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视频回放】第十二届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颁奖典礼暨2022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年会

KouShare 蔻享学术 2023-08-02



会议名称:

第十二届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颁奖典礼暨2022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年会

主办单位

中国人工智能学会

协办单位:

苏州工业园区管委会

承办单位:

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评选基地、智博天宫(苏州)人工智能产业研究院


回放通道

蔻享学术

识别二维码,即可观看回放。

第十二届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颁奖典礼暨2022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年会圆满落幕。在过去三天里,来自全国各地的顶尖人才齐聚一堂,他们代表着人工智能科学技术的最高水平与创新力量。此次大会见证了一批才华横溢的人工智能科学家和技术专家获得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的殊荣;此外,来自全国各大高校和研究所的专家教授们分享了最新的科技成果,探讨了行业的未来发展方向,激发出无限的智慧火花。
本次大会不仅仅是一个学术交流的平台,更是人工智能产业的盛会,让全国共同见证中国人工智能产业的蓬勃发展,以及科技创新的巨大潜力和未来的无限可能。我们需要向所有致力于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企业、机构和创业者表示敬意,正是有了他们的智慧和拼搏,人工智能的引擎才能不断加速,为社会进步和国家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01

5月6日上午,我国智能科学技术最高奖——第十二届“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颁奖典礼正式举行,60个获奖项目及个人受到表彰奖励。

其中,西安交通大学原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郑南宁荣获“吴文俊人工智能最高成就奖”,并颁授荣誉奖牌和奖金。

郑南宁是我国人工智能发展的先行者和奠基者,与我国早期模式识别领域著名学者宣国荣于1986年共同创建了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所。他提出的视觉场景理解立体对应计算的Markov网络模型和视觉注意力计算理论成为计算机视觉领域具有代表性的工作,曾主持研制出我国第一颗宇航级视觉信息和图像处理芯片,在国内最早开展无人驾驶智能车研究,提出的“混合增强智能”被列为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五大方向之一。

“在这里要再次感谢陪伴我走过37年来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所的所有一代代的师生和老师们。”郑南宁表示,“在座有很多人既从事科研,也承担着育人的重任,希望我们共同携起手来,为中国的人工智能创造更美好的明天,为中国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人工智能人才。”

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欧洲科学院院士、香港科技大学首席副校长郭毅可,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北京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多媒体信息处理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黄铁军和京东集团副总裁、京东探索研究院院长何晓冬斩获“吴文俊人工智能杰出贡献奖”。

清华大学教授陶建华团队和百度CTO王海峰团队分别摘得首个吴文俊人工智能技术发明奖特等奖、吴文俊人工智能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当前人工智能技术创新产业应用迅猛发展,人工智能的应用正在提升经济社会各领域从数字化、网络化向智能化加速跃升。”(邢怀滨)

科技部战略规划司副司长邢怀滨表示,目前我国人工智能全场景的智能应用仍面临很多挑战,要以2023首届全国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创新挑战赛为契机,强化人工智能技术创新和产业应用双向促进,充分激发学术界、产业界的智慧和创造力,积极培育人工智能新兴业态,汇聚社会强大的发展动能。

“当今人工智能应用场景深刻影响着经济发展与产业格局。”(戴琼海)

国务院参事、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理事长戴琼海建议,加强应用场景创新的顶层谋划,聚焦传统产业转型需求,建立解决“卡脖子”技术问题库,打通制约技术发展和创新升级壁垒。突出科技创新赋能产业发展,通过创新体系机制的示范应用,助推一批应用场景项目转化落地。

2022年度第十二届“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共评出60个获奖项目成果,包括吴文俊人工智能最高成就奖1项,吴文俊人工智能杰出贡献奖3项,吴文俊人工智能自然科学奖4项,吴文俊人工智能技术发明奖4项,吴文俊人工智能科技进步奖12项,吴文俊人工智能科技进步奖企业技术创新工程项目3项,吴文俊人工智能科技进步奖科普项目2项,吴文俊人工智能优秀青年奖15项,吴文俊人工智能专项奖芯片项目2项,吴文俊人工智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获奖论文9项,吴文俊人工智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论文5项。

颁奖典礼合影

据悉,“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由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发起主办,得到了人民科学家、数学大师、人工智能先驱、我国智能科学研究的开拓者和领军人、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名誉理事长吴文俊先生的支持,经国家科学技术部核准,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国科奖社证字第0218号)公告,于2011年1月6日正式设立“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被外界誉为“中国智能科学技术最高奖”。



02

5月7日上午,2022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年会主论坛在金鸡湖畔召开,邀约国内外顶尖科学家和企业精英相聚苏州这座历史悠久的创新之城,旨在共享新技术和新理念,共探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新趋势,共话科技创新和苏州发展大计,这对落实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全面提升我国智能科学技术赋能行业创新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国务院参事、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理事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戴琼海进行致辞。他表示:

当前苏州正全力打造更具国际竞争影响力的产业创新集群,力争在全球更高坐标系的谋划发展,引进一批前沿引力,资源集聚力,国际影响力的领军人才。如何在行业创新应用和产业集群建设中发挥学会的学术优势,人才优势,项目优势和智库优势,赋能苏州抢抓全球科技发展的先机,在打造人工智能产业创新群,民营领军群等领域取得创新突破。

今天科技创新已成为一个国家的核心竞争力,深刻影响着经济发展与产业格局。针对这一情况,戴院士提出了几点设想:
第一,加强科技成果产业化顶层谋划。每年发布人工智能科技成果产业化白皮书,参与或主导人工智能领域行业标准和共性标准的制定。
第二,聚集传统产业转型需求,链接学会和高校院所的资源与地方企业共同承担省部或国家级项目,打造科技成果产业化的蓄水池。
第三,建立颠覆性技术项目库,邀请获奖项目团队与高校科研机构建立交叉创新联合体,推进地方企业发布技术需求,揭榜挂帅的机制,打通制约技术发展和创新升级的壁垒。
第四,突出科技创新赋能产业发展,加快布局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创新挑战大赛的项目征集,通过创新体系积极的示范作用助推一批技术转移和成果的转化项目落地。
接下来,大会进入主题报告环节。
智能机器行为与自动驾驶
郑南宁 西安交通大学原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
郑南宁院士的报告涵盖了机器行为研究的多个方面,包括复杂性、人类行为的形成、机器行为的范围和发展、行为与想象之间的联系以及人与智能机器之间的行为关联。他说明了行为以及智能系统如何进行决策、机器行为的发展与进化和人与智能机器的行为关联,并且从行为角度讨论了自动驾驶、驾驶行为的背后的内部表征、自动驾驶的仿真测试。最后,郑院士以自动驾驶为例,探讨了自动驾驶行为生成的基本技术框架以及人类开车行为的特点。
大智能:大数据+大模型+大算力
蒋昌俊 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监事长、中国工程院院士

蒋昌俊院士在报告中谈到了“大智能”的三个维度:第一个维度是要有量,也就是从单模态深度学习到大模型预训练模型把视觉和处理语言的地规网络有机结合形成大模型;第二个维度是要有质,即如何实现智能涌现;第三个维度是人工智能对行业的发展,如何在大模型构架下面发展这种智能,以及发展大模型需要防范的风险。

自然人机器人数字人的情感交互
任福继 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名誉副理事长、日本工程院院士

在报告中,任院士从自然人、机器人、数字人三方面对人类未来生活的影响做了全面系统的报告,对“三人”伦理问题也提出了思考。

拥抱人机共生同创的新时代
郭毅可 香港科技大学首席副校长、欧洲科学院院士
郭毅可院士在报告中表示,我们已经迎来了“人机共生”的时代,还要做很多很多技术工作,包括对准技术、更高效的语言模型、几千几万亿的参数,人工智能还是方兴未艾,等待后来者更为深入的探索。

从ChatGPT到言犀:大模型发展 及产业化落地
何晓冬 京东集团副总裁、京东探索研究院院长

何晓冬先生在报告中介绍了大模型在企业的发展和落地应用情况,他认为今天基于大模型技术的人工智能已经走到了一个新的转折点,我们开始进入一场真正的生产力革命,数字人、内容生成、对话文字等都开始进入了低成本、大规模、高效率的部署,形成了一条流水线。因此,以Chat GPT为代表的大语言模型会带来一场生产力革命,为下一个世界带来更多商业上的变革和商业上的机会。

金属3D打印、认证及自动化
吴鑫华 蒙纳士苏州高级副校长、澳大利亚技术科学与工程院院士

吴鑫华校长介绍了3D打印相关的前沿知识。第一点,3D打印工艺或产品的认证离不开基础材料的研究。其次,3D打印高温合金的持久性能对它的应用有着关键性的作用。此外,打印装备的自动化对减少人工和提高生产效率至关重要。她表示,希望在这里得到各位自动化专家的帮助,让3D打印行业更上一个台阶,大大提高国家3D打印行业自动化水平和效率。

脉冲摄影原理与超高速相机
黄铁军北京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
黄铁军教授从第一性原理出发,对传统相机基于定时曝光的原理进行了颠覆性的创新。在报告中,黄铁军教授讲述了从2015年创意产生到最终发现了脉冲连续摄影新原理、创立了基于脉冲神经网络的光流和深度估计等算法体系的故事,即新型脉冲视觉感知芯片和超高速脉冲流实时视觉系统的实现历程,让广大听众深受启发。
认知智能大模型的技术阶跃及产业影响
刘聪 科大讯飞集团副总裁、研究院院长

刘聪先生围绕认知大模型七大能力全面回顾了Chat GPT,GPT-4的发展历程,包括所展示出来的令人惊艳的认知能力,并且深入剖析了背后的核心技术。此外结合科大讯飞星火大模型从产业角度为听众介绍了认知大模型的创新应用场景,如作文评分批改,口语练习,智慧办公等等。并且他提出,构建产业生态未来可以促进全行业的价值提升。

AIGC时代的智算经济
姚建国 上海交通大学软件学院副院长
从基础大模型,场景大模型,应用大模型,三类模型角度出发提出了战略型、普惠型,两类AIGC智算中心,并且介绍了大算力,中算力,云端算力的需求,并且通过对AI芯片计算存储网络高效系统集成等一系列新技术的趋势分析,对如何在国家科技自立自强中应对智能算力的机遇和挑战进行了讨论。
博弈交互学习: 一种复杂系统决策问题的求解范式
兴军亮 清华大学教授

兴军亮教授针对当前实际应用场景的复杂系统决策问题所面临的难建模、难计算、难解释三大挑战,介绍如何利用计算博弈、机器学习,人机交互,三种手段加以解决问题,并形成了团队自身独特的博弈交互学习的问题求解范式和研究框架。他以德州扑克为例进行了详细分析,最后还介绍了王者荣耀AI在内成功的应用场景。这一部分工作对单智能体和多智能体认知智能决策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新时代AI计算的挑战与Transformer硬件加速的研究
王中风 南京大学微电子学院副院长

王中风教授分析了大模型核心结构Transformer的运行特征和计算瓶颈,并且从自适应计算、多变稀疏、通信压缩、低比特量化、存内计算这五个方面提出了加速硬件方案的设计思路,并设计实践了包括超轻量级预训练模型ELBERT等等,展示了他们一系列最新的研究成果。

天球时空基准
徐颖 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导航系统部副主任、研究员
徐颖老师深入浅出地汇报了天球时空基准的概念、内涵以及基本架构,以及针对中国天球时空基准的先导专项的情况,PNT体系存在着弱节点,强计算,弹性服务等特点。目前的问题是缺乏颠覆性的智能化的工作,值得广大人工智能领域科技工作者深思。在报告的最后,她指出,我们需要持续在各个领域进行交叉融合研究,人工智能与其他产业和技术领域的结合其实是大有可为的。
主论坛圆桌对话环节,专家学者围绕人工智能产业变革的创新与挑战展开讨论。随着数字孪生、元宇宙、大模型等技术不断涌现,企业数字化转型正进入“深水区”,如何才能抓住未来产业数字转型的真需求从而研发出提升核心业务的解决方案?怎么看待当下由GPT带来的AGI浪潮?新一轮的AI竞赛真会催生出万亿级别的市场吗?哪些企业可能会失去未来的行业竞争力?哪些行业将面临新兴AI技术的巨大挑战?当大数据、大算力和大模型等因素主导AI技术发展时,您认为跟应用场景需求融合最深的核心技术有哪些?未来我国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创新与发展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什么?各位专家学者基于这些问题展开讨论,引发激烈思想碰撞,得到了行业学者和产业界高度关注。



03

大会以“场景驱动·数智强国”为主题,除了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颁奖盛典、2022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年会主论坛报告会,还举办了中国人工智能弱势分析座谈会、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年会分论坛等系列主题活动。

中国人工智能弱势分析座谈会

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监事长、中国工程院院士蒋昌俊开场发言

国务院参事、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理事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戴琼海致辞

CAAI名誉副理事长、日本工程院院士、电子科技大学教授任福继首先发表了题为《用先进智能构建新一代服务机器人》的讲话,从机器人的前世今生、机器人之于国家、当前机遇、面临的挑战、解决方案、先进智能和研究历程七大方面入手,系统性地分析了人工智能发展的方方面面。
任福继教授作报告
针对该话题,北京大学教授谢广明表示,服务机器人的发明和使用能够使人机交互更加便捷,但目前的机器人并不具备创新能力,不能很好地与物理世界和谐互动,距离成熟的商业化也有一定的距离。

谢广明教授发言

随后,东南大学电仪控制学部主任、空间科学与技术研究院院长宋爱国教授也发表了自己的见解。他认为,机器人的视觉和触觉感知是一个瓶颈。机器人很难像人类那样轻松地完成简单任务,因为它们的触觉感知能力有限,触觉传感器的功能和精度与人类相比还有很大差距,而且识别问题也存在挑战。这方面的人才相对较少,因此需要加强基础培养,并将其作为人工智能发展的基础支撑。

宋爱国教授发言

CAAI副理事长、清华大学教授孙富春在《智能感知的问题与挑战》报告中,指出目前智能感知在视觉感知、多模态融合感知、主动感知、语义、触觉、跨模态感知、协同感知以及大模型的强感知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孙富春教授作报告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特聘教授盛锦华教授补充表示,人工智能发展分为计算智能、感知智能和认知智能三个阶段。当前研究主要关注感知和认知智能。感知智能在视听触觉方面取得了进展,但仍有缺陷。未来目标是实现从感知到认知智能的转变。基础研究和突破性技术对认知智能至关重要。同时,全球推动类脑智能和通用智能研究,模拟人类智慧是其目标。

盛锦华教授发言
河海大学教授、物联网工程学院副院长刘小峰也对这一话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人工智能的基础理论主要由高校和学术界完成,而近年来的突破主要由企业界推动。为了应对我国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弱势,社会界和企业需要更多参与,促进人工智能生态的健康发展。当前革命性的人工智能变化主要集中在视听说领域,而类触觉方面的研究还相对较少。突破这一领域的差距将为我们带来更广阔的发展机遇,尤其在机器人和触觉传递等应用方面。

刘小峰教授发言

哈尔滨工程大学教授夏桂华在会议上作了《中国智能船舶技术研究进展》报告;梳理了中国船舶智能航行在技术研究、装备开发、实船应用等领域的进程与案例,并比对了国内外技术发展思路的差异,总结了中国船舶智能航行发展的主要特点;分析了智能航行技术的发展趋势。

夏桂华教授作报告

上海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副院长齐俊桐根据夏教授的报告进一步阐发了智能船舶领域面临挑战和机遇。国际挑战包括海岸线安全和新智能技术应用,我国起步较晚,海洋环境认知不足。挑战还包括培养高级指挥人员的时间长和海洋装备智能性不足。研究方向涉及海洋数据构建与推演、智能系统演进与推演、自主控制技术和海洋自稳定组件。研究院在相关领域取得突破,致力于在无人船舶和无人艇应用智能技术方面为国防和民用做出贡献。

齐俊桐院长发言

针对报告,武汉理工大学的马勇总结道,在智能船舶领域,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包括:雷达感知技术的突破,提高水面目标感知精度;智能决策、害势评估、航线规划和群船避碰的有效实现;建立自主航线控制的切换和驾驶权保证机制;制定适用于船舶的电子海图标准;船舶的自主化和地缘政治的关联;应用人工智能和船岸智能协同实现船舶定位、姿态和导航的高精度控制;确保通信网络安全,保障货物安全和防范网络攻击。船舶领域需要多学科的综合研究和技术突破。

马勇教授发言

来自北京交通大学的于剑教授和来自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部的焦李成教授围绕近期大火的ChatGPT作出汇报。于剑教授指出:人工智能发展至今,已经从1.0进入2.0,距离3.0和4.0尚需要继续努力。焦李成教授表示:

ChatGPT热潮不仅仅是因为简单的聊天机器人带来了生活的改变,更重要的是新一轮技术革新和产业变革带来的巨大震动。我们应该着重关注人工智能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于剑教授作报告

在接下来的讨论环节中,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苏州大学教授李凡长首先发言。他提到了对Chat GPT的哲学理念和未来发展的讨论,反思为什么美国的Chat GPT引起如此大的关注和重视,包括学术界和政府的关注。他还提到人工智能要朝向通用人工智能的方向发展,将专业知识与通用能力相结合。他认为Chat GPT展示了人工智能的潜力和改变力,但也指出了模型和算法在使用过程中的问题。李教授强调了思考数学、物理、化学等领域的发展,并提到人工智能在教育中的潜在应用。最后呼吁中国要寻找一条与其他国家不同的人工智能发展道路,推动整个社会走向新的台阶。

李凡长教授发言
接着,京东集团副总裁、京东探索研究院院长何晓冬在讨论中回顾了中国学术界对于大型语言模型的发展的关注度不足,直到Chat GPT的出现才引起了人们的震惊。其次,他强调了大型语言模型的涌现能力,与以往认为随着数据增加效果递减的观点不同,大型模型的边际效应递增,带来了全新的可能性和冲击。随后,何晓冬讨论了Open AI选择简单而朴素的技术路线,通过规模扩大来实现激进的变革。相比之下,国内学术界更倾向于从结构和理论出发,希望将人类的智能理解灌输到机器中,但实践中却往往需要从最简单的出发点开始。最后,他提出了产业上的两个研究方向:深度化大模型和多模态的信息融合。

何晓冬发言

随后,清华大学教授陶建华分析了弱势分析的两个层面:1、对现有大模型技术的问题,如涌现能力限制、可解释性、算力和数据依赖性,以及结果评估挑战;2、我们自身的弱势,包括数据整理、算力支持和对模型深度理解不足。他也同时提出了解决方法,即加强基础工作,集中攻关大模型发展,并考虑超越传统发展轨迹的资源和算力支持。

陶建华教授发言

之江实验室高级研究专家、浙江大学教授张宏纲认为,国内学术界在大模型领域相对滞后,而产业界已经开始迅速行动。他指出了两个近期事件:一是Google和Open AI都认为大模型竞赛是无用的,最终开源模型会成为赢家;二是Hinton离开Google,对大模型的破坏性表示担忧。他提出了两个问题:一是在通信网络中是否需要大模型以及如何与6G网络对接;二是在大模型中,通信行业应该是自主研发还是由国家来推动。最后,张教授强调了合作和研究的重要性,并呼吁在几年内取得突破,以确保中国在通信领域有话语权和影响力。

张宏纲教授发言

最后,上海交通大学副教授严骏驰主要讨论了三个观点。首先,创新并不总是有价值的,需要考虑其他方面的成本。其次,中国在图像和NLP领域已经很强大,但在科学和工程领域仍有很大机会。最后,量子计算与人工智能的结合具有潜力,并可能成为下一阶段的算力革新。国家应加强算力的研究和发展,在算法和芯片层面都要有牵引力,以在国际竞争中占据重要地位。

严骏驰教授发言

人工智能是国家的战略技术,是国与国之间的竞争焦点,也是未来引领经济发展的助推器。目前,中国人工智能要进入通用AI的全新阶段,迎来了“知识+大数据模型”的时代。《智能系统学报》组织了本次弱势分析座谈会,意在洞察人工智能的未来发展新趋势,共创人工智能发展的新高地,带着对中国人工智能弱势分析的总结和反思携手努力一同前行。

5月7日至8日上午,分论坛系列活动也有条不紊地开展。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同济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山东大学、国防科技大学、东南大学、河海大学、苏州大学等国内外知名高校院所的150余位权威学者和顶尖专家,以及百度、华为、京东、科大讯飞等行业领军人物和人工智能企业领袖集聚一堂,围绕智能无人交互系统,新一代AI在工业界的应用,视觉目标感知:现状与未来,多模态智能,智能大模型前沿及应用,海洋智能技术与装备,人工智能安全,人工智能大模型的伦理与治理,元宇宙与大模型技术,智慧能源技术应用,智慧城市与深度图像处理,智能交通与人工智能技术等优势领域及产业应用展开研讨。

智能无人交互系统

5月7日 08:30-12:00

新一代AI在工业界的应用论坛

5月7日 08:30-12:00

视觉目标感知:现状与未来论坛

5月7日 08:30-12:00

多模态智能论坛

5月7日 13:30-17:30

智能大模型前沿及应用论坛

5月7日 13:30-17:30

人工大模型的伦理与治理论坛

5月7日 13:30-17:30

海洋智能技术与装备专题论坛

5月7日 13:30-17:30

人工智能安全论坛

5月7日 13:30-17:30

元宇宙与大模型技术论坛

5月8日 08:30-12:00

智慧能源技术应用论坛

5月8日 08:30-12:00

智慧城市与深度图像处理论坛

5月8日 08:30-12:00

智能交通与人工智能技术应用论坛

5月8日 08:30-12:00

通过展望人工智能未来趋势,展示基础前沿理论成果,分享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与战略科技任务,集聚领军科学资源,交流关键核心技术与传统产业融合,赋能行业应用场景落地,进一步释放我国人工智能科技创新潜能,探讨高校院所和企业科技成果产业化体系机制变革,营造数字经济时代产业创新生态,帮助政府部门、科研机构、商业企业、科技园区和市场投资提供方向指引与决策支持,为促进我国人工智能科技成果产业化搭建高水平交流合作平台。

展望未来,人工智能的路还很长,我国依然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艰巨的任务。但只要我们保持开放的心态和勇攀科技高峰的勇气,人工智能必将引领我们走向更加辉煌的未来。让我们怀揣着饱满的热情和豪情壮志,共同追逐科技的风潮,书写人工智能发展的新篇章。

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

“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由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发起主办,是我国智能科学技术领域唯一以人民科学家、人工智能开拓先驱、我国智能科学研究的开拓者和领军人、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名誉理事长吴文俊先生命名,依托社会力量设立的科学技术奖(国科奖社证字第0218号),具备提名推荐国家科学技术奖资格,被誉为“中国智能科学技术最高奖”、“人工智能领域皇冠上的明珠”。旨在奖励在智能科学研究中取得重要发现,着力实现原始创新与突破,或在人工智能领域攻克关键核心技术,推动科学技术进步取得重大进展,创造巨大经济社会效益或者生态环境效益的单位或个人。迄今,“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已成功召开十届评审及表彰活动,为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激励创新人才涌现,增强科技创新的内生动力,促进人工智能与传统产业转型融合,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在我国智能科学技术领域享有盛誉。




推荐阅读

【视频回放】第七届国际饲料加工与质量安全技术研讨会>>

【课程回放】《近场有限元方法与开源代码》系列精品课程>>

【视频回放】2023企业上云暨算云融合产业大会>>

【视频回放】【GCI 智能机器人前沿论坛】Charting the Future of Robotic Intelligence>>

【视频回放】2023数据赋能低碳发展峰会暨第六届电力大数据高峰论坛>>

【视频回放】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储能与智能电网技术”重点专项2022年度项目工作总结会>>

【视频回放】第十三届中国国际纳米技术产业博览会>>

【视频回放】AIGC 与元宇宙发展国际会议>>

【视频回放】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暨第二届大湾区经济峰会>>

【视频回放】第五届遥感应用大会(广州站)>>

编辑:王亚琨

蔻享学术 平台


蔻享学术平台,国内领先的一站式科学资源共享平台,依托国内外一流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企业的科研力量,聚焦前沿科学,以优化科研创新环境、传播和服务科学、促进学科交叉融合为宗旨,打造优质学术资源的共享数据平台。

识别二维码,

下载 蔻享APP  查看最新资源数据。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精彩视频!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