:有机-无机杂化光电转换器件
袁明鉴,南开大学化学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09年在中科院化学所李玉良院士指导下获得博士学位,随后先后在美国华盛顿大学、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做博士后研究,主要研究方向为有机/无机杂化半导体光电转换器件。先后获得国家海外青年人才引进计划和天津市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支持,现任南开大学新能源转换与存储交叉科学中心副主任。近年来,围绕有机/无机杂化半导体材料的结晶、载流子输运与收集等关键物理过程,高性能杂化半导体光电转换器件的实现等关键问题开展研究,先后在Nat. Nanotechnol., Nat. Energy, Nat. Commun., Angew. Chem. Int. Ed., Joule, Chem., Adv. Mater., Light Sci. Appl., 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
朱万诚
曲阜师范大学教授
报告题目:工业/农林固废制备功能微纳米颗粒及高附加值利用探索
朱万诚,曲阜师范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第二批山东省一流本科课程-化工原理(线下课程)负责人,山东省化工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2019–2022)。曾任曲阜师范大学第八届学术委员会委员,曲阜师范大学化学工程系兼化工教研室主任,现任曲阜师范大学工程学科研究中心副主任,曲阜师范大学第三届研究生教育督导委员会委员,曲阜师范大学教职工马拉松协会创始人兼会长。兼任中国颗粒学会第三届青年理事会理事,中国化学快报第三届青年编委。曾获2021、2020年度Particuology期刊优秀审稿人、2017年度英国皇家化学会期刊优秀审稿人(CrystEngComm)、曲阜师范大学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2018、2015)、曲阜师范大学优秀共产党员(2014)等称号。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化学工程联合国家重点实验室及有机无机复合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等多项课题。在ACS Nano, Nano Energy, J. Mater. Chem. A, Chem. Eng. J., Nano Research, J. Energy Chem., Particuology等国内外期刊发表学术论文近80篇;申请中国发明专利20项,授权15项。研究方向目前主要集中在:工业固废、农林生物质资源高值利用,提锂及废水处理高效吸附剂,能源颗粒材料制备及化学储能。
张如范
清华大学副教授、特别研究员
报告题目:超长碳纳米管及其功能纤维的可控制备与应用
张如范,清华大学化工系教研系列副教授、特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高层次人才计划入选者、中国颗粒学会青年理事、中国化学会奖励推荐委员会委员、中国材料研究学会高级会员、中国微米纳米技术学会高级会员暨第二届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化工学会专业会员、中国能源学会专家委员会委员,SusMat、Carbon Energy、Particuology及Exploration青年编委。2005–2009年本科就读于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化工学院,2009–2014年博士就读于清华大学化工系,2014–2017年在斯坦福大学材料系从事博士后研究,2018年加入清华大学化工系。主要从事纳米碳材料以及功能纳米材料的可控制备与性能表征及应用等方面的研究,取得多项突破性科研成果。在Science、Nature Nanotechnology、Nature Communications、Chemical Society Reviews、Journal of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Advanced Materials、Nano Letters、ACS Nano等期刊发表论文81篇。申请发明专利12项;撰写学术专著7部。曾获侯德榜化工科学技术青年奖(2019)、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2018)、《麻省理工科技评论》“35岁以下科技创新35人”(2018)、中国新锐科技人物(2018)、清华大学2020年春季学期在线教学优秀教师奖(2020)、2019国际化学元素周期表年《中国青年化学家元素周期表》入选者(2019)、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2016)、清华之友-刘述礼育才奖(2021)、瑞士乔诺法(Chorafas)青年研究奖(2015)、教育部博士研究生学术新人奖(2012)等奖励。
陈成猛
中科院山西煤化所研究员
报告题目:超级电容器--多孔炭材料开发、器件组装与应用示范
陈成猛,中科院山西煤化所研究员、709课题组长,中科院炭材料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中科院石墨烯工程实验室副主任。兼任中科院青促会会员、中国颗粒学会青年理事、中国石墨烯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理事、IEC/TC113和SAC/TC279标委会专家等职务。入选山西省 “三晋英才”计划。主要从事先进炭材料与储能器件研究工作,主持项目20余项,发表论文120余篇,他引10000余次,h因子46,授权专利22项,出版英文专著1部,主持制定国际和国家标准6项。荣获山西省自然科学一等奖、中国化工学会技术发明奖二等奖、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一等奖、侯德榜化工科技青年奖、中国颗粒学会青年颗粒学奖、中科院北京分院“启明星”优秀人才等荣誉,2017年入选《麻省理工科技评论》“35岁以下科技创新35人”,2019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优秀青年基金资助。
PARTICUOLOGY简介
Particuology(《颗粒学报》)是由中国科协主管,中国颗粒学会和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主办,科学出版社和Elsevier出版集团共同出版的英文版月刊,正式创刊于2003年4月。首任主编为郭慕孙院士,现任主编为李静海院士。
Particuology(《颗粒学报》)2020年度影响因子3.067, 五年影响因子3.387,已连续十一年在SCI化工类期刊中位列Q2区,是颗粒学领域三大期刊之一。同时,《颗粒学报》始终坚持以创精品与国际化为办刊方针,多年来一直保持60%国际稿源,70%国际审稿,作者来自中国、美国、德国、英国、澳大利亚等20多个国家,读者遍布全球100多个国家,并连续九年被评为“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期刊”称号。
Particuology(《颗粒学报》)主要刊登国内外颗粒学领域在研究、工程和应用方面的优秀原创论文,内容涉及颗粒测试与表征、颗粒制备与处理、颗粒系统与固体散料技术、流态化与颗粒流系统、模拟与仿真技术、气溶胶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纳米颗粒、能源颗粒、生物颗粒与仿生技术等领域。热忱欢迎国内外相关领域专家、学者、研究人员来稿!
扩展阅读
2. 2022材料科学与工程国际会议(CoMSE 2022)
3. NMMVE 2022 | 新材料、机械与运载工程国际会议
4.【中国能源研究会能源大讲堂】区块链赋能新型电力系统 助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
5.【北大彤程材料科学论坛】 从微纳小能源到蓝色大能源-纳米发电机从“0-1”的发明与发展
蔻享学术平台,国内领先的一站式科学资源共享平台,依托国内外一流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企业的科研力量,聚焦前沿科学,以优化科研创新环境、传播和服务科学、促进学科交叉融合为宗旨,打造优质学术资源的共享数据平台。
版权说明:未经授权严禁任何形式的媒体转载和摘编,并且严禁转载至微信以外的平台!
原创文章首发于蔻享学术,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蔻享学术立场。
转载请在『蔻享学术』公众号后台留言。
点击阅读原文~发现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