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禾/(暂时不做报告)
田禾,华东理工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TWAS)院士。现担任校学术委员会主任,费林加诺贝尔奖科学家联合研究中心中方主任,结构可控先进功能材料及其制备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教育部“材料生物学与动态化学”前沿科学中心首席科学家。1982年本科毕业于南京理工大学,1986年和1989年在华东理工大学先后获硕士学位和工学博士学位。两次由德国洪堡基金会资助在德国开展合作研究,201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2013年当选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田禾教授主要从事有机功能分子材料合成及其光化学与应用研究,曾获得2000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7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16年度法国-中国化学会讲座奖、2018年上海市教育功臣提名奖、2019年上海市科技功臣奖。2011年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20年获评全国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2014年至2020年度田禾在化学领域均是国际高被引用学者“Highly Cited Researchers”(Web of Science)。目前还兼任中国化学会第三十届理事会副理事长、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副主编、《中国科学:化学》副主编及多家国际学术刊物的国际编委或顾问编委等。
张久俊 / 氢能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主要科技挑战及对策
张久俊,福州大学教授,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加拿大国家工程院院士,加拿大工程研究院院士,国际电化学会会士,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国际电化学能源科学院主席加拿大联邦政府国家研究院(NRC)前首席科学家,中国内燃机学会常务理事及燃料电池发动机分会主任委员,中国有色金属学会新能源材料发展委员会副主任委员。2014-2021年被连续8评为全球科技工程界论文最高引用(Top1%)科学家,2014-2016被汤森-路透社评为 “全球3000名最具影响力的科学家之一” 2018年被第四届国际电化学能源和技术大会授予终身成就奖、2021年获上海市白玉兰纪念奖,2022年获中国内燃机学会自然科学一等奖(排名第一)。研究领域集中于电极材料和电极催化剂,电化学能源转换和存储技术。至今已发表科学技术论文报告700多篇,被引用65000多次(h-指数:105)。知名国际丛书《Electrochemical Energy Storage and Conversion》主编,期刊《Electrochemical Energy Reviews》主编,期刊《Green Energy & Environment》副主编。
成会明 / 双碳目标下储能技术的发展展望
成会明,工学博士、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现任中国科学院深圳理工大学(筹)材料科学与能源工程学院名誉院长、碳中和技术研究所所长,中科院金属所沈阳材料科学国家研究中心先进炭材料研究部主任,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杰出客座教授。主要从事碳纳米管、石墨烯、能量转换和储存材料等研究,已获得发明专利200多项,以石墨烯、六方氮化硼和电池材料等技术发起成立了多家高技术公司。在国内外学术会议上做特邀报告220多次,发表论文860余篇(H因子152),是化学和材料两个领域国际高被引科学家,相关成果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3项、国防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并获得了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等奖励。曾任《Carbon》(副主编、《新型炭材料》主编,现任《Energy Storage Materials》(储能材料)创刊主编、《Science China Materials》(中国科学-材料)副主编。
俞书宏 / 无机纳米线和异质结构的合成化学及能量转换性能
俞书宏,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教授、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研究中心纳米材料与化学研究部主任、中国科学院强磁场科学中心副主任,国际溶剂热-水热联合会(ISHA)国际理事会执委、中国化学会常务理事、安徽省化学会理事长、中国化学会无机化学学科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化学会纳米化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2002年入选中国科学院“引进国外杰出人才”,回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任教,2010年任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2016年成为国家基金委创新群体基金学术带头人,2019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从事无机材料的仿生合成与功能化的研究。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 Science, Nature Materials, Nature Nanotechnology, J. Am. Chem. Soc., Angew. Chem. Int. Ed., Adv. Mater.等上发表论文430余篇,论文引用47868次,H因子122,2014-2019年连续入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名录。
陈忠伟 / Carbon Neutralization:Electrocatalytic CO₂ Upgrade
陈忠伟,滑铁卢大学教授,2016年获加拿大国家最高科技奖,2017年入选加拿大国家工程院院士,2019年入选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加拿大国家首席科学家,国际电化学能源科学院副主席,美国化学会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副主编。陈忠伟院士致力于燃料电池、高能硅基锂离子电池、硅硫锂电池、锌空储能电池以及超级电容器的低成本纳米材料开发与创新,其研究领域包括非贵金属催化剂、碳纳米管、石墨烯、金属纳米管、纳米线以及复合膜等。
孙立成 / 人工光合作用助力碳中和?
孙立成,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瑞典皇家工程院院士,欧洲化学会会士(Chemistry Europe Fellow),英国化学会会士(FRSC),人工光合作用领域专家,曾任瑞典皇家工学院分子器件讲席教授,大连理工大学—瑞典皇家工学院分子器件联合研究中心主任,现任西湖大学讲席教授、西湖大学人工光合作用与太阳能燃料中心主任。他分别于1984年、1987年和1990年获大连理工大学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1990-1992年在北京中科院原感光化学研究所作助理研究员,1992-1993年在德国马普辐射化学研究所作博士后,1993-1995年在柏林自由大学有机化学系作洪堡学者,1995-1999年在瑞典皇家工学院作助理教授、1999-2004在斯德哥尔摩大学有机化学系任副教授,2004年10月受聘瑞典皇家工学院分子器件讲席教授。2017年入选瑞典国家研究理事会杰出教授(VR Rådsprofessor)。2020年3月全职回国加盟西湖大学讲席教授。孙立成教授长期从事太阳能燃料与太阳能电池科学前沿领域应用基础研究,在人工光合作用关键科学问题既高效水氧化催化剂设计合成、氧-氧键形成机理、光解水制氢功能器件设计、光电催化二氧化碳/氮气还原、新型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空穴传输材料设计与制备等领域具有深厚研究基础。论文他引60000余次,h-index为121,连续多年入选全球“高被引学者”(Clarivate Highly Cited Researcher),曾任ChemSusChem编委会主席、J. Energy Chemistry副主编。获瑞典皇家科学院沃尔玛克奖、国际先进材料协会智能能源技术奖、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技合作奖等国际奖项,入选浙江省首批鲲鹏行动计划,2021年度世界化学家排名(https://research.com/scientists-rankings/chemistry)第54,瑞典排名第1,中国(包括港澳台)排名第4。
韩布兴 / 绿色化学与可持续发展
韩布兴,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华东师范大学特聘教授、英国诺丁汉大学荣誉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中国科学院胶体界面与化学热力学重点实验室主任,上海市绿色化学与化工过程绿色化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碳中和化学中心主任。主要从事物理化学与绿色化学的交叉研究,在绿色溶剂体系化学热力学、绿色溶剂-催化剂体系构建及其在CO₂、生物质、废弃塑料等固体废弃物催化转化中的应用研究方面取得系统性成果。在Science、Nat. Commun.、Sci. Adv.、Angew. Chem. Int. Ed.、J. Am. Chem. Soc.等期刊发表SCI收录论文800余篇,获国家专利60余件,在重要学术会议做大会报告和邀请报告200余次。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二等奖1项,获Elsevier出版社J. Colloid interf. Sci. 期刊终身成就奖,作为非第一完成人获国家和省部级科技进步奖3项。任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IUPAC)学绿色化学委员会主席、创新中国智库首席科学家、北京能源与环境学会会长、中国化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化学会绿色化学专业委员会主任;担任The Innovation 期刊主编,Green Chem.、《物理化学学报》、《科学通报》、《高等学校化学学报》期刊副主编。
卜显和 / 题目待定
卜显和,南开大学教授。1982年在南开大学化学系学习,获学士、博士学位;1992年留校工作,1995年起任教授。2014年入选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 2016年入选首批天津市杰出人才。主持国家基金委创新群体、教育部创新团队等项目。现任中国化学会理事、中国化学会晶体学专业委员会主任等;任《中国科学化学》《中国化学快报》《中国化学》《高等学校化学学报》《Dalton Trans.》等十余个国内外重要学术杂志的编委、副主编或顾问编委。长期从事配位化学研究,在配位聚合物精准合成、结构性能调控、功能体系构建研究方面取得系统而有特色的原创性成果。获 2014年度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第一完成人),2018年度天津市自然科学特等奖等。202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窦世学 / Challenge for energy material community to achieve net zero emission goal
窦世学,澳大利亚伍伦贡大学杰出教授,伍伦贡大学超导与电子材料研究所 (ISEM)创始人,澳大利亚工程院院士,国际电子技术科学院院士,澳华科技协会名誉会长,澳大利亚国家勋章得主,是世界新能源和超导材料与技术领域最具影响的科学家之一。于1984年加拿大达尔豪西大学获得博士学位,1998年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获得科学博士学位,1994年当选为澳大利亚工程院院士。为表彰其在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对社会的杰出贡献,澳大利亚政府授予他2003年世纪奖章和2019年澳大利亚员佐勋章。2022年全职加入上海理工大学。窦院士的研究领域涵盖新能源材料和电子材料,所发表SCI论文总引用次数超过4.2万次,h指数为94,被科睿唯安(Clarivate Analytics)评为“材料科学”领域的全球高被引研究人员。窦院士是澳大利亚汽车自动化研究委员会(2020年)电气化项目的首席科学家和澳大利亚可再生能源署(2016-2020年)智能钠电池存储系统项目的首席科学家。
郭 林 / 无机非晶纳米材料的可控合成及相关特性
郭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宝钢优秀教师奖获得者。中国化学会理事,中国颗粒学会理事,中国化学会会士,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先后于东北师范大学、吉林大学和北京理工大学获得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1997-1998年,在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所同步辐射国家实验室做博士后;1999-2000年在香港科技大学化学系做访问学者,2001年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首批校长直聘教授,2001.8-2003.3年在德国德累斯顿理工大学低温物理研究所做“洪堡学者”;2008.6-2020.3担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化学学院教授、常务副院长。教育部仿生智能界面科学与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研究方向集中在纳米材料的制备、微结构表征和特性研究方面。承担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863”项目等多项课题。研究成果在国际化学、材料领域重要期刊(包括:Science,Nature,Nature Catalysis, Nature Materials, J. Am. Chem. Soc., Angew.Chem. Int. Ed.,Adv. Mater.)等上发表300余篇SCI论文。2010年获教育部自然科学成果一等奖;2011年入选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13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14年北京市高校优秀共产党员;2017年获北京市有突出贡献人才;2018年北京市优秀教师;2020年获北航立德树人卓越奖。
陈克新 / 一种全新的革命性材料—超塑性氮化硅陶瓷
陈克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工程与材料科学部无机非金属材料学科主任。主要从事高技术陶瓷粉体制备及烧结新技术、高导热材料等方面的研究工作,曾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以及一批来自企业的横向开发课题,在陶瓷领域国际顶级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一百余篇,自2001年-2014年在燃烧合成领域发表论文72篇,发表论文数名列该领域全世界第一。
孙学良 / 固态电解质的开发和在全固态电池中的应用
孙学良,西安大略大学教授,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加拿大国家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国际电化学能源科学院常务副主席,加拿大纳米能源材料领域首席科学家。现任国际电化学能源科学院(IOAEES)的主席,担任Springer旗下国际期刊Electrochemical Energy Review主编。2020年与 2021年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终身科学影响力);连续4年(2018年-2021年)入选科睿唯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已发表Nature/Science子刊、Adv. Mater, J.Am.Chem.Soc., Angew.Chem.Int. Edit., Adv.Mater., Energy Environ.Sci.等高水平论文550篇,总引用次数40000次,H因子105,获11项美国及 PCT国际专利。主要围绕新型材料的开发,以及其在电化学能源转化和储存系统中的应用,覆盖了从基础科学到纳米应用技术、再到新兴的清洁能源工程范畴,研究领域包括固态电池、二次液态电池和燃料电池等重点从事锂离子电池,固态电池和燃料电池研究与应用。
张 锦 / 烯碳纤维的控制制备与应用探索
张锦,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副校长、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长期致力于碳纳米管等纳米碳材料的生长机理、表征技术和制备方法研究,在Nature 和Nat. Mater.等刊物发表论文320余篇,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两项)、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和北京大学“十佳”导师等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