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直播】【纳米材料科学论坛 暨 米耀荣院士七十五华诞学术报告会】六位院士,盛会云集!

KouShare 蔻享学术 2022-07-02





直播信息

活动名称

纳米材料科学论坛

米耀荣院士七十五华诞学术报告会

活动时间

2022年6月9日:18:00-21:10

2022年6月10日:19:00-21:00

主办方

Nano Materials Science

纳米人

直播二维码


米耀荣院士简介


Yiu-Wing Mai (米耀荣),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英国皇家学会院士、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欧洲科学院院士、澳大利亚科学院院士、澳大利亚工程院院士、香港工程科学院院士。长期从事力学、复合材料领域研究工作,是知名材料学家、力学家,入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在材料与结构的断裂和疲劳、先进复合材料制备和评价以及模拟、纳米材料制备和评价以及优化等方面作出了重大的学术贡献。获奖10余次,被ISI Highly Cited.Com评为最具影响的材料科学家之一。由他创建和领导的澳大利亚悉尼大学先进材料技术中心享有很高的声誉。担任学术兼职20余项,是20多种著名学术刊物的主编、编委或编委会顾问,包括Nano Materials Science顾问等,担任国际学术会议专家咨询委员会成员、顾问、主席、副主席60多次。


2022年6月9-10日,Nano Materials Science将联合纳米人举办纳米材料科学论坛第6期暨米耀荣院士七十五华诞学术报告会(线上会议)。本次会议将邀请吕坚院士Yiu-Wing Mai (米耀荣) 院士致开幕辞,付绍云教授和叶林院士作主持人,曼彻斯特大学Robert J Young院士、新南威尔士大学Jang-Kyo Kim院士、美国康涅狄格大学孙陆逸教授,北京化工大学张立群院士、同济大学李岩教授、中山大学章明秋教授做主题报告,欢迎大家参加。


直播海报




活动详情


开幕致辞


吕坚,法国国家技术科学院院士,香港工程科学院院士,香港城市大学讲座教授、香港城市大学先进结构材料研究中心主任, Nano Materials Science主编,香港材料研究会理事长,香港力学学会前理事长。研究方向涉及先进结构与功能纳米材料的制备和力学性能、机械系统仿真模拟设计。已获得59项欧、美(36项)、中发明专利(含6项PCT拓展专利),在Nature(封面文章)、Science、Nature Materials、Materials Today、Advanced Materials、Nature Communications、PRL、Acta Materialia、JMPS等刊物发表论文450余篇,总被引3.3万余次(Google Scholar)。2011年被法国国家技术科学院(NATF)选为院士;曾获多种奖励与荣誉,包括由法国总统任命分别获得法国国家荣誉骑士勋章 (2006)及法国国家荣誉军团骑士勋章(2017)。2018年获得中国工程院第十二届“光华工程科技奖”。曾任香港城市大学副校长(研究及科技)兼研究生院院长;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香港理工大学工学院副院长及机械工程系系主任;法国特鲁瓦技术大学机械系统工程系系主任;法国教育部与法国国家科学中心(CNRS)机械系统与并行工程实验室主任;法国机械工业技术中心 (CETIM) 高级研究工程师和实验室负责人。





Yiu-Wing Mai (米耀荣),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英国皇家学会院士、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欧洲科学院院士、澳大利亚科学院院士、澳大利亚工程院院士、香港工程科学院院士。长期从事力学、复合材料领域研究工作,是知名材料学家、力学家,入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在材料与结构的断裂和疲劳、先进复合材料制备和评价以及模拟、纳米材料制备和评价以及优化等方面作出了重大的学术贡献。获奖10余次,在期刊上发表的论文,被引超过6.3万次,H指数114 (Google Scholar),始自2002年被ISI HighlyCited.Com评为最具影响的材料科学家之一。由他创建和领导的澳大利亚悉尼大学先进材料技术中心享有很高的声誉。担任多项学术兼职,是多种著名学术刊物的主编、编委或编委会顾问,包括Nano Materials Science和 Composite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主题报告1:石墨烯与石墨烯基纳米复合材料:变形和断裂的力学与机制


简介:Robert J Young,1973年毕业于剑桥大学,获博士学位。1986年成为曼彻斯特高分子科学与技术系教授。2004年,作为创始人成立曼彻斯特大学材料学院,目前是英国最大的大学材料系和英国材料研究重点机构。他是英国皇家学会院士、皇家工程学院院士和欧洲科学院院士,主要研究兴趣为聚合物和复合材料的结构与性能之间的关系。他引入了许多革命性的技术,使人们对纤维和复合材料变形的微观力学有了全新的认识;特别是,率先使用拉曼光谱分析分子水平上的纤维变形过程。近年来,他将这种方法扩展到纳米复合材料中石墨烯和其他二维材料的变形力学。已出版图书3部,在Nature、Science等权威期刊上发表论文430多篇,被引超过3.6万次,H指数90(Google Scholar)。因在材料领域研究的重要贡献,Young教授多次受邀在国际会议上作主题报告,获格里菲斯奖章(2002年)、莱斯利·霍利迪奖(2011年)、斯威本奖(2012年)和材料、矿物和采矿研究所白金奖章(2019年)。

概要:本报告总结目前关于石墨烯增强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文献现状,并确定明显影响最终材料力学性能的参数,例如增强材料的有效长度、厚度和模量。报告还将展示如何利用拉曼光谱来了解从基体到增强材料的应力传递效率。重要的是,报告将清楚地证明,最初为连续复合材料开发的连续微力学仍然适用于纳米级的石墨烯。


主题报告2:纳米碳复合材料作为可穿戴传感器和电子设备


简介:Jang-Kyo Kim教授,毕业于悉尼大学并获得机械工程博士学位,在香港科技大学机械与航空航天工程系工作26年,于2022年加入新南威尔士大学。率先开发了二维和纳米碳材料增强的多功能纳米复合材料聚合物电介质、EMI屏蔽、柔性电子产品和新兴的可充电电池和超级电容器。发表420余篇论文,合著专著3部,主编图书10本,持有/申请国际/地区专利14项。在其研究领域具有极高的影响力,被引超过4.5万次,h指数108(Google Scholar)。Kim教授担任学术期刊Composites Part A编辑和Aerospace Science & Technology副主编,以及12种先进材料专业期刊(包括Nanoscale Horizon和 Energy Storage Materials)的编辑/顾问委员会成员。曾荣获多个奖项,包括陈振端交流奖学金、多项最佳论文奖、香港科技大学校长杯银奖、杰出审稿人奖和终身成就奖。为表彰他的学术成就和对专业社团的杰出贡献,Kim教授被选为HKAES、RAeS、RSC和HKIE院士。获评2018年(材料科学领域)和2020年、2021年(跨学科领域)科睿唯安全球高被引学者。

概要:报告介绍制造互连石墨烯和纳米碳材料以构建作为可穿戴传感器和电子设备的柔性复合材料。高度灵活和灵敏传感器的简易制造对可穿戴电子产品等应用至关重要。石墨烯、碳纳米管、炭黑和碳纳米纤维等碳纳米材料已被广泛用作传感元件,以制造高灵敏度、可拉伸、方向选择性和刺激区分的压阻传感器。相互连接的多维结构可以通过不同的制备方法来构筑,例如石墨烯泡沫、石墨烯织物,通过化学气相沉积在金属模板上生长碳纳米管;以及通过将氧化石墨烯片合理组装成石墨烯水凝胶制,进而结合冷冻干燥制备的石墨烯气凝胶。另一种有用的柔性纳米碳结构是通过聚合物前体的静电纺丝和碳化制备的高度排列的碳纳米纤维。本报告讨论了由1D纤维、2D平面和3D蜂窝结构制成的柔性传感器当前发展进展概括,这些传感器使用简单、经济高效和可解决方案处理的策略来检测生理应变、触觉压力和温度。报告还介绍了操作机制以及可穿戴传感器的现有应用,讨论了这些传感器当前面临的挑战以及新应用的潜在机会,对该领域未来潜力提供新的见解。


主题报告3:仿生多功能材料:从涂层、机械致变色到可穿戴电子产品


简介:孙陆逸,美国康涅狄格大学化学与生物分子工程系教授,高分子项目成员。研究重点是用于各种应用的纳米结构材料的设计和合成。孙教授发表了超过270篇经同行评审的期刊文章(h指数60),获70多个国际/美国发明专利,其中许多已经运用于商业。曾获聚合物加工协会莫兰德兰布拉奖(2020)和塑料工程师协会年度复合材料教育家奖(2018)。他是美国国家发明家学院(NAI)和塑料工程师协会(SPE)会士,以及康涅狄格州科学与工程学院(CASE)成员。

概要:经过数百万年的进化,生物体已经进化出适应良好的结构和成分。大自然已经能够解决许多生物问题,例如自愈、自组装和太阳能利用。人类一直在向大自然寻求解决我们存在问题的方法。本报告将展示几种仿生多功能材料,包括具有出色机械、阻隔和阻燃性能(受珍珠层启发)、高度敏感和可逆/不可逆机械变色(受头足类动物和皮肤皱纹启发)的纳米结构涂层。这些材料的宏观/纳米级设计都受到自然界中发现的各种生物解决方案的启发,目标是潜在地超越它们的天然对应物,并为这些辉煌的结构带来新的功能,并讨论它们在建筑、包装、生物医学工程和可穿戴电子产品中的广泛应用。


主题报告4:面向低碳排放的先进弹性体纳米复合材料与智能柔性传感器


简介:张立群,北京化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橡胶材料科学与工程、高分子纳米复合材料、生物基高分子材料、高分子加工工程。发表论文400余篇,以第一作者或通信作者SCI收录论文300余篇,入选Elsevier 2014-2021中国高被引学者。应邀担任会议发言人、主旨发言人、联席主席和分会主席100余次。以第一作者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一等奖7项。教育部长江学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百千万人人才计划、首届“万人”计划获得者、国家973首席科学家项目。202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概要:报告主要介绍3部分内容:1)展示通过分子模拟探索弹性体纳米复合材料的纳米增强机制、经典佩恩效应和粘弹性的主要进展。2)由于汽车轮胎的能源消耗占世界总能源消耗的6%以上和所有二氧化碳排放量的约5%,将摩擦纳米发电机的概念引入二氧化硅填充的绿色轮胎中,以利用这些静电荷产生电力、高性能和绿色橡胶/粘土和橡胶/石墨烯纳米复合材料,以及基于大分子组装策略的下一代节能先进弹性体(AE)的新概念。3)面对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将介绍机器人技术、为智能柔性传感器量身定制的新型弹性体纳米复合材料的设计和制造。


主题报告5:复合材料层次界面中纳米尺度实验与模拟


简介:李岩教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获得学士和硕士学位,悉尼大学获得博士学位。之后任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研究员。现任同济大学航空航天工程与应用力学学院执行院长,民航飞机结构智能辅助适航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入选国家“万人计划”等领军人才计划项目。从事先进复合材料的设计与制造研究,曾获上海市教学成果一等奖、上海市自然科学二等奖、宝钢全国优秀教师奖优秀提名奖、中国复合材料学会青年科学家奖等。担任Acta Materiae Compositae Sinica、Journal of Aeronautical Materials、Chinese Quarterly of Mechanics副主编,Composites Science and Technology、Composites Part A、Composites Part B、Composites Communications、Acta Mechanica Sinica等期刊编委。任SAMPE全球理事之一,亚洲澳大利亚复合材料协会(AACM)理事,中国复合材料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力学学会理事,上海市力学学会副理事长等。

概要:植物纤维具有绿色环保、来源丰富的优势,具有与人造纤维相当的特定力学性能,有望成为复合材料的重要增强材料。独特的分层结构影响植物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载荷传递方式。为了服务于植物纤维增强复合材料(PFRC)的界面设计任务,有必要量化分级界面特性。首先,应用纳米压痕技术,采用单步法和多步法静态纳米压痕法测量了PFRCs多层界面的力学性能,包括模量、硬度、能量耗散及裂纹萌生和扩展能力。随后,通过纳米级动态力学分析评估了循环载荷下PFRC中多个界面的疲劳特性。最后,结合细观尺度的有限元模拟,通过引入在纳米尺度获得的多个界面性能参数,给出了复合材料中分层界面的多阶段失效行为。结果表明,PFRCs多层界面处由裂纹萌生和扩展引起的破坏依次出现。纳米尺度的实验结果为深入分析介观尺度复合材料的界面性能和失效机理提供了支持和依据。


主题报告6:聚合物可逆互锁网络


简介:章明秋,中山大学化学学院教授。中山大学化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获得者。兼任国内外学术刊物《复合材料学报》(主编)、“Composites Science & Technology”(副主编)。长期从事高分子及高分子复合材料的科研与教学,内容涉及高分子材料和增强聚合物的力学性能,纳米粒子表面改性和纳米粒子/高分子复合材料,植物基复合材料,界面,导电复合材料,减摩耐磨复合材料,自修复高分子材料等。

概要:将不同聚合物混合制备多组分聚合物复合体系是聚合物材料开发的重要手段,但是普遍存在的相分离现象使得不同组分间协同作用未能充分体现,因此发展能够充分抑制相分离的多组分聚合物复合体系制备新技术有着重要意义。利用动态交联聚合物网络拓扑结构的可逆变换,可以使不同交联聚合物网络间的分子链扩散与混合成为可能,待混合完全后再通过动态可逆共价键闭合来重筑交联网络,最终得到由不同子网络穿插互锁形成的均匀复合交联网络,即聚合物可逆互锁网络,其中的子网络之间没有共价键连接,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本报告由聚合物可逆互锁网络的设计制备出发,阐述了相关方法的概念、原理和所得材料的结构特点,介绍了基于聚合物可逆互锁网络策略的聚合物材料高性能化与功能化应用实例,同时分析了与聚合物互穿网络(IPNs)的区别,最后对这类材料未来可能的发展进行了分析和展望。

扩展阅读

 

1.【东南大学】清华大学周济院士:超材料与常规材料的融合

2.【彤程材料科学论坛】鄂维南院士:AI与材料科学

3. 纳米研究学生论·谈

4.【IJSNM杰出讲座系列】中科院纳米能源所王中林院士:基于纳米发电机的高熵能源体系的理论、技术与应用

编辑:黄琦

蔻享学术平台,国内领先的一站式科学资源共享平台,依托国内外一流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企业的科研力量,聚焦前沿科学,以优化科研创新环境、传播和服务科学、促进学科交叉融合为宗旨,打造优质学术资源的共享数据平台。



版权说明:未经授权严禁任何形式的媒体转载和摘编,并且严禁转载至微信以外的平台!


原创文章首发于蔻享学术,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蔻享学术立场。

转载请在『蔻享学术』公众号后台留言。


点击阅读原文~发现惊喜!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