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术出彩,战役失败!!
在《老乡,此去莫斯科多远?》和《老乡,莫斯科去不了了!!》中说过,乌军的战术还是很精彩的,但是战役目标不清晰,投入的兵力太少,不起作用。投入的兵力太多就必须要从其它地方抽掉,不仅人员不够,而且装备和物资也不具有持续性。最后的结果是赢得战术的关注度,却损耗掉更多的有生力量,把战场上有限的资源,特别是拥有战斗力的老兵和装备,投入到一个不绝对最终战场走势的方向。如果这种损耗不能换来西方的大规模援助,只会进一步削弱自己的整体抵抗力。
如果要破坏俄罗斯的油气管道,达到从经济上削弱俄罗斯支撑战争的能力,就必须要长期占据那块地方。否则,一旦退出那个区域,对方就会立刻修复管道,无法实现既定目标。如果花费这么大的代价,仅仅是为了配合美国民主党选举,以期获得更多的援助。这就太得不偿失了!如果基辅是为了把战事的规模扩大,拖北约和鹰酱下水。那么,事态扩大的目的达到了,但拖下水的目的未必能达到。因为鹰酱只准备了一桌饭菜,却来了两桌客人——以色列也需要拖鹰酱下水来解决自己骑虎难下的困境。
战争的持续对两个弗拉基米都有好处。对于二毛家的弗拉基米尔来说,如果战争结束,自己肯定会被清算。扎卢日内之前被西方捧为英雄。现在西方的舆论说北溪管道是他自作主张炸毁的!人无百日好,花无百人红。昨日座上宾,今日阶下囚,这种事情太多了。朝鲜战争刚开始的时候李承晚也是红得发紫,后来就被干掉了。演员要保命就只能让战争一直拖下去。除此之外,许多人认为大毛家的弗拉基米尔有一杆子插到底的绝对权威,这是一种误会,打了这么久,他连把大毛家的网络切断都做不到——不是他不想,是真的做不到。自从苏联解体之后,各个领域都自成体系。弗拉基米跟他们都只是合作关系,就如同历史上的沙皇和贵族们之间的关系,根本无法做到钢铁同志与他的部下门之间的那种关系。所以,即便官僚体系各种掉链子他也没有办法。只能趁机追责整顿换人。要不是上次遭受巨大的失败后发现后勤跟不上,他都没办法撤换那个负责俄军后勤13年的将军。
言归正传,西尔斯基的战术值得我们借鉴——不管是上一次还是这一次,他都是先派出特种作战的侦查小队渗透进去,然后拍照打卡。不管它的效果持续性如何,但瞬间的舆论效果还是能把气氛拉满。舆论场上的假消息并不需要证据链,只需要冲击力。谣言的破坏力不在于谣言本身,而在于它能否驱动非理性行为。这个行为一旦产生,即便事后被证实,目的也达到。这就如同第一次彼此有意和谈的时候,突然爆出来一个惨案,引发西方舆论的狂潮,鹰酱和约翰牛趁机裹挟“民意”那欧洲出钱出力援助二毛扩大战事。虽然事后有一些西方的记者爆出证据显示那个所谓的惨案其实是二毛在英国顾问的协助下自导自演的,但事后的证实已经没有意义,因为扩大纷争的目的达到了。这恰恰是舆论战能够发挥作用的原因。
这就如同美国公布的那些乐观数据,在造成市场波动之后,隔了一段时间又大幅修正——有的误差率居然超过50%!事后承认自己的数据是假的,但是目的已经达到了——市场的反应在数据公布的那一刻如预期般波动。
西尔斯基的战术随着战斗的进行也在变化——之前俄军惊恐未定之时,是乘坐自己的装甲车进行快速渗透。现在俄军已经回过神来,开始设置阻击阵地。西尔斯基的特种渗透小队,开始通过乘坐民用车辆,或者在车辆上涂上对方的标志,让对方误认为是几方的撤离人员或者增援队伍,从而实现渗透。俄军抓了一队乘坐民用车辆的渗透人员才发现了这一点。
除了特战小队渗透之外,西尔斯基的另一个有效战术就是快速突击。有时候一个小队几辆车,可以快速向某个方向沿着公路突进几十公里。不管是有去无回,还是被迫撤回,都能够达到一个效果:已经攻击到那个位置了!这套战术的核心就是通过不断进行小队攻击,试探出对方防线的薄弱环节。就算没有得手,也可以造成一种四处出击的效果。一旦得手,立刻压上更多的突击力量,撕开防线,扩大效果。然后,继续上面的操作。先在舆论上和心理上造成持续攻击不断突破的效果,继而在现实上抓住漏洞突破防线,诱导对方在惊慌失措的混乱中放弃抵抗主动后撤。这一套战术的优势就在于:哪怕真实的突破只有30分,但这30分的事实可以给100分的宣传提供现实的佐证,从而让敌我双方都相信那100分的宣传有可能是事实。三军之灾起于狐疑,没有什么比让对方的决策者怀疑自身体系内心信息传递的真实性,更能干扰决策。
面对希尔斯基的这种有效战术。俄军的应对之策是什么呢?俄军采用了上一次他们成功阻击了乌军南线大反攻的战术:俄军在乌军的装甲突击小队发起突袭的时候。立刻向其后方密集的抛射反坦克地雷,形成阻隔雷场。然后,集中地面和空中火力攻击突袭小队。因为西尔斯基的这个小队突袭战术,最大的威力,除了舆论战上的效果,就是试探出防御弱点之后,后续跟进的部队会扩大战果。如一旦能够有效的阻击后面的快速增援,前面那个小队的火力持续性就大打折扣,就算发现了防御弱点,也无法凭借自己的力量突破!
这种战术我们也用过:当年越军在我们阵前500米的地方潜伏了6个团,准备对我们驻守的阵地来一波突袭。我们的防守只有一个步兵团,还有一个炮兵团,以及一个坦克连。你还别说,他们的组织度和意志力真的非常强悍。他们就潜伏在我们眼皮子底下,我们都没有发现。我们甚至用炮火在1千米范围内侦查式的轰炸了一次。他们就算被炸到了,居然能够忍着不出声。我们只是夸奖自己的战斗意志,他们的纪律性和战斗意志也是非常强悍的,虽然是敌人却值得尊敬。后来他们在凌晨5点左右发起了突袭。漫山遍野潜伏的敌军像潮水般涌向我们的阵地——500米的距离很快就能到眼前。就算阵地中的战士看到漫山遍野的敌人冲过来不慌,还没有开你几枪,敌人就冲进战壕了!炮团负责人急中生智,命令所有的火炮——不管是坦克还是排击炮还是榴弹炮,全部瞄准阵前200米处,持续不断的发射炮弹,形成一道密集的火力隔离带。然后动员所有的地方车辆去拉炮弹,打光1000多吨的弹药之后,敌人的后续人员始终无法越过那一条火力隔离带。200米之内的这些敌人,不足以突破我们一个团的阵地。最后他们留下3000多具尸体后,他们的苏联顾问下令放弃目标后撤。
西尔斯基有什么办法能破解这一招么?对于地雷阵还真没有办法。因为现代的布雷比排雷要快的多。不仅是布雷车可以抛出布雷,飞机也可以飞到后方大规模布雷——速度又快量又大。反坦克地雷主要是迟滞和阻挡装甲力量的突袭。难道不可以让步兵下车?当然可以!没有了装甲力量和重型火力以及速度快这个特征。还怎么突袭?头上有无人机盯着,远处还有各种口径的炮在等着。俄乌战争给了我们一个显著的启示:只有快才能生存!俄军的所有飞机都不咋滴,唯独那个苏31生存能力居然是最强的!它连隐身能力都没有,但就是快。你是可以轻易的发现它,但在你的防空系统没有作出反应之前,它就发射完跑了,而且跑的也更快。
在乌军攻入库尔斯克的都一个画面出来的时候,走在最前面的居然是一辆排雷车。这就意味着上一次乌军的反攻受困于俄军的龙牙和地雷阵,让乌军的指挥官记忆犹新:面对大面积的雷场,目前确实没有太好的破解之法。因为你的装甲力量必须停下来让扫雷车在前面清出一条道路。然而,这个时候对方就会优先攻击扫雷车。不管是用武装直升机,还是用无人机指引远处的火炮精准攻击。打掉了扫雷车,整个装甲力量就不敢乱动。在上一次的战术实践中,俄军如果发现一只乌军装甲力量前进受阻,甚至会派出飞机在其背后布雷,当这支装甲力量因为无法前进,主动后撤之时,在刚刚来的路上也可能压上地雷。这一招挺损的,但确实有效。
西尔斯基还有一个战术操作也屡屡得手——当然了,这属于军事常识,并不是什么独特的高平之处:处于东欧平原的俄乌两地都是河流纵横,所以他们的很多城镇,其实就是在河湾里面,通往四周的通道就是河流上的桥梁。如果对方要进攻这个城镇,只需要用远程火力精确地摧毁河流上的几座桥梁,整个城镇就会处于与外界隔绝的状态。这个时候防守方就会出现一个两难的局面:不增加防守兵力,城镇会被对方突破;增加防守兵力,虽然可以将进攻方阻挡在城镇之外。但是,对方只需要摧毁你身后的桥梁。你在这个城镇部署的人越多,后勤就越难以跟得上!进攻一方只需要持续的冲击,防守一方就耗不起:等你耗到弹尽粮绝的时候,对方只需要派一个装甲突击小队冲进来,防守方都束手无策,而且会全部沦为俘虏。所以,守这种据点,必须要能保住身后的桥梁,保持补给线的畅通。
随着大口径炮弹的射程越来越远,精确度越来越高,要完全防住太难了。为什么呢?一个小城镇不可能不属于一个集团军这样的单位,最多部署一个营级单位。为什么这个编制很重要?因为不同规模的编制对应着不同的武器。一个营连级的单位不可能有防空导弹。就算向上申请,等旅级或者集团军级的防空单位抵达之时,桥梁早就被炸了!读过《S8:拉开未来作战方式的序幕!》就会明白,这些现实中的变化对攻防双方的战术带来的致命影响。
目前战场上的情况是:乌军在向东和向北进攻的时候受阻,俄军在东面反攻,夺回了东边的“克鲁佩茨”和“卡缅什乔纳”两个村庄,从而保障了东线的补给线畅通。乌军已经沿边境线向东发展的势头被遏制住,乌军在这个方向转为防御。
在上一篇《老乡,莫斯科去不了了!!》中,阐述过这个地区的西部关键城镇是“科捏湿沃”,东边关键城镇是“苏贾”,苏贾目前还处于拉锯中,昨天乌军沿R200公路从占领的苏贾镇西部向北又攻占了一个村庄,此举既可以向北沿公路向库尔斯克市的方向发展,又可以从北面绕到苏贾镇东面的俄军后面。所以,接下来俄军一定会组织力量把这个村庄抢回去。果不其然,北面的俄军组织了反扑,抢回了这个村庄西北角的“波列什诺”村,从而威胁这个村庄的乌军侧翼。从战场态势在地图上呈现出来的状态来看,乌军在北线和东线都处于收缩防御状态。试图打开局面绕后突袭苏贾东边俄军的行动,立刻被北面俄军的反攻压制住了!
所以现在乌军能够打开局面的就只能是西面了,南面是靠近自己境内的补给线。乌军这两天的主要精力都放在西边。西边的关键点是“科捏湿沃”,乌军的突击队打到了这座城镇的东南近郊,在遭受了损失之后,往后撤退了一点重新部署。当这个地形打不开局面之后。乌军在更靠西的地方越过边境线,开辟了一个新战场。这个地方就是“科捏湿沃”背后西南方向靠近边境线上的城镇“格卢什科沃”!这个城镇在河流的南边,乌军用海马斯炸毁了它背后河流上的四座桥梁中的两座。孤军准备沿着二战中德军的进攻路线,从奥伯德越过边境突袭“格卢什科沃”,然后从背后攻击“科捏湿沃”从而打开西部的局面。
从战场态势所呈现出来的意图来看,就算把桥全部炸了,“格卢什科沃”虽然无法得到背后“雷利斯克”的增援,但在河这一边与“科捏湿沃”有公路相连。而且,“雷利斯克”与“科捏湿沃”有铁路相连。“雷利斯克”通过铁路将物资和兵员运到“科捏湿沃”,再从河这边通过公路去增援“格卢什科沃”也是可以的,这两个城镇是犄角之势,可以互相增援。
有些人或许会说,不可以兵分两路同时进攻这两个据点么?现在进攻的一方所能调动的兵力比防守的一方还少。如果再分兵攻击两个相距很远的城镇。不仅进攻的兵力会更少,火力的持续性更差,后勤保障也会更难。如果打不下来,进攻的部队暴露在空旷的地方,很容易遭受空中打击。
目前乌军没有像道尔2那种能够跟随装甲部队同步前进的防空设备。现在是爱国者这种固定防空的系统向边境地区部署,来避免装甲力量在集结和开进的时候被俄军空中攻击,造成爱国者系统被摧毁3套。现在俄乌双方在争夺制空权方面,乌军的防空力量和战机数量都严重不够。最关键的是乌军现在是进攻的一方,在兵力数量物资供应和武器装备都不占绝对优势的时候,进攻的一方,就必须保持住持续出其不意的进攻节奏。不管因为什么原因停滞下来都会陷入不利局面。这个地区河流纵横,就算把桥炸了,对方过来速度慢,你过去速度也慢,作为进攻的一方,节奏变慢对自身更不利。
从纯军事角度来说,突然袭击一旦没有了突然性,就会变成另一场消耗战。虽然西尔斯基的战术调整和目标选择的灵活性依然可圈可点。但这个效果不会有上一次那么明显。为什么呢?因为军人是玩命的人,特别擅长于学习和总结经验教训。一种有效的战术一旦发挥巨大的作用,对方肯定会去琢磨并想出克制的办法。
不管是技术落差也好,战术创新也罢,它都具有时效性。随着时间的推移,威力会逐渐减少。在朝鲜战场上,我军独特的组织度和穿插能力,打的美军措手不及。然而,用的多了之后,李奇威还是找出了破绽,并想到了克制的办法——李奇微在审阅了大量的战例之后发现:志愿军通过穿插的方式出现在意想不到的地方,虽然人数不多,火力也不足,但它的突然性会造成美军惊慌失措。通常情况下,美军会丢弃重型装备,甚至手上的武器,争先恐后的四处逃窜。乱了建制之后,反而被少量的志愿军一路追着打。李奇威发现这里的关键是乱了阵脚!不管志愿军打出什么样的突然性,穿插部队毕竟只是长途奔袭的轻步兵,火力和后勤的持续性都不足。一旦不能利用突然性打乱对方的建制,让对方主动放弃抵抗逃命,后劲是不足的!李奇威发现了这一点之后,下令以后任何一支连队,遭受突然袭击或者被围的时候,绝对不允许撤退,必须利用坦克装甲车等重火力就地组织防御,等待救援。因为轻步兵不具有反装甲的能力也没法扛住密集的重火力!后来他又从我们的攻势只能持续七天的特征中发现了我们的后勤供应极限,并制定出了针对性的磁性战术。他的洞察力还真的给我们造成了巨大的困难。虽然是敌人,但作为军事指挥官,绝对是优秀的!我对任何优秀的人和有效的战术都抱有敬意,包括西尔斯基、扎卢日内和苏洛维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