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4期目录及摘要

社科版编辑部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06-27



目录


01哲学研究<<<<

王晓升

阿多诺论艺术作品的实践态度与社会效果

任政

爱德华·苏贾正义理论空间化重构的三重维度及其逻辑展开——以《寻求空间正义》为中心的考察

鲍金

重释《资本论》语境中的抽象方法 

丁立群,陆鹏飞

马克思对亚里士多德伦理正义思想的重构

02法学研究<<<<

侯卓,陈哲

后人口红利时代的财税法制度因应

 姚子健

飞地经济合作中的税收利益分配制度构建

李国海,王潇

论反垄断法对未达申报标准的经营者集中之规制

冉高苒,高富平

“公益数据私人控制”的破解:确立私主体的数据开放义务

03经济学研究<<<<

李晓萍,赵雪,陈强远

中国各行业受经济冲击影响的异质性及其根源—— 基于行业接触程度视角的检验

李灿,刘艳

产权混改背景下农村集体自然资源资本化的实现机制研究

赵扬,李长英

加速折旧影响数字企业就业了吗?

04政治与社会研究<<<<

左高山,张璐

论“爱国者治港”中的身份认同与效忠义务

刘春湘,江润洲

社区公益服务供给的“一核多元”模式研究—— 基于长沙市H社区的经验

冯霞,简智荣

论党建引领社区治理的文化使命

谢治菊,黄燕洪

集体经济再生产与乡村公共性重塑—— 基于“三变五合”改革的考察

05文学研究<<<<

陈望衡,钟贞

“太和”之美:生态文明美学的审美境界

吴飞鹏

明清拟话本小说文人作者的“夹处”心态及其影响

岳进

早期听觉文化视域下的山水美感生成




文章摘要


01


文献引用格式:王晓升.阿多诺论艺术作品的实践态度与社会效果[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4):1-11.

阿多诺论艺术作品的实践态度与社会效果

王晓升

阿多诺认为,艺术是精神性的、动态的,艺术作品中包含了真理内容和意识形态之间的冲突,艺术作品的理解和阐释过程就是艺术作品的生产过程,就是艺术作品的真理内容和意识形态的斗争过程。艺术作品的这种动态特征显示出艺术作品的实践意向,但是艺术作品的实践效果是不确定的。艺术作品发挥的积极作用,就是艺术作品的真理内容在人们对于艺术作品的内在批判中对人的精神的影响。虽然艺术作品会有社会效果,但是它不能刻意追求这种社会效果,这需要借助艺术接受者的反思能力。艺术创作虽然不刻意追求社会效果,但是也应有所“规划”。当然这个规划不是要教育大众,而是要促进接受者反思,否则就会转向专断。艺术作品的接受既不是要得到精神的安慰,也不是要直接对抗社会。艺术作品的实践态度和社会效果依赖于艺术接受者对于艺术作品真理内容的建构,而不是他们外在的实际活动。

关键词:阿多诺;艺术作品;社会效果;介入;自律性

作者简介: 王晓升,男,江苏盐城人,哲学博士,华中科技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西方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理论,联系邮箱:xww6996@sina.com

02


文献引用格式:任政.爱德华·苏贾正义理论空间化重构的三重维度及其逻辑展开——以《寻求空间正义》为中心的考察[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4):12-22.

爱德华·苏贾正义理论空间化重构的三重维度及其逻辑展开——以《寻求空间正义》为中心的考察

任政

爱德华·苏贾对正义理论的空间化重构围绕三重维度展开:立足“社会−空间辩证法”推进对正义理论“空间缺场”的考察,反思其社会性、历史性与空间性的三元本性,实现正义理论框架的重构与空间正义的构建;聚焦资本主义都市重建过程中资本积累的空间实现、社会支配权力的扩张和权利的剥夺以及社会不平等的再生产等问题,推进正义理论重心与问题域的转换;通过激进的空间实践、边缘群体的集体行动与都市社会运动的开展,推进正义由知识到行动、理论到实践的转化与现实展开。苏贾正义空间化重构不仅开创了正义新的叙事方法,而且提供了一种不同于分配正义的空间正义理论框架,对于正义理论的重建及其当代应用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爱德华·苏贾;空间化;空间正义;社会−空间辩证法;都市重建

作者简介:任政,男,山西大同人,哲学博士,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副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会主义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空间正义理论,联系邮箱:renzheng@sass.org.cn

03


文献引用格式:鲍金.重释《资本论》语境中的抽象方法[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4):23-29.

重释《资本论》语境中的抽象方法

鲍金

马克思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所标识的“抽象上升到具体”是“科学上正确的方法”,其中的关键问题是如何理解“抽象上升到具体”中的“抽象”方法。从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研究的视角来看,作为把握“经济形式”的纯粹本质的思维方法,抽象方法不是体现在《资本论》的商品分析中,而是典型地体现在《资本论》关于商品价值的分析中。基于对商品价值的分析,马克思对源自古典经济学的“具体上升到抽象”进行了改造和推进,才真正实现了科学意义上的抽象方法。这一方法的“正确性”,还在于马克思对黑格尔哲学方法的批判性继承。这一批判性继承表明,“具体上升到抽象”有待于提升和深化为“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探讨《资本论》抽象方法的内涵及意蕴,对于从方法论视角来深化《资本论》研究,夯实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术体系的方法支撑,为科学认识作为重要生产要素的资本提供理论借鉴,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资本论》;抽象方法;抽象上升到具体;具体上升到抽象

作者简介: 鲍金,男,山东潍坊人,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意识形态理论和《资本论》哲学,联系邮箱:maodundunmao@163.com

04


文献引用格式:丁立群,陆鹏飞.马克思对亚里士多德伦理正义思想的重构[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4):30-40.

马克思对亚里士多德伦理正义思想的重构

丁立群1,陆鹏飞1,2

亚里士多德政治哲学的主题是个人和城邦共同体的善,个人与城邦共同体的和谐完善状态具有“伦理正义”的理论旨趣。与古希腊哲学崇尚至善的伦理正义不同,“市民社会正义”注重守护个体权利,从而丧失了共同体的崇高性目标。为了扭转市民社会的私利性,黑格尔诉诸伦理国家解决个体利益与公共善的矛盾,但他只是阐发了国家的形式主义。经由对黑格尔哲学的反思,马克思通过市民社会批判重构了亚里士多德的伦理正义,将伦理正义的实践主体由精英群体扩展为无产阶级,无产阶级通过社会革命颠覆雇佣劳动实现自由劳动,最终在自由人联合体的伦理共同体中实现伦理正义。马克思的正义观超越了狭隘的分配正义和法权正义,是建立在个体和共同体善的基础上的具有终极关怀的伦理正义。

关键词:马克思;亚里士多德;伦理正义;个体善;共同体善

作者简介:丁立群,男,黑龙江齐齐哈尔人,哲学博士,黑龙江大学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实践哲学、文化哲学,联系邮箱:17356784@qq.com;陆鹏飞,女,广西武鸣人,黑龙江大学哲学院博士研究生,哈尔滨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

05


文献引用格式:侯卓,陈哲.后人口红利时代的财税法制度因应[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4):41-51.

后人口红利时代的财税法制度因应

侯卓,陈哲

我国逐渐步入后人口红利时代,这集中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人口总量增速趋缓并将转为负增长,二是人口老龄化态势渐趋明显。此二者将带来财政收入增长乏力、财政支出压力激增等挑战。财税法制度要适时调整、优化自身,回应前述挑战。一方面,财税法要通过制度创新,以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方式扩张财源,其重心在于全面、准确地把握税负能力,同时在捋顺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基础上,合理确定财政支出的向度和力度;另一方面,财税法不能将视野局限在财政收支层面,而须发挥诱导功能,助力后人口红利时代的经济发展和社会治理。

关键词: 后人口红利时代;财税法;财政目的规范;管制诱导性规范;制度革新

作者简介:侯卓,男,湖北武汉人,法学博士,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教授,湖北省“楚天学者”,主要研究方向:财税法、经济法;陈哲,男,江西南昌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财税法、经济法,联系邮箱:whhsyhz@163.com

06


文献引用格式:姚子健.飞地经济合作中的税收利益分配制度构建[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4):52-62.

飞地经济合作中的税收利益分配制度构建

姚子健

 飞地经济已成为协调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策略,作为一种新型的空间重构方案,其核心是合理的利益分配制度。飞地经济合作中的税收利益分配是一种横向政府间的税收利益分配制度,应遵循公平优先、秩序优先与和谐合作的基本原则,明确税收利益的约定与法定分配方式。税收利益的约定分配是飞地经济市场化发展的体现,具有正当性,但立足于当前的发展阶段,应对其加以限制。税收利益的法定分配将企业所得税作为主要分配对象,以本地销售额、资产、劳动力三个要素在合作政府间分配税收利益。

关键词:飞地经济;税收利益分配;分配原则;约定分配;法定分配

作者简介:姚子健,男,天津人,北京大学法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经济法总论、财税法学,联系邮箱:yaozijian@pku.edu.cn

07


文献引用格式:李国海,王潇.论反垄断法对未达申报标准的经营者集中之规制[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4):63-72.

论反垄断法对未达申报标准的经营者集中之规制

李国海,王潇

反垄断法规制经营者集中的核心举措是申报审查制,而规定申报标准是其中的制度起点。数值化的申报标准并不具有绝对的辨识功能,未达到申报标准的经营者集中仍有可能排除、限制竞争,在数字经济背景下尤其如此,故此类经营者集中仍有被反垄断法规制的必要。域外经验也表明,反垄断法有必要对未达申报标准的经营者集中予以规制,为此引入了诸多创新性制度。我国新修改的《反垄断法》增设的相关条文解决了原有立法下规制未达申报标准经营者集中的法律依据不充分的问题,但因规则不够明确、权力约束不足,仍存在实施层面的挑战。为应对挑战,有必要系统性地明确、更新我国规制此类经营者集中的制度架构,其中的核心任务是围绕“有证据证明该经营者集中具有或者可能具有排除、限制竞争效果”这个前提条件,将定性化的文本内容予以明确化甚至指标化,强化相关制度的可操作性。

关键词:反垄断法;未达申报标准的经营者集中;事前商谈制;守门人制度

作者简介:李国海,男,湖南宁远人,法学博士,中南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经济法学;王潇,女,湖南涟源人,中南大学法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经济法学,联系邮箱:448153235@qq.com

08


文献引用格式:冉高苒,高富平.“公益数据私人控制”的破解:确立私主体的数据开放义务[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4):73-84.

“公益数据私人控制”的破解:确立私主体的数据开放义务

冉高苒,高富平

全面数据开放是构建数据经济的制度基础,而当前我国地方政府积极探索构建的公共数据开放制度存在明显局限。制度设计者未完全厘清公共数据的实质意涵,造成大量公益数据无法通过公共数据开放制度得以有效流通利用,出现“公益数据私人控制”问题。在数据财产权利义务平衡的框架下,应当科学配置私主体的数据开放义务,以化解“公益数据私人控制”造成的数据流通困局。基于私主体的社会性理论、公众受益权理论以及公益数据的公共价值分析,私主体的数据开放义务得以证立。基于数据类型化的思路,针对完全公益数据,应当通过数据强制开放义务实现其公共价值;针对非完全公益数据,则应当通过激励政策鼓励私主体积极开放自身的数据资源,扩大数据开放范围。在充分发挥数据公共价值的同时,实现私主体利益与公共利益的平衡,更好地实现全面数据开放的制度愿景。

关键词:公共数据;公益数据;私人控制;数据强制开放;数据开放义务

作者简介: 冉高苒,男,山西太原人,华东政法大学法律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网络数据法;高富平,男,山西闻喜人,华东政法大学法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民商法、数据法、智能法,联系邮箱:rengenren@163.com

09


文献引用格式:李晓萍,赵雪.陈强远.中国各行业受经济冲击影响的异质性及其根源——基于行业接触程度视角的检验[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3(4):85-99.

中国各行业受经济冲击影响的异质性及其根源——基于行业接触程度视角的检验

李晓萍1,赵雪1,陈强远2

2019年年末爆发的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对我国经济造成了严重冲击,而不同行业受此经济冲击影响的程度存在差异。随着此次经济冲击的持续及其逐渐消退,不同行业回暖的程度也存在着非常显著的差异。由此引发思考:为何不同行业受经济冲击影响的程度存在差异?其背后根源及其影响的理论机制是什么?对此问题的回答有助于挖掘不同行业受经济冲击影响的根源,以期对不同行业进行精准施策以助力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鉴于此,从行业接触程度这一视角出发,采用2020年1月—2021年5月中国南方电网数据中分行业月用电量这一独特数据集,对不同行业受此次经济冲击影响的程度及其差异性进行实证检验,并结合行业自动化水平的异质性检验其对行业接触程度的调节效应。研究发现:行业接触程度异质性是经济冲击背景下行业受影响程度差异化的主要原因,且高接触行业更容易受到经济冲击的负面影响;提升行业自动化水平有利于减少人员流动和面对面接触,从而使得高接触行业的生产和服务能力在经济冲击时期能够得到较快的恢复。基于行业接触程度异质性解析中国各行业受经济冲击影响出现差异的根源,为推动自动化技术革命提供一定的证据支持,并为经济回暖时期中国持续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关键词:行业接触程度;行业自动化水平;经济冲击;差异化影响

作者简介:李晓萍,女,河南洛阳人,管理学博士,中南大学商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产业经济、区域经济;赵雪,女,安徽芜湖人,中南大学商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区域及产业经济学;陈强远,男,湖南岳阳人,管理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城市与区域经济学、技术创新、国际贸易领域,联系邮箱:chqiangy@126.com

10


文献引用格式:李灿,刘艳.产权混改背景下农村集体自然资源资本化的实现机制研究[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4):100-111.

产权混改背景下农村集体自然资源资本化的实现机制研究

李灿,刘艳

运用扎根理论分析方法,对成功实现自然资源价值的三个农村集体混合所有制经济组织进行了考察与分析。研究发现,在农村集体产权混合所有制改革背景下,农村集体自然资源资本化是一个“自然资源—自然资产—自然资本—价值实现”的动态演进过程。由于村域间的特色化自然资源、经济发展水平以及文化背景等各项特征存在诸多差异,农村集体自然资源资本化实现路径的具体表现也会有所不同。研究有如下启示:实现农村集体自然资源资本化,要充分发挥村党支部的引领作用和村委会的组织协调功能,有效利用社会资本的优势,实现多方互利共赢;要充分利用村庄自然资源的独特性以及村庄的历史文化积淀,聚集优质生产要素并进行创新,构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链,提供具有特色的生态产品。关于农村自然资源资本化的探索性研究为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提供了进一步的理论依据和模式借鉴。

关键词:农村集体产权;混合所有制;自然资源;资本化;实现机制

作者简介:李灿,女,湖南湘阴人,博士,湖南工商大学会计学院二级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企业绩效评价与资产价值计量、农业产业化进程中的财务与会计问题,联系邮箱:1024932345@qq.com;刘艳,女,湖南娄底人,湖南工商大学会计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混合所有制农业经济组织治理

11


文献引用格式:赵扬,李长英.加速折旧影响数字企业就业了吗?[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4):112-125.

加速折旧影响数字企业就业了吗?

赵扬,李长英

基于数字企业就业的视角,利用2009—2018年中国沪深A股上市企业财务数据,运用经济学模型和双重差分法(DID),研究固定资产加速折旧政策对数字企业劳动力就业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加速折旧政策显著增加了数字企业劳动力就业人数,却未增加人均工资水平。量化分析表明,加速折旧政策的适用数字企业范围每扩大1个标准差,数字企业将平均增加约4.4%的劳动力就业。动态效应检验发现,政策效应具有长期持续性。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政策效应在低研发投入企业和成熟企业中更显著。作用机制分析表明,企业为加快数字化转型而吸纳高技能劳动力是促进就业的重要原因。进一步研究发现,增加数字企业研发投入、提高政府补贴对政策效果存在正向调节作用。

关键词:固定资产加速折旧;数字企业;劳动力就业;人均工资水平

作者简介:赵杨,女,山东烟台人,山东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产业经济学,联系邮箱:1308662320@qq.com;李长英,男,山东滨州人,山东大学经济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产业组织理论、国际贸易

12


文献引用格式:左高山,张璐.论“爱国者治港”中的身份认同与效忠义务[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4):126-135.

论“爱国者治港”中的身份认同与效忠义务

左高山1,2,张璐1

“爱国者治港”是“港人治港”原则的核心,也是我国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国际惯例和治理伦理,只有“爱国者”才有资格成为治理的主体,“爱国者治港”原则蕴含着深刻的政治效忠逻辑,香港居民不仅对香港特区政府具有效忠义务,而且对国家也承担相应的效忠义务,香港公务人员履行效忠义务是贯彻落实“爱国者治港”原则的关键。只有准确理解“爱国者治港”的身份认同逻辑与效忠义务,全面贯彻落实“一国两制”方针,香港才能进入由乱及治、由治而兴的新的发展阶段,从而开启良政善治的新篇章。

关键词:爱国者治港;身份认同;效忠义务;依法宣誓

作者简介:左高山,男,湖南双峰人,哲学博士,中南大学人文学院、北京外国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伦理学、政治哲学,联系邮箱:mountaintso@126.com;张璐,女,湖南永州人,中南大学人文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应用伦理

13


文献引用格式:刘春湘,江润洲.社区公益服务供给的“一核多元”模式研究——基于长沙市H社区的经验[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4):136-144.

社区公益服务供给的“一核多元”模式研究——基于长沙市H社区的经验

刘春湘,江润洲

以长沙市H社区的经验为基础,探索社区公益服务“一核多元”模式的构成主体、运行逻辑及保障机制。研究表明,社区公益服务“一核多元”模式的有效运行,必须理清“一核引领”与“多元协同”的涵义,即党组织发挥核心作用、社区压实主体责任、社会组织提供专业力量、社区居民提供基层动力,促使多元主体在党组织引领下形成提供社区公益服务的合力。同时,要落实好保障机制,即完善服务供给机制,强化政治保障机制,优化主体协作机制。

关键词:党建引领;社区公益服务;协同参与;“一核多元”

作者简介:刘春湘,女,湖南湘乡人,中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地方治理、社会组织,邮箱:139094@csu.edu.cn;江润洲,男,湖南常德人,中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社区治理

14


文献引用格式:冯霞,简智荣.论党建引领社区治理的文化使命[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4):145-152.

论党建引领社区治理的文化使命

冯霞,简智荣

党建引领社区治理不仅需要着眼于组织和制度的现代化建设,更需要立足于基层党组织的文化育人使命,以文化人,促进人的现代化。党建引领社区治理的文化使命包含三重进路:从国家发展的层面来说,需要通过提升社区民众的意识形态认同和制度认同以增进国家认同;从社会发展层面来看,需要通过培育社区民众的公共精神和重塑其个体观念以增进社区的公共交往;基于个体发展的视角,需要通过睦邻文化的塑造和社区情感关系网络的构建以满足社区民众的精神文化需求。通过党建引领社区的文化建设,对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关键词:基层党组织;社区治理;文化使命

作者简介:冯霞,女,江西九江人,法学博士,厦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政治学;简智荣,男,福建漳州人,厦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联系邮箱:1982714461@qq.com

15


文献引用格式:谢治菊,黄燕洪.集体经济再生产与乡村公共性重塑——基于“三变五合”改革的考察[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4):153-163.

集体经济再生产与乡村公共性重塑

——基于“三变五合”改革的考察

谢治菊,黄燕洪

如何通过集体经济重塑乡村公共性,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议题。基于“动员−经营−合作−共享”的分析框架,通过对“三变五合”改革实践的分析发现,该模式通过股份制合作不仅化解了乡村发展面临的资源配置、成员权利、利益分配等难题,促进了农村资源的整合联动,实现了集体经济的“再生产”,还对构成乡村公共性的组织要素、资源要素、关系要素、空间要素进行了重新配置,进而促进了乡村公共性重塑。乡村公共性是理解乡村治理的重要变量,其重塑对于促进乡村治理效能提升、构建新型乡村共同体至关重要。因此,以重塑乡村公共性为核心要义的“三变五合”集体经济发展模式对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都有重要的助推作用。

关键词:公共性;新型集体经济;农民增收;乡村振兴

作者简介:谢治菊,女,重庆合川人,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减贫治理、结对帮扶与乡村振兴,联系邮箱:1045150178@qq.com;黄燕洪,女,云南昭通人,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减贫治理

16


文献引用格式:陈望衡,钟贞.“太和”之美:生态文明美学的审美境界[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4):164-175.

“太和”之美:生态文明美学的审美境界

陈望衡,钟贞

生态文明美学的最高境界是“太和”。“太和”来自《周易·乾卦·彖辞》。“太和”就是大和,是人与自然之和,生态与文明之和。在其具体实现之中,或表现为顺应的和谐,是为优美;或为“逆应”的和谐,是为崇高。崇高中的“逆应”,当其给人类带来灾难时,它为悲剧;而当人类战胜“逆应”,实现人与生态共荣时,它为正剧。坚定走生态文明正道是人类之福,是生命之幸,是天地之大德,是宇宙之大利。“太和”的灵魂是崇高,不只是自然的崇高,还有人类的崇高,是两种崇高的统一。这样的崇高,是人类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是属于生态文明时代的崇高。

关键词:生态文明美学;崇高;“太和”;生态文明时代

作者简介:陈望衡,男,湖南邵阳人,文学博士,武汉大学哲学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中国美学史、环境美学;钟贞,女,湖南株洲人,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环境美学,联系邮箱:zhongzhen@xmu.edu.cn


17


文献引用格式:吴飞鹏.明清拟话本小说文人作者的“夹处”心态及其影响[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4):176-187.

明清拟话本小说文人作者的“夹处”心态及其影响

吴飞鹏

自明末至清中叶,文人拟话本盛行一时,作者辈出。以群体的视角考察这些文人小说家,可以发现他们在身份认同、价值认同、日常生活体验等层面都面临着“夹处”的心态困境。这一困境又导致其自我认知的游移和不断进行的自我解释,从而产生了一种普遍的否定、主观与夸张的写作风格,背后则反映了文人小说家精神世界实际所处的焦虑。对其的相关辨析,有助于从新的角度理解文人作者对推动明清拟话本小说演变的意义。

关键词:明清拟话本小说;群体视角;文人小说家;“夹处”心态;写作风格

作者简介:吴飞鹏,男,福建平潭人,文学博士,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中国古代小说,联系邮箱:fj−wufp@qq.com


18


文献引用格式:岳进.早期听觉文化视域下的山水美感生成[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4):188-198.

早期听觉文化视域下的山水美感生成

岳进

早期听觉体验先于视觉体验,对于山水美感的生成而言至关重要。上古时期,古人主要以乐舞的方式表达对上帝的礼敬和自然的崇拜,展现出以听觉体验为主的天人感应关系。到了汉朝,春秋时期以来的山水听觉意象转变为儒家圣贤的道德象征;同时,表现出以“悲哀”为美的情感取向,尤以《七发》山水—乐器—审美体验的写作模式为代表。至魏晋时期,在以嵇康“声无哀乐”为代表的道家听觉美学以及道教养生思想场域下,山水之听觉美感在与琴乐的共鸣中生成,并开始出现视觉转向。

关键词:听觉文化;山水美感;听觉审美;山水艺术

作者简介: 岳进,女,辽宁鞍山人,文学博士,长安大学人文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理论与古典美学,联系邮箱:deanyuejin@163.com




【END】


本微信公众号系《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杂志官方微信

本微信内容均来自《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杂志,版权所有


一审|游玉佩

二审|胡兴华

三审|谭晓萍



扫码关注我们

中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微信公众号|ZNDXSKXB

联系方式|0731-88877882

邮箱|znsk@.csu.edu.cn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