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于沛:更好地读懂历史这本教科书

历史中国 2021-07-16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中国历史研究院 Author 于沛

作者:于沛

来源:《历史评论》2021年第2期



研究历史不是为了单纯地“发思古之幽情”,而是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探究人类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获取历史的经验和启迪,满怀信心地走向世界、开创未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研究是一切社会科学的基础。”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所说的“我们仅仅知道一门唯一的科学,即历史科学”“历史就是我们的一切”等科学论断的继承和发展,对于我们深入学习历史、研究历史,从历史的大趋势中正确把握历史方位和前进方向,不断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境界,具有重大理论和现实意义。

如果说“自然科学是人们争取自由的一种武装”,那么,“人们为着要在社会上得到自由,就要用社会科学来了解社会,改造社会,进行社会革命”。社会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历史研究之所以能够成为一切社会科学的基础,首先是因其研究的范围十分广大,人类社会中的政治、经济、文学、哲学、宗教、军事、教育、科技诸方面的内容都包括其中。而历代典籍对历史过程的叙述,也都会涉及时代特点、物质条件、阶级关系、民族关系、政治形势、社会生活、国际关系以及历史人物等丰富内容。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历史“是前人的‘百科全书’”“是最好的教科书”“是最好的清醒剂”。而要真正读懂历史这本教科书,则有赖于唯物史观指导下的扎实的科学研究。

唯物史观是唯一科学的历史观,为历史学成为一门真正的科学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作为马克思主义诞生标志的《共产党宣言》的基本思想之一是,每一历史时代主要的经济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赖以确立的基础,并且只有从这一基础出发,人类复杂的社会历史才能得到科学说明。而只有那些得到科学说明的历史,才能发挥“最好的教科书”“最好的老师”“最好的清醒剂”的作用。因为历史不是彼此孤立的个案的历史,不是抽象的精神世界的神秘历史,而是蕴含着矛盾运动规律的历史;这些规律只有得到科学的揭示和把握,才能成为正确指导人们活动的教科书。

历史学成为科学,辩证法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辩证法是关于世界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规律的科学,其意义不限于方法论层面,还具有世界观的意义。正因如此,恩格斯强调,“唯物主义历史观及其在现代的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上的特别应用,只有借助于辩证法才有可能”。

历史学在中国真正焕发出科学光芒,在于唯物史观从理论走向实践,在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史学相结合,在解决中国实际问题中生发出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自问世起,就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争取独立、自由、解放的伟大斗争同呼吸共命运。例如,新中国成立前的“中国社会史论战”,直接关系到对中国革命的性质、任务、动力和前途的认识,是对国民党“文化围剿”的“反围剿”。新中国成立后,以马克思的社会经济形态学说为中心,开展包括“五朵金花”等重大史学理论问题的讨论,是和全国掀起学习宣传唯物史观高潮,认清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坚定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联系在一起的。

可以说,站在时代的高点上回望历史,与时俱进地发挥史学经世致用的功能,正是历史研究的价值和魅力所在。今日之中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正进行着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同时也面临着各种重大矛盾和重大风险。无论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还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都不能脱离历史的思考,都需要历史智慧的支持。

然而,这个过程并不是自发实现的,人们有必要从理论实践、历史与现实的结合上进行深入思考和研究。其中,以下几个问题尤其值得重视。

第一,旗帜鲜明地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统领历史研究。恩格斯指出,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新时代中国史学要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统领下,从历史与现实的结合上,更加自觉地关注时代提出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给予科学的历史解答;要继续通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赋予中国传统史学新的时代精神;要广泛汲取国外史学发展中的有益成果,不断丰富当代中国历史科学的理论与方法。

第二,高度重视历史认识中的辩证法问题。历史研究要真正成为一切社会科学的基础,切不可忽略或遗忘唯物主义辩证法。当前中国史学中的一些理论困惑,对一些重大理论问题似是而非的认识,都和这个问题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例如,历史认识主体的主体意识与客体的客观性的关系,历史研究中“昨天”“今天”和“明天”之间阶段性和连续性的关系,历史的必然性、偶然性和选择性的关系,历史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的关系,以及历史认识的绝对真理、相对真理及其与历史认识价值判断的关系等,都需要运用辩证法才能得以准确把握,进而得出科学的结论。

第三,深化对与现实有紧密关联的重大历史课题的研究。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到:与其说历史学是一门关于过去的学科,不如说它是一门关于现实的学科,或说它是一门过去、现实与未来辩证统一的学科。影响新时代发展的因素,无论是近代形成的还是现当代产生的,无论是国内的还是国外的,无论是政治、经济、社会的还是科学、技术、文化的,抑或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都是历史的产物,都是历史矛盾规律性运动的结果。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趋势不断深化,并合乎逻辑地在21世纪初的中国形成历史合力。中国历史学的理论与方法必须适应这种巨大而深刻的变化,加强对这些重大问题的历史性研究,并从中获取规律性的认识,方能承担起应有的使命。

第四,大力加强历史学学科体系建设,深化学科融合。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国历史研究院成立贺信中强调,要“整合中国历史、世界历史、考古等方面研究力量,着力提高研究水平和创新能力,推动相关历史学科融合发展”。古今中外的史学发展史清晰表明,历史学的学科框架从来就不是一成不变的。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历史学发展的重要特点之一,即是一系列历史学横断学科的出现。其原因除史学自身发展的学术因素外,更多的是时代使然。在历史研究的学术功能、社会功能迅速扩展的今天,历史研究领域不合时宜的条块分割,越来越成为制约历史研究科学水平、研究效率提高的瓶颈。为弥合学科鸿沟,学科融合已迫在眉睫。要“按照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打通历史学学科藩篱,实现历史学横通与纵通,着力构建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历史科学。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新时代中国史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部分,其重大研究成果是关系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战略资源。在时代风雨的洗礼中,历史研究大有用武之地,必将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广大史学工作者应展现出求真求实、经世致用的风貌,彰显出自觉的历史担当。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史学理论研究中心


可点击下方“阅读原文”,关注中国社科院学术期刊官方微店,订阅《历史评论》《历史研究》和《中国历史研究院集刊》。


编辑:老 胡
校审:水 寿

中国历史研究院官方订阅号历史中国微信订阅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