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视频回放】“贞下起元 :真实之虚幻 虚拟之现实”线下论坛

KouShare 蔻享学术 2022-11-20



回放通道

蔻享学术

识别二维码,即可观看回放。

现场嘉宾合影

3月25日,由北京大学博古睿研究中心、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哲学与认知科学交叉平台、服务器艺术联合主办的“贞下起元:真实之虚幻 虚拟之现实”线下论坛在北京举办。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刘晓力

本次论坛发起人、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博古睿学者刘晓力教授在开场致辞说:人类正在多极化博弈中经历着从未有过的剧变,一极是物理世界中人类肉身的力量,一极是数字技术虚拟世界的力量,另一极则是人类理性和道德的内在力量。新冠疫情的持续肆虐,一个月前乌克兰战争的爆发,6天前悲惨至极的空难,我们似乎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感受非人类的生物距离我们如此之近,感受人类生命如此之脆弱;对人类自身创造的信息化军事技术的应用,如何加剧了世界政治-经济-社会的大动荡、大分化、大改组,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也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危机。今天,我们意识到,人类已经不期然地走进了元宇宙这个虚实混合,虚实不可分辩的实在论事件中。现实世界一定是真实的吗?虚拟世界一定是虚幻的吗?人类关于外部世界的信念和感知如何才是可靠的?人类未来的命运如何?这一系列哲学问题的追问,必将开启人类认知发生巨大变革的新世代。当一切言说元宇宙的泡沫破裂,旧世界最后的盛宴散尽,元宇宙这个包括巨大不确定性却有着无限可能性的世界正在向我们敞开,如果相信人类还值得拯救的话,让我们从今天开始行动,探讨元宇宙所依赖的底层数学、逻辑和技术的新选择。一元复始,万象更新,循环往复,周流不息。也许,这就是我们共同发起这个论坛,名为“贞下起元”的本意吧!


博古睿研究院副院长宋冰

本次论坛主办方代表、博古睿研究院副院长宋冰女士在开场环节中介绍说:人类自身和人类社会正在经历一个深刻的大转型、大变革,推动这个转型的一个重大力量之一就是加速发展的前沿科学和技术以及它们的广泛应用。这个转型正在改变我们人之所以为人的基本思考,也在颠覆我们几百年来奉为圭臬的组织社会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体系。

 
服务器艺术创始人谢蓉

本次论坛主办方代表、服务器艺术创始人谢蓉女士致辞说:虽然我们的行动因疫情受到了局限,但行进于精神世界里的脚步却从未停歇。今天,我们即将在这里展开的“贞下起元:真实之虚幻,虚拟之现实”分享与讨论,或许就如一束光,可以驱散雾霾,并照亮未来之路……

 
论坛现场

 “现在,我们正处于一个新的历史转型时刻,但是我们现在的大转型遇到的挑战比之前更加严峻,气候、人口、经济体量都发生了重大改变,危机常态化、复杂化、高频率化,人文和科技思想也更加分裂。面对这样的局面,我们是变得失序、分裂、崩溃,还是按照马斯克的设想移民火星?或许元宇宙是一个革命性的解决方案和方法:也就是在现实世界中无法解决的问题,再重新到一个新的世界去试验。“横琴数链数字金融研究院学术与技术委员会主席朱嘉明教授分享了他的观点。


来自产业界、科学界、哲学界与艺术界的朱嘉明教授何展先生翟振明教授王兴先生等19位嘉宾分别围绕 “新物种新文明的‘开疆拓土’?元宇宙的底层技术与未来场景的畅想”、“数字时代与创造力:2021年的加密艺术实践”、“人类认知新世代:虚拟现实与造世伦理”、“数字原住民与元宇宙‘开拓荒者’分享会”展开分享和讨论,在多面向的交流与启发中增进相互认识、发掘思想资源、形成关键议题、开启未来合作。

 
以下是四场论坛的讨论主题

 
01
新物种新文明的“开疆拓土”?
——元宇宙的底层技术与未来场景的畅想

2021年,最火爆、最有争议、最有想象空间的概念就是元宇宙。从技术方面来看,支撑元宇宙发展的底层技术有哪些?距离元宇宙落地应用还有多大的差距?未来有哪些应用场景?


横琴数链数字金融研究院学术与技术委员会主席朱嘉明

横琴数链数字金融研究院学术与技术委员会主席朱嘉明教授的主旨演讲以《元宇宙:人类大转型时代下的革命性选择》为主题。他认为,我们人类历史大概经历了三次历史重大转型:轴心时代、文艺复兴时代、工业革命时代。并从经济、社会、政治、思想和文化等方面分析了转型的原因。目前,我们正处于一个新的历史转型时刻,但是我们现在的大转型遇到的挑战比之前更加严峻,气候、人口、经济体量都发生了重大改变,危机常态化、复杂化、高频率化,人文和科技思想也更加分裂。面对这样的局面,我们是变得失序、分裂、崩溃,还是按照马斯克的设想移民火星?或许元宇宙是一个革命性的解决方案和方法:在现实世界中无法解决的问题,再重新到一个新的世界去试验。英伟达中国区Omniverse负责人何展(线上接入)英伟达中国区Omniverse负责人何展带来以《文化、艺术与科技的交融-Omniverse带您进入全新的数字化世界》为题的主旨演讲。他说,计算机视觉、AI和深度学习、VRARXR技术、物理模拟技术和超级算力的融合会帮助每一个人都能够都可以去创建自己的数字作品、数字世界,而NVIDIA通过多年的技术积累可以帮助大家实现这样的可能。

 
何展认为,从技术看AI数字人的发展可以分成三个阶段:1.0时代做到了影视级别超写实、AI换脸等等,这部分已经逐渐迈向成熟期;2.0时代可以做到AI生成超写实、AI实时驱动3D超写实数字人;3.0时代的梦想是实现艺术的需求迭代,AI数字人可以实现AI赋能的性格培养、低代码无代码构建、支持虚实结合交互的数字人等。另外,数字化世界一个重要的应用是数字孪生,也是正在解决的一个重大挑战,目前已经做到了未来数字工厂,数字孪生地球、伙势蔓延模拟、5G信号模拟、工业机器人、自动驾驶、工厂仿真、智慧数字虚拟形象等,数字孪生有特别巨大的市场潜力。

元宇宙与未来资产研究智库Meta Z创始人陈序(线上接入)元宇宙与未来资产研究智库Meta 


Z创始人陈序围绕《元宇宙:通往人类身份的解放之路》,试图回答元宇宙的意义是什么?它仅仅是现实的延伸吗?仅仅是更大、更好的互联网?或者是更低延时的互联网吗?他认为,元宇宙的重要标准是“身份”。在现代之前,身份是一个特权,不是每个人都有身份的。现代化以来,国家给予了人们一个重要的承诺,人人平等,每个人都有身份。但是,现代人和身份之间会产生我们熟悉的“斯德哥摩尔综合征”。我们为了身份而努力,受益于身份,又受制于身份。而在未来,身份就是资产。

 

身份、价值和体验被陈序认为是元宇宙的三大要素,体验的部分大家都可能会体会到,价值的部分是在元宇宙里建立起自己的经济系统,但最重要的还是身份。如果个体在元宇宙里不能根据他的需要建立多重身份,那元宇宙扩张的所有经济要素归属于谁?在元宇宙里形成的数据归属于谁?只有个体的身份被发展起来,元宇宙才在个体上发展的历史上有了他的正当性。

 
与谈环节,线下嘉宾横琴数链数字金融研究院学术与技术委员会主席朱嘉明(左一)、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讲师展翼文(左二)与线上嘉宾英伟达中国区Omniverse负责人何展、元宇宙与未来资产研究智库Meta Z创始人陈序。

与谈环节,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讲师展翼文与三位演讲嘉宾继续展开讨论。展翼文老师开场提到哲学家赵汀阳的一个观点:现代社会、数字时代人的身份本来是多元的,但是元宇宙可身份叠加的随意性,会不会带来主体性的丧失或者是任意的分裂?

元宇宙与未来资产研究智库Meta Z创始人陈序回应到:从某个角度看,人类整个文明进步的历史(尤其现当代)都是在把个体变得更加容易得“精神病”而不是相反(早期人类的绝大多数个体并没有多个自我)。问题是,如果对多元自我的体验与认知仅仅依赖个体利用语言文字(思想)工具的能力,仅仅建立于个体内在知识与思考力发展的基础上,就可能永远(或极长期)地停留在少数人的秉赋或优势,但是,颠覆性技术在元宇宙中应用,使得每个人都可以尝试这一进化过程,使得每个人都可以把自己的某一个子人格、某一个倾向自我独立出来,推动其成长

 

横琴数链数字金融研究院学术与技术委员会主席朱嘉明在讨论中提到,不要认为“元宇宙”是为我们在座的人甚至00后设计的,元宇宙的可能生命力和演变历史很多是一种“假设”,它是为后人类社会准备的。元宇宙真正的基础是数学,元宇宙和拓扑学的关系,这些都是我们要拓展的领域。借元宇宙这样一个历史契机,把人类所有的局限性在最大程度上予以突破。

 
02
数字时代与创造力:2021年的加密艺术实践

在区块链的技术应用板块中,数字艺术品因与NFT(非同质化通证)结合变身为被货币化的加密艺术。加密艺术的发展历史并不长,但近期在交易上呈现爆发式的发展趋势,2021年加密艺术是如何发展的,有哪些最新的发展动态?
加密艺术家、数字化合物发起人王兴(线上接入)

加密艺术家、数字化合物发起人王兴以《数字时代与创造力:2021年的加密艺术实践》为题,从CG、头像、观念艺术、金融工程、加密原生五个关键词切入了2021年的艺术实践。CG行业的资源积累能帮助区块链行业突围;头像项目回答了为什么加密原生是新事物以及与币民有什么关系;观念艺术早期有影响力的案例是Loot,代表着加密艺术开始摆脱美术范畴;金融工程被用来形容Pak的作品,这是一种区块链独特艺术语言的提炼,从这里我们开始看到区块链技术应用于加密艺术的必要性;加密原生则是我们一直想要实践的创作方向。即用区块链技术作为艺术语言,同时表达区块链的人文内涵,艺术或许应该有办法间接表达,艺术或许应该有更宽容的参与环境。
 
与谈环节,线下嘉宾独立纪录片导演、艺术家、当代艺术摄影批评人袁园,当代艺术家、华东理工大学及电子科技大学兼职教授成卓,加密艺术年鉴主编、数字化合物联合创始人郭成(自左至右)与线上嘉宾加密艺术家、数字化合物发起人王兴,Nervina Labs 创始人王博

与谈环节,独立纪录片导演、艺术家、当代艺术摄影批评人袁园与加密艺术家、数字化合物发起人王兴,当代艺术家、华东理工大学及电子科技大学兼职教授成卓,Nervina Labs 创始人王博,加密艺术年鉴主编、数字化合物联合创始人郭成,围绕加密艺术、区块链、数字艺术等话题展开讨论。
 
独立纪录片导演、艺术家、当代艺术摄影批评人袁园

独立纪录片导演、艺术家、当代艺术摄影批评人袁园首先提出了两个案例,第一个是创下6900万美元交易记录的NFT艺术家Beeple刚刚办了一个线下展览,展出的却是传统绘画和印刷作品;另外一些通过加密货币和NFT获得利益的人斥巨资收藏物质化的艺术作品,例如毕加索的绘画、贾科梅蒂的雕塑等,这是弥合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鸿沟,还是对加密艺术的否定?同时解释到,没有比特币,就没有区块链,也没有现在NFT和加密艺术,理解加密原生的关键不是区块链技术,而是比特币的加密原生意义,它挑战的是自公元前7世纪开始一直延续到现在的国家垄断的法定货币机制,所以当我们谈论加密原生艺术时,谈论的是改变现实世界的观念和实践,而不是区块链技术的应用。

加密艺术年鉴主编、数字化合物联合创始人郭成

加密艺术年鉴主编、数字化合物联合创始人郭成回应到,Loot的出现已经从对视觉的追求进化到对抽象观念的表达。但是我们无法摆脱真实的身体,所以对于线下的展览来说实体的质地仍然是重要的。艺术和区块链从业者彼此试着寻求和解,都试图把NFT叙事整合到正统艺术史的线索当中。

当代艺术家、华东理工大学及电子科技大学兼职教授成卓

当代艺术家、华东理工大学及电子科技大学兼职教授成卓认为,加密艺术不只是为了区别于CG、数字艺术的一种视觉化的艺术类型,而是希望通过区块链、加密技术自身的逻辑,能够去扩展艺术的边界,以及反映对现实社会、对人性的更深层的认识。我在我的新作品创作中,运用了区块链最重要的思想基础——共识和共识流动的概念,其实社群共识改变事件的发展本身就是一种去中心化的社会实验。艺术家就是要揭示出这种逻辑、现象或者人性画像,关于人与现实、虚拟的问题,艺术家们应该通过虚拟反过来认识我们所处的现实问题,或者我们人类自身意识的问题。加密艺术可以通过虚拟来反观现实,来改变世界。

Nervina Labs 创始人王博(线上接入)

Nervina Labs 创始人王博认为,在加密世界,投机或者是市场行为往往是一种价格发现的行为,我们不能因为这件东西看不懂所以就没有价值。比如一些头像类的项目,其实是创造了一种跨域、跨时空的连接。它就是一种社群、一种文化、一种吸引力、一种向心力等等。


03
人类认知新世代:虚拟现实与造世伦理
 
所谓元宇宙,一种通俗的说法是利用数字化技术创造出与现实世界映射与交互的虚拟世界的数字生活空间。随着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现实生活将可能愈发依赖基于网络和虚拟现实技术的虚拟生活,甚至在相当程度上为后者所替代。虚拟现实技术既是科技领域的研究实践,也是社会伦理层面的探索性试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会因此得到重塑,我们也不得不面对虚拟现实对社会伦理的冲击。
信息社会50人论坛执行主席、苇草智酷创始合伙人段永朝

信息社会50人论坛执行主席、苇草智酷创始合伙人段永朝以《元宇宙:旧世界最后的盛宴》为题做主旨演讲,他认为目前的元宇宙存在三个特点:圈地、收割、泡沫,以及三个误区:元宇宙技术等同于VR;元宇宙应用等同于游戏/仿真/数码艺术体验;简单的把元宇宙认为是新一轮商机。呼啸而来的“元宇宙”,创造了虚实世界的盛宴,也成就了旧世界最后的狂欢。而深思它所秉持的底层逻辑,或许是跨语际对话与思想必须燃起的篝火,我们应该从“感知”、“想象”、“秩序”三个维度重新理解元宇宙。深思元宇宙,既要从世界体系与秩序重构的角度切入,也要从技术内化于人的认知升维的层面延展,这将是一场学术思想与产业发展、社会建构的交织与互动。

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翟振明(线上接入)

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翟振明以《元宇宙的哲学玄念》为题做主旨演讲。他从原子世界与比特世界的对比谈起,认为元宇宙基本属于比特世界,而现时代正是比特世界爆发的时代。他提出了扩展现实的概念,指出这是一个比元宇宙更广泛的概念,即 Expanded Reality,主要是包括了人通过网络化的VR对物联网的操控,即通过avator实施对物理世界的因果控制。

他提出了虚拟现实的两大原理,及强人工智能的反图灵认证判准,指出其背后预设了怎样的哲学概念。他还提出了前所未有的“造世伦理学”概念,把伦理学的内容延伸到人如何创设自然规律的层面,并把“人是目的”作为伦理原则的最终底线。他还介绍了亲自设计的已经运行多年的“虚拟与现实无缝穿越体验系统”,并在最后展现了二十多年前他制定的虚拟现实时间表如何在实际历史进程中得到了部分印证。

与谈环节,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刘晓力,与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复杂系统管理与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王飞跃,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朱锐,信息社会50人论坛执行主席、苇草智酷创始合伙人段永朝(自左至右)

在与谈环节,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刘晓力作为主持人,与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复杂系统管理与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王飞跃,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朱锐,信息社会50人论坛执行主席、苇草智酷创始合伙人段永朝针对元宇宙问题从哲学层面进行了探讨。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复杂系统管理与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王飞跃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


所复杂系统管理与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王飞跃说到,在机器人和人工智能的早期研究中,Tower of Hanoi是一个常用的例子。现在我给Hanoi一个新解释:Hanoi将来的智能就是人类自己的智能HI + 人工智能AI + 自然智能NI,此外,人跟其它动物最根本的区别在于人有组织智能OI,四种智能合起来就是Hanoi, “河之内”。实际上,"人是社会动物", 人的本质是“组织智能”。真正能够支撑展示这种合成智能的系统就是CPSS, 即融人机物为一体的赛博物理社会系统,其实CPSS就是元宇宙最简洁科学的定义。


《道德经》和《圣经》上分别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和“太初有道,道同神在”二句,如果把这里的“道”视为区块链之DAO的组织和行动,这二句话就成了产生控制论,神经网络及其衍生品赛博空间和深度学习的循环因果流程与算法。循环就是元宇宙的本质与功能,这样才能对立统一,才能不但历史决定未来,而且未来决定历史,才能象段永朝老师刚才讲的:人在遛狗,狗也在遛人。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朱锐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朱锐认为,我们在讨论元宇宙的时候,应该学习一下康德。因为康德在讨论知识的时候先问“知识是怎么样可能的?”实际上问的是“知识哪些是不可能的?元宇宙产生的CG、物象,可以在对象的角度被看作是真实的,这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如果我们要把元宇宙当作另一个“世界”,要有很长的技术要跨越。

从生产力角度,我们其实在讲三个概念:1.模拟的生产力;2.增强;3.替代。元宇宙如果真的要成为一种大转型的生产力,肯定是“替代”,而不是简单的模拟或者是增强。三个方面我们首先做区分,找到他们之间的张力如果元宇宙的未来对得起大家今天坐在这儿一块讨论,它必须是作为一个“替代现实”,而不是增强或者是模拟现实。

 
 
04
数字原住民与元宇宙“拓荒者”分享会

游戏,作为人类理解世界的方式之一,长久以来对于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举足轻重的影响。自上世纪电子游戏从顶尖科研机构诞生出来后,世界的运行轨迹不断被游戏重构。

北京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副教授薛少华


北京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副教授薛少华的主旨演讲以《好玩:游戏如何让世界更美好》为题,回顾了“游戏”的历史,游戏往往不单是游戏,还承担着各种各样积极的社会作用。在一些部落里,这些作用被仪式化,与祭祀或是巫术相关。公元前16世纪的吕底亚(小亚细亚)国王阿提斯创造了游戏的概念。游戏是罗马帝国创建的主要原因,游戏在我们的艺术中,在我们的文化中,在我们彼此讲述的故事中,在我们的社会文明中一直延续着。针对“虚拟世界”,他梳理了从电子游戏到科技革命,讨论了游戏的目的与未来,以及游戏如何让世界更美好等话题。随着游戏技术发展,我们能在游戏中获得的感官输入模块也将更加丰富,将催生具备更强沉浸感和交互性的新场景,这对情感类、认知类疾病的干预和有效治疗,有重大利好。戏是一种人类社会进步的推动性力量,一种重塑文明的快乐生产力。

 

与谈环节,当代艺术家栗子、RCT AI副总裁朱元、北京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副教授薛少华、中国科学院大学副教授苏湛、山西大学哲学社会学学院教授梅剑华(自左至右)

与谈环节,山西大学哲学社会学学院教授梅剑华,与中国科学院大学副教授苏湛、当代艺术家栗子、RCT AI副总裁朱元一起,从技术、哲学、艺术等方面探讨了“游戏”的深层意义。

中国科学院大学副教授苏湛认为, 既然人类或者所有动物都把“玩儿”作为一个天性,花了那么多精力、资源在游戏上,那“游戏”就绝对不仅仅是为了快乐,而是在进化上是能够带来我们生存的优势。乔纳森·歌德夏提出了一个“讲故事的动物”假说,这个假说可能同样适用于游戏,因为至少哺乳类都有“游戏”的活动。虚拟世界和真实世界之间有一个不对称性,虚拟世界所有的东西都是作用于神经元,而真实世界作用于整个物理身体。元宇宙完全作用于神经元,这里面也构成一个不对称,这也可能是元宇宙、虚拟世界的隐忧。在游戏上,我们也看到了一个趋势,现在最新、最火的概念不是虚拟现实(VR)而是AR(增强现实),所以未来如果真有元宇宙,不会是纯粹虚拟空间的东西,而是虚拟空间和现实真实空间结合的东西。
山西大学哲学社会学学院教授梅剑华

山西大学哲学社会学学院教授梅剑华认为游戏的不对称性在于,现实世界的游戏可以电子化,下棋,麻将、扑克牌都可以电子化,可是电子游戏没法现实化。
 
当代艺术家栗子

当代艺术家栗子从自身玩游戏的经验谈到,游戏的路径越模拟现实,受欢迎程度就越大。但是在某些元宇宙场景中,比如模拟吃拉面、模拟厨房的意义在哪里呢?其实没有什么意思,很枯燥,没有创造力,完全变成技术控了,就像我们绘画一样,不是为了画的像而绘画,而是我要表达什么特别意识。艺术家需要的是一种孩子般的真诚和天马行空的想象力,这就要求必须从现实生活中抽离出来,让自己开启智慧。而游戏也一样,需要你脑洞大开,真诚快乐地投入其中。艺术和游戏结合在一起,会开启你的智慧,开启你的想象力,开启另外一个维度的东西,每个人都需要进入游戏放松自己天马行空的生活。


RCT AI副总裁朱元

RCT AI副总裁朱元把游戏分解为“Play”和“game”,play这个行为本身在中文语境下之前有一定负面的反馈,而在西方语境下play是孩子学习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步骤。在神经元的塑造性上,“玩儿”这件事情本身就会带来一定的价值,游戏只是在这个过程中追求越来越真实的沉浸式的体验。与艺术家栗子的观点不同,朱元认为大部分游戏不是在模拟现实,而只是抓住了现实当中对你产生情感影响的一个点,然后把它放大到了极限。大部分游戏都是在高密度的向你传递游戏设计师在现实当中想要创造的一种叙事和知识的载体,这可能也是让我们觉得越来越真实的原因。


北京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副教授薛少华

北京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副教授薛少华认为游戏有很多类型,比如具身化的和叙事性的。玩一个游戏不亚于读一本名著或者是看一部非常感人的电影,可能会更真实,可以去体验不同的人生;再比如模拟经营类的,每个人有不同的喜欢类型。其实,电子游戏主要是我们现在的一个载体,我们在里面能感受到有血有肉的人,那样的世界可能是我们真正需要的,跟我们的真实社会是一样的,而不是一个虚假的场景。游戏从来不是让你在里边很容易获胜,总是带有困难,让我们以一种自愿放弃容易的方式做事情,用其他的规则限制我们的能力,在这种规则下达到胜利。




推荐阅读

【视频回放】第四届平面波密度泛函材料模拟研讨会>>【视频回放】中国科学院大学2022年雁栖学者云论坛--北美场&亚欧场>>

【视频回放】光电子学前沿系列研讨会--超构光学及其应用 >>

【视频回放】第二届超快科学青年学者论坛 >>

【视频回放】基于大科学装置的核光子学前沿暑期讲习班 >>

编辑:吴良秀

蔻享学术 平台


蔻享学术平台,国内领先的一站式科学资源共享平台,依托国内外一流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企业的科研力量,聚焦前沿科学,以优化科研创新环境、传播和服务科学、促进学科交叉融合为宗旨,打造优质学术资源的共享数据平台。

识别二维码,

下载 蔻享APP  查看最新资源数据。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精彩视频!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