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网红景点打卡 | 我从华科老师论文中又发现了一道题!

辛夷 华科新传考研
2024-08-29


23华科新传考研群:981016093台回复“全程班”,享23全程班巨额优惠



上周我们分享了来自郭小平老师的论文《短视频新闻的创新法则、发展困境与提升路径》,从一个比较宏观的角度对短视频新闻的特征、发展困境等进行了分析。本周我们延续短视频这一话题,从UGC内容生产的角度进行切入,继续探讨短视频、网红景点打卡这些高频考点。


此次为大家带来的是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王昀老师的文章《打卡景点的网红化生成:基于短视频环境下用户日常实践之分析》。大家可以带着以下思考来看王昀老师的这篇论文:网红景点打卡行为何以生成?用户、平台在这其中扮演着什么角色?


引言


打卡背后,是网红景点的生产过程。在时下新媒介研究领域,网红化是一个极富意义的文化概念,它既装置于数字网络这一表达场域和技术应用工具之中,又在于线上一定范畴内的圈层认同。该文试图探讨网红化作为社交媒体的独特类型模式,是如何衍生出我们日常生活中一套约定俗成的想象的相较于将网红景点视为一种高流行性的“文化惊奇”,本文更强调人们的生活方式在社交媒体世界被集体化的过程,乃是如何塑造一套用户生产与消费的标准,进而形塑新的媒介实践常规。


网红符号诞生:

移动社交网络中的景观消费


1

景观:一种媒介化生活方式


景观“是被图像中介了的人和社会关系”,根据居伊·德波的阐述,景观社会与媒介化消费息息相关。透过将消费方式符号化,景观社会的影像生产成为人们当下生活的主导性模式并重新改造了人们在实际行动空间的认知与体验。人们透过移动信息网络改变了自身群聚和交往模式,得以协商出日常生活实践中新的公共空间。


因而,数字网络用户所消费的文化景观映射的是一种“生存状态”,是环绕景观而生成的社会关系和日常实践。景观透过媒介再现了不同群体的生活样态,景观建构成为一种策略性的文化生产方式,投射出影像视觉、大众文化和信息资本主义之间的相关性。围绕具象事件或事物而生成的景观意向也与这些生活实践一道被类型化,占据着现代社会信息感官的中心位置。


2

线上景观的网红化及其社群参与


网红可视为“表现性媒介”的标志,尽管社交网络被认为充斥着自我个性化表达,但特定网红话语的形成则意味着不同程度自我呈现的趋同性。网红现象本身即基于群体作为人们与社会的联结中介,“在群体的共同行动中寻找秩序与规范”,体现了个体私人生活的公共化机制。


“网红”作为众多不同社群的一种“文化标签”,标志着社会的多样性,同时也使这种多样性分门别类,有章可循。这种网红类型化的形成,包含了用户不同程度的日常生活实践,譬如追捧性的打卡行为。因而,网红作为独特的景观符号和社群参与活动融为一体,无法予以分割。在日益强调连结性的平台社会,人们赖以生活的社会结构逐渐卷入到数字平台与用户行为的复杂互动中,用户话语与叙事也就基于网络化平台的内容生产、接受、消费和传播,经由集体在叙述,整合为一致性的景观叙事。


3

移动社交网络与用户日常实践


景观是媒介消费的核心。景观生成的既有形态本身并非重点,塑造景观的过程才是重点。景观造就的对商品与“物”的崇拜固然意味着一种“分离”,但在高度数字媒介化的当下,更应当注意景观如何成为“庆典”,呈现人们同时作为观看者和行动者的一体化情境。诸如以网红文化为代表的景观生产与消费已演变为移动社交网络时代的生活方式之一。并且,对这些线上内容的凝视与认知还显著影响着人们的日常行为决策。


针对景观社会消费,过往媒介研究多着重文化批判或个体对既有规训和秩序进行的抵抗。不过,特定知识领域的常态总是根源于日常生活的知识话语,如果我们将网红视为一种景观化的“文化制品”就无法忽视人们运用修辞或技术手段展现其行动自发性的实践面貌。


在线美好生活:

网红景点的建构与呈现


1

打卡景点:地理空间的媒介化在再制


“卡”是现代社会的常见物(公交卡、证件卡等),随之出现的“打卡”一说,过去常用于工作考勤。但随着社交网络活动与日常生活的结合,“早起打卡”“学习打卡”等在线上空间频繁出现,逐渐演化成“对某种事宜或态度的记录”。旅行类短视频中的打卡则类似将传统工作地点转换成景点的签到行为。


经验材料显示,用户打卡内容表现出比较明显的同质化趋向,包括镜头语言和滤镜的运用,或者拍摄的时空选择。不过,视频作者依旧试图透过实际体验为视频添加不同程度的个性化标签。打卡视频由此依据各类创作风格衍生出二次元等多种亚类型。打卡的记录性功能在其中尤其凸显,透过将旅游场景投射到自我生命想象,用户对视频影像的再制,也就使得打卡呈现的景点不再只是一个稳定的地理实在而是融合到持续变化的在线实践中。


2

他人在何处:社群联结性行动


卡原本是私人的媒介记录,但在集体的共同分享和“可视化”设置中,它强化了他人对自我生活的参与,从而建立起个体之间的联系。由打卡群像汇聚而成的网红符号重新附着上社会期许进而被广泛挪用到用户的日常生活中,而这种期许进一步引导用户本身付诸实践,促进起影像素材制作行为。随着视频面向社交网络公开发布,用户的视频记录本身演变成为“攻略”,成为其他用户的参照系。透过他人的相互援引、参照和效仿的视觉再生产,景点形成了稳定的框架属性。打卡这一实践在周而复始中逐渐成为社交规则,进一步延续网红景观的生命力。


线上参与的扩大会将一部分视频制作者凸显为意见领袖,在内容生产中居于显要位置,他们的角色得到其他用户的广泛认可,成为其他用户打卡行为的参照样板。值得注意的是,用户对文本内容有自身解读和反抗,比如有的用户会有意识地针对影像信息完成自我需求匹配。这种主体动机与他人经验之间的相互协商构成了围绕网红景点消费的社群共同身份,并通过松散但彼此联结的参与式行动完成对网红景点话语的议程设置。


3

打卡实践的平台化参与


用户打卡群像的形成有赖于各种移动端视频提供的基础框架。网红符号建构已经和用户的平台化参与密不可分。为了促进更多下沉用户卷入到视频创作中,社交网络平台不断开放其技术门槛和互动机制。平台透过其技术资源赋能,降低了日常用户面对这些技术实践的困难性。比如抖音及其附属的剪辑工具、拍摄软件均提供简易操作的界面及其他滤镜模板等,这使得用户能快速类型匹配实现打卡行动及其数据上传。不过这些技术也重新树立了关于视觉话语的规范,这些规范的存在令我们得以形成对网红景观的固有印象与期望。社交媒体不仅创造新的口味和欲望,还通过向用户提供各式各样新的“联系”,让他们产出更多数据。这意味着包含打卡行动在内的媒介实践均成为数据货币化的一部分。景观被个体凝视、打卡,然后被更广泛受众围观、再现,这其中固然承载着群体意愿和多维度的圈层共同体,与此同时,网红的文化生成也作为一套完整的媒介生产流程,纳入到数字资本平台的运转体系中来


日常生活领域的

短视频生产与媒介常规


网红化作为社交网络的流行性文化动力,是如何被塑造为这一常态体验的一部分,乃至于得以成为线上内容生产当中约定俗成的媒介常规?


首先,社交媒体的视觉化消费在重构人们生活世界的同时,视频场景亦演化为生活方式本身。短视频对内容质量和风格要求相当宽松,天然适用于针对日常生活本身琐碎、平实的事件与活动进行叙事,其制作与上传的开放门槛也有利于推动用户的参与热情。打卡行为具有强烈的纪实色彩,人们灵活地制定打卡策略,将生活旅行从物理世界挪移到线上空间,既是一套媒介再现的自我展演,也是私人生活公共化的一环。在此之中,围绕打卡景点的原始体验通过不断积累用户其他经验,将不同的文化生活体验相互拼接在一起。这意味着网红经典作为一种显著的消费符号,在动员用户透过彼此的生活入口相互聚集时,也不断由个体的能动实践而被填入新的生产要素。


其次,立足于产消一体的网红文化生产机制,个体对自我生活方式的维系同时也成为其维系社交关系的一部分。用户通过打卡将私人生活切片向社交网络让渡,从而使短视频制作与分享成为提升社会资本的手段。在这一过程中,用户同时作为视频消费者与生产者,已然形成一套常规运作观念,比如用户会特别注意视频中自我表现的尺度并积极地认识到个人打卡视频在社群网络中的意义(诸如帮他人避雷等)。而用户在不断将内容公开化的过程中,这种自我认知也与群体意识相统一,共同推动了线上参与式文化中习以为常的“默契”,以至于打卡视频本身也被形塑出其内在标准(例如,不拍摄相关内容上传就不算打卡),某种意义上来说,适用于个体短视频生产的流程和规则,伴随网络文化消费群际网络的形成,也建构出了一套定义网红景观视频生产的集体话语。


最后,人们对网红文化的消费与在生产,也意味着互联网文化工业不断将日常生活吸纳进入其生产机制,从而创造大众流行领域新的认同实践。本研究发现社交媒体平台透过不同方式提升“优质内容”建立社群属性,从而加速消费、有针对性地扩大数据生产。网红打卡作为一种群际互动背后的类型化生活样态,既推动了平台运作的标准生产流程,也塑造了数字资本将受众数据化的稳定性。在此之中,网红作为一种文化生产模式乃是透过用户对内容体制的自觉效仿、维护进而得以实现的。



结论:以网红为名


围绕人们网红景点的打卡行为及其认知体验,本研究讨论了特定网红化符号透过人们日常媒介实践而被建立起来的过程。打卡是一种简单的旅行记录,所呈现多为人们经历体验的生活场景并辅以感受抒情文本,通过形形色色的拍摄和剪辑手段实现对个人生活的展演。与此同时,打卡将生活足迹在社交平台展现,用户以纪实性的方式观看自己,也成为提升自我形象管理、扩展社会资本的手段。伴随分散在社交网络中的群体不断卷入、认可并对视频影像进行再生产,打卡演化为一场集体媒介实践,个体日常生活经历的场所与见闻也就被全面践行为网红化景观,以至于演变成社交网络文化当中的常识与规则。


在当前互联网工业平台化的发展趋势下,网红化现象也反映出数字平台建立的商业结构框架,这种框架透过巧妙地经营用户习以为常的欲望,制造了类型化的数据商品价值:不仅将人们的自我身份类型化,还将用户内容生产和消费方式类型化。


答题技巧总结


23级考生目前可能处于这样一种状态:越是脱离生活、角度越是宏观的题型,自己越能根据对书本上的理论知识的记忆进行作答;反而是对那些贴近日常生活,新近出现的文化现象、切入视角比较微观的题,会感到无从下手,不知道该用什么理论去进行解释。那么,王昀老师这篇文章便为大家提供了一份不错的参考。正如王昀老师在文中所说,“过分拘泥于那些华丽、梦幻奇观所创造的‘文化惊奇’,可能会错失它背后交织的科技、个体、公共实践以及数字工业之间的复杂关系”


所以当我们面对的考题让我们去谈谈对于网红打卡以或者他网络社群文化现象的认识的时候,大家便可以从科技、个体、社群、数字资本主义等多个面向来进行思考


平台透过其技术资源赋能,降低了日常用户面对这些技术实践的困难性。短视频对内容质量和风格要求宽松,天然适用于针对日常生活本身琐碎、平实的事件与活动进行叙事,其制作与上传的开放门槛也有利于推动用户的参与热情。


用户通过打卡将私人生活切片向社交网络让渡,从而使短视频制作与分享成为提升社会资本的手段。


个人打卡视频在社群网络中有着积极的意义,能帮其他人避雷等。在社交网络中的群体的不断卷入、认可以及对视频影像的再生产,使打卡演化为一场集体媒介实践,个体日常生活经历的场所与见闻也就被全面践行为网红化景观,以至于演变成社交网络文化当中的常识与规则。


互联网文化工业不断将日常生活吸纳进入其生产机制,从而创造大众流行领域新的认同实践。社交媒体平台透过不同方式提升“优质内容”建立社群属性,从而加速消费、有针对性地扩大数据生产。


答完对现象成因的认识之后,也可以再加上一些批判性反思


关于网红景点的视觉表达在为其他用户提供了模板,形成稳定的框架属性,但特定网红话语的形成则意味着不同程度自我呈现的趋同性。


另外,抖音等平台为用户提供的特效、音效等技术支持虽然方便了用户的打卡视频拍摄行为,但这些技术也重新树立了关于视觉话语的规范,这些规范的存在令我们得以形成对网红景观的固有印象与期望。


最后,网红打卡现象也反映出数字平台建立的商业结构框架,这种框架透过巧妙地经营用户习以为常的欲望,制造了类型化的数据商品价值:不仅将人们的自我身份类型化,还将用户内容生产和消费方式类型化。


不过,用户仍有着自身的能动性以及对这些框架、议程的抵抗,比如有的用户会有意识地针对影像信息完成自我需求匹配。


参考文献:

[1]王昀 & 徐睿.(2021).打卡景点的网红化生成:基于短视频环境下用户日常实践之分析. 中国青年研究(02),105-112.


链接搞定传播学,23级新传考生一定不能忽略这本参考书
关闭个性化推荐后,我们真的“得救”了么?

华科老师最新论文,像极了真题的样子

此马某非彼马某 | 关于《新闻传播伦理与法规》,华科新传考生必须注意的点!

新闻史干货 | 备考华科,新闻史应该怎么学?(文末附中外新史高清框架图

这是一份懒人超实用超全面的华科新传经验贴超详细华科新传经验贴,手把手教你上岸!23级干货 | 华科专业课全年时间规划继续选择华科新传的坚持,第七名上岸的经验贴来了~毕业一年后报考华科新传,第五名上岸让努力尘埃落定擦边国家线,逆风翻盘总分第三上岸华科新传的故事你想知道吗?22级华科录取名单!快来沾沾喜气!人物那篇报道被删了,然后呢?
速看,二战选择华科竟然有这么多优势?!要不要提前给导师发邮件?(内附联系导师邮件模板!)华科出现确诊病例!线上复试你准备好了吗?查分、调剂、真题……复试答疑群已准备好!华科专属《传播学教程》阅读指南,帮你搞定传播学!担心抢不到心仪导师?带你提前了解华科新传硕导们!(上)复试不知如何准备?来看看华科历年复试真题!
23级速看 | 保姆级书单推荐,备考华科该看什么书?暴学全程,提前做真题,为何都说它是YYDS?丨华科全程班回顾2023级爱传播全程班正式上线,因为值得,所以拥有



欢迎咨询爱传播华科考研小助手E哥:aichuanbo2016华科新传考研QQ群:981016093微博ID:爱传播新传考研  知乎ID:爱传播新传考研喜马拉雅ID:爱传播考研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华科新传考研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