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部欺上瞒下的心理逻辑分析:何为欺上瞒下?为何欺上瞒下?
欺上瞒下是一种投射或移置心理机制
所谓投射或移置,是指把自己的性格、态度、动机或欲望,投射到别人身上。部分领导干部欺上瞒下的投射或移置心理机制含有两种特殊的涵义:
一是干部个体将自己的某种歪曲念头或某种恶习,生搬到他人身上,指斥他人有这种念头或恶习,或者把自己所不能接受的性格、特征、态度、意念和欲望转移到别人身上,指责别人这种性格的恶劣及批评别人这种态度和意念的不当。譬如,一个在潜意识里具有强烈权力欲望和物质欲望的官员,在接受贿赂的时候,却把责任归咎于施贿者的诱惑,令他无法拒绝,并且通常还会表现出十分厌恶的态度。对干部个体内心中的这种投射或移置机制进行研究,能让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干部是如何利用别人作为自己的“代罪羔羊”,使其自身逃避本该面对的责任。
二是通过投射或移置机制,干部个体把他的私人动机投射或移置到公共事务上面,并运用公共利益的措词使这种投射或移置合理化。譬如,我们经常看到部分干部打着为人民服务的旗号行一己之私,尤其是社会中形形色色的公费旅游、出国考察现象,诸如XX市总工会21人公款游,以“帮扶款”名义报销的事件就充分展现了在这些冠冕堂皇的理由、籍口背后,某些干部是如何慷公家之慨而行一己之私的。从这些干部个体的内心来讲,他们熟练地运用“投射法”将内心本能欲望的冲动以及愤懑、不满等情绪投射到外部世界去。这样,他们就可以将内心的、私人动机上不道德的成分指向外部世界假想敌的“不道德”,从而避免干部个体在接受贿赂时产生内心的焦虑,得到自我安慰。通过对“移置”、“投射”的分析,我们认识到部分干部的私人动机并非与公共利益相符合。
欺上瞒下是一种自居心理机制
所谓自居作用,是指一个人把所钦佩或崇拜的某个人或团体的特点视为自己的特点,用以掩护自己的缺点。自居作用是干部个体的重要心理特征之一,在部分领导干部欺上瞒下行为中,自居作用包含两个方面:
一是指干部个体模仿心目中的重要人物,如上级领导、领袖人物等的言语、动作、表情,并以他们的形象来支配自己的言行。我们知道,官员的考核、升迁要依靠年资或政绩,特别是取决于上司对其主观意义上的评价。此外,固定的权限和薪金、严格的等级制度等,都使得干部的生存和发展受到严格的限制。因此,某些干部渴望得到比自己地位或成就高的人的认同,以消除个体在干部政治生活中因无法获得成功或满足时而产生的挫折所带来的焦虑。
二是领导干部、上下级之间的相互联系属于这样一种自居作用,它是建立在情绪的共同性质之上的。我们知道,干部个体都是干部团队的组成部分,势必为干部政治中包括业缘、地缘、亲缘、专业、特长、爱好等众多的群体意识形态所制约并根据其来构建自我形象。正是通过自居作用,干部政治中的各种潜规则、不良言行与现象被干部个体内化并在干部个体内部发展成为人格的一部分。譬如,本是封建社会腐败恶习的官官相护、猫鼠关系等,成为某些地方官场心照不宣的潜规则,其表现是极少数领导干部之间互相庇护,下级维护上级,上级偏袒下级,久而久之这种关系会演变为下级对上级的人身依附。另外,一些下级对上级有畏惧感,对领导唯唯诺诺,只要是上级领导安排的工作,无论对错都坚决执行,实际是怕影响自己的升迁和既得利益。这种关系是不良官场文化的一种反映,不利于领导干部之间形成团结合作的同志关系,导致干部之间人际关系非正常化。它们相互交织错综复杂,会衍生出更多、更复杂的社会网络,滋生更多腐败。
可以说,在干部欺上瞒下问题中探讨自居作用的意义尤为深远。当自居作用的心理机制出现时,干部个体的自身形象向内萎缩到上级领导的人格与形象中,泯灭了自身个性特征和政治人格,希冀在上级领导的权威保护下寻求一种安全感与归属感。向外则成为领导的人格与形象在社会的放大与再现,进而凭借上级领导的权力为个人带来不易得到满足或谋求个体心理效用最大化。所谓“狐假虎威”也就是这个意思。
欺上瞒下是一种歪曲心理机制
所谓歪曲作用,是把外界事实加以曲解、变化以符合内心的需要。在干部政治心理学研究中,歪曲作用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为干部个体心理起到隔离作用。干部个体把部分的事实从显意识中加以隔离,不让自己意识到,以免引起精神与心理上的不愉快。在干部个体的心理中,最常被隔离的是与事实相关的个人感觉部分,因为此种感觉易引起焦虑与不安。换言之,即不承认自己行为的真正动机,找一个表面上冠冕堂皇的理由来为自己辩护,有了这些理由将事实隔离并压制在潜意识以下,心里就不再紧张焦虑了。
二是为干部个体起到合理化作用。当干部个体的动机未能实现或行为不能符合社会规范时,尽量搜集一些合乎自己内心需要的理由,给自己的作为提供一个合理的解释,掩饰自己的过失,以减免焦虑的痛苦和维护自尊免受伤害。譬如,部分领导干部“报喜不报忧”,有的怕承担责任,面对重大网络舆情、安全事故、影响社会稳定的突发事件,不主动面对媒体、舆论,不主动向上报告,遇事总想捂着掩着,最后导致纸包不住火,事态失控,小问题拖大,大问题拖“炸”。这种心理机制,可以说是一种典型的歪曲作用。若存在侥幸心理,借各种托词以维护自尊,试图为自身成绩夸大行为寻求合理化慰藉,就不免有文过饰非,欺骗别人也欺骗自己之嫌。
欺上瞒下是一种推诿心理机制
所谓推诿作用,是指将个人的缺点或失败,推诿于其他理由,找人担带其过错,个人内心得以避免产生焦虑。譬如,在一些单位,有些干部遇到有权有利的事就抢,见到无权无利的事就踢,碰到担责任就推。某些机关对下面的请示报告,批来转去,在“研究”中扯皮、循环,有的一拖就是几个月、几年,甚至在运转过程中文件丢失,竟然找不到问题所在,查不到责任单位,说不出个中原因。有的领导干部办事拖拉,不讲效率,文来文往,旷日持久,使本来可以及时解决的问题久拖不决。有些领导干部遇到棘手的事就“推出去”,少数行政执法人员奉行私利至上原则,收了好处就对违反党纪国法的人和事不管不问,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听之任之,直到民怨沸腾、捂不住了才去处理,都是这种推诿机制作祟。
根治欺上瞒下歪风,不仅要从干部思想层面解决不愿为、不想为问题,更需要从制度建设层面发力。建立领导班子和机关干部业绩台帐制度,推行多层面、立体化的工作评价办法。建立开放式、全方位的监督机制,充分利用各方面力量,让欺上瞒下的干部无处遁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