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回放】第十二届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颁奖典礼暨2022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年会
会议名称:
第十二届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颁奖典礼暨2022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年会
主办单位:
中国人工智能学会
协办单位:
苏州工业园区管委会
承办单位:
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评选基地、智博天宫(苏州)人工智能产业研究院
回放通道
蔻享学术 |
01
5月6日上午,我国智能科学技术最高奖——第十二届“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颁奖典礼正式举行,60个获奖项目及个人受到表彰奖励。
其中,西安交通大学原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郑南宁荣获“吴文俊人工智能最高成就奖”,并颁授荣誉奖牌和奖金。
“在这里要再次感谢陪伴我走过37年来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所的所有一代代的师生和老师们。”郑南宁表示,“在座有很多人既从事科研,也承担着育人的重任,希望我们共同携起手来,为中国的人工智能创造更美好的明天,为中国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人工智能人才。”
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欧洲科学院院士、香港科技大学首席副校长郭毅可,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北京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多媒体信息处理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黄铁军和京东集团副总裁、京东探索研究院院长何晓冬斩获“吴文俊人工智能杰出贡献奖”。
清华大学教授陶建华团队和百度CTO王海峰团队分别摘得首个吴文俊人工智能技术发明奖特等奖、吴文俊人工智能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科技部战略规划司副司长邢怀滨表示,目前我国人工智能全场景的智能应用仍面临很多挑战,要以2023首届全国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创新挑战赛为契机,强化人工智能技术创新和产业应用双向促进,充分激发学术界、产业界的智慧和创造力,积极培育人工智能新兴业态,汇聚社会强大的发展动能。
国务院参事、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理事长戴琼海建议,加强应用场景创新的顶层谋划,聚焦传统产业转型需求,建立解决“卡脖子”技术问题库,打通制约技术发展和创新升级壁垒。突出科技创新赋能产业发展,通过创新体系机制的示范应用,助推一批应用场景项目转化落地。
2022年度第十二届“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共评出60个获奖项目成果,包括吴文俊人工智能最高成就奖1项,吴文俊人工智能杰出贡献奖3项,吴文俊人工智能自然科学奖4项,吴文俊人工智能技术发明奖4项,吴文俊人工智能科技进步奖12项,吴文俊人工智能科技进步奖企业技术创新工程项目3项,吴文俊人工智能科技进步奖科普项目2项,吴文俊人工智能优秀青年奖15项,吴文俊人工智能专项奖芯片项目2项,吴文俊人工智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获奖论文9项,吴文俊人工智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论文5项。
据悉,“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由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发起主办,得到了人民科学家、数学大师、人工智能先驱、我国智能科学研究的开拓者和领军人、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名誉理事长吴文俊先生的支持,经国家科学技术部核准,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国科奖社证字第0218号)公告,于2011年1月6日正式设立“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被外界誉为“中国智能科学技术最高奖”。
02
5月7日上午,2022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年会主论坛在金鸡湖畔召开,邀约国内外顶尖科学家和企业精英相聚苏州这座历史悠久的创新之城,旨在共享新技术和新理念,共探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新趋势,共话科技创新和苏州发展大计,这对落实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全面提升我国智能科学技术赋能行业创新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苏州正全力打造更具国际竞争影响力的产业创新集群,力争在全球更高坐标系的谋划发展,引进一批前沿引力,资源集聚力,国际影响力的领军人才。如何在行业创新应用和产业集群建设中发挥学会的学术优势,人才优势,项目优势和智库优势,赋能苏州抢抓全球科技发展的先机,在打造人工智能产业创新群,民营领军群等领域取得创新突破。
蒋昌俊院士在报告中谈到了“大智能”的三个维度:第一个维度是要有量,也就是从单模态深度学习到大模型预训练模型把视觉和处理语言的地规网络有机结合形成大模型;第二个维度是要有质,即如何实现智能涌现;第三个维度是人工智能对行业的发展,如何在大模型构架下面发展这种智能,以及发展大模型需要防范的风险。
在报告中,任院士从自然人、机器人、数字人三方面对人类未来生活的影响做了全面系统的报告,对“三人”伦理问题也提出了思考。
何晓冬先生在报告中介绍了大模型在企业的发展和落地应用情况,他认为今天基于大模型技术的人工智能已经走到了一个新的转折点,我们开始进入一场真正的生产力革命,数字人、内容生成、对话文字等都开始进入了低成本、大规模、高效率的部署,形成了一条流水线。因此,以Chat GPT为代表的大语言模型会带来一场生产力革命,为下一个世界带来更多商业上的变革和商业上的机会。
吴鑫华校长介绍了3D打印相关的前沿知识。第一点,3D打印工艺或产品的认证离不开基础材料的研究。其次,3D打印高温合金的持久性能对它的应用有着关键性的作用。此外,打印装备的自动化对减少人工和提高生产效率至关重要。她表示,希望在这里得到各位自动化专家的帮助,让3D打印行业更上一个台阶,大大提高国家3D打印行业自动化水平和效率。
刘聪先生围绕认知大模型七大能力全面回顾了Chat GPT,GPT-4的发展历程,包括所展示出来的令人惊艳的认知能力,并且深入剖析了背后的核心技术。此外结合科大讯飞星火大模型从产业角度为听众介绍了认知大模型的创新应用场景,如作文评分批改,口语练习,智慧办公等等。并且他提出,构建产业生态未来可以促进全行业的价值提升。
兴军亮教授针对当前实际应用场景的复杂系统决策问题所面临的难建模、难计算、难解释三大挑战,介绍如何利用计算博弈、机器学习,人机交互,三种手段加以解决问题,并形成了团队自身独特的博弈交互学习的问题求解范式和研究框架。他以德州扑克为例进行了详细分析,最后还介绍了王者荣耀AI在内成功的应用场景。这一部分工作对单智能体和多智能体认知智能决策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王中风教授分析了大模型核心结构Transformer的运行特征和计算瓶颈,并且从自适应计算、多变稀疏、通信压缩、低比特量化、存内计算这五个方面提出了加速硬件方案的设计思路,并设计实践了包括超轻量级预训练模型ELBERT等等,展示了他们一系列最新的研究成果。
03
大会以“场景驱动·数智强国”为主题,除了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颁奖盛典、2022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年会主论坛报告会,还举办了中国人工智能弱势分析座谈会、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年会分论坛等系列主题活动。
中国人工智能弱势分析座谈会
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监事长、中国工程院院士蒋昌俊开场发言
国务院参事、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理事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戴琼海致辞
随后,东南大学电仪控制学部主任、空间科学与技术研究院院长宋爱国教授也发表了自己的见解。他认为,机器人的视觉和触觉感知是一个瓶颈。机器人很难像人类那样轻松地完成简单任务,因为它们的触觉感知能力有限,触觉传感器的功能和精度与人类相比还有很大差距,而且识别问题也存在挑战。这方面的人才相对较少,因此需要加强基础培养,并将其作为人工智能发展的基础支撑。
宋爱国教授发言
孙富春教授作报告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特聘教授盛锦华教授补充表示,人工智能发展分为计算智能、感知智能和认知智能三个阶段。当前研究主要关注感知和认知智能。感知智能在视听触觉方面取得了进展,但仍有缺陷。未来目标是实现从感知到认知智能的转变。基础研究和突破性技术对认知智能至关重要。同时,全球推动类脑智能和通用智能研究,模拟人类智慧是其目标。
哈尔滨工程大学教授夏桂华在会议上作了《中国智能船舶技术研究进展》报告;梳理了中国船舶智能航行在技术研究、装备开发、实船应用等领域的进程与案例,并比对了国内外技术发展思路的差异,总结了中国船舶智能航行发展的主要特点;分析了智能航行技术的发展趋势。
上海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副院长齐俊桐根据夏教授的报告进一步阐发了智能船舶领域面临挑战和机遇。国际挑战包括海岸线安全和新智能技术应用,我国起步较晚,海洋环境认知不足。挑战还包括培养高级指挥人员的时间长和海洋装备智能性不足。研究方向涉及海洋数据构建与推演、智能系统演进与推演、自主控制技术和海洋自稳定组件。研究院在相关领域取得突破,致力于在无人船舶和无人艇应用智能技术方面为国防和民用做出贡献。
针对报告,武汉理工大学的马勇总结道,在智能船舶领域,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包括:雷达感知技术的突破,提高水面目标感知精度;智能决策、害势评估、航线规划和群船避碰的有效实现;建立自主航线控制的切换和驾驶权保证机制;制定适用于船舶的电子海图标准;船舶的自主化和地缘政治的关联;应用人工智能和船岸智能协同实现船舶定位、姿态和导航的高精度控制;确保通信网络安全,保障货物安全和防范网络攻击。船舶领域需要多学科的综合研究和技术突破。
马勇教授发言
来自北京交通大学的于剑教授和来自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部的焦李成教授围绕近期大火的ChatGPT作出汇报。于剑教授指出:人工智能发展至今,已经从1.0进入2.0,距离3.0和4.0尚需要继续努力。焦李成教授表示:
在接下来的讨论环节中,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苏州大学教授李凡长首先发言。他提到了对Chat GPT的哲学理念和未来发展的讨论,反思为什么美国的Chat GPT引起如此大的关注和重视,包括学术界和政府的关注。他还提到人工智能要朝向通用人工智能的方向发展,将专业知识与通用能力相结合。他认为Chat GPT展示了人工智能的潜力和改变力,但也指出了模型和算法在使用过程中的问题。李教授强调了思考数学、物理、化学等领域的发展,并提到人工智能在教育中的潜在应用。最后呼吁中国要寻找一条与其他国家不同的人工智能发展道路,推动整个社会走向新的台阶。
何晓冬发言
随后,清华大学教授陶建华分析了弱势分析的两个层面:1、对现有大模型技术的问题,如涌现能力限制、可解释性、算力和数据依赖性,以及结果评估挑战;2、我们自身的弱势,包括数据整理、算力支持和对模型深度理解不足。他也同时提出了解决方法,即加强基础工作,集中攻关大模型发展,并考虑超越传统发展轨迹的资源和算力支持。
陶建华教授发言
之江实验室高级研究专家、浙江大学教授张宏纲认为,国内学术界在大模型领域相对滞后,而产业界已经开始迅速行动。他指出了两个近期事件:一是Google和Open AI都认为大模型竞赛是无用的,最终开源模型会成为赢家;二是Hinton离开Google,对大模型的破坏性表示担忧。他提出了两个问题:一是在通信网络中是否需要大模型以及如何与6G网络对接;二是在大模型中,通信行业应该是自主研发还是由国家来推动。最后,张教授强调了合作和研究的重要性,并呼吁在几年内取得突破,以确保中国在通信领域有话语权和影响力。
最后,上海交通大学副教授严骏驰主要讨论了三个观点。首先,创新并不总是有价值的,需要考虑其他方面的成本。其次,中国在图像和NLP领域已经很强大,但在科学和工程领域仍有很大机会。最后,量子计算与人工智能的结合具有潜力,并可能成为下一阶段的算力革新。国家应加强算力的研究和发展,在算法和芯片层面都要有牵引力,以在国际竞争中占据重要地位。
人工智能是国家的战略技术,是国与国之间的竞争焦点,也是未来引领经济发展的助推器。目前,中国人工智能要进入通用AI的全新阶段,迎来了“知识+大数据模型”的时代。《智能系统学报》组织了本次弱势分析座谈会,意在洞察人工智能的未来发展新趋势,共创人工智能发展的新高地,带着对中国人工智能弱势分析的总结和反思携手努力一同前行。
智能无人交互系统
5月7日 08:30-12:00
5月7日 08:30-12:00
5月7日 08:30-12:00
5月7日 13:30-17:30
5月7日 13:30-17:30
5月7日 13:30-17:30
5月7日 13:30-17:30
5月7日 13:30-17:30
5月8日 08:30-12:00
5月8日 08:30-12:00
5月8日 08:30-12:00
5月8日 08:30-12:00
通过展望人工智能未来趋势,展示基础前沿理论成果,分享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与战略科技任务,集聚领军科学资源,交流关键核心技术与传统产业融合,赋能行业应用场景落地,进一步释放我国人工智能科技创新潜能,探讨高校院所和企业科技成果产业化体系机制变革,营造数字经济时代产业创新生态,帮助政府部门、科研机构、商业企业、科技园区和市场投资提供方向指引与决策支持,为促进我国人工智能科技成果产业化搭建高水平交流合作平台。
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
“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由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发起主办,是我国智能科学技术领域唯一以人民科学家、人工智能开拓先驱、我国智能科学研究的开拓者和领军人、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名誉理事长吴文俊先生命名,依托社会力量设立的科学技术奖(国科奖社证字第0218号),具备提名推荐国家科学技术奖资格,被誉为“中国智能科学技术最高奖”、“人工智能领域皇冠上的明珠”。旨在奖励在智能科学研究中取得重要发现,着力实现原始创新与突破,或在人工智能领域攻克关键核心技术,推动科学技术进步取得重大进展,创造巨大经济社会效益或者生态环境效益的单位或个人。迄今,“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已成功召开十届评审及表彰活动,为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激励创新人才涌现,增强科技创新的内生动力,促进人工智能与传统产业转型融合,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在我国智能科学技术领域享有盛誉。
推荐阅读
【视频回放】【GCI 智能机器人前沿论坛】Charting the Future of Robotic Intelligence>>
编辑:王亚琨
蔻享学术 平台介绍
蔻享学术平台,国内领先的一站式科学资源共享平台,依托国内外一流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企业的科研力量,聚焦前沿科学,以优化科研创新环境、传播和服务科学、促进学科交叉融合为宗旨,打造优质学术资源的共享数据平台。
识别二维码,
下载 蔻享APP 查看最新资源数据。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精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