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视频】看山不是山:中国古代文物中的地理制图术

蔻享学术 2022-09-26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墨子沙龙 Author 张经纬



2022年3、4月起,突如而至的疫情让上海这座城市慢了下来,“墨子沙龙”每月例行的线下活动安排也被打乱。


然而,空间的隔离也无法割断墨子沙龙和大家的联系,从4月初开始,我们临时筹划了一系列“线上讲座”。令人愉悦的花鸟世界、科技与历史考古的美丽相遇、精致文物背后的故事、音乐冥想给心灵带来的慰藉…… 愿这些轻松而充实的内容能给居家办公、学习的人们带来笑意。


以下内容来自墨子沙龙“看山不是山:中国古代文物中的地理制图术”线上活动(2022年5月4日),演讲者是上海博物馆张经纬老师。

扫码看回放


大家好,我是上海博物馆的张经纬,很感谢墨子沙龙邀请我来跟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博物馆的知识。今天跟大家分享的主题叫做“看山不是山”——没有后半句,“看水不是水”,只有“看山不是山”。标题里已经出现了两个“山”,今天的主角那肯定是和山有很密切的联系。当中有怎样的联系,等我分享完今天的演讲,大家基本上就能明白了。副标题叫“中国古代文物中的地理制图术”。大家想文物和地理制图之间有些什么样的联系?还是说我们把文物当作一个观看地图的指南,或者是一个工具?它为什么能和地理制图产生联系?听完我将近一个小时的介绍、分析,希望对大家能有一点点启发,给大家提供一些好玩的想法,大家一起来开开脑洞,那也不枉度过今天晚上一个多小时的时间。

我们现在就开始,我列举的一些通常在博物馆里能看到的文物。有玉璧,博山炉,大鼎,中国人对青铜时代的想象,离不开大鼎;还有绘画,椅子。玉器是石头做的,香炉、铜鼎是金属,绘画、书法是纸张,椅子又是木质,材料很不一样。


物馆里除了这些比较“大路货”的,每家博物馆还有一些独一无二的“镇馆之宝”。比如这把青铜宝剑,它是很著名的春秋战国时期,越国越王使用过的越王勾践剑,保存在湖北省博物馆,是在湖北出土的,这把宝剑独一无二,只此一把。

这个也是非常罕见的一块金锭,纯金做的,永乐十七年,上面有文字记载,写的是永乐十七年购于西洋、等地、成色、重量,国内就只此一块能见证郑和下西洋的金锭。因为其他的文物上都没有写“西洋”两字,唯独这块金锭上记录下来永乐十七年,郑和从西洋某个地方购买,永乐十七年,正好是郑和第五次下西洋,这块金锭就见证了这个重要的时刻

还有一些,比如这是一个青花爵,如果大家没见过青花瓷,至少也听说过元青花,存世的数量非常少。不光有元青花,还有明青花,清代也有青花。青花的历史按照博物馆里来追溯的话,可以一直追溯到唐代,唐代就已经有青花出现了。我们如果已经接受了专家的介绍,我们对文物可能会有一些认识,但是如果我们还要对这些文物产生一些朴素的,让每个人都可以在博物馆里头了解到这些文物的知识,我们就不能凭运气。

我们希望每一个普通观众,在博物馆里看这些文物,都能在头脑当中产生一些自己的想法。一看这个东西,他能看明白,而不是说我们把对文物理解的解释权交给专家。我一直都在做一些文物的科普普及工作,就希望能把一些理解、认识文物的非常普遍性的技巧传递给大家。大家到博物馆去,不管是大朋友自己去,还是大朋友带着小朋友,你至少自己能看懂的同时,也能给你的孩子,讲述一些关于文物的知识,而且比较有趣,让他去博物馆都有所收获。这样博物馆就从一个比较冷冰冰的、放着全都是从古墓里出土的文物的地方,变成一个暖洋洋的、能让每一个人去一次有一次收获的好地方。我们长话短说,我们先用一类文物,给大家提供一些基础,我们开始头脑风暴,大家想一想,文物,我们该怎么去看它,看明白,看懂它。

文物,我们该怎么去看它

接下来给大家看一系列的文物,大家看的时候要记住,它们都有一些共同点

第一件,是一个黄金制成的金盘,它的名字叫“海马瑞兽寿字纹金盘”,中间是一个寿字,寿字外头有一圈海水,波涛起伏,在波涛当中还有海马、瑞兽,祥瑞的动物在波涛当中或隐或现的形象。它是明代,靠近北京一带一个藩王的墓里出土的金盘,非常的精美,纯金制成。

再来一件,这是一个漆盒,也是明代时的漆盒。在漆盒的最外圈是小三角点缀的一圈纹饰,中间有一个读书人和他的书童走在一个小石头铺成的小路上,两边可能是小溪、小河,后边还有一些小船,或者是远山的形象。

接下来同样是一个漆盒,漆盒边上,和它组成一组的是一个青花瓷盘。瓷盘外边有一圈连枝纹,内圈有一圈牡丹纹,有四朵牡丹,最中间又是一个团花纹,好像就把边上的牡丹,从侧视变成了俯视的造型放在中间,这也是一个很好看的文物。

最后一件,是唐代的青铜镜,它叫“海马瑞兽镜”,由好多的圆圈组成。外边一圈是像波浪一样的纹饰,次外圈有小鸟和花卉、云朵的图案,次内圈有一些海水当中的异兽和葡萄混在一起,最当中是一个类似蟾蜍的造型。我们去博物馆看青铜镜的时候,基本上看的都是镜子的背面,背面有很多一圈圈的纹饰,很有意思。镜子的正面,由于在墓葬或者窖藏的环境里时间久了,都已经腐蚀,看得不是很清楚了。

这些文物的材质有金的、铜的、漆的,还有嵌螺钿的,就是贝壳,我刚才少介绍了一个材质是漆和贝壳螺甸做成的。还有瓷器、瓷盘,每一种器物都有不同的材质制成,它的图案也各不相同。我给大家五秒钟时间,想一想这几件东西有什么共同点?

这几件东西有一个最大的共同点,就是它们都是圆的。大家是不是头脑当中想的也是这个答案,但又觉得说这些东西都是圆的,大家都能看明白,为什么要说这是一个共同点呢?没错,这就是我想跟大家说的,这些文物的共同点是它们都是圆的,而且它们除了都是圆的以外,还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它们不仅仅很圆,它们都是由若干个同心圆组成了器物表面上的纹饰。

我们拿鎏金铜镜来看,它最外圈的是波浪海水的纹饰,次内圈有些小鸟,再次一圈的中心,又是一圈葡萄和异兽,最当中的也近似一个圆形,镜子的镜钮位置是一个洞,也是一个近似圆形的,它是有若干个圆形组成的连续的图案。

接下来问题就来了,它为什么会是这样?

我之前去过一次中国台湾的故宫博物院,那里有一件青花爵吸引了我的注意,我觉得这件东西非常有意思。有意思的点在哪里呢?我把青花爵拆分开来,变成了三件东西,大家一看就能明白。第一件是一个杯子,它上面有龙纹,不管你是喝水喝酒喝饮料都可以。古人管这种器型上面有两个耳朵一样的东西就叫爵,它是仿造青铜器的样式。它还有一个底座,底座是夹在青铜爵的下部,青铜爵下边的支座,像小山一样,有三个支角插孔的小山,这个小山位于一个不可移动的瓷盘,它的山形座和下边的瓷盘是连接在一起的。在瓷盘内部的花纹有两条龙,边上有很多的海水波浪,同样也跟我们刚才看到的一组不同材质的圆形器物是一样的,也有很多同心圆组成的图案。我找了一个类似的没有小山,当中凸起位置的瓷盘,给大家做一个比较。这是没有小山的,我把它正放过来,大家可以看一看,也是中间两条龙,有双龙戏珠,它外边一圈也是同心圆的造型图案。

我们绝大部分时间里看到的都是中间没有山形座的,只有龙或者这样子图案的瓷盘。当中是可以盛放东西的。这样一个瓷盘,它为什么会被表达成当中有一个山形座的组合器物呢?它为什么会有这两种独特的不一样的造型呢?我准备了一个视觉上的小实验,给大家看一看。

个是我前两天在家里手工制作的一个同心圆的结构,大家可以想一想这个结构到底是什么,我手工制成了一个多重同心圆的平面视图,然后我还准备了一个动态的接下来就是见证奇迹的时刻。

短短的几秒钟的时间里,揭晓了这个谜底,我们刚才看到的一个同心圆的结构。我设想它很可能是中国古人视觉上的一种创造力。

中国的传统绘画——中国画里头,没有焦点透视的概念,它基本上用侧视或者平面的方法来呈现。直到西方的透视学出现以后,达·芬奇研究出了透视的技法,我们才知道物体是可以讲究透视的。古人在描绘他心中世界的时候,会有一些变通的方法,我把这个方法称作三维向二维的转换,就是把我们所看到的三维立体的,改变一个视角,不是像我们现在看到的侧面若干个饭碗、盘子堆叠在一起的造型,而是像之前的那张照片里面,选择一个俯视视角得到的图像,很普遍的一个若干同心圆构成的俯视图。

为了验证我的想法,可以用我们已知的一些知识,再来检验一下,是不是在我们已经学到的视觉转换的技法、技巧当中已经存在过,我们头脑当中实际上是有相关的概念的呢?当我们带着之前的一个同心圆的概念,再来看中国古代很多文物的时候,头脑就已经开始有一个平面二维向三维转换,自动切换模式。我选择一种文物来验证我的猜想,选择的文物叫做铜鼓,在中国南方非常普遍,从广西、云南、广东一直到江西,甚至浙江、福建都有分布。铜鼓最大的特点在,它是中国所有这些文物表面同心圆的圈数最多的一个代表,它有很多的圈圈,这些圈圈在一般的观众看来,只是让人觉得很眼花缭乱。

但是我使用刚才二维向三维转换技法的时候,我们就会发现这样的多圈层结构,它就很像我们在中学学过的等高线概念。等高线也是若干个有共同圆心的圆,最内层的最小圈代表它最高的位置,然后外圈逐层递减,这种多重同心圆就和我们在铜鼓表面上看到的纹饰都非常的相似。我继续来做功课,按照这个概念,我把同心圆一层一层的给它摘出来,然后单独罗列起来,我把它称作蛋糕图,像一个多层生日、婚礼蛋糕,我们会看到一个很多层的构造。我们把每一层铜鼓表面的图案,由外而内给它对应起来就会发现,这个多层的结构讲述了一个故事。

最底下的那一层是一群小人,他们划着长舟,就像我们端午节龙舟竞渡的时候划的龙舟,然后要登上山,逆水行舟。这个多层同心圆的最外层是水波纹,证明小船要进入到水系当中,然后随着山脉的逐阶攀升,水的上方有很多飞鸟,飞鸟的上边是云,云层的上边是古代人想象中人类祖先生活的 “天堂”,是在高山山峰的高处。比这些祖先生活的区域更高的可能就是云,更高的云层,或者是雷公电母住的世界,最最上头的是太阳,是世界最高的地方。

通过这样的解释,我们逐渐的尝试,可以把一个多层同心圆的构造,理解成一座不断上升、圆的最外层是最低的、圆心是多层同心圆的最高位置,就从二维变成了一个三维的世界。有了这个想法,还要看看这种二维三维转换的方式能不能放四海而皆准,对其他同样存在多重同心圆构造的器物也能形成一个合理的解释。

我选择的是一个“十二生肖纹”铜镜铜镜刚才给大家看了好几种,现在换一种新的。我们把这个铜镜内圈、外圈拆分开来,再把它表面上的这些纹饰抬升舒展开,就会发现,确实可以这么理解,就是当一个平面的铜镜,里面的每一个同心圆的圈层都被拆分开来,然后做一定幅度的提升以后,就能看到这些表面上的二维图案变得三维立体起来。这样的造型也很像三星堆里很著名的青铜神树,大家平时关注的都是树枝,或者是上边的西王母,各种各样的小动物很精妙的图案。大家仔细去观察一下,三星堆青铜树的基座,就是一个多层像蛋糕一样的层叠立体图案。这里我就不展开了,大家以后有机会到三星堆去看一看,可以注意一下。

我们刚才做了一个简单的介绍,我们可以把多层同心圆的构造,想象成一座立体的山脉,然后它在平面上有一个投影,投影成一个同心圆的构造。不仅是向上方隆起的一座山脉的结构,可以形成同心圆的构造,同时,如果是向下塌陷的一个坑,我们要用二维的同心圆等高线图来表示,同样也是可以实现的。只不过山脉一样的类型,中间最小的圈,数字是最大的,证明它的海拔最高。反之,一个向下塌陷小坑的话,它最内的同心圆里的数字是最小的,外圈是最大的,它们的区别就在于,通过数字的变化,可以呈现出等高线是向上延伸,还是向下延伸。

我们可以继续来把脑洞开得再大一点。把这些器物表面上的同心圆结构,想象成一个投影,它可以投在任意体积表面上不同的物体上。它可以投在一个平面上,就变成了纸面上的一个同心圆的结构,当它投现在一个凹陷下去的物体,或者是一个隆起的物体,它会呈现一个什么样的造型和特点呢?这里为了满足我个人的一些知识爱好,我想证明一下我的涉猎还比较宽广,我选择了一个好玩的图。之前中科大的老师还问我,这个图张老师你想表达什么意思?我说我并不想表达什么意思,我只想告诉大家,平时科学家给我们呈现的引力波的视觉效果,和我们的在文物表面进行图案投影投射的思维逻辑,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宇宙中,物体本身的质量在时空当中,会造成一个向下塌陷的结构我们把这个想法带入到文物当中,文物表面的纹饰要进行一个合理分布的时候,也会采取这样的策略。中国古代流行过和山脉最密切相关的器物,就是给大家呈现的博山炉,它是汉代时候造出来,象征着蓬莱仙岛或者是昆仑神山的造型。它是一个香炉,但表面上山峰起伏非常的明显。当这样的一个有着高低起伏、表面上非常的不光滑的器物,被投射到一个二维平面上的时候,它被近似的改造成了青花瓷盘的底座。只不过这个时候,山脉的造型和底座的多重同心圆的构造,还没有完全的被自然之力拍扁,它还保留了山脉依稀可见的轮廓。

等到这个投影继续发展下去,我们就会看到,当山脉慢慢地被磨平,它在二维平面当中,已经完全被进一步的压扁,它就会呈现我们在青铜镜表面上看到的,近似于像一张纸一样的平面图案。当这样的一个平面图案,又被进一步的拉伸,我们把二维同心圆的平面向上方进行牵拉以后,它呈现出了一个筒形的立体构造。在原先可以看到的平面的水族波纹造型,被拉伸到了青花瓷梅瓶的表面上,就附着在瓷器的周身一圈。我们还可以进一步换另外一个器物来呈现,这个是唐代长沙窑的一个陶瓷碗,是在中国南海“黑石号”的沉船上打捞发掘出来的。

在碗的内部,我们发现山脉的造型,被压扁、压塌在了碗的内部中央位置,只不过选择的方式是一个侧视造型,而不是我们通常看到的俯视构造。这样一个图案,不仅仅出现在瓷盘、瓷碗内部,它同样也可以出现在瓷器的外部,既可以被向上拉伸,也可以在瓷盘的结构下向下进一步的塌陷。所有的这些器物,它能呈现出来它所需要的装饰方案,全都可以还原回溯到博山炉的造型当中。

我们进一步的把思路更加彻底的打开,就会发现,刚才我们用的是一些体量相对比较小,基本上都是立体的器物,我们不仅仅可以把三维向二维转换在不同的文物上,比如说青铜器、瓷器或者陶瓷上进行呈现、进行投影。我们还可以把这样的方式用不同的材质来呈现,比如说绘画作品

这个是北宋到南宋时画家李唐的《万壑松风图》。在绘画当中,他画的是太行山的造型。我们把这座山脉和左边博山炉进行对比的时候,可以发现两者在造型、在构图上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我们甚至可以再进一步的来想象,如果我们有一张宣纸,把左边的香炉用宣纸裹上,拿墨汁做成一个拓包,来对香炉进行全形拓片,也可以把它当做一个三维扫描的过程,我们是不是就有可能得到右边的那一幅山水画里的造型。我们相当于是拿个照相机给它拍下来,用黑白的方式输出,它就完全的变成了右边看到的这幅山水画。

我们也可以想象一下,中国古代的山水画和古人对山脉的崇拜,是不是有着很密切的联系。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看到其他的一些看起来山的比例,和整个画面相对来说会差异比较大的绘画作品。我们在画面当中,同样可以找到类似博山炉当中这座神山的造型,只不过它被进一步的缩小,而山上能找到树木的造型被放大。

这幅画里面和我们后来看到中国人之所以热爱盆景艺术,喜欢在家里头弄一个有山有水,做一个人工小瀑布的盆景。或者中国人喜欢奇石,对灵璧石、太湖石很独特的,连老外都很难理解的审美观念的一种延伸,也是和中国古人对山脉、对神山的向往有密切的联系。除了绘画作品以外,在古人的世界当中,不仅仅可以把山脉画下来,可以做成盆景微缩,同样也可以把古代神山的想象,以一种更加立体的方式呈现出来。

我这里用的是苏州园林里的一个很著名的景致,是留园中“小蓬莱”的一个景。同样我们把古代对博山世界、蓬莱仙岛的想象,想象成一张施工地图的时候,不仅仅把它缩小在方寸之间,变成一个香炉,同样可以把它无穷的放大,放大成一个在空间当中非常立体的园林造型。让生活在园林当中的主人和游客,感觉是在右边的神山香炉当中,化作了一个居民在里面自在的生活。

我们结合刚才给大家看的,器物也好,不同类型的文物也好,想给大家传递的是,到博物馆去看文物,非常简便而且很有效的一种方法,就是相当于一个巡山的过程。这些山有时“看山不是山”,它看起来像一个盘子,像一个碟子,像一个铜镜,像一个铜鼓,但它在不同的视角底下,还真的就是一座山当我们转变自己的视角,转变自己的思维,把它还原成一座山的时候,我们基本上就能把这些文物里所要表达的意思给看明白了。

大家可以想象很多青花瓷盘、青花梅瓶,是一个立体的圆柱形,同样也可以把我们看到的平面造型,变成无穷无尽的立体造型。它实际上都是把最原始的同心圆构造压缩投影在不同表面上,或者是立体的向上隆起,或者是向下塌陷,或者仅仅就是一个平面器物。

我今天通过讲解,给大家分享观看文物的一个视角上的转换。就到这里,希望大家到博物馆去,有很多新的发现。

提问环节

1

(对话嘉宾为张经纬老师和主持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蔡一夫教授,分别简称“张”和“蔡”)

非常感谢张老师的精彩,生动活泼的讲座。特别形象地告诉我们地理制图对于文物的解读是如何去运用的。在张老师精彩讲座过程中,我们收集了一些非常有意思的问题。首先有一位朋友在线上发来问题,地理制图学这种辨别阅读文物的方法,是不是中西方都存在呢


张:

我对中国文物观察比较多一些,我提出来地理制图术来解读文物,从三维和二维,二维和三维转换,也是从研究中国的一些文物,比如说青铜镜、铜鼓表面纹饰当中,领悟出来的观点。还真没有来得及去拿西方的一些文物来进行检验。但是我可以举一个和我们比较接近的文化当中的一个概念,就是藏文化,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分支。藏文化里会画唐卡,大家如果有兴趣的话可以看一下唐卡,唐卡里面有一种类型叫做檀城图,檀是檀香木的檀。


檀城是什么呢?就是想象的西方极乐世界神、佛居住的地方,它是一个立体的,会搭一个小房子的。但是这个小房子像宫殿一样,把它画到唐卡当中去,当时也没有领悟出来三维透视的技巧。要展现一个宫殿的时候,使用的是俯视视角。所以大家去看那种房子会比较奇怪,就有点像现在搞家庭装潢的时候,我们会去找室内设计师,让他对房屋格局进行调整,然后设计师会给你工程图。工程图告诉你门在哪里,客厅在哪里,画的都是非常的简略。那种图就相当于把侧视变成俯视的视角上的一个转变,就像室内装潢的施工图一样。


除了汉族文物里有这种同心圆的构造,青铜镜什么的,在藏族的文化里,也使用了透视的技法。然后再往真正意义上的西方,好像不是特别多,除了可能有一些文物当中它会出现。大家如果看球,会发现有一些俱乐部,会有盾形的队徽,在队徽里边的装饰纹样会有一些像盾,或者是宝剑纹饰的时候,处理的方式是用俯视来替代侧视,但是不是很普遍。我觉得使用这种俯视的视角来呈现一个三维世界,最普遍最多的还是中国的古代文物设计师,在中国普遍一些。

2

蔡:非常感谢,因为我是做理论科学的,西方国家现代科学里提出一个原理,叫做全息原理,它对光的研究,后来以至于包括宇宙的研究,都会体现出全息原理的概念。但是今天晚上我是第一次感受到中国的古人,在对于大自然、人生和社会结构的观察和思考,通过他们的独有的浪漫视角,把全息原理用他们自己的一种语言方式给表达出来了,让我今天晚上获得了巨大的收获。接下来还有一个非常刁钻的问题,有一位网友问到,爵上面有凸起的两条,起什么作用?


张:

凸起的那个东西,它的原形是一个青铜器,不是瓷,我们给大家看的图片里面,它是一个瓷器,这是仿造了商代的青铜爵造型。在它是一个青铜器的时候,它用来喝酒,它还要进行加热,那个东西的作用很明显是用来给大家感受温度的,既能感受温度,又不至于被这个东西烫到,让你有一个触摸的点。但是器物的造型是一直从商代,从2700年以前流传到了明清时期,它的材料发生了根本变化,虽然造型不变,它保留了两个凸起,但是它已经不是金属,导热性也没有那么强了。既然是一个瓷器,虽然还可以用来喝酒,用来喝热水都没有问题,但是功能就不是用它来体验温度。就有点像动物进化以后,有些器官虽然保留下来,但是已经失去了实际作用。

3

蔡:原来如此。后面还有一个比较偏专业的问题,希望张老师更详细的去解读一下博山炉的背景历史,比如说是在什么时代?当时的人们出于什么考虑,会花那么大精力去做一个只是焚香的炉子呢


张:

博山炉很有意思。我之前写过《博物馆里的极简中国史》里面,博山炉是一个比较重要的文物。在中国古代的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时代,里面有一个诸子之一叫做列子,他就写过一本书,书名也叫《列子》。书里介绍在东海,就是山东半岛的外海,渤海、黄海这一带,有很多的岛屿,其中有五个岛屿非常有名,这些岛屿上住着能飞来飞去的仙人,就是修仙小说、仙侠小说里面的广义的“仙人”。这样的一种想象,激励了后来很多人,比如说秦始皇、汉武帝等古代的君王,去海岛上试图寻找到海外仙家,能提供给他们不死神药,吃了可以长生不老。


海岛是有的,但是海上住的神仙是没有的。我是一个唯物主义者,所以很客观地说,这些古代君王,怀着很美好的愿望,去寻找仙山,但是每次兴致勃勃而去,然后只能铩羽而归。没有办法,他们手底下还有很多工匠,为了满足这些君主的愿望,虽然仙岛找不到,但是造型还是可以凹一下的。就专门用比较贵重的材料,青铜、黄金各种各样的材料,按照君主他想象出来的海外仙岛、仙山的造型,给他们造了这些小小的香炉,替代君主朝思暮想的海外仙岛,能让他们有一个心理慰藉。


为什么叫博山炉?因为这些仙岛有具体的名字,比较有名的像蓬莱、瀛洲、方丈、方壶这些小岛屿,有具体的名称,每个岛都不一样,为了叫起来方便,就专门把这几个岛统称为博山。当然还有另外不同的说法,最早的时候,在神话里有一种巨大的桑树,就像我们把日本称作扶桑,就是扶着桑树可以登到天宫里去的意思。汉文献里把扶桑写成槫桑,接下去的说法听起来比较搞笑,就说槫桑也是一种巨大的能通天的神树,这种神树在山东沿海一带的居民口中,据说有些大舌头,槫桑槫桑,说着说着就把后鼻音给去掉了,变成了博山。后来又把这种名称借用到了海外仙岛中。


为了进一步体现我的科学性,虽然刚才说了很多和神话传说有关的说法,关于海外仙岛的讲法,还有一种更加客观的角度上来理解,就是当时流传海外有“仙岛”这种传说的发源地,都在山东半岛,或者是江浙一带。这些地区本身位于中国东部,在秦统一六国的过程当中,秦国是从西边往东边打的,导致了东边的齐国,或者吴越地区的居民,受到秦军一次又一次的冲击,很多居民就渡海前往辽东半岛,继续走就前往朝鲜半岛,或者进一步的可能到日本列岛去定居生活。


所谓的海外仙岛,海外仙人,无非就是自古以来就存在岛屿上的古代居民,但是在来自中国西部的秦始皇眼中,可能把这些海外仙岛上的居民想象成了吃了不死灵药的神仙。客观的角度上来讲,海外仙岛并不存在,只是一些海岛上的居民而已。但是这不妨碍古代的帝王有一些浪漫的想法,把他们想象成一个高不可攀、飘渺难见的神山造型。并且把这个造型通过我刚才展现出来的三维、二维的不同视角,影响了中国2000多年以来所有的文物设计,设计师的灵感基本上都来源于同一个主题,那就是博山炉的造型。

4

蔡:非常感谢。介绍完博山炉,我也很好奇,您一开始说到今年下半年上海博物馆在浦东要开一个新的展馆。方便透露一下,到时候是整个的博物馆的展物都搬到浦东?有没有一些镇馆之宝可以给大家介绍一下?


张:

上海博物馆在人民广场,是1997年正式建成开放,到现在已经20多年时间了。我们的计划是搬到浦东去以后,把整个浦西的总馆全都搬到浦东,然后把浦西的总馆进行一个彻底大修。我们在浦东能看到的,就是原先在总馆能看到的镇馆之宝、与文物,全都会在浦东给大家全面的展出。


为了防止大家审美疲劳,到浦东以后,我们不再沿用以前总馆的十个展厅这种陶瓷通史、青铜通史的陈列方式。我们把它稍作一些调整,有中国古代雕塑。本来我们在总馆陈列的只有佛教的一些塑像,现在我们打通了所有和造型塑造有关的,有可能漆器的,或者是陶瓷的,只要是有造型艺术的,全都变成一个展厅。我们现在结合上海这边的江南文化,一个展厅就叫做“江南百工”,就是各种各样江南地区的文化遗存,还有非遗,也有古代文物,都会放到一个展厅里面。我们在总馆由于展出条件比较有限,纺织品归纺织品,瓷器归瓷器,因为纺织品比较难打理,还有漆器归漆器,服装归服装,青铜器归青铜器。现在到浦东以后,我们是按主题来做的,就像我刚才做的一个尝试一样,我把所有和同心圆有关系的,不管它是青铜还是陶瓷的,还是漆器的,还是各种各样其他的材料,我都会放到一个展厅里去给大家看,帮助大家理解同样的一个主题,在不同器物当中的呈现。


您刚才也问了,我们有什么镇馆之宝要在浦东展出,现在跟我们部门有关系的,在做一个丝织品有关的展览,上海博物馆上过《国家宝藏》,有一个叫做《莲塘乳鸭图》,是中国最早的缂丝工艺品。上海博物馆上《国家宝藏》的时候,上了三件东西,一个是商鞅方升,还有一个大克鼎,第三件就是《莲塘乳鸭图》,是非常难得一见的宋代缂丝。它原来是从毛织品,就是地毯,从“丝绸之路”上传进来,本来是用来织造地毯的一种工艺,但是中国能工巧匠,丝工把这种原先用于地毯编织的工艺,运用到了纺织品上,就诞生了一种叫做缂丝的工艺。


由于丝织品丝蛋白在光照条件下,非常容易变脆老化。这件东西我们基本上常年都是放在库房里面,但是为了东馆能让观众一饱眼福,我们现在也豁出去了。大家会在东馆的开幕展览当中,看到这件上过《国家宝藏》的《莲塘乳鸭图》,大家可以去看一看。

蔡:太期待了。我们也非常期待这次疫情能够尽快结束,也非常期待能够一饱眼福。同时,我也代表墨子沙龙的同事们,希望张老师您能够来到墨子沙龙真正的舞台,有机会能够再做一次更深度、更亲切的文物历史的交流。我们今天的活动到此就圆满结束了。最后,我再次感谢张老师。今天墨子沙龙科普讲座就到此画上句号,谢谢!


张经纬:上海博物馆副研究馆员,人类学家、作家,长期从事民族史、艺术史研究,兼及人类学各分支领域。著有《四夷居中国:东亚大陆的人类简史》《博物馆中的极简中国史》《与人类学家同行》《从考古发现中国》《田野:一个人类学者的成长纪实》《诸子与诸国:中国古代思想的起源》等多部作品;译有《石器时代经济学》《伊隆戈人的猎头》《二十世纪神话学的四种理论》《像人类学家一样思考》《远逝的天堂》《改变人类学》等。


推荐阅读

中国首批航天员潘占春:载人航天发展历程>>怎样让宇宙常数天然很小?>>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王博研究员:琥珀 | 时空胶囊>>

【吉林大学-剑桥大学前沿学术讲坛】诺奖得主邀你探寻系外行星和宇宙生命


蔻享学术 平台


蔻享学术平台,国内领先的一站式科学资源共享平台,依托国内外一流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企业的科研力量,聚焦前沿科学,以优化科研创新环境、传播和服务科学、促进学科交叉融合为宗旨,打造优质学术资源的共享数据平台。

识别二维码,

下载 蔻享APP  查看最新资源数据。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精彩报告!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