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干部欺上瞒下的心理逻辑分析:何为欺上瞒下?为何欺上瞒下?

徐彬 阮海清 通观社
2024-09-02

图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干部欺上瞒下的心理逻辑分析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形象地形容了部分领导干部欺上瞒下的现象。这种欺上瞒下主要是领导干部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职责,对上欺骗,博取信任,对下隐瞒,掩盖真相,不作为、慢作为、不敢为,以致贻误工作或者造成不良影响及后果,严重影响党群关系、社会稳定以及国家发展,危害巨大。
韦伯关于科层制的论述、关于科层组织效率的正功能和适应性、灵活性缺乏的反功能的分析,以及国内学者王亚楠关于干部政治、公共选择理论的“政治人”和“政治市场”的分析,都对干部欺上瞒下的问题进行了理论上的深刻阐释,但学术方面的研究并未对现实中领导干部欺上瞒下的行为形成约束,其在中国仍显著存在。
当前,部分领导干部欺上瞒下问题存在于中国具体政治实践中,主要源于干部面对潜在的损失、影响、危险和伤害所产生的一系列的反应机制。当有些领导干部认为自身受到外界的人或环境因素的威胁而产生强烈的不安、焦虑等情绪时,会无意识地激活一系列的防御机制,以某种歪曲现实的方式来保护自我,缓和或消除不安和痛苦。因此,想要深刻地研究部分领导干部欺上瞒下的各种表现,必须搞清欺上瞒下现象产生的心理机制及其内在逻辑。
部分领导干部欺上瞒下的心理学阐释
某种程度上,欺上瞒下问题已经成为一种干部病症,逐渐沉淀为官场中一种自觉或者不自觉的亚政治文化与政治心理,从干部思维到行动、从组织文化到组织行动、从主观认知到客观机制都在影响着体系内的官员,抑制着政党组织制定合乎目的的机能活动的规则。
欺上瞒下是一种集体无意识
这种集体无意识所关注的是官员群体成员中某种主观要求与其所处的社会政治生活之间的交互作用。
在中国政治实践的困境中,这种集体无意识指的是欺上瞒下的干部作为群体认知的集体无意识。它是经历了对领导干部的个体差异整合、规范之后的产物。同时,这种集体无意识也受到组织的规则、结构、文化传统和历史遗传等若干要素影响——比如偏差的政绩考核指标等——嵌入心理结构而起结构性作用的产物。通过这种整合的、结构化的集体无意识,政治实践中的知识、技能、习性、荣誉感等形成一种认知的潜在状态。这使得欺上瞒下的干部都或多或少地具有接受这种集体无意识的可能性,而集体无意识最终也成为一种通过一代代人遗传、在政治实践的深层次作用下而形成的自我防御。
欺上瞒下具有欺骗或自我麻醉的性质
它是以掩饰或伪装干部真正的动机,或否认可能引起本位利益受损的意愿、行为、话语的存在的方式来发挥作用的。
欺上瞒下的自我欺骗或自我麻醉也表明制度所规定的、领导干部所说的,并不必然与其实际的表现完全一致。通过欺上瞒下,这些领导干部以其森严的等级和“专业知识”、“职务机密”等借口来自欺欺人、应付组织、愚弄人民。特别是当他们认为自身利益可能受到潜在的威胁时,他们会编织种种冠冕堂皇的理由、说教等等掩饰自身真正动机。
部分领导干部欺上瞒下的心理机制
部分领导干部欺上瞒下,实际追求的是与一定的特殊群体利益相适应的、与人民相脱离的利益。这种类型的干部为使自身效用、利益免受损害,把追求特殊利益超然于人民的共同利益之上,忘记了“人民利益高于一切”和“为人民服务”的原则,干部个体热衷于知识垄断、职务机密、特权法定等权力法则,由此在政治实践中产生了以下四种心理机制。
  • 欺上瞒下是一种投射或移置心理机制

所谓投射或移置,是指把自己的性格、态度、动机或欲望,投射到别人身上。部分领导干部欺上瞒下的投射或移置心理机制含有两种特殊的涵义:

一是干部个体将自己的某种歪曲念头或某种恶习,生搬到他人身上,指斥他人有这种念头或恶习,或者把自己所不能接受的性格、特征、态度、意念和欲望转移到别人身上,指责别人这种性格的恶劣及批评别人这种态度和意念的不当。譬如,一个在潜意识里具有强烈权力欲望和物质欲望的官员,在接受贿赂的时候,却把责任归咎于施贿者的诱惑,令他无法拒绝,并且通常还会表现出十分厌恶的态度。对干部个体内心中的这种投射或移置机制进行研究,能让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干部是如何利用别人作为自己的“代罪羔羊”,使其自身逃避本该面对的责任。

二是通过投射或移置机制,干部个体把他的私人动机投射或移置到公共事务上面,并运用公共利益的措词使这种投射或移置合理化。譬如,我们经常看到部分干部打着为人民服务的旗号行一己之私,尤其是社会中形形色色的公费旅游、出国考察现象,诸如XX市总工会21人公款游,以“帮扶款”名义报销的事件就充分展现了在这些冠冕堂皇的理由、籍口背后,某些干部是如何慷公家之慨而行一己之私的。从这些干部个体的内心来讲,他们熟练地运用“投射法”将内心本能欲望的冲动以及愤懑、不满等情绪投射到外部世界去。这样,他们就可以将内心的、私人动机上不道德的成分指向外部世界假想敌的“不道德”,从而避免干部个体在接受贿赂时产生内心的焦虑,得到自我安慰。通过对“移置”、“投射”的分析,我们认识到部分干部的私人动机并非与公共利益相符合。

  • 欺上瞒下是一种自居心理机制

所谓自居作用,是指一个人把所钦佩或崇拜的某个人或团体的特点视为自己的特点,用以掩护自己的缺点。自居作用是干部个体的重要心理特征之一,在部分领导干部欺上瞒下行为中,自居作用包含两个方面:

一是指干部个体模仿心目中的重要人物,如上级领导、领袖人物等的言语、动作、表情,并以他们的形象来支配自己的言行。我们知道,官员的考核、升迁要依靠年资或政绩,特别是取决于上司对其主观意义上的评价。此外,固定的权限和薪金、严格的等级制度等,都使得干部的生存和发展受到严格的限制。因此,某些干部渴望得到比自己地位或成就高的人的认同,以消除个体在干部政治生活中因无法获得成功或满足时而产生的挫折所带来的焦虑。

二是领导干部、上下级之间的相互联系属于这样一种自居作用,它是建立在情绪的共同性质之上的。我们知道,干部个体都是干部团队的组成部分,势必为干部政治中包括业缘、地缘、亲缘、专业、特长、爱好等众多的群体意识形态所制约并根据其来构建自我形象。正是通过自居作用,干部政治中的各种潜规则、不良言行与现象被干部个体内化并在干部个体内部发展成为人格的一部分。譬如,本是封建社会腐败恶习的官官相护、猫鼠关系等,成为某些地方官场心照不宣的潜规则,其表现是极少数领导干部之间互相庇护,下级维护上级,上级偏袒下级,久而久之这种关系会演变为下级对上级的人身依附。另外,一些下级对上级有畏惧感,对领导唯唯诺诺,只要是上级领导安排的工作,无论对错都坚决执行,实际是怕影响自己的升迁和既得利益。这种关系是不良官场文化的一种反映,不利于领导干部之间形成团结合作的同志关系,导致干部之间人际关系非正常化。它们相互交织错综复杂,会衍生出更多、更复杂的社会网络,滋生更多腐败。

可以说,在干部欺上瞒下问题中探讨自居作用的意义尤为深远。当自居作用的心理机制出现时,干部个体的自身形象向内萎缩到上级领导的人格与形象中,泯灭了自身个性特征和政治人格,希冀在上级领导的权威保护下寻求一种安全感与归属感。向外则成为领导的人格与形象在社会的放大与再现,进而凭借上级领导的权力为个人带来不易得到满足或谋求个体心理效用最大化。所谓“狐假虎威”也就是这个意思。

  • 欺上瞒下是一种歪曲心理机制

所谓歪曲作用,是把外界事实加以曲解、变化以符合内心的需要。在干部政治心理学研究中,歪曲作用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为干部个体心理起到隔离作用。干部个体把部分的事实从显意识中加以隔离,不让自己意识到,以免引起精神与心理上的不愉快。在干部个体的心理中,最常被隔离的是与事实相关的个人感觉部分,因为此种感觉易引起焦虑与不安。换言之,即不承认自己行为的真正动机,找一个表面上冠冕堂皇的理由来为自己辩护,有了这些理由将事实隔离并压制在潜意识以下,心里就不再紧张焦虑了。

二是为干部个体起到合理化作用。当干部个体的动机未能实现或行为不能符合社会规范时,尽量搜集一些合乎自己内心需要的理由,给自己的作为提供一个合理的解释,掩饰自己的过失,以减免焦虑的痛苦和维护自尊免受伤害。譬如,部分领导干部“报喜不报忧”,有的怕承担责任,面对重大网络舆情、安全事故、影响社会稳定的突发事件,不主动面对媒体、舆论,不主动向上报告,遇事总想捂着掩着,最后导致纸包不住火,事态失控,小问题拖大,大问题拖“炸”。这种心理机制,可以说是一种典型的歪曲作用。若存在侥幸心理,借各种托词以维护自尊,试图为自身成绩夸大行为寻求合理化慰藉,就不免有文过饰非,欺骗别人也欺骗自己之嫌。

  • 欺上瞒下是一种推诿心理机制

所谓推诿作用,是指将个人的缺点或失败,推诿于其他理由,找人担带其过错,个人内心得以避免产生焦虑。譬如,在一些单位,有些干部遇到有权有利的事就抢,见到无权无利的事就踢,碰到担责任就推。某些机关对下面的请示报告,批来转去,在“研究”中扯皮、循环,有的一拖就是几个月、几年,甚至在运转过程中文件丢失,竟然找不到问题所在,查不到责任单位,说不出个中原因。有的领导干部办事拖拉,不讲效率,文来文往,旷日持久,使本来可以及时解决的问题久拖不决。有些领导干部遇到棘手的事就“推出去”,少数行政执法人员奉行私利至上原则,收了好处就对违反党纪国法的人和事不管不问,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听之任之,直到民怨沸腾、捂不住了才去处理,都是这种推诿机制作祟。

部分领导干部欺上瞒下的原因
欺上瞒下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突出表现,与享乐主义、奢靡之风密切相关,是反“四风”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部分领导干部欺上瞒下的深层次原因,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理念信念不够坚定,党的宗旨意识淡化
无论哪种欺上瞒下,归根结底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出了问题。对“总开关”的把握如果不能做到常抓常新、深入持久,党性教育、党性修养的自觉性大大降低,就会对干部个人的荣辱得失看得重,对党和人民事业的兴衰成败无所谓。尤其是一些领导干部的群众观念没有牢固树立起来,没有真正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问题。
责任担当意识不强,缺乏开拓进取精神
自从中央推出八项规定和反“四风”以来,一些领导干部觉得要求严了、“束缚”多了,感叹工作越来越不好干、官越来越不好当,产生了明哲保身的错误思想,想当“老好人”、“太平官”,不敢动真碰硬,遇到矛盾就绕,遇到问题就躲,缺乏攻坚克难的勇气,工作上只求过得去、不求保质保量。有的在一些重大问题上存在按部就班、求稳怕乱思想,藏着掖着,害怕承担风险,不敢打破常规,导致一些工作没有实质性突破。
能力水平欠缺,缺乏干事创业的本领
一些领导干部能力不足,或因年龄、健康等因素,或出于思维习惯等其他客观原因,不能有效履行职责、按要求完成工作任务,工作长期打不开局面,甚至出现较大失误。有的领导干部工作态度粗暴,领导艺术性差,导致单位内部不团结、矛盾意见大,工作推进不力,影响单位形象和工作开展。有些领导干部德行表现差,在社会上造成不良影响,或者民主测评中的反向反映和负面评价比较集中,且经核查属实。
绩效考核科学性不够,缺乏切实管用的激励
欺上瞒下行为的根源在于现行的干部绩效考评制度不合理。对绩效的简单化、数量化、突击性考评,误导了部分领导干部员的行为。特别是在一些地方的绩效考核中,忽视了中国政治的具体实践,简单化采用一刀切的方式,引发了大量不良反应。比如,政绩工程、形象工程泛滥,考核造假时有发生。一些硬性的、量化指标的下达,给领导干部很大压力。表面的、突击性的检查,导致面子工程、造假行为层出不穷,情急之下,有些干部不得不搞欺上瞒下,以应付过关。
防止干部欺上瞒下,有何对策?
第一,增强宗旨意识,防止产生欺上瞒下的价值取向。
强化干部理想信念教育,通过补足精神之“钙”,培育好干部的坚定理想信念,坚持把“好干部”作为自觉追求的价值取向,增强对民负责意识和担当意识。
第二,强化执纪监督,形成防止欺上瞒下的硬性约束。
进一步加大整治“四风”力度,对工作欺上瞒下中的一些不良现象开展专项整治,强化“治庸问责”。
第三,科学绩效考评,建立防止欺上瞒下的制度保障。
考核评价就是指挥棒和风向标,要充分发挥好考核工作促进干部履职尽责、担当作为的杠杆作用。要让欺上瞒下的领导干部在考核中“现原形”,对勇于担难担责的干部,重点培养、优先选用,鼓励创业,宽容失误,真正让“老实人”受重用,让欺上瞒下的领导干部没有生存土壤。
第四,完善管理制度,建立防止欺上瞒下的长效机制。

根治欺上瞒下歪风,不仅要从干部思想层面解决不愿为、不想为问题,更需要从制度建设层面发力。建立领导班子和机关干部业绩台帐制度,推行多层面、立体化的工作评价办法。建立开放式、全方位的监督机制,充分利用各方面力量,让欺上瞒下的干部无处遁形。

来源:《国家治理》
编辑:隅见

特别声明:在接受通观社™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凡注明来源通观社的作品,版权归通观社™所有;凡注明来源非通观社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或网站,仅代表原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作品中全部文字、图片和视频等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通观社™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仅供读者参考,不构成任何投资意见,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30日内与我们联系。
多阅
 年轻人为何不愿缴社保,央行原行长周小川这回捅破窗户纸了 >>
 青年一代的爱情困境:爱情是私人的事,却归于了社会 >>
 现实版“水泥封尸”!安徽阜阳警方通报案件详情 >>

 爱国,就是被这些“爱国贼”玩坏的 >>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通观社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