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硕博研习营回顾|在我们的时代,打开乡村的想象力

屏南乡振院 屏南乡村振兴研究院
2024-09-04


+

+

第二期“全国乡村振兴硕博研习营”


8月5日至15日,我院成功举办第二期“全国乡村振兴硕博研习营”。本次研习营由福建省乡村振兴研究会指导,屏南乡村振兴研究院、西南大学乡村振兴战略研究院(中国乡村建设学院)联合主办,福建农林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协办。来自中国人民大学、南开大学、中国传媒大学等近20所高校的30余位在读硕博研究生与青年教师,通过课程学习、田野调查、专题研讨、影视导赏、小组调研等活动,与专家学者、资深实践者们互动交流,行走乡村大地,共创乡村振兴学术之旅。

经过十天的紧张学习,营员们表示收获满满,在课堂上的学习与交流中收获了新的知识视野与灵感,在调研中收获了真正的问题与启发。我们在此推送营员们的回顾文章,将这些青年学者在乡村大地的发现与体悟分享给大家。

今天发布的是“文化振兴与文旅融合”小组的回顾文章《在我们的时代,打开乡村的想象力》,以飨读者。


米尔斯曾在其《社会学的想象力》一书中提到:“所谓想象力,就是有能力从一种视角转换到另一种视角。”当代中国乡村的种种现实,正刺激着研究者们的眼光,促使我们从传统连至当代,从自上而下转向自下而上,从书斋走入田野。

2022年8月5日,我们组在位于福建省东北部宁德市屏南同开启了为期十天的研习这10天中,们聆听许多同声,他们之中有高校教授政府官员、文目策划设者,有普通村民艺术家、乡镇司机……这些亲历的带领下们不但认识了屏南县乡村振兴实践更对中国的乡村研究历程有了更深的体悟。


“文化振兴与文旅融合”小组成员:刘依琳、毛兴丽、李静茹、袁梦、褚玥、樊亚菲、国先翼、朱江、梁莉、陈冬梅


我们学习了


在专题讨论中,我们组对研习营的第二个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思考与讨论。在费孝通的《乡土中国》一书中,他将“熟人社会”定义为:“在乡土中国,以地缘或血缘为纽带结成彼此熟络的社会圈子”,这是一个普遍意义上的概念。有关这一点,我们的组员在此前的田野调查中发现,熟人社会的形成方式在当代已经发生了变化,除了费老所说的地缘和血缘,也有很多新的“缘”也可以形成一个“熟人社会”,比如“业缘”和“趣缘”。
所谓“业缘”,就是人们通过共同从事某一个行业而形成的社区,比如过去国营经济下的以共同从事采煤业而形成的山西矿区社会。矿工们来自不同的地方,也形成了一个像《乡土中国》一书中所描述的熟人社会。再比如公园当中不同年龄、身份和职业的人,因为某一共同的兴趣爱好,也能组成一个小圈子,形成一个小团体。
听取吴重庆老师的专题演讲

还有组员提出,中国的乡村在空间生产上是非常特别的,这与人文地理学领域涉及到的议题息息相关。段义孚在《恋地情结》《空间与地方》等书中提出了“地方感理论”。所谓地方感,指的是要从人的感知态度、价值观等角度探讨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关系,包括人在特定地方中的体验和人与特定地方的情感连接关系。由此看来,乡村中的熟人社会与乡村特殊的空间联系极为紧密,独特的房屋布局模式不仅会使得身处其中的人们形成一种场所记忆,更能在此基础上不断影响和改变着人的社会关系网络,这些由乡村空间带来的特殊变化,是完全区别于城市的。所以,正如列斐伏尔所说:“如果未曾生产出一个合适的空间,那么‘改变生活方式’、‘改变社会’等都是空话。”
经过探讨,我们认为在日常的学习和接下来4天的调研中需要不断注意的问题有两个:第一是,我们身处中国、身处当代的中国乡村,要提醒自己不要陷入“欧洲中心主义的(Eurocentric)”的思考路径中,不要偏狭。第二是,我们不应该给我们的思想包上“两种文化”的外壳并盲目地对其进行分类,而是应该在实地调研中,在观察中感受文化,并且寻找出更为客观的解释路径。
参与专题研讨

我们发现了


8月9日-12日,我们小组就“文化振兴与文旅融合”主题展开调研。屏南县依托古村落资源,以文化作为乡村振兴的动源,因地制宜,不同的文化项目在适宜的村落落地生根。我们组在调研过程中分为三个小组,分别就村落村史与民俗、村落文化美育项目现状、村落文化振兴政策的实施情况展开调研。
小组成员走访谈老村民

组员花四天时间走访了龙潭村、前汾溪村、厦地村、漈下村、墘头村、双溪镇、四坪村多地,村落村史与民俗组采访各村耆老,探访各村宗祠寺庙,发现屏南历史文化资源深厚,多样化的民俗构成了传统屏南乡村的内聚型社会。村落文化美育项目现状调研小组采访对参与到文化美育项目中的新老村民进行了采访,发现美育活动空间的分布对美育效果的达成具有重要影响。村落文化政策实施情况调研小组走访新老村民与村干部,关注到文化项目对于当地经济的拉动作用与长线效应。
小组成员走访新村民
通过不同村落实地情况的对比考察,我们小组对文创推进乡村振兴的屏南路径,即“党委政府+能人+古村落+村民+互联网”模式的在地性产生了更为直观的认识与理解。

在青山绿水、黄墙黛瓦间留下我们的足迹


我们感悟了


在四天的调研过程中,文化振兴小组的成员们收获满满。我们从了解乡村到发现乡村,再到感悟乡村,小组里的每一个人对乡村都有了不一样的收获与体会。在访谈中,无论是新村民还是老村民,无论是游客还是乡村基层工作者,无论是乡村的风貌还是乡村的历史,每一个村子都给予了我们无限的想象,岁月的沉淀让这里充满了神秘,代代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以及这里的一草一木仿佛都在告诉我们它蓬勃的生命力!

我们所看见的乡村


随着调研的结束,我们组以“旧俗与新风:地方文化碰撞与融合研究”,潘家恩教授、屏南县政协原主席周芬芳等有关领导及学者参与点评。我们在调研中发现,屏南县的很多村落拥有厚重的历史文化资源,可以说这里的村落是文化振兴的一块沃土,地方宗族、人生仪礼、民间信仰等等,让我们感受到了浓厚的文化气息。
小组成员连夜准备调研汇报内容

朱江作为小组代表向各位老师与营员们汇报


也正是此次的调研,我们才理解了文化振兴之于乡村的意义重大,我们才明白了乡村作为一个整体,其复杂程度和现状需要各个学科的优秀人才参与进来,形成合力,共同构建美好的乡村未来!这也是我们屏南乡村振兴研究院举办硕博研习营的意义所在!

结营证书稳握在手返程前最后一晚的Happy Time

延伸阅读 

要闻 | 第二期“全国乡村振兴硕博研习营”完满结营!

硕博研习营回顾|吃货拯救地球——我们在屏南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屏南乡村振兴研究院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